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5 毫秒
1.
大北油田萨尔图油层特低渗储层宏观非均质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大北油田萨尔图油层属于特低渗透储层。从沉积微相的角度对萨尔图油层宏观非均质性研究表明,储层非均质性较强,而其非均质性主要受控于沉积环境、成岩作用及裂缝发育情况等因素。萨尔图油层在本区发育水下分流河道、席状砂、远砂坝和浊积扇(滑塌沉积)等4种储层微相,油层非均质性在各种沉积微相之间的过渡部位及浊积扇微相中较强;其次为席状砂微相和远砂坝微相,在水下分流河道中相对较弱。  相似文献   

2.
甘肃樊家川油田延9油层储层沉积微相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储层微相研究是油田开发后期储层非均质性精细表征及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的重要内容.笔者从岩心资料分析入手,按照成因相→成因相组合与成因分析→测井微相模式→单井测井相分析→平面微相分析的思路,对樊家川油田延9油层河流相储层进行微相细分研究,归纳出沉积微相平面展布特征,为油田开发及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提供重要信息。  相似文献   

3.
济阳坳陷沾化凹陷桩西油田古近系东营组下段砂体平面呈条带状展布,与曲流河单河道沉积砂体形态类似。砂岩的沉积成因是建立高精度时间地层格架、预测储集层属性参数空间分布及挖潜剩余油的关键基础之一。综合分析区域地质背景、地层沉积序列、岩石学性质、沉积组合以及砂体几何形态等方面,认为桩西油田东下段砂岩是在半深湖—深湖环境沿湖盆长轴方向延伸的远源滑塌型重力流水道—浊流水道沉积;沉积物源主要来自北部埕北低凸起附近的扇三角洲和水下扇。根据重力流水道的成因机制,将东下段浊流水道划分为水道中心微相、水道边缘微相和水下漫溢微相。单一水道中心微相沉积序列相当于鲍玛序列的AB、ABD或AC组合,主要沉积中厚层正递变层理含砾细砂岩相和块状层理混合碎屑岩相,属中孔中低渗储集层。研究区滑塌型浊流水道形成的外部控制因素是火山喷发及控盆断层的幕式活动所导致的长期基准面下降;内部控制因素是充足的物源、垂直湖盆长轴方向的阶梯状断裂以及负向湖盆底形等。建立了反映该区浊流水道的沉积特征及发育条件的沉积模式。  相似文献   

4.
尕斯库勒油田N_1-N_2~1油藏经过多年开采已进入中等含水阶段,寻找剩余油是油藏稳产增产的首要任务。根据尕斯库勒油田N_1-N_2~1油藏的取芯、测井、生产动态等多种资料,采用"单因素解析多因素耦合"的研究思路,在深入解析沉积微相、储层构型、储层非均质性、微构造、井网布置、注采关系等单个因素对剩余油的控制机理后,针对地下不同的情况,筛选出相应的优势控制因素,从多因素耦合的角度对尕斯库勒油田N_1-N_2~1油藏的剩余油分布进行了研究。总结出3种由多种因素共同控制的剩余油分布模式,对进入高含水期油田剩余油的开采有重要意义。构造起伏明显时,沉积微相-微构造-封闭断层-注采关系的控油模式是主要的剩余油分布模式,储层构型-平面非均质性-井网部署的控油模式则适用于构造平缓的部位,而储层构型-夹层-韵律性-注采关系的控油模式是纵向上剩余油分布的主要模式。  相似文献   

