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电荷耦合器件(CCD)是近十年来新兴的一种光检测器,近来已为天文界所重视。本文先概述CCD的工作原理及目前各国天文台常用的几种CCD产品。然后简单介绍天文观测用的CCD系统的结构;并对CCD的优缺点及应用范围作了评述。  相似文献   

2.
姚保安  张春生  林清 《天文学报》2006,47(1):111-118
Lick天文台的CCD控制器是一类新型控制器,它能够在同一CCD系统内实现MPP(Multi—pinned phase)和通常工作模式间的转换.自2002年起中国至少有4架 CCD照相机使用这类控制器.此控制器的弱点是溢出发生在非线性前,而且远在饱和以前.虽然这对亮的面光源观测不利,并且它妨碍了使用亮星构建点扩散函数(psf).但是由于电荷守恒原理,对亮的点源(恒星)的孔径测光依然可行.观测证明了此结论.  相似文献   

3.
彗星情报站     
2005年2月里没有新发现的彗星,3月也只发现了两颗。其中C/2005 E2(McNaught)到明年2月份预报亮度会达到9等,天黑后在西方低空出现。可观测期在今年12月到2006年3月。2005年2月28日、3月1日、2日,澳大利亚的Michael Jager用20厘米口径的施密特望远镜加CCD重  相似文献   

4.
RTS2作为远程望远镜控制的开源框架,在天文自主观测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观测仪器中,CCD是天文望远镜系统中一个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在实际工作环境中,部分CCD在Linux操作系统下缺乏支持,致使该设备无法在RTS2框架中协同工作,在无替代CCD的情况下导致整个望远镜系统无法正常使用。借助Windows下的Direct Show技术对视频设备的支持,在Linux与Windows异构操作系统间利用Socket通信技术建立访问控制桥梁,从而扩展出一种新的CCD类型。通过测试,RTS2能借助该设备控制Windows下的CCD,并实时获取图像,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1)使用Direct Show技术控制和访问Windows驱动模型(Windows Driver Model,WDM)的所有CCD获得一种通用的CCD访问方式;(2)借助Socket通信进行延伸对RTS2框架下的其他类型设备在异构操作系统下扩展具有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5.
基于BATC巡天组近十年的观测值班记录,统计了兴隆观测站可观测时间随月份的变化,结果表明平均每年大约有195个可观测夜(约1986小时),其中大约有87个观测夜(约918小时)用来巡天,约有18个观测夜用来测光.另外还统计了兴隆观测站施密特望远镜十年来北极天区的观测图像中星像的半高全宽(FWHM)随月份的变化,结果表明一年内平均星像的半高全宽约为2.3像元(老CCD)或2.2像元(新CCD).一般来说,夏季的星像要好于冬季,这与刘颖(Liu)等人2003年[1]的结果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6.
我国第一台二维CCD天文探测系统已经在云南天文台正式安装成功。经过试测,结果令人满意。这台系统目前暂定名为“云台一号”CCD系统。 云台一号CCD系统采用RCA 53612 XO CCD器件。其主要特性大致可归纳如下: 光谱响应;3,000—10, 000埃 量子效率;75%(极大波长6,000埃处) 噪声:小于90电子 满阱电荷:1.3·10~5电子/象素 线性:优于1% 暗流:小于0.05电子/秒/象素(-120℃工作时) 象素数:512×320 象素尺寸:32×32微米 收集和控制计算机为DEC PDP 11/23。外部设备包括:九迹磁带、温氏硬盘、实时显示器、高分辨率图象监视器和图象终端等。CCD控制及图象处理软件是用FORTH语言写成的。  相似文献   

7.
分布式多CCD实时控制与图像采集系统软件的研制是1 m红外太阳塔进入常规观测的必要条件。重点讨论了太阳塔多CCD实时控制与图像采集软件系统的研制,包括软件系统采取的主控前置系统结构、工作流程,为了解决主控机和前置机之间通信而设计的通信协议,利用双缓存、双模数变换器(Analog-to-Digital Converter,ADC)、存储器直接访问(Direct Memory Access,DMA)技术提高图像处理和存储速度,利用多线程机制实现多CCD的同步图像采集,前置系统定时向主控系统发送心跳信息以增强系统的可靠性。经实际测试,系统达到了预定指标,初步满足1 m红外太阳塔的观测需求。  相似文献   

