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地震视应变场的演化与强震发生地区的关系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黄福明  易志刚 《地震学报》2000,22(6):577-587
根据中国的中强地震资料,初步研究了地震视应变场的时空演化特征与1955 年以来31次强震事件发生地区的关系.结果表明,在1~5年左右的时间范围内,地震视应变异常区与强震事件发生地区存在相当好的对应关系.应用地震视应变异常区预测强震发生地区的M值为0.458,预测强震发生地区的经验概率为0.625,具有比较好的预测效果.最后对所得到的主要结果进行了初步的讨论.   相似文献   

2.
巴颜喀拉块体边界地震活跃,其西边界新疆于田地区在2008年发生M 7.3地震后,2012年以来又陆续发生了M 6.3、M 7.3和M 6.4三次强震.然而该地区的地震监测台网非常稀疏,地震目录的完备性低,定位精度差.为了研究于田区域的前震活动规律,本文利用单台波形模板匹配方法重新检测了2011年6月以来的连续波形,改善地震目录,并用单台定位约束地震的相对位置.结果获得新的地震数量是台网目录的15倍,完备震级从原来的2.8降为1.3,更有利于前震序列时空演化特征的回溯研究.研究区地震b值在三次强震前都表现出持续降低,在临震前回弹,主震后恢复.在空间上,前震活动往往有两个阶段,早期活动先是分散在硝尔库勒盆地周缘,临震前成簇聚集到主震附近,有断层级联破裂的特征.特别是2014年M 7.3地震,大量的前震出现在主震南侧并向北迁移和停滞,它们的波形相似性很高,反映出临震前的构造应力集中和地震成核.  相似文献   

3.
提出一种从地震目录中以时空耦合距离分析方法为基础。识别强震的前震和余震,并形成序列目录的新方法。在动态迭代计算时空关联系灵敏与时空耦合距离过程中,定义在时空耦合距离构架中,由小于或等于截止长度的地震构成该强震的地震序列,用此方法,可以按强震逐个识别其前震余震,形成序列目录,我们用它识别处理了唐山7.8级强震的余震,并为该强震建立了序列目录。  相似文献   

4.
使用1999年9月20日至11月1日的CDSN宽频带(BPZ)地震记录,对台湾省集集地震的强震震级、震源性质、震源物理参数和发生时间进行研究。主要结果:①确定集集地震是强震群类型的地震活动,主震[m(T)8.51,MW7.3]位于中央山脉上,横切中央山脉的北西向北斗-玉里断裂,是主要地震活动构造;②集集强震序列的平均应力降△σ为4.272×103kPa,平均视应力ησ为2.136×103kPa,它们是地震断层面上随着震源尺度等变化而变化的物理量;③决定地震效率η的震源释放能量-△E和传播地震波能量Es,分别从BPZ地震波5个倍频程的滤波数据和假设视应力等于二分之一应力降的条件下求取;④强余震的发震时间对数lg△t(时间单位为s),与一些震源物理参数有显著的负相关性,证实了能量积累多、应力积聚高的地方率先发震。并且第一次强震以后,强余震发生时间和强度之间保持显著的衰减关系。这些关系式,如△t=1015.54-1.48m(r)和△t=1017.55-2.00MW等,对早期识别出如同集集强震群类型的地震活动时,预测强余震时间和强度有实际应用意义。  相似文献   

5.
引言华北地区是中国东部强震活动的主要地区 ,同时又是历史地震资料记载时间较早且较为连续的地区。对研究该区地震活动时空演变特征提供了完整翔实的资料。前人研究表明 ,地震活动在时间上的分布具有周期性和间歇性 ,在空间分布上具有平静区和丛集区以及地震空段。我们以这些基本观点 ,讨论华北地区地震时空基本特征 ,进而研究强震活动的危险背景。我们以 3 0°~ 4 0°N,1 1 4°~ 1 2 3°E为研究区 ,历史地震选用中国地震简目为基础资料 ,震级下限 M≥ 6;近代地震取自中国地震局分析预报中心编制的地震目录和中国地震月报目录。1 华北…  相似文献   

