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基于1960-2016年东平水道三水、紫洞、澜石、浮标厂月均潮差、余水位数据及三水、马口站月均流量数据,以1993年三水-马口分流比突变为切入口,探讨余水位坡度及潮波衰减率等径-潮动力改变下,东平水道水面线与余水位曲率的时空演变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东平水道在1993年三水分流比剧增之后,1)余水位坡度或潮波衰减率与流量的双累积曲线斜率下降,即余水位坡度或潮波衰减率对流量的依赖性减弱;2)东平水道水面坡度整体下降且上游(紫洞-三水河段)降幅最大,不同季节坡度的变化率介于-67%~-4%,水面线由下凹转为上凸,即曲率由正转负。同时,曲率波动幅度明显减弱,1993年前曲率波动介于2×10-10~5.48×10-10,而1993年后波动介于-0.9×10-10~-0.07×10-10。上述曲率变化在冬季较夏季显著;3)上述水面线异变的主要原因为,东平水道中上游河道挖沙导致河床地形大幅下切、水位下降、来水量增大,且同时期的航道疏浚加剧这一变化;下游主要受滩涂围垦影响,河道淤浅。以上地形变化导致河道中游径、潮流量增大,径-潮双向顶托使水面线转变为上凸型。受北江上游飞来峡水库调蓄影响以及过水断面宽深比、海平面变化等季节性调节作用,东平水道冬季水面线及曲率变化较夏季显著。  相似文献   

2.
山区河流阶阶梯-深潭研究应用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阶梯-深潭是大坡度山区河流常见而又十分重要的河床微地貌形态,河床常由一段陡坡和一段缓坡加上深潭相间连接而成,在河道纵向呈现一系列阶梯状.阶梯-深潭系统能有效耗散水流能量,控制河床侵蚀下切,并维持良好的河流生境和生态,因而是大坡度山区下切河流维持健康稳定的重要河床结构形态.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外对阶梯-深潭发育的环境...  相似文献   

3.
山区气温空间分布推算方法评述   总被引:19,自引:2,他引:19  
李军  黄敬峰 《山地学报》2004,22(1):126-132
山区气温空间分布推算方法的研究是山地气候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合理利用山区气候资源具有重要意义。列举和讨论了我国在山区气温推算方面一些有代表性的方法和相关文献,并重点分析了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在山区气温推算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4.
疏勒河上游流域地面坡谱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坡谱是以某项坡面因子为自变量,其对应的地面面积为因变量所构成的统计图表或模型。坡谱用微观的地形因子反映宏观的地貌特征的空间分异。以ASTER GDEM V002作为基础数据,利用Arc GIS中数字地形分析工具,提取了疏勒河上游流域的地面坡度、坡向、坡度变率、坡向变率,并分别进行了面积统计,绘制了坡谱曲线。结果显示:研究区以陡坡、斜坡为主,二者占总面积的74.16%,陡坡主要分布在疏勒南山、托来南山,斜坡则主要分布在山脉与盆地的过渡地带。在疏勒河盆地和昌马盆地,坡度变率较小,而坡向变率则较大。疏勒河上游流域地面坡谱反映出研究区地面起伏大,地形破碎。坡度变率、坡向变率对山脊线、疏勒河沟沿线具有重要的指示作用。  相似文献   

5.
采取工程措施调整干流上、中、下游区水量泄放比例,完成塔里木河流域综合治理工程项目,实现塔里木河的综合治理生态河流目标。由于中游河道比降小、砂质河岸极易侵蚀,河床宽浅,河道行洪能力低下;该段是塔里木河冲积平原南北伸展最宽的地段,是塔里木河河道泛滥地段,洪水使河道改道频繁。为进一步论证塔里木河中游河段控制型拦河枢纽工程对上下游河段堤防和两岸生态闸的影响,进行塔里木河中游拟建枢纽工程上下游河段内的水文要素观测、测量实验分析,掌握河段各项水文要素变化特征,分析河段内洪水的水面线、糙率的变化情况和中游河段的年径流量、最大洪峰流量、泥沙含量、输沙量等水文要素衰减率,以及河道内断面冲淤变化等问题,是为进一步研究洪水冲刷对堤防、水利工程影响的基本资料,是流域综合治理工程项目论证工作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6.
华北山区年降水量的推算和分布特征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王菱 《地理学报》1996,51(2):164-171
本文根据降水随海拔高度变化的不同参数,对山区地形方位进行分区,在分区的基础上,建立山区雨量推算方程,推算平均相对误差为2.03%,然后利用小网格点法,推算华北山区年降水量分布和最大降水高度。  相似文献   

