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云南弥渡地区新近系三营组砾岩层砾组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云南省弥渡地区哀牢山断裂带两侧的两个小型盆地内新近系三营组砾岩层砾性、砾度、砾态和砾向等的详细研究与分析,结合盆地基岩地层特点和周边构造带的岩性组合特征。对比了两盆地的砾岩层组合特征,得出两者皆为半干旱—干旱古气候条件下形成的沉积盆地,其中南涧盆地为一套冲积扇—河流相粗碎屑沉积,具有快速堆积的特点,其砾石成分组合在盆地不同位置有较多的差异,反映了其物源供应条件较复杂;而金宝山盆地虽也呈现冲积扇—辫状河—洪积相粗碎屑沉积的特性,但其砾岩组合特征表明水动力条件相对南涧盆地弱,且砾石层沉积前砾石遭受了较强的物理化学作用。就盆地基岩及周边地层岩性特点,结合砾石扁平面倾向统计,南涧盆地砾石主要来自盆地基底及周边高山,而金宝山盆地的砾石则主要来自盆地内部的基底地层及其西缘的哀牢山构造带。  相似文献   

2.
赣杭构造带中、新生代红色粗碎屑岩发育,对红层中砾石组构分析有助于理解红盆形成、演化过程.运用砾组分析方法,对江西抚崇盆地晚白垩世—古新世莲荷组砾岩层的砾性、砾度、砾态及砾向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对研究区红盆砾岩的物质来源、成因和形成条件等进行综合判断.研究结果表明,莲荷组砾岩为晚白垩世—古新世半干旱—干旱条件下的一套冲积扇相粗碎屑沉积,具有多物源和快速堆积的特点.总体上,砾石成分复杂,风选程度较差,呈次棱角—次圆状,风化程度较低.盆地不同地区砾石成分组合特征具有明显差别,反映了盆地周围复杂的物源供应条件.根据盆地周边出露基岩地层和扁平状砾石产状统计玫瑰花图判断,莲荷组沉积时期,物源主要来自盆地内部的基岩地层以及盆地西南部、西部和东北部.  相似文献   

3.
江西抚崇盆地上白垩统河口组砾石统计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华东南晚白垩世陆相断陷盆地以发育红色粗碎屑岩为特征。通过对赣杭构造带西段的江西抚崇盆地上白垩统河口组19个砾岩露头测点的砾组分析,对河口组砾岩的砾性、粒度、砾态和砾向等进行了详细研究。总体上砾石成分复杂,分选性较差,磨圆程度中等,呈次棱角-次圆状,风化程度较低。结合红盆周边基岩地层特点,对红盆不同区域砾岩的物质来源、成因和形成条件等进行分析和讨论。研究结果表明,河口组砾岩为晚白垩世半干旱-干旱气候条件下的一套冲积扇和辫状河相粗碎屑沉积,具有多物源和快速堆积的特点。盆地不同地区砾石成分组合特征具有明显差别,反映了盆地周围复杂的物源供应条件。根据盆地基岩地层岩性特点和扁平状砾石倾向玫瑰花图,认为河口组沉积时期,红盆碎屑沉积物主要来自盆地的北东、北、北西和南东部。  相似文献   

4.
运用砾组分析方法,结合邻区基岩地层,对鄂尔多斯盆地西南部下白垩统宜君组砾岩的砾性、砾度、砾态及砾向进行了研究,阐述了研究区不同区域砾岩的成分来源、成因、形成的水动力条件及古水流方向.表明宜君组砾岩为早白垩世初期干旱环境下山麓洪积扇-河流相沉积产物,具多物源和快速沉积的特点,砾石分选普遍较差,磨圆呈次棱角-次圆状,风化程...  相似文献   

