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调查区位于新疆西部博罗科努山与科古尔琴山的接合部,南部山区属于博罗科努山北麓,西北部山区属于科古尔琴山东段。测区地层区划属塔里木-南疆地层大区,中南天山-北山地层区,中天山-马鬃山地层分区之温泉地层小区。通过填图及剖面调查对测区南华纪冰碛岩特征分析,与区域上冰碛岩具有可比性,确定其时代为南华纪。  相似文献   

2.
刘超  匡薇 《西部资源》2019,(2):38-39
新疆天山—北山成矿带处于哈萨克斯坦-准噶尔板块和塔里木—华北板块接触带,地层发育齐全,岩浆岩十分发育,构造活动强烈,是典型的叠覆造山带。区内金属矿产以铜镍金铁为主,次为铅、锌、银、钨、钼以及稀有金属,是我国重要成矿带之一。本文对天山—北山地区主要金属矿产时空分布进行了分析研究,从大地构造演化、地层构造、岩浆岩等诸方面对控矿因素进行了探讨,并总结了区内成矿规律。  相似文献   

3.
内蒙古中部武川县乌兰不浪地区是我国早前寒武纪岩石的重要分布区之一,前人普遍认为这一带的太古宙岩石主要为一套以集宁群、乌拉山岩群为代表的深变质表壳岩系及一套已呈片麻状构造的变质深成岩。自2000年以来,笔者在该区参加了1∶25万区调工作。在详细填图的过程中,识别出一套新太古代TTG质侵入岩。这套岩石组合的发现,对研究测区及华北地台北缘新太古代的地壳形成及演化过程都有重要的意义。1、地质概况测区位于武川县北西约60km处,地处华北地台北缘。新太古代侵入岩分布于固阳县—武川县之间,集中出露于乌兰不浪一带,面积约300km2。本…  相似文献   

4.
新疆天山山区近40年春季气候变化特征与平原区的比较   总被引:29,自引:17,他引:12  
利用新疆1959~1998年的春季温度降水资料,分析了天山山区近40年来春季气候变化的基本特征,并与南疆、北疆进行了比较。所得的主要结果如下:(1)天山山区在春季温度的冷暖变化阶段上1981年前与北疆的相似,1981年后与南疆相似。(2)天山山区在春季降水量干湿变化阶段上与北疆的相似性强于南疆。(3)春季温度空间分布的同步变化性以北疆为最好,南疆最差。天山山区居中,而春季温度空间分布的反向变化性,以南疆为最大,北疆最小.天山山区居中。春季降水空间分布的同步变化性北疆较好,天山山区和南疆较差。而春季降水空问分布的反向变化性。以天山山区为最大。北疆最小,南疆居中。(4)三大区域的春季温度均表现为20世纪60与90年代偏高,70和80年代偏低。天山山区与北疆从60年代到90年代,春季降水均表现出了持续的增加的趋势。南疆春季降水除60年代外,不断增多。90年代是新疆三大区域春季降水最多的年代。(5)北疆和南疆近40年的春季最低温度存在着显著的增温趋势。增温率北疆大于南疆。  相似文献   

5.
晚该地区火山作用强烈,火山岩分布广泛,以古生代石炭至二叠纪火山岩和新生代阿巴嘎玄武岩最为发育,中生代火山岩仅有晚侏罗和早白垩火山岩。表现在纵向上跨越时限长,涉及岩石地层单元多;横向上分布范围广,出露面积大,几乎遍及整个测区。由于测区横跨两大板块构造,而不同时期的火山活动常与特定的大地构造环境密切相关。因此,表现在南北两区(即西伯利亚板块、华北板块)不同地质历史时期火山活动的强度及火山岩石类型具有明显的差异。从时间上看,古生代火山活动在北区较为发育,从奥陶纪、泥盆纪、石炭纪至二叠纪等均可见不同种类的岩石记录;北西部为早中二叠世岛弧型中酸性火山岩建造。该地区构造单元属西伯利板块南缘。岩石呈北东向条带状展布,与区域构造线一致。受后期岩浆活动及构造作用的影响,均具不同程度的变质或变形。  相似文献   