7.
为科学治理武夷山麓崇阳溪,提出了崇阳溪武夷山城区段“近自然工法”设计理念、总体布局和修复工程。结果表明:1)采用碎石滩壅水、生态防护等近自然工法可解决山区性河道行洪能力提升与风貌保护之间的矛盾;2)合理营造丰枯季水位下的生态景观是山区性河道整治的关键,必要的生态堰坝加过流、过鱼设施是山区性河道整治一项重要技术措施;3)维护河流形态多样性是“近自然工法”治理河流的核心,滩岛及两岸植物应以当地植物为主,景观设施应以简单、保护为主。工程已连续遭遇了两次大洪水考验,既满足河道行洪安全,又营造了河道自然形态,取得了良好的安全生态和环境景观效益,达到了“水美城市”的建设目的。  相似文献   

8.
从防灾观点出发, 从河道的水动力学特性入手, 研究决定黄河下游河道水动力学特性的因素, 找到河道水 动力学特性和影响因子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 从水流运动和泥沙输移之间的关系出发, 分析黄河下游河道的泥 沙运动特性, 对于黄河下游河道的演化特性作了探讨, 对于治理黄河提出了建议。和黄河下游河道紧密联系的下游 滩区问题, 不仅仅是一个自然科学的问题, 而且是和社会、经济、环境、资源等问题相关的一个综合性问题, 本文从 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 给出了解决滩区问题的建议。  相似文献   

9.
MODIS数据时间分辨率较高,将其应用于河道监测优势明显.川西山区河道狭窄,水体像元多为混合像元,并且山区沟壑众多.山区阴影、混合雪盖和城镇区域的反射率特征与山区河道水体反射率特征相近,利用现有方法提取水体难度较大.为将MODIS数据的优势运用于山区河道监测,选定岷江上游区域作为典型研究区域,在对多日MODIS数据中的典型地物进行采样分析后,对归一化植被指数法(NDVI)进行了改进,将其与MODIS第1波段数据组合得到山区水体增强指数(MEWI),实现了图像中山区沟壑的模糊处理,突出了水体.在针对山区地物特点进行图像增强后,河道水体清晰可辨,能够应用于山区5级以上河流的监测.  相似文献   

10.
黑河干流正义峡-狼心山段河道渗漏量计算及模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婕  刘龙涛  王刚 《中国沙漠》2018,38(3):651-656
综合考虑来水条件和渗漏容量,利用平均水面宽度与渗漏率的乘积求得单位长度渗漏量,采用水面宽度的变化表征渗漏面随水流起伏变化,建立了黑河正义峡-狼心山段河道渗漏模型,模拟了2005-2013年河段渗漏量变化;并以此建立了河道前期过水和未过水条件下正义峡流量和正义峡-狼心山段渗漏量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强烈渗漏条件下天然河道水流演进模型对正义峡-狼心山段渗漏模拟效果较好,总体误差小于5%;(2)模型模拟的2005-2013年年均渗漏量为2.69×108 m3,与以水量平衡计算的年均2.84×108 m3大致相当,绝对误差为0.15×108 m3,表明模型模拟的结果较好;(3)正义峡流量和正义峡-狼心山段河道渗漏量呈显著的指数关系,实际调度工作中,可利用该模型计算渗漏量并预测下游的来水过程。  相似文献   

11.
径流量变化对咸潮上溯有直接影响。利用FVCOM模型对磨刀门水道的咸潮上溯现象进行模拟,针对径流变化设置敏感性试验,对上游河道水位上升后水动力的变化规律、固定点的表层盐度变化、盐度分层情况等进行数值分析,探讨径流变化引起的咸潮上溯变化。结果表明:河段水位整体上升,沿内河道至河口水面坡降增大。河道各层盐度大大减小,不同点的盐度分层程度不同。转潮时刻的表底层流态差异现象减弱,中下游流速分层更明显,流向分层更一致。  相似文献   

12.
本文探讨了几种推算山区≥10℃积温的方法,认为由我国学者所采用的直方图推算法以及计量地理学中的三元线性回归数学模型推算法,在实际应用中都存在不完善和局限性,将两者结合起来进行复合推算,是一种较理想的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13.
基于DEM的山区气温地形修正模型——以陕西省耀县为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杨昕  汤国安  王春  邓凤东 《地理科学》2007,27(4):525-530
提出基于DEM的山区气温地形修正模型,以具有多种地貌类型的陕西省耀县为实验样区,以DEM模拟的坡面与平面太阳总辐射量为地形调节因子,实现对传统山区温度空间推算模型的改进,并与TM6热波段反映的地表温度进行了对比验证。实验结果显示,该方法能够较为精细地刻画山区局地温度随地形的空间分异规律,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山区地面温度推算的精度。  相似文献   

