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从以往的资料看出,太阳系天体中不同观测对象对天球参考架零点改正的权重是不同的,以不同的小行星为观测对象,其零点改正的结果之间也有较大的差异,因为它们的轨道根数是不相同,本文利用最小二乘法方法分析了不同类型轨道的小行星在测定E和D改正时最或然值的偏差量以及必须满足的观测条件。此工作是为今后有效地选取合适的小行星观测来测定零点改正作准备;同时,这一方法也能够分析实测所得到的E和D的精度  相似文献   

2.
从以往的资料看出,太阳系天体中不体观测对象对天球参考架零点改正的权重是不同的,以不同的小行星为观测对象,其零点改正的结果之间也有较大的差异,因为它们的轨道根数是不相同,本文利用最小二乘法方法分析了不同类型轨道的小行星在测定E和D改正时最或然值的偏差量以及必须满足的观测条件。  相似文献   

3.
利用太阳及大行星的观测来决定星表系统的经典方法,已不能适合于现代星表及基本系统所提出的要求了。日间的及具有圆盤形的天体的观测,伴随着特殊的系统误差,这些误差,都将引入观测的结果,星表中去。小行星具有和恒星一样的外形,可以如恒星一样的来观测它,是决定星表系统差最适宜的天体。  相似文献   

4.
考虑到单纯用子午方法或照相方法对小行星进行观测存在着因星等、定标星系统,以及难于在小行星运行全轨道上进行观测等方面的不利因素,在本文中,根据云南天文台能观测小行星全轨道的地理纬度条件,提出利用低纬子午环与CCD测量装置相配合,并利用低纬子午环直接提供的定标星,在一个统一的基本仪器系统中,通过对小行星在全轨道上均匀分布的观测,获得高精度的小行星观测资料,以便得到更准确的星表零点改正。  相似文献   

5.
本文对星表零点确定的历史概况和利用太阳、月亮、大行星、小行星以及人造卫星观测确定零点的基本方法作了比较全面的介绍,并对近百年来利用太阳系天体测定零点的方法和精度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6.
本文所提出的分离摄动项求解法,是利用小行星在整个轨道上分布的不少于9次的位置测定值,与用该小行星的轨道根数初值计算出的列表位置进行比较,将由太阳系其它天体摄动力对小行星位置、速度的影响进行分离,求解出分点及赤道改正,小行星轨道根数改正,地球轨道根数改正和由摄动力引起的小行星位置和速度改正。这种方法的优点在于:(1)列表位置仅需根据小行星的轨道根数初值计算出,不考虑摄动力的作用,这样可避免小行星运动理论不完善对确定分点和赤道改正的影响;(2)在解算中,可以单独地求出摄动力对小行星运动速度和位置的影响,通过对摄动函数的数值积分,可求得任一时刻的小行星的真位置。  相似文献   

7.
小行星热物理及Yarkovsky效应和YORP效应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行星热物理的研究是近年来小行星研究中一个前沿方向。简单阐述了在小行星热物理这一研究领域中常用的热物理模型,利用这些热物理模型并结合空间或地面红外望远镜的观测数据,可获得小行星的一些热物理参数,如热惯量、几何反照率、有效直径、表面粗糙度、表面温度等。介绍了小行星的形状模型及红外观测,还介绍了利用这些模型得到的部分小行星热物理参数。通过这些热物理参数,可进一步研究小行星的Yarkovsky效应和YORP效应等,甚至可为人造航天器着陆小行星表面及小行星采样返回任务提供相关科学信息。  相似文献   

8.
本文提出了用小行星观测检测星表系统误差的方法。叙述了选取小行星的方法及小行星轨道真值的求解方法,介绍了怎样用小行星观测来体现和确定星表的系统误差。  相似文献   

9.
本文讨论确定星表零点改正的误差方程,并澄清了某些概念。星表的零点改正,即恒星参考坐标系的定向改正,通常是通过观测太阳或大小行星来得到的。近年来,随着天体测量精度的巨大提高,计算零点改正的方法也进一步得到完善。许多作者给出了不同表达形式的误差方程,其中存在荇某种程度的混乱。本文讨论确定零点改正的误差方程,澄清某些概念,并指出某些作者的失误。  相似文献   

10.
用M15进行CCD视场的校准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用1996年10月所获得的球状星团M15和大距离双星61Cygni的CCD观测资料,分别求解了上海天文台1.56m天体测量望远镜上安装的CCD探测器视场的位置角改正δp和尺度因子ρ。通过对土星主要卫星观测资料0-C的计算分析表明,经球状星团校准视场后所得结果较双星校准后结果的精度要高。该结论为进一步提高计算大行星卫星的位置测量精度打下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11.
本文发表一些小行星光变曲线的光电观测结果,并对结果做了一些讨论。  相似文献   

