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胶东西北部金热液成矿系统内部结构解析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成矿系统研究可划分为系统外部环境与内部结构2个方面, 外部环境分析立足于代表性成矿带———矿集区宏观地质背景的深入解剖, 着重揭示地球圈层的内部结构和构造体制转换-岩浆活动-流体汇集多种事件的耦合作用对成矿单元内部成矿流体活动与大规模成矿事件启动机制.内部结构研究主要通过矿田-矿床-矿体等多个尺度构造-流体-成矿作用的解析, 解剖矿体-矿化网络的时空结构, 查明成矿流体物理输运机理及元素的富集-输运-沉淀过程.以胶西北矿集区为例, 从分析系统内部结构的视角出发, 力图查明系统外部地质背景对矿集区内部成矿作用的影响, 并建立成矿系统内部各成矿要素(成矿产物、成矿过程等) 的内在联系; 作为成矿学研究思路的一种新的尝试, 深化区域成矿作用认识有一定推动作用.研究发现, 区域构造体制转换所引发的胶西北矿集区应力-应变场性质转变不但启动了区域成矿活动, 成矿活动在由压剪向张剪过渡的时空界面发生; 而且还造就了复杂多变的控矿构造形迹, 由于空间构造形迹及力学性质的差异, 导致了区域成矿的多样性.应力-应变场性质的变化引起流体各项物理化学参数发生了突变, 并引发成矿物质的富集沉淀, 成矿过程中流体一则由氧化状态向还原状态稳定过渡; 而不同构造形迹控制下的流体运移方式差异则是导致成矿多样性的内因; 成矿过程具复杂性, 其主要表现为矿体金品位和厚度的空间分布多重分形特征、蚀变分带的自相似性、成矿作用的突发性及成矿产物的多样性.   相似文献   

2.
矿田系矿床密集分布、成矿作用集中发育的地质单元或区域,相当于成矿区划Ⅴ级成矿单元。研究近期提出"矿田地质学为矿田构造学、矿田建造学和矿田成矿学所构成的学科研究领域"的新概念;重点分析矿田地质找矿的基本思路-构造岩相界面是地质找矿的基础,构造地球化学界面是找矿预测的信息,构造物理化学界面是成矿规律的本质。本文近期提出"整装勘查区就是包含一个或几个矿田的成矿地质区段"的论证,为地质找矿突破探讨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3.
"地质界面"是地壳内各类地质单元的边界,它明确了地质体之间的相互关系,通常也是形成矿床的有利地质空间和载体;"成矿界面"是指地质界面上发生成矿作用的地质记录,记载有成矿作用发生的"地质界面"称它为"成矿界面";讨论"地质界面"上发生成矿作用过程、成矿物质富集条件和矿床形成后保存过程的这一系列完整内容的成矿学理论,称为"界面成矿"理论。在前人研究基础上,匹配相应成矿作用种类,"成矿界面"可以概括分成9个成矿界面组;每类"成矿界面"上发生的成矿作用,都标定了矿床形成的地质位置,均对找矿有指示性意义;界面成矿理论是矿产预测和矿床勘查成矿学的重要依据,是总结成矿规律的基本内容之一,并且可以作为支撑境内外实施科学找矿的有效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新疆阿希金矿自20世纪90年代投产至今,地表矿、浅部矿已开采殆尽。采用三维空间分析方法提取控矿因素并进行成矿预测是发现深部隐伏矿体的一条有效途径。通过阿希金地质体三维建模,采用距离场分析、地质界面坡度分析以及地质界面趋势-起伏分析方法,提取了控矿主断裂面距离场、主断裂面坡度、主断裂面趋势-起伏、管道相距离场、管道相趋势-起伏5个控矿因素,并通过散点图对矿化指标与控矿因素的关联关系进行分析,得到各个因素的矿化富集空间,提取出成矿有利部位。分析结果可为阿希金矿的深部隐伏矿体三维预测提供成矿信息支持。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北京地区重要矿床的成矿地质背景、成矿环境、岩浆活动、控矿构造、围岩蚀变、成矿时代、矿床特征等分析研究,运用在一定的地质历史时代或构造旋回阶段,在一定的大地构造单元或成矿区带内,与某一特定的地质成矿作用有关,表现为具有成因联系的矿床组合这一成矿系列概念,基本确定了北京市的成矿系列,划分了9个成矿系列、18个成矿亚系列,并对其构造演化与成矿关系进行总结,厘定了成矿谱系。  相似文献   

6.
从区域大地构造演化角度阐述了研究区的金矿成矿大地构造环境,及在不同成矿地质环境中产出的主要金矿床类型,代表性金矿床地质特征。从金成矿的地质背景、构造环境和岩浆活动等方面,结合地质事件和成矿作用的时间演化,总结了金矿成矿地层控矿规律、构造控矿规律、岩浆岩控矿规律和矿床时间分布规律。  相似文献   

