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
冰期成因的迭加-共振模式与晚元古代冰期的成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魏仕俊 《地质论评》1988,34(5):457-463
本文在冰期形成的天文、地质因素分析基础上,提出了以下几点认识:1.提出冰期是在一定的天文-地质因素相迭加、共振作用下形成的。2.认为黄道倾斜(ε)的变化贯穿于整个地质时代的气候变化之中,是影响冰期形成的重要天文因素。3.根据冰期成因的迭加-共振模式,对晚元古代冰期的成因进行了初步探讨。4.对晚元古代冰川活动的范围、次数、时限、等时性及非等时性等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2.
扬子地区江口冰期地层的划分对比与南华系层型剖面   总被引:18,自引:2,他引:16  
我国南方扬子板块是国际上新元古代冰期地层最具代表性的地区之一,冰期记录出露广泛,研究程度较高,为国内外学者所关注。当前,国际上普遍认为新元古代主要有两次全球性大冰期,一般以澳大利亚的Sturtian和Marinoan冰期为代表,扬子地区的南沱冰期和江口冰期与之相对应。但是,围绕扬子地区冰期地层的划分对比一直存在较大争议。关于上冰期的对比,虽然曾出现过不同的意见,但随着南沱组年龄数据的获得看法已趋于一致。目前主要分歧来自对下冰期和间冰期的认识。我国目前通常使用的名称,如“长安冰期”、“富禄间冰期”和“古城冰期”等与国际上的认识有差异,对新建的“南华系”地层划分和对比产生了不同的理解。根据扬子地区地质工作的多年积累和研究的成果,以“江口群”取代原“江口组”,使之成为扬子地区代表下冰期沉积的统一地层单元,江口群涵盖了下冰期的长安组、富禄组及与之相关的地层单元;扬子地区的下冰期相应地称为“江口冰期”,与国际上的Sturtian冰期可以很好地对应,含义更完整。我国南方对应于Sturtian和Marinoan冰期的是江口冰期和南沱冰期。湘黔桂地区的新元古代冰期地层保存最完整连续,其中贵州黎平县的肇兴剖面可考虑作为新元古代冰期地层的候选层型剖面。  相似文献   

3.
关于冰期成因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徐钦琦 《地质科学》1979,14(3):252-263
在地质历史上曾出现过几次大冰期。其中最近的两期都是全球性的,时间也比较确定。它们是第四纪大冰期(发生在近二百万年)和晚古生代大冰期(距今约2-3亿年)。在每一次大冰期中,又可分为几个冰期和间冰期。在大冰期之间是非冰期。关于气候变迁的原因或冰期的成因问题,在科学界至今还是一个“谜”。虽然前人曾提出过各种各样的理论,但是正如李四光(1972)和施瓦茨巴克(Schwarzbach,1974)等所指出的:这些论点都不足以说明气候变迁的原因或冰期的成因问题。近几十年来,大量新的科学资料的积累,尤其在海洋研究方面所取得的进展,为这个问题的解决提供了素材。  相似文献   

4.
云南省小寨地区玄武岩型铜矿矿床特征及成矿机理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描述了鲁甸小寨玄武岩型典型铜矿的地质特征,初步认为该地区玄武岩型自然铜矿床是一具有工业价值及商业价值的铜矿类型,大地矿段具小型铜矿成矿条件,苏家箐矿段具中一大型铜矿成矿条件,苏家箐矿段值得进一步开展地质勘查工作。并通过和美国基维诺矿床的比较,从矿床地质特征,成因机理方面获得了几点初步认识。  相似文献   

5.
长期以来,地质学家对在地质历史上起过划时代作用的大地构造旋迴、大冰期、大量生物灭绝等现象难以进行成因方面比较完满的解释。在地球自身发展过程中,找不到这些现象的起因,促使有人把目光伸向地球以外的空间去寻找答案。不少天文学家已注意到天文观测结果与某些地质现象的联系。我们认为,这方面的工作有广阔的前景,着眼于天、地现象之间关系的  相似文献   

6.
地球系统演化过程中的主要矛盾──汤懋苍教授关于“气候变化地心说”的新探索关键词地球系统演化,气候变化,冰期旋回1大冰期旋回(108年)与银、地磁耦合在地球的46亿年演化史中,曾出现过7次大冰期,关于它的成因已经提出了很多假说,但都不能令人满意。汤懋苍...  相似文献   

7.
李立群 《矿产与地质》1999,13(6):343-347
中条山地区胡篦型铜矿深部出现的四种特殊类型矿脉(巢),其产出地质特征表明胡篦型铜矿大脉状铜矿化不完全限于矿层之内,在特殊地质环境下也可形成于矿层外部。胡篦型铜矿床在热液成矿作用晚期不是一个简单的铜质迭加富集,而是经历了一个复杂的物质演变过程,且有钴组份参与了成矿,从而丰富了矿床成因的地质认识,拓宽了今后找矿思路。  相似文献   

