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杜国云  王庆  孙祝友 《地理研究》2006,25(5):853-864
提出了海岸缓冲区的概念。结合莱州湾东岸晚更新世以来陆海相互作用历史与近期变化,将海岸缓冲区分为古潟湖地貌限制型、开放型和人工海岸型3种基本类型,在横向上划分出3个缓冲带,对海岸缓冲区的结构与功能及缓冲区范围进行了研究。本研究对防范海岸带地质灾害、减轻灾害损失与海岸带资源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陆海统筹是海洋强国建设的重要战略,针对陆海统筹核心区域——海岸带地区开展协调发展水平评价对推动海岸带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论文从陆域和海域2个维度构建海岸带复合系统发展水平综合评价模型,利用耦合协调度、信息熵和有序度模型对温州市海岸带复合系统协调发展状况进行评价,并探析海岸带开发对温州市海岸带复合系统协调发展水平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① 陆域和海域子系统的发展指数总体呈现上升趋势,陆域子系统的高值区集中于温州主城区,低值区集中于温州中南部;陆域和海域子系统内部协调发展程度逐步上升,达到良好协调状态;海岸带复合系统耦合度接近甚至达到1,趋于良性共振耦合状态,耦合协调度也不断提升,达到良好协调状态。② 2010—2018年间海岸带复合系统信息熵逐步下降,有序度不断上升,协调发展趋势良好。③ 海岸带开发对海岸带复合系统协调发展水平的影响机制为提高陆海能源资源运输与利用能力、改变陆海生态环境、促进陆海产业集聚和加强子系统关联、推动陆海社会文化发展4个方面。  相似文献   

3.
南通海岸带滩涂开发类型选择与空间功能配置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陈诚 《地理科学》2017,37(1):138-147
海岸带滩涂开发类型选择与空间布局是海岸带综合管理研究的重要内容,对于促进海岸带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以海岸带资源环境-社会经济条件与滩涂开发类型对应关系透视为基础,结合南通海岸带滩涂条件、开发类型演变和区域发展背景分析,提出该地区生态旅游、农业和港口–工业–城镇多元化的滩涂综合利用模式,集成适宜性评价与分区、多部门规划冲突与协调等方法,探讨了南通海岸带滩涂地区生态与旅游、农业和港工城等功能区的空间配置路径。南通海岸带地区三类空间适宜比例分别23.5%,32.7%和43.8%,可以作为海岸带综合管理政策制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4.
李彦平  刘大海  罗添 《地理研究》2021,40(7):1902-1916
陆海统筹是海岸带地区国土空间规划编制的基本原则。在海岸带空间开发与保护中,人地(海)关系、区域空间关系、陆海关系相互交织、相互融合,具有显著的复合系统特征。基于陆海之间物质、能量、信息与要素的流动特征,构建了包含人地(海)关系、区域空间关系、陆海关系的海岸带复合系统,并将陆海统筹的实现转化为海岸带复合系统的协调过程。研究表明:海岸带复合系统协调受复合系统与外界之间和各个子系统之间物质、能量、信息与要素流动过程的影响深刻。因而,海岸带复合系统协调的关键在于系统结构与功能完善、系统空间位置调整和系统输出内容管控三个方面。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国土空间规划中深化陆海统筹的策略。  相似文献   

5.
南海周边海岸带开发利用空间分异   总被引:8,自引:3,他引:5  
基于不透水面提取技术、分段分带法和不平等度指数,分析了2010年南海周边海岸带开发利用格局的岸段分异性和沿岸地带性特征及其与海岸地貌、地理区位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1南海周边海岸带开发利用空间分异明显,新加坡、中国开发强度较高,柬埔寨、印度尼西亚开发强度较低。2南海周边海岸带土地开发强度呈现空间聚集状态,形成了以中国珠江三角洲、泰国湄南河三角洲、马六甲海峡、文莱、菲律宾马尼拉湾为中心的高聚集地区。3海岸带土地开发强度因海岸区位、海岸地貌差异呈现地带性特征,近岸带开发强度高于远岸带,河口岸开发强度高于其他岸段。  相似文献   