7.
矿集区找矿预测有着不同于典型矿床和区域性成矿预测的规律和特点,是在厘定区内主要类型矿床的成因类型基础上,以"三位一体"(即成矿地质作用与成矿地质体、成矿构造与成矿结构面、成矿作用特征标志)和成矿系统为主要内容开展工作。文章以辽宁青城子铅锌-金-银矿集区为例,系统总结了矿集区的矿床类型、岩浆-成矿系统、"三位一体"找矿预测要素等关键科学问题。青城子矿集区是中国重要的铅锌-金-银矿集区,由于多年的开采,青城子等矿山濒临危机,如何取得该地区找矿突破,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对前人研究成果分析表明,该矿集区内铅锌矿床和金、银矿床的成因类型可能均属于岩浆热液型,而非元古代喷流沉积型,矿床的"层控"现象实为特定岩性界面控制的有利成矿结构面;成矿作用主要与印支期花岗斑岩有关,铅锌矿和金、银矿可能是同一岩浆系统演化的产物。在未来的找矿预测中,应重点开展以下5方面工作:(1)查明矿床的具体成矿地质体;(2)进一步提炼成矿期构造控矿规律和成矿结构面样式;(3)凝练有效的成矿作用特征标志,重点是与成矿有关的远程蚀变标志;(4)构建和完善矿集区中生代岩浆-成矿系统,并注意新矿种、新矿床类型的寻找;(5)探索研究矿集区的自然边界,扩大找矿范围和深度。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大观金矿的成矿地质背景及矿床地质特征的分析,对构造逐级控矿规律和构造界面控矿规律的研究,认为大观金矿F1为主要控矿断裂,是重要的容矿构造及导矿构造;主要控矿构造界面为许满组和罗楼组的界面,该界面是岩性组合界面(Si/Ca界面),在断裂构造的耦合作用下,形成大观金矿床。  相似文献   

9.
本文运用“多因复成矿床”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对华南3110铀矿床的地质矿化特点及其成矿规律进行了深入的解剖。从区域地质构造的时空演化与成矿作用之间的内在联系,探讨了该矿床的成生与发展过程,以及成矿的物质来源和成矿条件,重新厘定了该矿床的成因,并建立一个具有“层控”、“构控”、“时控”等特点的“多因复成铀矿床”的成矿模式,为进一步找矿勘探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0.
黑龙江省老柞山金矿成矿模式探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老柞山金矿经历了早、晚两期成矿地质作用。通过对矿质来源、控矿构造、流体特征、成矿时代等控矿因素的分析 ,确定早期成矿作用为中高温热液蚀变岩型 ,矿体受北西西—东西向张性断裂控制 ,成矿年龄为 (2 39± 34 )Ma,与华力西晚期的岩浆活动有关 ;晚期成矿作用为中温热液充填脉型 ,矿体受北北西—北西向压扭性断裂控制 ,其成因与燕山期的岩浆活动有关。两期成矿作用的成矿物质主要来自于上地幔 ,并有部分壳源物质的加入。  相似文献   