8.
大理冰期我国东部多年冻土区的南部界线及其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两个基本问题目前,我国地质、地埋界对冰期认识有着严重分歧。一种意见只要谈到冰期,须承认冰川曾到达这里,冰川没到达的地区不能使用冰期。因此,出现冰缘期、寒冷期、甚至雨期等名词,有的还冠以地方性名称。另一种意见认为冰期冠以地方性名称既有地质时代意义,又有古气候意义;冰期是指特定时期具有寒冷气候的环境,有的地方发育冰川,有的地方发育多年冻土,有的地方只是气温下降,冰川和冻土都形成不了,它们却在同时期不同地区发生。我们同意后一种意见。本文所说我国东部地区大埋冰期,即规定  相似文献   

9.
卡林型金矿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综述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陈先兵 《黄金地质》1996,2(2):73-78
在近年来文献资料的基础,从时空分布规律,矿床基本地质特征,围岩蚀变特征,金的赋存状态,包裹体地球化学及同位素地球化学等方面总结了卡林型金矿的地质成球化学特征,简述了现代实验和计算模拟对矿床成因认识的一些启示,最后,概述了该类型矿床的两大基本成因观点。  相似文献   

10.
内蒙古东胜砂岩型铀矿后生成矿与油气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发育于内蒙古鄂尔多斯盆地北部中侏罗统直罗组辫状河相杂砂岩体内的砂岩型铀矿,有一系列较为特殊的与放射性铀成矿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成矿地质现象:绿色化蚀变带、漂白退色化带、二次胶结钙化砂岩团块及钙化砂岩断续层与“钙化木”后生蚀变现象;在与铀矿化和与油气的关系认识上存在一定分歧。初步分析了它们的形成、成因及与铀成矿的关系及其找矿意义。  相似文献   

11.
新疆阿舍勒铜矿黄铁矿标型特征及矿床成因意义任秉琛(地质矿产部西安矿产地质研究所,西安710054)关键词黄铁矿标型,矿床成因意义,新疆阿舍勒铜矿属海底喷气火山成因含铜黄铁矿型矿床,黄铁矿是其中分布广、数量大的矿石矿物。1黄铁矿形态标型多数情况下为他形...  相似文献   

12.
吉林省延边中生代火山岩型金矿地质特征及成矿条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伯禄 《吉林地质》1992,11(2):20-28
本文阐述了延边地区中生代火山岩型金矿成矿地质背景,矿床地质特征,矿床成因及控矿条件等,首次提出该区火山岩型金矿为晚侏罗世至早白垩世继承性火山断陷盆地周边控矿的新认识。  相似文献   

13.
孙殿卿  吴锡浩 《地球学报》1987,9(1):121-135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的发展,促进和加强了第四纪冰川地质的研究,本文从十个方面扼要地综述了我国第四纪冰川地质研究取得的主要进展:发现和确定了中国第四纪早冰期和中国东部的晚冰期;探讨了冰川和冰缘关系、冰川发育条件;认识了黄土的发育规律是与气候旋回,更确切地说与冰期有成因上的联系。以构造-气候旋回为主线结合气候地层法、古地磁法并考虑古土壤、地貌、年龄数据资料等多种因素,补充修订了经典的冰期系列;讨论了第四纪海水进退、海面变化、第四纪下限及第四纪自然环境的形成和变化规律性。  相似文献   

14.
西藏谷露热泉型铯矿床年代学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谷露间歇喷泉位于西藏那曲地区那曲县谷露乡西北的桑曲西岸,海拔4700~4750m,现今仍在强烈活动中,其以硅华为主的泉华沉积形成了热泉型中型硅华铯矿床,属印度-亚洲陆陆碰撞效应的产物。本文根据野外第四纪地质与地貌的系统调查研究,将硅华分为南、北两区共5套沉积。由泉胶砾岩组成的第Ⅰ套硅华下伏于南区大硅华台地之下,并越过桑曲而延伸至河东,构成倒数第二次冰期(爬然冰期)冰水沉积的基座。第Ⅱ套硅华组成南区的大硅华台地。由泉胶砾岩组成的第Ⅲ套硅华下伏于北区硅华台地之下,也越过桑曲延伸至河东,构成末次冰期(拉曲冰期)冰水沉积的基座。第Ⅳ套硅华构成北区硅华台地,已被一东西向小沟分为南、北两个小片,均由数列小的硅华锥组成。第Ⅴ套硅华则为现今仍在活动和堆积的硅华锥。根据9个样品的U系法测年结果,并参考野外地貌与第四纪地质的研究结果,可将这5套硅华的铯矿床的形成,划分为如下5个阶段:第1阶段虽暂缺年龄数据,但可按地貌部位和地层层序,判断其堆积于倒数第三次冰期(宁中冰期)以后,很可能为0.5~0.4MaBP之间的大间冰期早中期;第2阶段为0.38~0.25MaBP,相当于大间冰期晚期至爬然冰期早期;第3阶段为0.22MaBP前后的爬然冰期早期;第4阶段为108.6~17.2kaBP的晚更新世的末次间冰期晚期至拉曲冰期;第5阶段为5.3kaBP的全新世中期以来。由老到新,各期泉华的SiO2含量呈现出明显的降低趋势,而铯含量则呈升高趋势,是随着矿石中SiO2有序度的降低而其他成分被保留在晶格中所致。  相似文献   