6.
目前国内外对海岸带的界定尚不存在统一说法,虽然海岸带向海范围的界定相对一致,但海岸带向陆范围差异较大。而海岸带向陆范围的界定是海岸带空间合理规划、海岸带区域综合承载力准确评估的重要保证,对海岸带的相关研究起着重要的作用。此外,传统的海岸带界定方法均没有考虑海岸带的动态性及空间差异性,因此,基于Bass扩散模型原理,构建了“湖泊效应”模型,提出了等辐射力曲线的概念,设计了可行的海岸带陆地范围量化方法。以辽宁省为例,结合2001~2012年人口与经济的面板数据,通过GIS与1stOpt软件平台,测度了辽宁省6个沿海城市的海岸带陆地范围,并对其进行了时空差异分析。运用Gompertz模型,预测了辽宁省2013~2020年的海岸带范围,分析了其空间差异趋势。结果表明:① 海洋的辐射带动力持续增长,辽宁省海岸带范围随着时间在稳步向内陆扩张;② 区域经济较发达的地区,海岸带范围也较广;③ 大连市和营口市是辽宁省海岸带的增长极;④ 辽宁省未来8 a海岸带范围将继续向内陆扩张而空间差异将逐步缩小。  相似文献   

7.
海岸带的空间功能分区与管制方法——以宁波市为例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孙伟  陈诚 《地理研究》2013,32(10):1878-1889
海岸带空间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关系到海洋经济发展质量和优质资源利用效率,成为影响沿海城市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根据区域自然、经济、社会特征,运用相关分区方法,划分海岸线和海岸带开发与保护的适宜性空间,获取较高的空间资源配置效率,成为地理学研究关注的热点。大部分学者从经济和生态两个方面要素构建指标体系,并对分区方法进行了有益探索和尝试,但是由于海岸带具有自然地理的特殊性,所以在指标选择上有较大不同。以宁波海岸带为例,讨论海岸线及海岸带的空间区划指标体系选择和方法应用问题。在借鉴已有区划方法的基础上,重点讨论评价单元划分、评价指标选择与处理等技术方法,在评价海岸线开发适宜基础上,做进一步的海岸带空间功能分区,将宁波市海岸带空间划分为生态空间、生产空间和生活空间,并结合宁波市空间开发现状,提出不同类型区域空间布局调整引导方向和管制要求。  相似文献   

8.
分析海南岛海岸带资源系统结构特征,并根据现代海岸带管理学科特点和我国自然资源法、环境保护法,探讨海南特区海岸带立法管理的可能性和管理法规的基本内容。  相似文献   

9.
介绍赵焕庭研究员对华南河口海岸研究的贡献,包括珠江河口演变研究、华南海岸动力地貌与环境研究、华南海岸和南海诸岛珊瑚礁研究、组建研究队伍和编辑出版论著等方面的贡献.  相似文献   

10.
陈方  贺辉扬 《中国沙漠》1997,17(4):355-361
在海岸带,沙粒粒径和水分含量是决定沙粒起动风速的最主要因素。闽江口南岸海滩沙的平均粒径为2.0Φ,水分含量多在0.3%~1.0%之间。运用Johnson的经验公式,可计算出海滩沙的起动风速为6~7m/s。这一结果与实际观测值十分吻合。由于海岸环境因素的影响,使得同等条件下海岸带沙粒的起动风速明显大于内陆沙漠沙,而风沙流的输沙率明显小于内陆沙漠沙。海岸带是风速剧变带,在引用陆地气象台站的风速记录分析海岸风况和研究风沙运动规律时,必须对风速进行订正。  相似文献   

11.
海岸带土地利用/ 土地覆被变化研究进展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海岸带地区作为海洋、陆地和大气相互作用的区域, 其环境具有复杂性和多变性的特点, 海岸带地区土地 利用/土地覆被变化( LUCC) 研究是海陆交互作用( LOICZ) 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介绍了海岸带LUCC 研究的目标、 内容以及海岸带LUCC 研究在全球变化研究中的地位和作用, 综述了国内外海岸带LUCC 研究的进展, 指出目前 在海岸带LUCC 研究中主要存在的问题: 即驱动力模型和机制研究相对欠缺; 对气候、水环境等的影响机理不明 确; 对环境脆弱地区的LUCC 研究甚少等。今后应该加强海岸带地区LUCC 物质通量研究、海岸带地区环境之间的 影响模式以及与海岸带区域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关系模式研究。  相似文献   