6.
王辉  曹建玲  田勤俭 《地震》2021,41(2):14-28
新疆于田地区位于青藏高原与塔里木盆地相交会的地方, 强震频发。 2008年以来, 该地区陆续发生的4次M6以上强震都位于阿尔金断裂带南分支的龙木错—郭扎错断裂带附近。 这些地震的发生为研究于田地区中强震活动的空间分布及其之间的相互作用及提供了很好的实例。 首先, 利用小震目录对区域地震活动进行分析, 给出了地震活动性参数b值的空间分布。 然后, 采用分层黏弹性模型研究了区域4次中强地震所造成的区域应力转移。 我们发现, 于田地区近年来强震活动的时空分布特征可能与区域地壳应力水平的差异有关。 康西瓦断裂带上历史强震活跃, 但是现今地震较平静, b值较高; 而龙木错—郭扎错断裂带附近的b值相对较低, 现今强震活动频繁。 于田地区4次中强震造成的应力转移则比较复杂, 2012年地震受到2008年地震的卸载作用, 而2014年和2020年2次地震的发生均受到前序地震的促进作用。 综合区域地震活动和强震之间应力转移的分析, 可以认为阿尔金断裂带南支的龙木错—郭扎错断裂带上, 应力水平仍然相对较高, 未来的地震危险性仍然较大。  相似文献   

7.
云南2001年施甸地震的剪切波分裂参数变化特征   总被引:14,自引:5,他引:14       下载免费PDF全文
云南地区2001年4月10日至6月8日相继发生了4月10日MS5.2、4月12日MS5.9和6月8日MS5.3的施甸地震. 本文利用云南遥测数字地震台网的保山地震台记录的地震波形资料,使用SAM分析方法(即剪切波分裂系统分析方法),采用地震应力预测的分析手段,对这个强震系列进行剪切波分裂参数变化特征的研究. 初步结果表明,随着地震活动的增强,剪切波分裂时间延迟值t基本呈现增加的特征,但在强震即将发生之前的短时间内,发生t减小的现象,符合我们早先研究发现的震前应力释放现象. 研究认为,在地震活动强烈的构造地区和有强震发生危险的经济发达地区或重要城市,开展强烈地震的应力预测应用实践,可以减轻地震的危害程度.   相似文献   

8.
通过分析川滇地区12组4~5级地震密集活动及其对应强震的时空关系,研究结果表明:中等地震密集活动中的最大地震震级与后续强震震级不相关;对应地震与密集活动的时间间隔多在半年内;利用4、5级地震密集活动作为M≥6.7地震1年尺度的预报异常,预报效能R值为0.258 5;在云南地区,强震多发生在密集地震集中区,而四川的强震多发生在4、5级地震不活跃区。  相似文献   

9.
靠近深水地槽的安德山脉地区由北向南,即由北纬2°向南纬42°伸延。根据日德科夫划定的安德山脉地区地貌构造线图,东面限界是最靠近海岸的一级区域构造线。借助格维希阿尼的“地壳”模型的算法,上述我们所研究地区地貌构造区域构造线交点可分成:一类是附近可能有强震(B-目标)的交点;另一类是附近可能没有强震的交点。我们把震级 M≥7.75和震源深度 h≤100公里的地震叫做强震。所得分类与发生强震的可能地点的关系被已经发生过强震的交点研究资料(数集 B_0)不存在误差所证实,同时也由一系列检验实验的肯定结果所证实。所得分类与龙尼茨(C.Lomnitz)所述 M≥8.0历史地震  相似文献   

10.
利用云南中东部地区多年来有关的地震地质、地球物理、地壳形变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分析选定了15个与强震较为相关的特征标志,并通过图像识别方法最终筛选出12 个标志作为特征参数。通过综合图像识别在100个研究对象中得到了47个M≥6地震的潜在震源区,再在确定出的有可能发生及原已发生过6级地震的49个研究区中识别出27 个M≥7 地震的潜在震源区,给出了云南中东部地区中强震潜在震源区预测图。  相似文献   