15.
大冰期成因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树庄 《世界地质》2004,23(3):252-254,294
大冰期的形成不仅需要气温低,而且需要大量海水转移到大陆上形成冰川。元古代晚期全球规模白云岩建造形成之后,火山作用在洋壳和陆壳上的表现大不相同:洋壳型火山作用是岩浆静静涌出,大量蒸发海水;陆壳型火山作用是猛烈爆发,烘烤碳酸盐岩层产生二氧化碳喷发形成“干冰制冷机制”,使大气降温。洋壳型火山与陆壳型火山共同作用形成大冰期。震旦纪大冰期后开始了显生宙。大冰期与生物的演化发展密切相关的原因是二氧化碳的大量介入。  相似文献   

16.
新元古代冰期地层不同于显生宙冰期地层,近年来,一些学者提出了雪球假说,掀起了关于新元古代冰期环境特征与因演化的研究热潮,成为当前地学前沿的一个热门课题。本轮研究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它的高度综合性,涉及岩石圈,水圈,大气圈和生物圈,此外还牵攫到天体运行等学科。研究重点有新元古代冰川作用的低纬和低海拔特征。与Rodinia超大陆裂解的关系,冰室效应和温室效应的矛盾运动,海洋封冻的探索,碳酸盐岩岩帽的成因,碳,硫,锶等同位素的峰谷变化的环境含义,冰期地层中铁矿的成因,新元古代冰期的次数争议,雪球理论的数值模拟和冰期环境特征及其变化与生物演化,特别是与早寒武世生物大辐射的关系等。我国南方已成为研究新元古代冰期地层及其与寒武系生物大辐射关系的重要地区之一。  相似文献   

17.
赵国斌 《吉林地质》1990,9(3):68-74
根据近年来大量资料和信息及野外实地考察,笔者对第四纪冰期成因进行了讨论,文中引述大量资料表明:米兰柯维奇为冰期形成理论找到了确切的地质证据,天文因素与地壳变动及反馈作用的叠加是目前对第四纪冰期形成原因的最圆满的解释;并对大陆冰流次数与深海沉积所反应的冰期旋回的关系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8.
夕卡岩型矿床是一种具有重要工业意义的矿床类型,多年以来一直是矿床学研究工作的热点,经过一个多世纪的发展历程,对该类矿床的认识也由传统的接触交代成因演变为多种成因;但目前仍然有很多地质工作者局限于传统的接触交代成因。为了能够更好的认识该类矿床,本文在前期夕卡岩成因类型总结的基础上,归纳了各种夕卡岩及夕卡岩型矿床的主要特征及成矿作用,分析了不同成因夕卡岩类型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相似文献   

19.
华北南缘陆坡带奥陶纪冰海砾岩的发现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奥陶纪末伽马射线暴击中地球引发气候变冷的天文地质事件,形成广布全球的冰期沉积,华北板块却未见遗存。通过在豫西栾川-卢氏地区新一轮1∶5万区域地质调查(2016~2018年),在原划归三岔口组砾岩中厘定出一套冰海成因砾岩,结合区域同位素数据,以及遗存生物化石和野外层位关系,推断该套冰海成因砾岩是这次天文地质事件在华北南缘陆坡带的地质记录。新一轮1∶5万区域地质调查在侵入冰海砾岩层中的正长斑岩脉岩获取(434±23)MaU-Pb同位素年龄,佐证了华北南缘陆坡带发育的这套冰海沉积砾岩形成时代大致相于晚奥陶纪世赫南特期[(443.4±1.5)Ma~(445.2±1.4)Ma]。该套冰海成因砾岩的发现填补了奥陶纪末大冰期在华北板块的空白。  相似文献   

20.
新书介绍     
王照波著.2021.中国新生代冰川与环境演化.北京:地质出版社.本书以清晰的图片展示了在中国东部发现的冰川成因的平行擦痕、交叉擦痕、钉头鼠尾擦痕、磨光面、颤痕、新月形凿口、新月形断口、新月形裂纹、冰臼、河曲状冰川岩溶槽、鼓丘、巨型流线构造、终碛条带构造、冰碛垄、漂砾、冰筏坠石、冰石河、冰川袭夺、冰蚀夷平面、多成因U谷、冰斗等各类冰川遗迹;涵盖了山谷冰川、兴安冰帽、松辽冰盖、华北冰盖、云贵冰盖、青藏高原大冰盖等请多地貌;根据最新获得的冰碛堆积年龄,结合深海氧同位素气候演化曲线,从渐新世到全新世初步划分出13个冰期,建立了中国新生代冰期划分方案。重点论述了山体冰蚀过程与三角脊链、冰川滑动过程与各类擦痕、冰川堆积过程与垄槽序列、冰期气候过程与东亚冷槽、风成堆积过程与太行山隆起、青藏高原的降升与青藏高原大冰盖、冰期—间冰期对我国大陆架海陆变迁、古人类演化的影响、冰岛阀门效应与北极冰盖的形成等内容。这是一本极具探索趣味又引人思考的书,其中许多地貌现象的解释在地质、地理学术界尚存在相当尖锐的争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