5.
山西榆社盆地新近系马会组砾岩层砾组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通过对山西榆社盆地新近系中新统马会组砾岩层的分布特征、剖面特征和砾组特征分析,结合盆地内部和四周山区的岩性特征分析,阐述了砾岩层本身的性质、成因、来源和搬运方式等,探讨砾石沉积时盆地的水动力条件、气候环境、地貌特征和构造条件等。研究表明,马会组砾岩层为榆社盆地新近纪河湖相沉积的底砾岩,其中所含的3层砾岩在成因、来源、搬运和沉积环境上具有较好的一致性。马会组砾岩层为多期次、多来源、非稳定的冲湖积成因,为湖泊水进期的沉积物,指示干冷向温湿转变的气候环境;砾石的主要来源是盆地内部的基底地层及其东缘、北缘和西缘的山区;砾石遭受了较强的物理化学作用,还存在一定的生物作用;含量较少的花岗岩砾石经受了较长距离的搬运,其他岩性砾石经受了近—中距离的搬运。榆社盆地为喜马拉雅运动二幕晋东地区山地相对抬升形成的山间盆地,砾石沉积时已形成了中间低、四周高的盆地雏形。  相似文献   

6.
提要:通过对龙门山构造带中段玉堂镇新近系砾岩层的砾组分析,阐述了砾岩层的成因、来源、搬运方式和构造背景等。研究表明,玉堂镇新近系砾岩层为近—中源河流相冲积物,物源为来自北西方向龙门山构造带中的基岩地层,砾石成分复杂,底部砾岩层的砾石成分以盖层沉积岩和浅变质岩为主,中部砾岩层中基底花岗岩砾石成分则大幅度增加,水动力条件不稳定,砾石原始最大扁平面倾向具有向NW转变的趋势。反映龙门山地区新近纪地壳运动渐趋强烈,且古构造应力场方向发生过由NWW向NW向的转变。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环绕聂荣微陆块分布的晚白垩世—古近纪砾岩层的沉积特征和砾组特征分析,结合区域地质情况,阐述了砾岩层的性质、成因、来源、搬运方式及其所反映的构造背景等。研究表明,本套砾岩层为近—中距离搬运的冲洪积作用的产物,砾岩层砾石成分复杂,含量各异,分选性好,其古水流呈现单一水流特征,水动力条件相对较稳定,砾性和砾向分析指示砾石主要来源于聂荣微陆块、班公怒江缝合带以及其周边高山地区,反映冲积为主、洪积为辅的山前或山麓水系分布的沉积特征。结合区域资料综合分析,晚白垩世时期,聂荣微陆块北部地区发生隆升,形成东北高西南低的古地理格局;进入古近纪时期,在继承先前的古地理构造格局基础上,测区整体隆升。由此推断,晚白垩世时期青藏高原的隆升遍布班公—怒江缝合带以北地区,古近纪时期青藏高原整体发生隆升。  相似文献   

8.
为了解决库车坳陷新近系一第四系砾岩层引起的速度变化和工程决策问题,利用砾岩层野外露头和钻井岩屑等资料,对砾岩层的沉积特征及分布规律进行了系统研究.分别对野外砾岩层和钻井岩屑的厚度、岩性、结构构造及砾石成分进行统计分析,在区域上对各层系的砾岩层进行划分和对比.认为库车坳陷新近系一第四系砾岩层可以划分为四期,具有冲积扇、扇三角洲及冲积平原三种沉积成因,它们的规模、水动力条件及沉积构造等具有较大差异.以冲积扇砾岩层规模大,发育四大物源体系,各物源体系的砾石成分分区明显,砾石粒径随相带分异.库车坳陷砾岩层整体具有纵向上多期次连续发育、相带差异明显,横向上相变快、集中分布的特点,新生代构造演化、构造样式及南北向断裂是控制砾岩层发育、沉积特点及分布规律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9.
念青唐古拉山主峰地区第四纪砾石层砾组分析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通过对念青唐古拉山脉主峰地区的第四纪砾石层的砾组分析,作者从基岩地层和砾性分析、砾度和砾态分析中,阐述了念青唐古拉山脉北坡和南坡不同成因的第四纪砾石层的来源、成因及搬运方式。念青唐古拉山主峰地区的3次冰期砾石层中,每次冰期的冰碛物中的砾石在岩石成分、砾度、球度、风化程度上都有明显差异。这种差异反映了青藏高原隆升过程中对念青唐古拉山不同岩石的剥蚀作用。   相似文献   