11.
图象识别是近二十年来发展起来的一门学科,它已广泛应用于许多领域中。盖尔芬德(I.M.Gelfand)、普雷斯(F.Press)等人将它用于地震危险区的划分。本文将图象识别方法用于地震预测中,以识别强震发生的时间。 按一定标准将所研究的全部时间划分为危险时间段D和不危险时间段N。以问题表的形式提出大地震前中等地震活动的特性,然后分两步进行图象识别: 1.学习。对P个时间段m个问题的回答是mp的矩阵,回答以二进制(是或非)表示。通过学习,识别出一个、两个或三个问题组合的新特征,称之为D和N的性质。 2.投票。D和N性质数目的差是△,当△大于或等于某阈值时,则识别为危险段D,否则为N。 结果表明,大地震发生前的一定时期内,中等地震活动增至一定水平、相差半级的中等地震活动水平的比值较正常情况增高以及大震前中等地震活动随时间增强等性质的综合,表明未来时间段內可能发生大地震。 此外还作了控制试验,说明图象识别结果是稳定的。   相似文献   

12.
大同—阳高6.1级地震活动背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巍  赵新平 《地震》1994,(5):71-77
本文从较大时空范围研究了1989年大同-阳高6.1级地震的地震活动性背景,认为大同-阳高地震不是一次孤立的地震事件,是大同盆地历史6级以上地震活动的继续和必然。在时间进程中它们受华北地震区和山西地震带强震活动周期的制约,空间上与北三省交汇区中强地震成丛活动密切相关。大同-阳高6.1级、5.8级地震以及此期间的侯马4.9级、析州5.1级地震是山西地震带中强地震即将活跃的一个迹象,也是华北区域应力场增  相似文献   

13.
章淮鲁 《地震学报》1989,11(3):225-235
7级以上的强震并不是在一片空白上突然发生的,而是在一种间歇性的地震活动背景下发生的,研究这种背景地震活动的规律,为判定一个活动期的强震的潜在震源区提供信息。本文通过对华北历史上记录到的18次7级以上强震的震前史和震后史的研究,提出了华北地区强震背景地震活动的四条规律:①强震前多有6级以上的背景地震发生;②并且多有信息地震发生;③短时间近距离的两个强震之间可能出现缓震现象;④强震具有一定的减震作用。文中根据这四条规律,对华北地区1501——1730年的强震潜在震源区做了判别分析。   相似文献   

14.
相继发生的三个强震的分布关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邓志辉  马瑾 《地震地质》1991,13(2):173-178
本文从动态的观点出发,把时间上相继发生的三个7级以上强震(设它们分别为A、B和C事件)在空间上的分布关系作为主要研究内容。研究结果表明:(1)ABC所在平面的优势分布是切过软流圈的顶部或岩石圈的下部;(2)在地震A和B发生之后,地震C的优势分布是位于A,B连线的延伸部分和A,B之间稍近A的部位。根据A,B,C的分布关系,结合各地区的地质条件和历史地震资料等,我们可以从已知的两个7级以上强震预测第三个7级以上强震在各地区的发震概率大小  相似文献   

15.
强震前大范围地震活动性参数的时空扫描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黄德瑜  冯浩 《地震学报》1981,3(3):283-291
在大地震发生之前, 伴随着应力的集中加强及其在震源附近区域引起的非弹性变形, 区域地震活动性可能呈现某些异常特征.本文选择一些有明显物理意义并得到岩石破裂实验支持的地震活动性参数, 例如有震面积数 A、平均释放能量E、地震累加频度 N 和大小地震比例系数 b 值等, 采用扫描方法在大范围内搜索, 识别孕育强震的危险地区, 并对假想孕震区进一步做时间扫描计算, 寻找并判断大震前由中期异常过渡到中短期异常的阶段, 在对华北、西南及东北若干强震资料扫描计算的基础上, 着重剖析唐山地震前华北地区区域地震活动异常变化的一些特征.讨论了上述地震活动性参数在强震中期预报中的不同效能, 认为这种时空扫描方法, 特别是 b 值扫描应用于强震的中期预报是有一定意义的.   相似文献   