12.
根据 1960―2013 年华南沿海 7 个海洋站的实测海表温度(SST)及全球平均表面温度、太平洋年代际涛动(PDO)、ENSO、南海高压、华南沿海近海面风速等资料,采用线性回归、Yamamoto 突变检验、小波分析、相关分析等方法,研究了近 54 a 华南沿海 SST 时空变化及其影响因子,结果表明:1)近 54 a 华南沿海的年平均 SST呈准同步变化和显著增暖趋势,其气候倾向率为 0.08~0.17℃/10 a,平均为 0.12℃/10 a,以冬季增暖最为显著;2)SST 变化在 1997/1998 年出现突变现象;3)SST 变化有多时空尺度的变化特征,其中最显著的变化周期是 2~4 a的年际变化;4)SST 变化深受 ENSO 事件的影响,约滞后于 MEI 指数 2~4 个月;5)影响 SST 变化趋势的主要因子有全球气候变暖、PDO、南海高压、华南沿海近海面层风速等。  相似文献   

13.
通过提取1975年与2010年左右南海海岸带建设用地信息,并对南海海岸带区域进行地貌分区,分析了不同类型海岸带35年建设用地扩张空间格局.结果表明:① 华南大陆和马来半岛建设用地扩张普遍快,中南半岛扩张程度中等,苏门答腊岛,加里曼丹岛和菲律宾群岛除马尼拉湾外普遍扩张程度慢.② 不同海岸地貌因自然资源条件,开发难易程度,腹地大小不同,其建设用地扩张程度差异显著.三角洲平原岸和河口平原岸因水运条件好,腹地广,建设用地扩张普遍显著,台地岸和沙坝--潟湖平原岸因适宜建中小型港口,扩张较为显著,海湾平原岸与山地岸则因平原面积小,开发潜力有限,建设用地扩张普遍不大,平直沙堤平原岸因腹地小,水运不发达而扩张甚微.③ 不同类型海岸带开发模式各异.三角洲平原岸和河口平原岸建设用地空间形态多样化,山地岸,台地岸,海湾平原岸以团块状或条带状为主,沙坝--潟湖平原岸以团块状与星状为主,平直沙堤平原岸多呈条带状,线状或点状分布.  相似文献   

14.
杨林 《中国沙漠》2022,42(1):108-113
海岸沙丘形态变化及其动力学过程是认识和研究海岸风沙地貌的基础.中国海岸沙丘受季风和台风共同驱动,但梳理总结海岸沙丘形态对季风/台风的响应研究、海岸沙丘形态-动力学过程研究及其技术和方法等发现,现有研究对中国海岸沙丘受季风/台风协同驱动的特点认识不足,对季风和台风的影响分别进行研究,与海岸沙丘形成与演化过程并不相符,季风...  相似文献   

15.
杨林  董玉祥  黄德全 《热带地理》2021,41(5):968-974
采用RTK GPS测量技术与方法,在2014—2017年对福建平潭岛典型海岸沙席进行了连续16次形态高精度测量,分析了海岸沙席在台风作用下的形态变化及台风季后的形态恢复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海岸沙席对台风的形态响应特征明显,基本表现为海滩及沙席前缘高度降低(最大侵蚀深度为0.92 m),沙席中部高度变化相对较小(≤0.15 m),沙席后缘高度稍有升高(最大堆积厚度为0.75 m)。2)在台风季后,海岸沙席形态恢复变化也较为一致,主要表现为体积减少,海滩及沙席前缘高度稍有升高(最大堆积厚度为0.78 m),沙席中部高度降低幅度极小(≤0.10 m),沙席后缘高度略有降低(最大侵蚀深度为0.47 m)。3)海岸线走向是影响区域海岸沙丘对台风响应的重要因素,对于沙源不足、以离岸风为主的山岐宫海岸沙席,台风在其海岸沙席形态演变中的塑造作用突出。  相似文献   