6.
新疆天山和北疆地区是我国三大稳定积雪区之一,积雪反照率的变化显著地影响其地表吸收的太阳辐射能量。2018年1~3月,在新疆天山和北疆地区进行了积雪反照率观测,发现研究区的积雪反照率存在明显的时空差异。时间上,由于受到气温变化的影响,研究区的积雪反照率整体呈现下降的趋势,而且不同时期的下降幅度有差异,1月末~3月初反照率的降低相比1月初~1月末反照率降低更加明显。空间上,由于受到污化物的影响,各区域(阿勒泰地区、塔城地区、天山北坡和伊犁河谷)的积雪反照率之间存在差异,其中天山地区(天山北坡和伊犁河谷)的积雪反照率低于北疆地区(阿勒泰地区和塔城地区),天山北坡的反照率最低;在积雪稳定期及消融期,污化物对积雪反照率的影响最为明显。  相似文献   

7.
新疆县域经济空间格局演化特征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通过ESDA空间分析,研究1985年以来新疆县域经济格局在空间上的变化及其特征.结果表明:1985年以来新疆县域经济发展水平表现出较弱的空间自相关性,但集聚作用总体不断增强.热点区的空间结构主要集中在以奎-克-乌为核心的圈形结构,2000年以后热点区显著增加,不断向北疆中部、东疆以及南疆东北部集聚;南疆西南部处于经济发...  相似文献   

8.
通过DEA和ESDA方法,研究1998年以来新疆县域工业生产率的时空演化特征。结果表明:新疆县域工业生产率呈现稳步增长,主要由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的提升推动,但技术进步的增长贡献不足。相对于北疆而言,东疆和南疆的县域工业生产率呈现追赶式增长,三大地区间的效率差异在平均意义上表现出缩小趋势。工业生产率增长的县(市)主要集中于天山北坡经济带,2007年以后不断向北疆北部、东疆及南疆北部和西南部扩散,致使东北-西南方向上新疆县域工业发展的异质性较弱。新疆县域工业生产率布局存在显著的空间正相关性,但集聚水平较低且具有一定的波动性,2011年以后表现出微弱的空间分散趋势。热点区的数量相对稳定但空间分布却由连续型集聚向离散型集聚转变,大致形成一条沿东北-西南方向的高生产率"带状"区域,冷点区的数量明显减少且零散分布于南疆贫困地区和北疆沿边高寒地区。由于各县(市)工业生产率的普遍增长,新疆工业经济发展的空间非均衡性有所减弱。  相似文献   

9.
天山山区近40年秋季气候变化特征与南、北疆比较   总被引:24,自引:9,他引:15  
利用新疆1959~1998年的秋季温度降水资料,分析天山山区近40年来秋季气候变化的基本特征,所得结果如下: (1) 天山山区秋季温度在冷暖变化阶段上与北疆的相似性强于南疆,但其秋季降水在干湿变化阶段上与南、北疆不同。 (2) 秋季温度空间分布的同步变化性以北疆为最好,南疆最差,天山山区居中。秋季降水空间分布的同步变化性以南疆最好,天山山区最差,北疆居中。 (3) 20世纪60~90年代,天山山区表现为波动升温,而南疆和北疆表现为持续增温,均以90年代温度最高,80年代是三大区域秋季降水最多的年代。60,70及90年代,三大区域的秋季降水均低于30年均值。  相似文献   