8.
20 0 2年 9月 12日曾对上海天文台 1.5 6m反射望远镜新安装的Tek 2 0 4 8× 2 0 4 8CCD照相机的快门函数进行了测定 ,以供用户使用。还检验了此CCD系统的线性 ,证明它的线性在整个 0~6 0 0 0 0adu范围内良好  相似文献   

9.
在时频技术和设备研制方面颇有影响的美国(Datum)FTS(Frequency and Time Systems,Inc.)公司副总裁 David S.Briggs 先生于今年3月初访问陕西天文台,介绍 Sigma Tau 氢钟(ActiveHydrogen MASERs)及其它时频技术。原先在美国 NASA 哥达德航天中心工作的 Harry Peters 于1977年创建 Sigma Tau 公司。1982年为 VLBA 射电天文观测,开发研制新型氢脉泽——更新设计原子束光学系统、腔谐振调节  相似文献   

10.
CCD是天文望远镜中最常见的观测终端设备,也是望远镜自主控制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天文望远镜自主观测需求的不断出现以及技术的快速发展,开源的RTS2软件系统成为目前该领域研究中受到较多关注的系统之一。但RTS2支持的CCD设备较为有限,同时控制接口约定也相对固定。在针对部分特殊的CCD设备(如LAMOST中采用的32台CCD设备、选址用的部分CCD设备)时,仅实现原有类的方法是不够的。在深入分析RTS2源码的基础上,重点从参数、命令、协议扩展方面研究基于原有的Camera类,通过继承的方法构造新的CCD类型,实现对LAMOST项目的 CCD控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对在RTS2中集成望远镜系统其他类型设备也有较好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1.
在常规照相天体测量工作中 ,对暗天体的定位是采用逐级定标星过渡的方法实现的。由于星表系统差和局部差的存在 ,最终定位结果可能包含难以把握的误差积累。在CCD小视场观测情况下时常难以找到足够数量的定标星。鉴于此 ,推导了CCD观测联合平差方法的严格矢量表达式 ,以期通过共同星的过渡 ,实现大天区统一平差。原理上此方法可实现相对于河外天体的定位 ,以削弱星表系统差和局部差对定位结果的影响。讨论了CCD联合平差方法实现中的问题 ,包括底片常数模型选择、切点位置改正、共同星的较差改正和法方程解算方法等 ,并分析了具体的处理措施。用实例初步检验了CCD联合平差方法的效果 ,表明通过对多张CCD观测的联合平差 ,可以削弱单张CCD观测参考星数目过少、单张CCD观测参考星分布不均、个别参考星存在位置偏差和局部区域参考星存在系统性位置偏差等不利因素对归算结果的影响 ,进而达到扩大视场和提高归算精度的目的  相似文献   

12.
本文提出了低纬子午环 (LLMC)配备CCD后的CCD芯片跟踪运动的控制方案 ,讨论了CCD芯片的预置位置及跟踪扫描速度的计算问题 ,并介绍了实现这一控制方案的系统硬件构成及软件设计方法。  相似文献   

13.
2021年6月,使用南京大学本科实验教学的65 cm反射式望远镜系统,对其后端的电荷耦合器件(Charge-Coupled Device, CCD)的性能采用圆顶平场法进行了实际测定,得到了CCD相机的快门函数;同时用平场序列曝光,检测了CCD相机的线性。CCD相机的读出值从0到61 900模数转换单位(Analog-Digital Unit, ADU)非线性小于1%,同时CCD相机的増益为1.02e-/adu,读出噪音为13e-。但对于恒星这样的点光源的观测,当像元的数值高于38 000 adu时产生溢出。因此,在使用本CCD相机做点光源观测研究时,需要选择恰当的曝光时间,避免星像溢出。实际天文观测中,利用此研究得到的快门函数可以对观测图像进行校准,有效提高测光精度。  相似文献   