14.
长白山区热量资源推算与农作物品种布局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根据地理纬度、经度和海拔建立了吉林省东部长白山区热量资源的推算方程;采用地理细网格场的分析方法,推算出山区各地的热量资源状况,绘出细网格热量资源分布图,并以此为依据,制定了该山区农作物品种布局方案。  相似文献   

15.
《中国地名》2009,(2):32-33
牛镇位于安徽省太湖县境内,省级旅游风景名胜区——花亭湖之滨。境内四周层峦叠翠,中部河汊纵横交错,是太湖县内拥有河流最多,河道分布最密集、水面最厂、水量最大的乡(镑亳)。源自西部山区的4条大河和20多条小河全部汇集到集镇乐南不足5平方千米的花亭湖上游,将扇状的镇域分隔成6大块和众多小块。全镇总面积163平方千米,辖10个行政村,299个村民小组,人口25200。  相似文献   

16.
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IS)与数字高程模型(DEM)技术,定量分析了30年来东平水道上段河道演变过程,结果表明:河道总体有冲刷的趋势,其中1977-1990年冲刷量为660X104m3,平均冲刷速率为50×104m3/a:1990-1999年冲刷量为0025x108 m3,平均冲刷速率为270x104 m3/a:20世纪90年代变化强度大于80年代.东平水道上段河床下切幅度不一,沿程下切幅度先增大后减小再增大;深泓线在河口到三水区段从河道右岸向左岸偏转,从三水区到紫洞段,深泓线位置较为稳定.河床地形的剧烈变化引起了河道水动力的变化,如水位大幅下降,水位流量曲线变化,思贤滘分流比变化等.大规模无序挖沙和航道整治是引起东平水道上段河道演变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7.
感潮河网地区水系结构特征及城市化响应   总被引:45,自引:5,他引:40  
杨凯  袁雯  赵军  许世远 《地理学报》2004,59(4):557-564
根据20世纪80年代初以及90年代末上海水资源普查的数据,尝试以水利片作为河网地区流域水系结构的基本单元, 类似Strahler水系分级,采用上海水资源管理信息系统中的河道分级体系作为水系分级方案,探讨了感潮河网地区的水系结构特征及城市化响应。研究表明:(1) 非高度城市化地区河网水系总体上具有Horton表现,反映在非高度城市化地区不同水利片的河道数目及河道平均长度随河道级别呈几何级数变化,不同等级水系的发育具有自相似特征。(2) 城市化是改变感潮河网地区水系结构的重要因素,在高度城市化的城区水利片,不同等级河网水系发育的自相似性特征已受到破坏,其影响集中表现为对河网水系分枝比和水面率的削弱,即高度城市化地区河网水系结构趋于简单,非主干河道减少,河网水面率与城市化水平成反比,反映出城市化过程中未能充分与河网结构保护相协调。(3) 河网水系的结构与功能参数之间具有显著的相关水平,说明河网地区水系形态结构与功能密切相关。由于城市化进程表现为对水面率以及分枝比的削弱,指示水面率和分枝比等指标具有表征城市化对水系结构影响的意义,在河网水系保护和结构恢复过程中应高度重视水面率、分枝比以及河网结构自然度等指标。  相似文献   

18.
黄河干流河道水量自然补损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春晖  杨志峰 《地理学报》2003,58(4):527-533
根据水量平衡原理建立干流区间河道水量平衡关系,得到干流河道水量自然补损计算方程。利用1956~1979年干流区间自产天然径流量与区间河道上下游控制站天然径流量、区间降水量系列之间的线性相关性,延长得到黄河流域1951~1998年龙羊峡以下6个干流区间逐月自产天然径流量,并计算分析各干流区间的干流河道自然补损水量。结果表明:多年平均河口镇-龙门干流区间和三门峡-花园口干流区间河道水量补充大于损失,其余区间干流河道水量为损失大于补充。总体上,龙羊峡以下区间干流河道净自然损失水量多年平均为35.43×108 m3,而且呈增大趋势,20世纪90年代达到最高,平均为44.16×108 m3/年。  相似文献   

19.
山区年、月平均温度推算方法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本文提出了山区年、月平均温度空间分布的推算方法,并提供了相应的小地形温度订正值。该方法在福建省沙溪流域山区实际应用的结果表明,能有效地揭示山区年、月平均温度空间分布的宏观与微观变化,效果满意,精度较高。  相似文献   

20.
弃土场是山区高速公路建设的线外附属工程,设计和施工单位往往重视程度不够,选址及结构设计简单,施工中经常乱堆乱弃、弃而不管,也出现拦挡与截排水工程防洪标准低、弃土场稳定性差等问题,往往容易诱发滑坡、泥石流等严重地质灾害,给当地的环境、经济以及人民的生产和生活都带来了相当不利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