10.
基于Google Earth Engine(GEE)遥感云平台,利用2000—2019年MODIS积雪产品资料提取和计算新疆积雪终日信息,利用趋势分析,变异系数等方法分析了新疆积雪终日时空变化特征和变化趋势。结果表明:(1) 新疆积雪终日以天山为界,天山以北长于南部,山区为积雪终日的高值区,盆地为积雪终日的低值区。北疆准噶尔盆地和伊犁河谷积雪终日在75~114 d之间,南疆塔里木盆地在0~31 d之间属于低值区。阿尔泰山脉、天山山脉和昆仑山脉区域在224~365 d之间属于高值区。(2) 南疆和北疆积雪终日有明显的时空差异,2000—2019年北疆准噶尔盆地和高海拔山脉地区积雪终日有明显的推迟趋势,推迟幅度达到14 d,占新疆总面积的8%。南疆塔里木盆地和东疆区域有明显的提前趋势,提前幅度达到16 d约占新疆总面积的44%。塔里木盆地和准噶尔盆地具有相反的变化趋势。(3) 新疆积雪终日年际变化差异显著,天山中段和北疆积雪终日出现不稳定状况,天山中段2002—2009年总体上呈现“M”型的特点,即多年积雪消融日年均值中出现明显的波峰和波谷,北疆2009—2019年积雪终日有较大的年际变化呈现出不稳定状况,出现明显的波峰和波谷,年际变化较大。  相似文献   

11.
《极地研究》1990,1(1):8-19
On the basis of the geological mapping, isotopic choronoogcal and petrological evidences, the aumors suggested that the early Tertiary volcanic strata in the Fildes Peninsula could be divided into two formations and four members. The erupted centers in the peninsula were gradualy migrating from the western coast to the eastern and the subvolcanic intrusives were regularly distributed along a series of NWW-SEE trending faults. All of these were basically formed in two stages of volcanic activities from Paleocene to Eocene.  相似文献   

12.
罗北凹地液体钾矿床位于新疆罗布泊地区北部,是一个大型的综合性盐类矿床。对矿区两处"成矿远景区"进行专门研究,从其与相邻地带的地层接触关系、水文地质和氢氧同位素条件分析,指出此区具备与罗北凹地相似的液体钾矿成矿条件,仅地层时代不同期,与矿体边界及周边湖岸阶地形成一种地垒模式,为指导在本地区或其它类似地区寻找新的不同时期、相同成矿条件的成矿带提出一种成矿模式。  相似文献   

13.
广州市白云区金沙洲一带因受武广高铁隧道等一大批重点工程项目施工中大量抽排地下水的影响,诱发了多次较为严重的地质灾害。文章在多年实地调查的基础上,系统分析其地质灾害致灾因子,建立了地质灾害易发程度分区的评价指标体系,采用信息量法,按照地质灾害易发程度对各评价单元划分等级,将金沙洲地区划分为4个区:高易发区、中易发区、低易发区和不易发区。其中,武广高铁隧道通过的中南部地区属于地质灾害高易发区,该区隐伏岩溶发育,地质环境脆弱,不适宜大规模开发建设;浔峰断裂(F3)、沙贝断裂(F4)及保利西子湾断裂(F5)3条断裂通过的东部地区为地质灾害中易发区,该区发育有不良岩土体,区内主要发生地面沉降地质灾害;东南部大塱山组和中部测水组非可溶岩地层区为地质灾害低易发区,该区以埋藏型可溶岩分布为主,总体发生地质灾害的概率较小;西部丘陵地带为地质灾害不易发区,为非可溶岩区,不具备孕育地质灾害的形成环境。  相似文献   