16.
Chesil Beach (Dorset) is one of the most famous coastal landforms on the British coast. The gravel beach is over 18 km long and is separated for much of its length from land by a tidal lagoon known as The Fleet. The beach links the Isle of Portland in the east to the mainland in the west. Despite its iconic status there is little available information on its internal geometry and evolutionary history. Here we present a three-fold model for the evolution of Chesil Beach based on a series of nine ground penetrating radar (GPR) traverses located at three sites along its length at Abbotsbury, Langton Herring and at Ferry Bridge. The GPR traverses reveal a remarkably consistent picture of the internal structure of this barrier beach. The first phase of evolution involves the landward transgression of a small sand and gravel beach which closed upon the coast leading to deposition of freshwater peat between 5 and 7 k yr BP. The second evolutionary phase involves the ‘bulking-out’ of the beach during continued sea level rise, but in the presence of abundant gravel supplied by down-drift erosion of periglacial slope deposits. This episode of growth was associated with a series of washover fans which accumulated on the landward flank of the barrier increasing its breadth and height but without significant landward transgression of the barrier as a whole. The final phase in the evolution of Chesil Beach involves the seaward progradation of the beach crest and upper beach face associated with continued sediment abundance, but during a still-stand or slight fall in relative sea level. This phase may provide further evidence of a slight fall in relative sea level noted elsewhere along the South Coast of Britain and dated to between 1.2 and 2.4 k yr BP. Subsequently the barrier appears to have become largely inactive, except for the reworking of sediment on the beach face during storm events. The case study not only refines the evolutionary picture of Chesil Beach, but illustrates the importance of the subtle interplay between relative sea level and sediment supply in the evolution of a barrier system. In addition, it also illustrates the potential of GPR in resolving the evolutionary history of gravel-rich coastal landforms such as Chesil Beach.  相似文献   

17.
根据美国最新的海滩经济和旅游研究的数据资料,分析了其海滩养护的概况、管理、对滨海旅游经济增长的贡献和当前面临的困境,对照分析了中国滨海旅游产业发展所面临的海岸侵蚀加剧、海滩环境污染、海滩养护投入力度不够、政府职能分散、旅游开发破坏公众利益等一系列问题,借鉴美国海滩旅游开发经验并结合中国实际情况,分别从海滩养护、海滩开发研究与评估、政府管理、动态监测几个层面提出中国未来海滩旅游开发的建议。  相似文献   

18.
中国的海岸风沙研究:进展与展望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较为全面地概括和总结了我国海岸风沙研究的主要进展及其成果,包括我国海岸沙丘的类型、分布、成因与发育模式,海岸现代风沙沉积与古风成砂沉积特征,海岸风沙运动观测结果,海岸风沙灾害现状及其防治等。最后,依据海岸风沙研究发展趋势提出了我国海岸风沙研究近期需要特别关注的课题,包括海岸风沙运动的观测与模拟、全球变化与海岸风沙活动关系以及海岸风沙防护研究等。  相似文献   

19.
本文讨论末次冰期鼎盛时期华南沿海地区的古环境特征。对有关单位近年调查成果的分析,估计当时该地区的冬季温度比今低11-15℃,2月海洋表层水温此今低4.6-2.2℃,珠江三角洲地区河流深切达-40-62m以下,古海岸线推移到今水深150m左右深处。达主要是冰期世界气候寒冷,海面大幅度下降,东亚冬季风强盛、南海北部东北季风漂流增强的结果。  相似文献   

20.
基于海岸带土地利用的困境与本质解读,集成模糊综合评价、网络层次分析与GIS空间分析等方法构建海岸带土地发展潜力评价体系,依据土地发展潜力评价内容辨析海岸带土地利用模式的要素逻辑,诠释了海岸带土地利用类型优化、土地利用空间结构重组、空间管控策略之关联,提出了杭州湾南岸经济—生态协同型土地利用模式。研究发现:① 科学地测度经济发达区的海岸带经济与生态关系是评估海岸带土地效益的关键,采用反比例关系衡量土地生态与经济发展关系构建土地发展潜力评价体系的方法,可以有效地发现经济与生态的区域矛盾问题,为解决海岸带土地开发向生态敏感区拓展问题提供方法支持。② 杭州湾南岸极高潜力区和高潜力区占57.07%,中、低潜力区占42.93%,具有较高的发展潜力,呈南强北弱的分布格局。随着人工化地类面积逐渐趋少,自然化地类渐增,土地发展潜力分区呈现等级递减的规律。③ 凝练出经济—生态协同型海岸带土地利用模式是杭州湾南岸以经济发展为导向的海岸带土地利用的实践趋势与基本模式,构建该模式须遵循“稳定经济开发、严控生态保育、调控双向功能”为主线的海岸带土地利用类型优化、“陆海系统并行,多功能组团”为核心的土地利用空间结构重组方向、“生活—生产—生态”分段式协同管控的空间治理三重系统的逻辑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