10.
为了解决库车坳陷新近系-第四系砾岩层引起的速度变化和工程决策问题,利用砾岩层野外露头和钻井岩屑等资料,对砾岩层的沉积特征及分布规律进行了系统研究。分别对野外砾岩层和钻井岩屑的厚度、岩性、结构构造及砾石成分进行统计分析,在区域上对各层系的砾岩层进行划分和对比。认为库车坳陷新近系-第四系砾岩层可以划分为四期,具有冲积扇、扇三角洲及冲积平原三种沉积成因,它们的规模、水动力条件及沉积构造等具有较大差异。以冲积扇砾岩层规模大,发育四大物源体系,各物源体系的砾石成分分区明显,砾石粒径随相带分异。库车坳陷砾岩层整体具有纵向上多期次连续发育、相带差异明显,横向上相变快、集中分布的特点,新生代构造演化、构造样式及南北向断裂是控制砾岩层发育、沉积特点及分布规律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1.
位于大巴山构造带东段秭归盆地较为完整地保存了侏罗纪地层,其沉积和构造演化过程可划分两个不同阶段,即早侏罗世受西北缘断裂走滑控制的伸展阶段和中、晚侏罗世受东部黄陵地区抬升挤压消亡的阶段。下侏罗统香溪组底部砾岩表明侏罗纪盆地开始形成。盆地北缘的砾岩较厚,主要形成于冲积扇和辫状河体系,并在其砾石中发现化石砾石,显示距离物源区较近。盆地东南部和南部砾岩较薄,形成于曲流河沉积环境。古水流和碎屑物源分析表明,盆地早期沉积物主要来自于盆地北部神农架地区。中侏罗统泄滩组和陈家湾组以湖泊相沉积为主。上沙溪庙组和下沙溪庙组为较成熟的曲流河沉积,沉积砾岩中无灰岩和燧石,几乎全部为泥岩砾石。上侏罗统遂宁组和蓬莱镇组虽然也为曲流河沉积,但其河床砂岩底部再次出现了灰岩、燧石等砾石。另外,中侏罗统上部和上侏罗统古水流方向为自东向西,指示物源区变为盆地东部的黄陵背斜地区。盆地的沉积充填特征和盆地西北缘具左行走滑运动的高桥断裂,以及北部南倾的多条逆断层表明断层对盆地形成的主控作用。黄陵背斜地区后期的不断抬升对秭归盆地有重大影响,持续的抬升可能导致盆地消亡。秭归盆地的沉积充填和演化过程,是对大巴山构造带东段“燕山运动”的响应。  相似文献   

12.
库车前陆盆地充填有上侏罗统喀拉扎组砾岩、下白垩统底部亚格列木组砾岩和下白垩统上部巴什基奇克组砾岩,通过对这三套砾岩区域分布特征、岩石学特征、砾态特征、厚度变化特征的详细描述与此三套砾岩沉积古环境的差异对比研究,认为库车前陆盆地中部库车河地区及西部卡普沙良河地区这三套砾岩成份复杂多样,具低成份与结构成熟度;所代表的气候演化特征由早到晚依次为:干旱、半干旱→温暖、湿润→干旱、炎热气候;所反映的沉积相为冲积扇、浊积扇和季节性辫状河沉积。砾岩与构造关系的结果分析表明,喀拉扎组砾岩是晚侏罗世构造活动的标志,亚格列木组砾岩为早白垩世初逆冲推覆活动的开始,巴什基奇克组砾岩则是早白垩世末构造宁静期的沉积响应产物。  相似文献   