11.
重新认识中国斑岩铜矿的成矿地质条件   总被引:40,自引:10,他引:40  
根据中国大陆洋陆作用的关系和造山带的演化,重新划分了中国斑岩铜矿成矿域和成矿带,将其分为古亚洲、北部特提斯、南部特提斯(喜马拉雅)和环太平洋4个成矿域。古亚洲成矿域又分为华北陆块北缘早-中古生代成矿带、哈萨克斯坦地块东北缘晚古生代成矿带、哈萨克斯坦地块南缘中晚古生代成矿带、西伯利亚板块西南缘晚古生代成矿带。特提斯北部成矿域分为中咱地块西缘晚三叠世义敦成矿带、羌塘地块(昌都-思茅地块)北缘古近纪玉龙成矿带、塔里木地块南缘晚古生代-新生代成矿带、扬子地块西缘古近纪成矿带。南部特提斯(喜马拉雅)成矿域分为班公错成矿带和冈底斯成矿带。环太平洋成矿域分晚中生代活动陆缘成矿带和台湾古近纪-新近纪岛弧成矿带。综合分析中国大陆地质演化史与斑岩铜矿成矿地质背景,对中国斑岩铜矿勘查工作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2.
阜山金矿床构造物理化学界面与成矿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郭涛  吕古贤  刘杜娟  舒斌  夏林 《地球学报》2002,23(2):123-128
以场的概念出发,通过分析成矿作用时矿床的地质界面、流体物理化学界面,力图揭示构造应力应变对成矿物理化学环境的影响。指出,构造应力应变是通过流体的温度和压力条件来影响各构造物理化学参量的分布,进而影响成矿过程。矿化大多发生在构造物理化学参量值的突变(界面)部位,成矿温度场、压力场和成矿物理化学场的分布同矿化区带具有很好的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13.
在大湖塘北区钨矿找矿勘查过程中,在总结分析20世纪80年代初针对石英大脉型黑钨矿的普查资料基础上,通过地表填图和老窿编录,发现前人认为的混合黑云母花岗岩与混合白云母花岗岩之间为截然清楚的侵入接触关系,二者之间稳定地分布着一层似伟晶岩壳;由空间关系和区域成矿规律推断似斑状黑云母花岗岩为燕山期侵入于晋宁期黑云母花岗闪长岩之中的成矿母岩。晋宁期黑云母花岗闪长岩为成矿有利围岩,在云英岩化等蚀变过程中释放出形成白钨矿的钙离子。燕山期似斑状黑云母花岗岩岩株与晋宁期黑云母花岗闪长岩岩基之间的侵入接触界面是最主要的成矿构造与成矿结构面,控制了主矿体的位置、形态与产状。在研究区内首次于新元古代花岗闪长岩中发现厚大的白钨矿工业矿体,并根据不同岩块混杂、被长英质充填物胶结等特征识别出热液隐爆角砾岩型矿体。基于对矿区成矿地质条件和矿床地质特征的新认识,修改了针对石英大脉型黑钨矿所做的详查设计,抓住细脉浸染型白钨矿这一主要矿床类型,及时调整了找矿目标和勘查手段,在短时间内实现了赣北地区钨多金属找矿的重大突破。通过与石门寺矿段成矿地质条件类比,预测毗邻的苗尾矿段与太平洞矿区找矿潜力大。  相似文献   

14.
李莹  肖克炎  李楠  邹伟  张婷婷 《地球学报》2013,34(4):509-512
西藏甲玛铜多金属矿床位于拉萨东约68 km 处,是冈底斯成矿带内与斑岩成矿作用有关的斑岩-矽卡岩-角岩型铜多金属矿床。本文以矿床成矿系列和成矿地质异常理论为指导,开展了矿田构造分析、地球化学元素分带研究。文章运用三维建模及可视化技术建立矿区三维矿床模型,通过曲面模拟方法提取矿区控矿构造界面,查明了矿区构造界面对 Cu、Mo、Ag、Au 等元素的富集有绝对控制作用;矿区地球化学元素分带表现为浅部 Pb、Zn 至深部 Cu、Mo 的变化特征,矿区成矿中心空间位置的探讨说明矿区在ZK1616-ZK3216一带的深部存在隐伏含矿斑岩体。  相似文献   

15.
成矿系列的缺位问题及其在成矿预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5,自引:3,他引:5  
文章在燕山地区找矿实践中,应用矿床的成矿系列概念和分析方法开展了成矿预测研究,提出了成矿系列缺位概念,其含义是指在一定的区域内,依据矿床的成矿系列概念,经对该区地质演化历史、矿床形成地质环境、成矿作用、成矿物质、矿床时空分布规律、成矿系列模式、成矿体系的系统研究后,确定的成矿体系中各个序次的成矿系列在空间、时代、矿床类型、成矿元素(矿种)等方面应当存在而尚未被发现的部分。并把成矿系列缺位分出4个类别,即成矿系列空间缺位、成矿系列时代缺位、矿床类型缺位、矿床成矿元素(矿种)缺位。对运用成矿系列缺位概念进行成矿预测时应重点研究的内容进行了初步探讨,列举了成矿系列缺位预测成功范例。  相似文献   

16.
重晶石全球范围内广泛分布,重晶石矿床具有形成时代多、元素来源复杂、成矿作用多样等特点,目前有关重晶石矿床的成因仍存在争议。文章系统分析前人的研究成果,厘定了不同类型的典型矿床、成矿时代规律,探讨了不同类型矿床中成矿元素来源、成矿作用及成矿机制。矿床类型方面,重晶石矿可分为沉积型、岩浆热液型、层控型、火山-沉积型和风化(残积)型,主要分布在特提斯成矿域和劳亚成矿域,其他地区主要是冈瓦纳成矿域和环太平洋成矿域,其中沉积型是最主要的成矿类型,占重晶石矿床的60%以上。成矿时代方面,重晶石的成矿时代主要为古生代和中生代,赋矿岩系以沉积岩为主,其次为岩浆岩。成矿物质来源方面,全球典型重晶石矿床中的S同位素和Sr同位素显示,成矿物质来源具有多源性、多样性、差异复合性等特点。成矿机制方面,重晶石的成矿机理复杂,具有多阶段性、多因素等特点。  相似文献   