14.
在常规照相天体测量工作中,对暗天体的定位是采用逐级定标星过渡的方法实现的。由于星表系统差和局部差的存在,最终定位结果可能包含难以把握的误差积累。在CCD小视场观测情况下时常难以找到足够数量的定标星。鉴于此,推导了CCD观测联合平差方法的严格矢量表达式,以期通过共同星的过渡,实现大天区统一平差。原理上此方法可实现相对于河外天体的定位,以削弱星表系统差和局部差对定位结果的影响。讨论了CCD联合平差方法实现中的问题,包括底片常数模型选择、切点位置改正、共同星的较差改正和法方程解算方法等,并分析了具体的处理措施。用实例初步检验了CCD联合平差方法的效果,表明通过对多张CCD观测的联合平差,可以削弱单张CCD观测参考星数目过少、单张CCD观测参考星分布不均、个别参考星存在位置偏差和局部区域参考星存在系统性位置偏差等不利因素对归算结果的影响,进而达到扩大视场和提高归算精度的目的。  相似文献   

15.
本文包含天体的分光观测和处理资料中所涉及到的Coude摄谱仪和1024CCD系统的相关参数,以及CCD响应区Fe-Ar发射光谱的证认结果.(1)Coude系统的色散曲线几乎呈水平分布,1~3级光谱(m)的倒色散分别为8.391  相似文献   

16.
大天区面积多目标光纤光谱望远镜(LAMOST)使用了16台低色散光谱仪、32台科学级CCD相机对目标进行光谱拍摄。CCD集总控制器MASTER是其32台CCD相机的中枢,它控制CCD按观测需要进行曝光、管理CCD状态和诊断相机故障。针对LAMOST相机系统的结构和UCAM控制器的特点,设计了MASTER系统;介绍了与OCS和UCAM接口的方式,并分析了对命令和状态的管理。  相似文献   

17.
云南天文台的厚片CCD光谱观测系统筹备于1986年4月,1987年10月正式开题研制。经过两年的艰苦工作,终于研制成功,并于1989年10月在云台一米望远镜折轴摄谱仪上进行试观测,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该系统读出噪声低,暗流小,无干涉条纹,大大提高观测极限星等,是天文光谱观测研究的理想仪器,也是我国第一套厚片CCD系统。 本文主要从使用者角度出发,描述了仪器的结构、特性及其应用软件,并给出部分观测结果。  相似文献   

18.
1 .5 6m望远镜新CCD系统是在里克天文台用其控制电路组装而成的。该系统能在MPP模式与非MPP模式之间自由快速转换。我们比较了两种模式的性能差异 ,得到 :(1)增益和读出噪音不变。 (2 )在 - 10 0℃温度 ,MPP模式的暗流对短的或中等长度的露光可以忽略 ,并且暗流对CCD芯片的温度变化不太敏感 ;非MPP模式的暗流有确定的图案 ,对CCD的温度变化比MPP敏感。因此稳定的低温是必须的 ,并且使用时须减暗流。 (3)使用MPP的代价是 ,相对于非MPP模式 ,动态范围至少减小约 90 0 0adu(增益 4 .6e- /adu)。用户使用时应按照科学目的选择模式。  相似文献   

19.
为了实现在深空探测中对暗弱天体目标的低噪声观测要求,提出了一种稳定简单的空间相机成像系统的设计方法.基于英国E2V公司的背照式帧转移面阵CCD(CCD47-20AIMO),给出了系统各组成部分的电路设计原理.其中相关双采样型模拟-数字转换器(AD)和动态存储器(SDRAM)的运用可以有效抑制图像信号中的相关噪声.此外,还提出了便于调整曝光时间的驱动控制方法,将感光阶段的曝光时间独立出一个可调延时,使成像系统更适于长曝光时间的调整要求.成像系统采用Altera公司的CycloneⅢ系列的EP3C25Q240C8型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PGA)作为核心控制器件,驱动的编写按照各器件功能进行模块化设计,具有很强的可移植性.对成像系统的各时序端进行的仿真和实测结果表明驱动电路工作正常,系统设计符合预期要求.  相似文献   

20.
给出兴隆60cm反射镜主焦CCD系统测光性能的测试结果,内容包括bias和暗流的稳定性测试、平场分析、增益和读出噪声测定等。以期为CCD测光工作提供参考和指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