13.
第三纪是四川盆地大范围陆相沉积历史的最后阶段, 同时又是四川盆地重要的构造定形期.探究该时期原型盆地沉积充填规律与构造演化特征, 是揭示四川盆地形成演化过程, 还原其古地理、古气候演变的关键.在综合利用古地磁、地震、野外露头等资料的基础之上, 从盆-山结合的角度出发, 以地质历史时间为主要线索, 对第三纪原型盆地分阶段、分区域地进行了动态化分析研究.重建了各沉积时期原型盆地构造-古地理格局, 分析了盆地沉积充填规律并复原了不同阶段沉积相带的空间展布特征.主要受周缘山系逆冲推覆作用产生的构造负载和盆地基底构造的影响, 第三纪时期四川盆地沉积范围局限于西南部、南部地区, 以河、湖沉积环境为主, 处于持续地挤压、充填过程而具有萎缩消亡的趋势.现今残余第三系地层由老到新, 主要由名山组、芦山组、大邑砾岩组等地层组成(先后经历了: 受造山带挤压推覆作用和温暖干旱气候等因素影响, 发育湖盆边缘冲积扇和沙漠沉积环境, 处于快速沉降阶段的名山组沉积时期; 以及构造活动相对稳定, 湖盆面积不断减小, 以沙泥质沉积互层为特征的芦山组沉积时期; 和沿山前带由南向北迁移, 以发育大型冲积扇为特征的大邑砾岩组沉积时期).纵观整个第三纪构造演化历史, 反映出四川盆地西南部地区在第三纪时期表现为典型的陆内坳陷沉积盆地性质.同期的大地构造活动和气候变化等因素对原型盆地的形成与演化起到了重要的控制作用, 同时也对该时期盆地古地理格局和沉积充填规律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4.
沿雅鲁藏布江缝合带分布的柳区砾岩是喜马拉雅造山作用过程中重要的沉积记录。然而,目前对该套地层的构造属性仍存在不同的认识,因为尚未发现来自冈底斯中酸性的火山岩砾石,部分学者认为其是在印度和洋内岛弧碰撞形成的。本次工作对柳区出露的柳区砾岩进行了详细的剖面实测、沉积学观察和物源区分析。地层由厚层的砾级到巨砾级的砾岩以及相对较薄层的砂岩和泥岩组成,砾石包括硅质岩、基性-超基性岩、石英砂岩、岩屑砂岩以及板岩和千枚岩。砾岩分选差,磨圆差,颗粒支撑和基质支撑均发育,根据岩相组合判断其形成于冲积扇和辫状河环境。较大的砾径以及极低的结构成熟度表示为近源堆积,暗示雅鲁藏布江蛇绿岩带为该套砾岩的重要源区,而特提斯喜马拉雅带为板岩和片岩的主要源区。岩屑砂岩的碎屑颗粒统计结果显示岩屑的含量为82%~85%,其中沉积岩屑为主(82%~95%),石英颗粒以单晶石英为主。碎屑锆石U-Pb年龄有453~579Ma和737~889Ma二个主要的范围,而缺少200~400Ma的锆石年龄。上述观测都说明日喀则弧前盆地、雅鲁藏布蛇绿岩带和特提斯喜马拉雅为柳区砾岩的重要物源区。由于柳区砾岩内部含有日喀则弧前盆地提供的物源,所以柳区砾岩是印度-欧亚板块碰撞之后沉积的。而柳区砾岩内各成分的变化反应源区对物源贡献的变化,同时记录了造山带隆升的历史,具体表现为印度-欧亚板块碰撞后,首先雅鲁藏布江蛇绿岩带和日喀则弧前盆地相对较快隆升,并遭受剥蚀,为柳区砾岩的沉积提供初始的物源,随着印度板块的俯冲,特提斯喜马拉雅带开始隆升,成为了柳区砾岩的物源,主要提供板岩和千枚岩。进一步的俯冲使得蛇绿岩带大幅度隆升而阻碍了日喀则弧前盆地和冈底斯继续提供物源,使得柳区砾岩上段石英砂岩中缺少火山岩石英和再旋回的石英颗粒。  相似文献   