14.
Sedimentary strata in the Lhasa terrane of southern Tibet record a long but poorly constrained history of basin formation and inversion. To investigate these events, we sampled Palaeozoic and Mesozoic sedimentary rocks in the Lhasa terrane for detrital zircon uranium–lead (U–Pb) analysis. The >700 detrital zircon U–Pb ages reported in this paper provide the first significant detrital zircon data set from the Lhasa terrane and shed new light on the tectonic and depositional history of the region. Collectively, the dominant detrital zircon age populations within these rocks are 100–150, 500–600 and 1000–1400 Ma. Sedimentary strata near Nam Co in central Lhasa are mapped as Lower Cretaceous but detrital zircons with ages younger than 400 Ma are conspicuously absent. The detrital zircon age distribution and other sedimentological evidence suggest that these strata are likely Carboniferous in age, which requires the existence of a previously unrecognized fault or unconformity. Lower Jurassic strata exposed within the Bangong suture between the Lhasa and Qiangtang terranes contain populations of detrital zircons with ages between 200 and 500 Ma and 1700 and 2000 Ma. These populations differ from the detrital zircon ages of samples collected in the Lhasa terrane and suggest a unique source area. The Upper Cretaceous Takena Formation contains zircon populations with ages between 100 and 160 Ma, 500 and 600 Ma and 1000 and 1400 Ma. Detrital zircon ages from these strata suggest that several distinct fluvial systems occupied the southern portion of the Lhasa terrane during the Late Cretaceous and that deposition in the basin ceased before 70 Ma. Carboniferous strata exposed within the Lhasa terrane likely served as source rocks for sediments deposited during Cretaceous time. Similarities between the lithologies and detrital zircon age‐probability plots of Carboniferous rocks in the Lhasa and Qiangtang terranes and Tethyan strata in the Himalaya suggest that these areas were located proximal to one another within Gondwanaland. U–Pb ages of detrital zircons from our samples and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geographic distribution of igneous rocks within the Tibetan plateau suggest that it is possible to discriminate a southern vs. northern provenance signature using detrital zircon age populations.  相似文献   

15.
四川地区地震崩塌滑坡的基本特征及危险性分区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杨涛  邓荣贵  刘小丽 《山地学报》2002,20(4):456-460
四川地区地震崩塌及滑坡非常发育,时常造成严重灾害,本文在现场调查资料及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对四川地区地震崩塌,滑坡的分布规律,类型,特征及其灾害性进行了更深入的分析,并就其特征进行了分区。  相似文献   

16.
郑祥身 《极地研究》1990,2(4):28-35
纳尔逊岛Stansbury半岛被玄武质、玄武安山质熔岩和火山碎屑岩以及沉积火山碎屑岩所覆盖。区域火山岩地层对比证明其是在形成长城站地区火山岩的同一火山作用下发育起来的。据地质接触关系和岩石组合特点,初步认为该半岛火山岩地层可以进一步划分为三个岩性段,分别形成于两期火山作用。该半岛的主要构造线方向平行于菲尔德斯海峡,这在地貌特征及次火山岩的分布上得到了证实。  相似文献   

17.
苏北平原龙冈LG孔晚第四纪地层与环境演化记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夏非  张永战 《地理研究》2018,37(2):433-446
通过研究已经获得的苏北平原龙冈LG孔岩芯野外描述、照片、粒度、14C测年、有孔虫、孢粉、重矿物等原始测试分析数据,并参考邻区发表成果和该区新近补充的资料数据,再分析和讨论了LG孔的地层层序、年代框架和环境演化记录等内容。结果表明:① LG孔34.8 m岩芯保存了MIS 4以来沉积环境演化记录,先后经历了河漫滩、河湖相洪泛平原(第二硬黏土层)、较开放潮滩的潮间带和潮下带、较开放潮滩的潮下带、较开放潮滩的潮间带和潮上带下部、河湖相洪泛平原(第一硬黏土层)、潮上带滨海沼泽和海岸沙堤等一系列环境演化过程,其中潮滩环境的MIS 3海侵层发育;② 西冈贝壳沙堤龙冈段的全新统厚度很薄,一般在10 m以内,由于LG孔可见两个硬黏土层,应位于古河间地而非下切古河谷区,且以其第一硬黏土层顶面作为全新统底界更为合理,故原报道该孔全新统厚达25 m难以成立;③ 老于末次冰盛期的常规和加速器14C测年数据皆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误差和不确定性,加之淤泥和钙质结核等测年材料易受污染等,故LG孔第二硬黏土层中的2个14C测年数据明显偏年轻,皆不宜用于解释地层年代。  相似文献   