16.
利用基于时-空传染型余震序列(Epidemic Type Aftershock Sequence, 简称ETAS)模型的随机除丛法,重新审视了2008年5月12日汶川MS8.0地震前可能存在的长期地震活动异常,研究了川滇地区背景地震活动特征,并评估了当前的强震危险状态.对川滇地区1970年以来的ML3.0以上的背景地震和丛集地震活动的研究结果表明,该地区地震丛集特征明显、时空分布很不均匀、地震序列常有前震事件.直接将概率值作为地震计数的权重,对地震丛集率空间分布图像分析表明,汶川MS8.0地震前,龙门山断裂带中南段存在着长期、大范围的地震丛集率低值区,震前该段处于应力闭锁状态.对川滇地区地震丛集率低值区内背景地震与全部地震的累积次数、b值和新定义的Δb等统计参量的分析表明,龙日坝与龙门山断裂带具有地震活动的关联性,川滇地区当前的强震潜在危险区可能是巧家地区和汶川MS8.0地震破裂尚未穿越的龙门山断裂带南段.此外,还发现b值倾向于反映局部应力场变化,而Δb能较为敏感地给出更大范围应力场的相对变化.  相似文献   

17.
在模糊集理论与分形理论的基础上,引进了模糊分维的概念;给出了模湖容量维D0与模糊关联维D2的定义与确定方法;讨论了模糊分维与常用的分维(清晰分维)的关系.给出了模糊分维在地震研究中的应用结果: 1.根据模糊容量维D0随时间的上升趋势变化,可以划分出大地震活动的高潮期;由模糊容量维D0与模糊关联维D2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可以分析识别大地震前的中长期前兆异常. 2.根据模糊容量维D0随空间和时间的变化,可以划分出未来大震所在的地区,并可发现大震前数年D0呈现增大或减小的趋势. 3.根据前兆数据的模糊时间分维D0随时间的变化,可以发现大地震的短期前兆异常.  相似文献   

18.
A long-range correlation between earthquakes is indicated by some phenomena precursory to strong earthquakes. Most of the major earthquakes show prior seismic activity that in hindsight seems anomalous. The features include changes in regional activity rate and changes in the pattern of small earthquakes, including alignments on unmapped linear features near the (future) main shock. It has long been suggested that large earthquakes are preceded by observable variations in regional seismicity. Studies on seismic precursors preceding large to great earthquakes with M ≥ 7.5 were carried out in the northeast India region bounded by the area 20°–32°N and 88°–100°E using the earthquake database from 1853 to 1988. It is observed that all earthquakes of M ≥ 7.5, including the two great earthquakes of 1897 and 1950, were preceded by abnormally low anomalous seismicity phases some 11–27 years prior to their occurrence. On the other hand, precursory time periods ranged from 440 to 1,768 days for main shocks with M 5.6–6.5 for the period from 1963 to 1988. Furthermore, the 6 August, 1988 main shock of M 7.5 in the Arakan Yoma fold belt was preceded by well-defined patterns of anomalous seismicity that occurred during 1963–1964, about 25.2 years prior to its occurrence. The pattern of anomalous seismicity in the form of earthquake swarms preceding major earthquakes in the northeast India region can be regarded as one of the potential seismic precursors. Database constraints have been the main barrier to searching for this precursor preceding smaller earthquakes, which otherwise might have provided additional information on its existence. The entire exercise indicates that anomalous seismicity preceding major shocks is a common seismic pattern for the northeast India region, and can be employed for long-range earthquake prediction when better quality seismological data sets covering a wide range of magnitudes are available. Anomalous seismic activity is distinguished by a much higher annual frequency of earthquake occurrence than in the preceding normal and the following gap episodes.  相似文献   

19.
焦远碧 《内陆地震》1993,7(2):106-113
对地震活动性进行层次结构分析可划分出不同的地震区带,中国大陆的地震活动可分为9个地震区带,分析各个区带的地震活动性可作出某一活跃期强震发生主体地区的判别,对某一个地震区带的地震活动进行层次结构分析可作出地震危险区预测。用震源面投影图代替点投影的震中分布图可更合理地解释一个构造带上强震的发生过程,更清楚地勾画出未来强震的孕震范围。对强震破裂区闭锁段、背景空区、孕震空区的关系用实测震例进行了解释。  相似文献   

20.
罗荣联  张俊昌 《地震研究》1999,22(4):325-329
在研究中甸一个大理地震带活动特征,丽江地区大地震重复性和1996年2月3日丽江7级地震的强余震活动格局基础上,认为丽江震区在未来100年内不大可能再度发生7级以上地震,这对于确定丽江地震灾区恢复重建工作中建筑物的抗震设防标准是重要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