12.
近地小行星轨道演化的数值研究与辛算法有效性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林  季江微 《天文学报》1998,39(2):141-152
本文采用改进的显式辛算法(symplecticalgorithm)和嵌套的RKF7(8)积分器对43颗已命名(或编号)的近地小行星的轨道演化进行数值研究.在力学模型上,除考虑各大行星的引力振动外,还增加了后牛顿效应,而在算法上则着重探索辛算法在近地小行星轨道演化研究中的应用前景,特别是当小行星与某一大行星靠近时辛算法的有效性.本文的结果可为了解近地小行星的轨道演化状况和对它们进行监测提供可靠的信息.  相似文献   

13.
以JPL提供的太阳系天体数值历表DE200/LE200和美国海军天文台提供的岁差、章动改正程序为出发点,本文介绍为计算大行星、月球掩源(恒星或射电源)而进行的被掩源初选的一种有效方法。用该法本文给出了1995-2050年各大行星及月球可能掩的FK5星。  相似文献   

14.
由改进的Laplace和Gauss方法分别给出小行星初轨计算的程序,通过两程序的比较测试得出结论——两方法适用于三次长时间间隔的角观测资料。为实现一天内角观测资料的小行星初轨计算与位置预报,对改进的Laplace方法流程进行了调整。通过增加迭代方程右矩阵的调整,预报结果可用于指导小行星的跟踪观测,文中给出调整后的流程图及预报效果数值验证。  相似文献   

15.
小行星是太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已经发现的小行星已超过七十万颗,估计总数超过一百万.小行星密近交会事件是一种重要天象,可用于确定小行星的质量.为此需要做好准确的搜索和评估工作.现有的方法仅能评估密近交会事件中小行星对测试粒子的二体引力效应,在力学模型精确性和所提供信息的充分性两方面都不能完全满足指导观测的需要,为此发展了一种新的搜索和评估方法,引入信噪比指标刻画质量待定的小行星对作为测试粒子的小质量小行星的引力效应在观测上的体现,继而得出预估质量精度以量化某次密近交会事件对确定小行星质量的作用,并给出最佳的观测时间段以指导实际观测.利用该方法,系统地搜索评估了2000年至2030年间小行星交会事件,涉及773颗等效直径在50 km以上的小行星.  相似文献   

16.
1955年11月11日,在我们拍照小行星(1274)Delportia的底片上,发现另外一颗小行星,移动方向与(1274)相似,光度稍亮一些。经连续追踪,到12月17日为止,共得到十三次观测。挑选其中三次观测,算了一个椭圆轨道,以其轨道根数与星历表比较的结果,已经可以初步肯定是一个新的小行星。以下表1中载出了所有观测的位置和O—C之差,其中注有(*)的是用来计算轨道的凤测。  相似文献   

17.
傅燕宁  黄天衣 《天文学报》1995,36(1):93-100
以JPL提供的太阳系天体数值历表DE200/LE200和美国海军天文台提供的岁差、章动改正程序为出发点,本文介绍预报大行星、月球掩源的一种方法,本方法分三个步骤:首先给出被掩源所满足的必要条件,并据此进行被掩源的初选;其次预报掩事件的全局情况,即掩发生的始终时刻和比较精确的地球椭球表面上可观测区域边界,在可观测区域边界中,本文发现了文献中未见出现过的出没南北界最后;预报地方见掩情况。  相似文献   

18.
全轨道均匀分布的小行星观测对天球参考架零点的测定,以及其它一些相关课题的研究非常有利。本文就低纬子午环的观测能力,计算分析了小行星在全轨道观测的星等范围和弧段分布,给出了可观测弧段长度的计算公式,并进行了模拟计算。  相似文献   

19.
全轨道均匀分布的小行星观测对天球参考架零点的测定,以及其它一些相关课题的研究非常有利。本文就低纬子午环的观测能力,计算分析了小行星在全轨道观测的星等范围和弧段分布,给出了可观测弧段长度的计算公式,并进行了模拟计算。  相似文献   

20.
本文叙述了在卯酉方向作转轴观测时,由于转轴前后的观测都是偏离于卯酉圈的观测,在仪器具有较大方位差,及一颗星从卯圈方向到酉圈方向观测过程中,存在水平差变化的情况下,转轴观测不能完全消除准直差,方位差的测定值需加几项二次项改正。文章中用给定的方位差及水平差变化对二次项改正作了数值估算,得出改正值与卯酉方向观测星的天顶距有关的结果,天顶距越小的星,改正值越大,天顶距大于40°的星,改正值可以忽略不计。文章还就卯酉方向观测时,周日光行差和蒙气差的影响作了估算,结果看出这两种影响都基本上可以忽略不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