5.
王先明  单玄龙 《世界地质》2002,21(3):251-257
针对低渗透油藏储层的特征,以岩心资料和大量的测井,录井数字化资料为基础,应用沉积微相制图软件系统实现了乾安油田高台子油层Ⅶ砂组低渗透储层的沉积微相自动识别,本区储层沉积微相为水下分流河道,席状砂、远砂坝和水下扇等类型,绘制出VII砂组3个小层的平面沉积微相图,沉积微相的研究对本区主力油层及剩余油分布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樊家川油田储层渗流单元分析及其剩余油分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樊家川油田已进入开发后期,为了精确预测层内剩余油潜力,解剖更小级别的储层非均质单元分布,在储层沉积微相研究的基础上,应用储层FZI值进行单-河流沉积单元的渗流单元划分,并讨论了成因砂体与渗流单元的关系以及渗流单元中剩余油分布规律,从而提高了剩余油预测的精度。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东营凹陷现河庄油田河31断块区沙一段、沙二段地层为研究对象,划分出了16种沉积微相类型,详细描述了主要沉积微相砂体特征,阐明了沉积微相分布规律和时空演化特征。研究区内主要为三角洲和湖泊相沉积,随着湖平面的变化和沉积物供给的变化,三角洲由东北向西南不断推进或收缩。在纵向上可明显划分二个旋回,即沙二段从早到晚由浅湖演变为三角洲平原,沙一段从早到晚由浅湖演变为三角洲前缘。并通过相控模型的研究,定量地讨论了沉积微相对砂体(储层)发育程度、储层物性及储层单层内非均质性的控制,研究表明分流河道、边滩和河口坝沉积微相为研究区内最有利的相带。并指出砂体的沉积微相特征从微观上和宏观上控制了剩余油的分布特征,这为精细油藏描述中的储层模型建立提供了重要的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8.
湿地扇扇中辫状水道沉积微相-岩石相划分方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综合应用岩心、测井、分析化验等资料,对湿地扇扇中辫状水道粗碎屑沉积特征进行了详细研究,提出了沉积微相-岩石相的划分方法。根据不同岩石相的物性、电性及含油性特征,将扇中辫状水道微相细分为辫状水道砂砾岩相、辫状水道粗砂岩相和辫状水道细砂岩相。研究结果表明,沉积微相-岩石相对油水分布具有明显的控制作用,其中以辫状水道砂砾岩相单井日产油能力最高,辫状水道粗砂岩相次之,辫状水道细砂岩相最低,比较符合油田的开发实际。辫状水道粗砂岩相因物性最好,剩余油丰度高,可作为下一步挖潜的主要目标。  相似文献   

9.
大庆宋芳屯油田肇35区块葡萄花油层非均质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陈伟  刘大锰  彭承文 《现代地质》2012,26(1):175-183
从储层宏观与微观非均质性入手,分别研究了肇35区块葡萄花油层的层内、层间、平面和微观非均质性特征及主控因素,研究区层内非均质性主要受到沉积构造、渗透率韵律以及夹层分布等的影响;从物性和隔层分布特征方面分析了层间非均质性特征,自下而上葡萄花油层非均质性呈现弱→强→弱的变化趋势;平面非均质性特征受砂体及沉积微相展布影响较大,沿河道延伸方向非均质性较好。研究区主要发育正常粒间孔、缩小粒间孔和粒内溶蚀孔,整体上储层微观孔隙结构发育良好。从不同方面分析了研究区非均质性对剩余油分布的影响,沉积微相类型和成岩作用是控制储层非均质性的主因素。最终对葡萄花油层主力小层进行储层评价,预测了有利储层的发育面积和分布范围,为下一步的勘探开发提供一定的依据。  相似文献   

10.
惠民凹陷临盘油田储层非均质性及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对大量取心井样品的压汞曲线、薄片、扫描电镜等资料,分析了临盘油田储层岩矿特征及微观非均质性,将本研究区储层孔隙结构划分为五种类型。通过对本区河流一三角洲沉积体系内各微相砂体的平面及空间展布、砂体的几何形态和储层岩性、物性及含油性特征等研究,揭示了临盘油田古近系沙河街组储层的宏观非均质特征。总体采看,储层在平面上及垂向上、层间及层内的非均质性均较强。其非均质程度受沉积微相和成岩作用控制,注水开发也改变了储层参数的分布格局。研究结果有利于合理划分开发层系,选择注采系统,为改善临盘油田的开发效果提供可靠的地质依据。  相似文献   

11.
针对鄂尔多斯盆地陕北斜坡中部特低渗透储层识别主体骨架砂体微相带及筛选含油有利区工作,提出利用单渗砂层能量厚度控制划分最为有利的沉积微相带。利用多种测井响应提取单渗砂层沉积能量及其能量厚度信息,使其曲线幅度、厚度、形状、接触关系、次级形态等特征和数据大小能够集中反映相对高渗的单渗砂层最大沉积能量及厚度变化,确认出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微相及其河道叠置型河口坝微相骨架砂体的发育、规模及分布范围,有效地克服了层段中几个成因相近薄砂层或砂泥互层中砂层累加厚度识别和划分主体骨架砂体微相带的失误。通过该区目的层段自然电位、自然伽马、密度、中子、声波、电阻率测井曲线和岩性、物性及其能量厚度统计,建立起单渗砂层能量厚度下限标准及夹层扣除标准,在该区长4+511特低渗透储层中提取单渗砂层及其沉积能量信息,控制划分出有利沉积微相带及其骨架砂体分布,预测和筛选出不同类型相对高渗高产含油有利区,它们不同程度勾画出河道主体带油藏与南西部华池油藏连片延伸趋势、形态和特征,为该区特低渗透油田增储上产提供有利目标和重点层位及井区。  相似文献   