17.
牟乳成矿带是胶东半岛金矿集区三大金成矿带之一,但带内金矿床的成矿流体来源仍存在着较大分歧。范家庄金矿床是近年在该成矿带内新发现的金矿床,其成矿流体的研究较为薄弱。鉴于此,本文从流体包裹体和H-O同位素研究入手,结合矿床地质特征,对范家庄金矿床的成矿流体和矿床成因进行探讨。金矿体主要产于侏罗纪弱片麻状黑云母二长花岗岩内,呈脉状、透镜状,受断裂构造控制明显。该矿床热液成矿期可分为3个成矿阶段:石英-粗粒黄铁矿阶段(成矿早阶段)、石英-金-多金属硫化物阶段(主成矿阶段)、石英-碳酸盐阶段(成矿晚阶段)。流体包裹体岩相学特征显示,矿床中的原生包裹体以气液两相包裹体和纯液相水溶液包裹体为主,另有少量含CO2三相包裹体。显微测温结果显示,成矿早阶段和主成矿阶段的均一温度分别为167.2~297.5℃和168.4~253.6℃,盐度(w(NaCl))分别为3.55%~22.65%和2.58%~12.05%,密度分别为0.77~1.06 g/cm3和0.84~1.02 g/cm3,具有中低温、中低盐度、低密度的特征,与中温热液成矿系统流体特征相一致。对成矿压力和深度的估算表明,主成矿阶段的成矿压力为45.8~68.7 MPa (平均为52.8 MPa),成矿深度为5.38~6.71 km (平均为5.93 km),显示出中浅成成矿的特点。成矿流体H-O同位素示踪显示,成矿早阶段流体的δDH2O-SMOW值介于-96.9‰~-89.0‰之间,δ18OH2O-SMOW值介于-4.3‰~4.5‰之间;主成矿阶段的δDH2O-SMOW值介于-90.7‰~-85.3‰之间,δ18OH2O-SMOW值介于-5.4‰~-0.2‰之间。由此认为,范家庄金矿床的成矿流体来源于岩浆水与大气降水的混合,且随着成矿流体的演化,大气降水的混入比例增加。综合矿床地质特征和成矿流体研究,认为范家庄金矿床应属中温热液脉型金矿床。  相似文献   

18.
罗凡  严加永  付光明  王昊  陶鑫  罗磊 《中国地质》2019,46(4):759-774
华南地区是中国金属矿产资源的“大粮仓”,分布有多个多金属成矿带。多金属成矿带的形成常伴随着地下特殊的深部背景和过程,通过莫霍面深度的计算,对华南地区的地壳厚薄变化所反映的壳幔耦合关系进行研究,可为探索华南地区地下巨量金属资源的形成与演变过程提供参考。本文首先基于球坐标的重力解算方法对高阶卫星重力场模型EIGEN-6C4的数据进行校正,得到华南地区的卫星布格重力异常。然后采用改进的Parker-Oldenburg方法进行变密度界面反演,获得华南地区莫霍面起伏特征。最后结合区内不同成矿带的范围和前人发表的地质、地球化学等资料,探讨华南地区不同成矿带的成矿物质来源与莫霍面起伏的关系。认为长江中下游和钦杭东段处于莫霍面隆起区域的成矿带,幔源物质对其成矿作用起主导地位,形成以铜、铁为主的多金属矿床;南岭、武夷、钦杭西段及鄂西—湘西位于莫霍面隆-陷交替区域的成矿带,成矿与壳、幔源物质的相互作用密切相关,最终形成钨、锡、金、银、铅锌等多金属矿床。  相似文献   

19.
[摘 要]安妥岭钼(铜)矿床位于华北地台北缘,是上黄旗-乌龙沟成矿带新发现的大型斑岩型钼(铜)矿床。本文收集了安妥岭成矿系统的信息资料,从系统成矿的理论和方法出发,研究了成矿系统定位,从成矿物源、成矿动力作用、成矿通道与赋存空间、成矿控制的环境要素、成矿条件的组合、配置特征等方面详细研究了成矿条件,构建了成矿组成与成因模型,分析了成矿特征,认为成矿系统的成矿条件结构层次丰富、成矿空间巨大、成矿流体丰富充分、多次聚集成矿、成矿配置有利,具有形成大型斑岩钼(铜)矿床的远景,从勘查找矿的工作程度分析研究与成矿系统的剥蚀出露特征研究出发,认为该成矿系统的找矿空间与潜力巨大,目前其勘查找矿程度不够,具有较大的找矿潜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