15.
冲积扇砾岩储层作为陆相沉积储层十分重要的类型之一, 一直是我国油气勘探开发的重点领域。以准噶尔盆地西北缘某区下克拉玛依组为例, 根据砾岩储层相变快、储层非均质性强等特点, 在沉积相分析的基础上, 对储层构型特征进行了精细分析, 将储层划分为槽流砾石体、槽滩砂砾体、漫洪内砂体、漫洪内细粒、片流砾石体、漫洪外砂体、漫洪外细粒、辫流水道、辫流砂砾坝、漫流砂体、漫流细粒、径流水道和水道间细粒共13种构型单元, 其中以槽流砾石体、片流砾石体、辫流水道和辫流砂砾坝占主导。构型解剖结果显示:研究区砾岩储层槽流砾石体平面呈条带状, 剖面厚度大, 为2~8 m;片流砾石体沉积厚度大, 一般为2~7 m;辫流水道构型单元宽度为80~400 m, 剖面呈透镜状, 厚度为2~7 m;辫流砂砾坝沉积厚度较大, 为2~7 m。上述构型单元受北部和西北部方向物源控制明显。储层构型特征能有效反映储层非均质性、连通性等属性, 对油田开发具有较强的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16.
冀西北尚义盆地对晚侏罗世构造活动的沉积响应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尚义盆地位于走向近东西的中生代燕山冲断带前缘盆地群的西段,在晚侏罗世土城子时期堆积了大量的粗碎屑。盆地中土城子组沉积相变明显,自北向南从粗砾质变为粉砂质沉积,具比较典型的非对称相带分布特征。土城子早一中期,从北向南总体上形成砾质冲积扇(包括泥石流)-辫状河流-洪泛平原或干化湖泊等古环境布局。晚期则以砂砾质辫状河流沉积为主,可能夹有发育大型风成交错层理的砂质沙丘沉积。土城子组碎屑成分以变质岩和花岗质岩石为主.物源主要来自盆地北侧的"内蒙地轴",沉积充填具有同构造砾岩的性质。尚义盆地北缘发育一系列呈叠瓦状排列的逆冲断裂。断裂与盆地耦合关系的初步分析显示.北缘逆冲断裂的构造载荷是控制尚义盆地形成和演化的主要因素。靠近北部冲断带一侧沉积相序的中—下部具有向上变粗的特点.可能指示了土城子组沉积受前进式的冲断载荷和岩石圈挠曲控制的过程。根据尚义盆地与其北侧相关断裂的空间配置、沉积碎屑北粗南细的变化、盆地横断面北厚南薄的楔状体特征等分析.盆地属于陆内的前陆式盆地,推测是在自北向南的近水平挤压构造背景下形成的.  相似文献   

17.
青藏高原东缘新生代构造层序与构造事件   总被引:28,自引:7,他引:28       下载免费PDF全文
新生代龙门山前盆地和盐源盆地是青藏高原东缘龙门山-锦屏山冲断带内及前缘地区发育和保存最好的新生代沉积盆地,本次以地层不整合面和ESR测年资料为主要依据,将该区新生代构造地层序列划分为5个构造层序,即TS1(65-55Ma)、TS2(40-50Ma)、TS3(23-16Ma)、TS4(4.7-1.6Ma)和TS5(0.74-0Ma),据此将青藏高原东缘新生代构造变形和隆升事件划分为5期,其中TS1与喜马拉雅地体和拉萨地体拼合事件相关,TS2与印亚碰撞事件相关,TS3与青藏高原第一次隆升事件相关,TS4与青藏高原第二次隆升事件相关,TS5与青藏高原第三次隆升事件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