12.
重新认识处于开发中后期油藏的沉积环境、沉积微相及其特征,建立准确的储集层模型,对于查明剩余油分布和挖掘剩余油潜力、提高采收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综合利用岩心、测井、录井及相关测试资料,对文留油田文72断块沙三中亚段五砂组沉积微相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该区沙三中亚段为一套曲流河三角洲沉积,主要发育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远砂坝、支流间湾及前三角洲泥5个微相,水下分流河道和河口坝砂体为储集层骨架砂体。对研究区各小层沉积微相的时空展布特征进行了分析,讨论了沉积微相与含油性的关系,认为油气的聚集受沉积微相的控制:水下分流河道的储集性能最好,河口坝次之,远砂坝较差,为油田开发方案的调整和动态分析提供了可靠的地质依据。  相似文献   

13.
西部凹陷南部沙三段储层沉积特征及含油气性分析   总被引:12,自引:9,他引:12  
西部凹陷南部为辽河油田的重点探区之一,具有十分优越的石油地质条件。本区在沙三期断陷活动强烈,发育了巨厚的深水泥岩和多期次缓坡型湖底扇沉积,为油气聚集成藏提供了丰富的油气源条件和储集条件。沙三段沉积时期,在西部凹陷南部发育有齐家-杜家台和锦州-欢喜岭两大湖底扇沉积体系。受物源区的距离、基底构造和主干断层活动的控制,湖底扇平面上具有分带性,可划分为内扇、中扇和外扇三个亚相带。齐杜和锦欢湖底扇在沙三早期规模较小,中期规模最大,晚期萎缩。本区沙三段储层物性普遍较差,以低孔-低渗、特低孔-特低渗储层为主,其中湖底扇中扇辫状沟道微相砂体储集性能最好,平面上依中扇辫状沟道→中扇前缘→外扇亚相储层物性由好变差。储集性能的优劣主要受母岩区岩性、沉积作用、成岩作用等多种因素控制。沙三段湖底扇砂体在区内分布广泛,处于成熟生油岩的包围之中,位于油气运移的有利指向上,成藏条件优越,勘探前景广阔。  相似文献   

14.
低弯度分流河道储层是杏北油田的重要储层类型,深入研究其储层构型特征对于油田调整挖潜意义重大。综合密井网岩心、测井和生产动态等资料,采用“层次分析和模式指导”的方法,分“复合河道和溢岸砂体、单期河道及其相互接触关系”两个主要层次开展储层构型精细解剖,构建了三维储层构型模型。基于密闭取心井、水淹层测井解释资料和生产动态数据分析了不同时期的水淹特征和剩余油分布,并通过基于三维构型模型的油藏数值模拟对剩余油分布模式进行验证,最终总结出不同储层构型控制下的剩余油富集模式。结果表明,在河道内,剩余油在顶部、边部、河道间夹层控制部位以下以及仅与低渗溢岸砂连通造成注采不完善的河道内部富集;在河道外,剩余油在河间物性较差的溢岸砂内、注采不完善的溢岸砂末端和孤立砂体内富集。  相似文献   