18.
刘会莲  孙松  吉鹏 《极地研究》2001,13(4):231-244
1999 2 0 0 0年的南极夏季 ,在普里兹湾地区进行了南极磷虾 (Euphausiasuperba)的现场采样。采样站位共 1 5个 ,分布在由近岸到深海的三条经向断面上。采样中在 1 4个站位都有南极磷虾出现 ,但大多数站位磷虾的密度都很低。样品的组成主要是幼体后期的南极磷虾。整个调查海区南极磷虾的平均数值密度和重量密度分别为 1 6 .1 7尾 1 0 0 0m3 和 1 2 .0 2g 1 0 0 0m3 。在调查区域内除密度最大的站位在深海区外 ,其他密度较大的站位主要分布于陆坡区 ,而在陆架区的唯一的站位没有发现南极磷虾。测量和分析的结果表明 ,陆坡区南极磷虾的生长状态好于深海区 ,但就整个调查海区来说 ,南极磷虾处于正常生长状态。对调查期间普里兹湾的环境因素的分析结果表明 ,调查中三个磷虾密度较大的站位 (Ⅱ - 3 ,Ⅲ - 6 ,Ⅳ - 8)的分布似乎与 75m深处的冷水团及 2 5m深处的叶绿素低值中心和叶绿素高值中心的交汇区有关。  相似文献   

19.
徐立荣  雒昆利 《地理研究》2012,31(8):1503-1511
对大巴山区内主要分布的早古生代地层中氟的分布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大巴山区地史时期形成的各单元地层岩石中普遍富氟。下寒武统鲁家坪组碳质板岩、黑色页岩、磷块岩中平均氟含量普遍超过800mg/kg,下志留统大贵坪组碳板岩氟含量也明显较高(1500mg/kg以上),这些地层分布区是大巴山区的氟富集区;奥陶系、中志留统及下志留统除大贵坪组外的各组地层氟含量也一般高于地壳平均含氟量;而震旦系、下寒武统箭竹坝组及中上寒武统地层氟含量一般低于500mg/kg,是大巴山区的相对低氟区。大巴山区早古生代石煤中氟含量普遍高于中国腐植煤的平均含氟量,其中紫阳蒿坪下志留统大贵坪组的石煤氟含量最高;其次是下寒武统石煤;中、上寒武统及奥陶系石煤含氟量最低。  相似文献   

20.
郑祥身  鄂莫岚 《极地研究》1991,3(2):109-125
西南极纳尔逊岛Stansbury半岛基本被玄武质、玄武安山质熔岩以及火山角砾岩和含植物化石的火山-碎屑沉积岩所覆盖。地层接触关系和火山岩岩石组合显示,该半岛的熔岩和火山角砾岩主要形成于第一阶段的火山活动,可与菲尔德斯半岛的碧玉山段以及玛瑙滩段地层对比;含化石的火山-碎屑沉积岩和角砾熔岩、火山角砾岩分别相当于长城站地区的化石山段和岩块山段的岩层,它们是晚期火山作用的产物。stansbury半岛和菲尔德斯半岛发育有基本相同的火山岩地层,并且都在化石山段地层中发现了植物化石,这表明两个半岛上的火山岩可能是早第三纪区域火山作用的共同产物。 半岛所出露的断裂大致平行菲尔德斯海峡并且控制了次火山岩的分布。 岩石学特征说明,Stansbury半岛的熔岩和次火山岩主要为玄武质和玄武安山质,岩石中的斑晶矿物包括偏基性的斜长石、单斜辉石。岩石化学成分中,随着SiO_2含量增高,Al_2O_3、CaO、MgO和铁含量下降,碱质则升高。和菲尔德斯半岛的火山岩一样,这个半岛的火山岩也基本沿着钙碱趋势演化。微量元素和稀土元素的丰度以及配分模式证明,这套岩石具有同源岩浆的亲缘关系并且可能经历了分离结晶作用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