15.
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延长组长7段为湖盆环境,盆地深湖区以深湖泥岩沉积为背景,普遍发育浊流沉积,沉积范围广、厚度大,近源的先天优势使其成为油气充注的最先储集单元。弄清浊积扇的沉积特征及不同微相形成的砂体对油气聚集具有重要意义。通过野外剖面分析与岩心观察统计,对浊积扇微相进行精细划分,明确浊积岩的形状、展布与沉积特征。根据前人研究成果,将有固定补给水道的浊积扇和无固定补给水道的浊积扇划分为坡移浊积扇和滑塌浊积扇。通过单砂体厚度、浊积岩类型与发育位置的不同,将坡移浊积扇划分为内扇、中扇、外扇3个亚相和主沟道、溢岸沉积等6个微相;滑塌浊积扇相划分出中心扇和边缘扇2个亚相。浊积扇微相的划分及其成因的讨论能够指导测井对有利砂体的解释,区分不同的油气储集体,为寻找有利油气储层的分布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6.
山东东营凹陷永921地区沙四上亚段扇三角洲沉积与油气   总被引:7,自引:5,他引:2  
扇三角洲是东营凹陷北部陡坡带永921地区沙四上亚段最发育的沉积相,也是最有利的砂砾岩储层。通过岩心观察、薄片镜下鉴定、粒度分析,并结合各类分析资料,认为该地区扇三角洲是受后退型盆地边界条件控制的退积型沉积层序。将沉积体内发育的扇三角洲平原、扇三角洲前缘和前扇三角洲3个沉积亚相进一步划分为辫状河道、辫状河道间、水下分流河道、水下分流河道间、河口坝和席状砂6个微相,不同沉积微相内水动力条件、砂体类型不同,其岩性、粒度、分选、填隙物特征以及砂体的岩相组合、时空展布特征均不相同,结果导致不同微相内的砂体物性特征各不相同。分析了影响储层物性的各类因素以及生、储、盖成藏条件,认为扇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的主河道和分流河口砂坝砂砾岩体储层物性最好,在空间上分布稳定,是最有利的勘探目标。  相似文献   

17.
老爷庙油田位于河北省唐海县老爷庙村,是冀东油田的主力油田之一。构造位置位于渤海湾盆地黄骅坳陷南堡凹陷西北部。根据分析沉积岩岩石成分和结构特征、泥岩颜色、沉积构造和岩相组合特征等沉积相标志,结合东营组东一段沉积时期西南庄断层下降盘倾斜的古地形背景以及西南庄和老王庄凸起古物源的古地理位置,将老爷庙油田古近系东营组东一段确定为扇三角洲沉积环境,并划分了主要的沉积微相类型,包括扇三角洲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和支流间湾微相,并对每类沉积微相的特征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以测井相为基本手段,应用砂岩百分含量等值线图,勾绘了老爷庙油田古近系东一段沉积微相的平面分布,讨论沉积微相的演化。依据东一段沉积微相平面分布,结合岩心分析资料,确定水下分流河道是主要的储层微相,其孔隙度为15%~24%,渗透率150×10-3~500×10-3μm2,储层的物性较好。分流水道的游走摆动、沉积物的快速堆积、储层较低的分选性和强烈的非均质性是导致老爷庙油田东一段油藏开发效果差的根本地质因素。恢复东一段沉积微相,可以进一步弄清优质储层的分布规律,为油田开发方案的调整提供地质依据。  相似文献   

18.
安塞油田H区开发中后期储层地质建模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安塞油田H区为低孔、低渗油藏,经过10多年的注水开采,己进入开发中后期,开发矛盾日益明显。分析总结安塞油田H区长6储层地质和沉积微相特征后,指出研究区属三角洲前缘亚相沉积,并详细分析了区内出现的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河道侧翼、分流间湾、河口坝、水下天然堤和前缘席状砂等六种沉积微相的岩性、电性特征。最后采用指示模拟的方法建立了研究区的沉积微相模型,并以此模型为基础建立了研究区的储层参数模型。验证结果表明,在相控条件下所建模型与实际地质情况符合较好,为成功挖潜剩余油提供了保证。  相似文献   

19.
为了深化对冲积扇储层内部结构和剩余油分布的认识,为开发后期井网调整和剩余油挖潜提供更准确的地质依据,以克拉玛依油田六中区为例,应用岩心、露头、测井及动态等资料,以层次分析、模式拟合的研究思路,对研究区储层特征进行了深入分析,提出了一套冲积扇储层构型解剖方法。经研究认为,研究区为冲积扇体的一部分,建立了该区冲积扇沉积模式。将冲积扇划分为4个相带:扇根、扇中内缘、扇中外缘和扇缘-湿地。扇根和扇中内缘砂砾岩体以连片状为主;扇中外缘以宽条带状为主;扇缘-湿地以窄条带状为主。将单一砂砾岩体叠置方式分为垂向叠置、侧向交错、侧向叠置、侧向分隔及侧向拼接5种叠置方式。利用密闭取心井资料,对储层精细解剖结果进行了验证,指出剩余油富集场所。在构型界面附近,剩余油富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