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姜文正  赵媛 《地理教学》2014,(12):36-38,59
随着高频、高强的自然灾害暴发,提高全民的防灾、抗灾意识早已提上日程,加强对中学生的灾害教育迫在眉睫。初中地理课程为落实灾害教育提供了良好契机。本文着重分析了地理课程进行灾害教育的意义,并从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两方面,多维度对比和分析了"2011版地理课标"与"实验稿地理课标"中有关灾害教育内容的变化,据此详尽阐述和剖析了初中地理教材的变化内容及变化特点,旨在为中学地理教师提高地理灾害教学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徐文芬 《地理教学》2022,(11):30-33
中国是一个自然灾害频发的国家,学校是灾害教育的主阵地,地理课堂是灾害教育的主要抓手。与教育发达的国家相比,我国的灾害教育缺少沉浸式体验。本文将核心素养与灾害教育相融合,为在初中地理课堂开展灾害教育提供了新的思路。教师通过目标素养化、问题情境化、思维结构化、教学主题化、演练体验化、评价多元化等策略使学生知觉、身体和环境相统一,从而提高灾害教育的学习效果。  相似文献   

3.
张玉强 《地理教学》2014,(3):31-33,24
正在旧版教材中,地质灾害在"地形和地势"一节中作了简单介绍,气象灾害在"气候"一节的活动内容中出现,而新版教材把气象灾害和地质灾害合并在一起,用一节的内容专门研究。这是因为自然灾害越来越频繁地出现,危害越来越严重,自然灾害频发已是我国基本的地理国情之一,也是我国建设美丽中国必须考虑的基本地理条件。要想引导学生学好这部分内容,我们就要钻研教材、研究教法,多渠道了解有关我国自然灾害的知识,才能厚积薄发、游刃有余。为此,作为工作  相似文献   

4.
当今时代全球自然灾害频发,高中地理学科承担着对学生进行灾害教育的使命。人教版(2019版)高中必修《地理一》在叙述性文本、图像、案例以及活动栏目中分别阐述了灾害教育内容,构建了良好的灾害教育体系,有利于培养学生掌握灾害知识、厚植积极向上的灾害情感、获取应对灾害的实践能力与素养。本文提出高中地理灾害教育的教学路径:立足区域情境,习得完善的灾害知识;挖掘灾害文化的育人价值,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应对灾害的实践能力与素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目标。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地球进入"人类世"(Anthropocene)之后,实现世界可持续发展、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角度出发,就地表系统的复杂性、人类面临的各种灾难以及将要面临的各种资源短缺和环境风险等问题,提出发展"地理协同论",即:地球表层系统与区域可持续性机理、过程与动力学,以实现地理学研究从理解"人—地关系"到设计"人—地协同"的转变。着眼于"人类世"时代地球表层系统由多尺度、多过程等组成的复杂性,回顾了区域论、综合论、系统论等经典地理学理论,从自然单元与社会单元的结合、自然资源利用与自然灾害防御、人类功与过的评价、自然地图与行政地图间的关系、动力学与非动力学的耦合等主题入手,深入讨论了现代地理科学与技术问题。通过理解灾害系统及其致灾成害机理、过程和动力学,构建凝聚度指标,量化综合减灾系统的复杂性。利用协同宽容、约束、放大和分散原理,以灾害风险防范共识最高、成本最低、福利最大、风险最小化为目标,构建以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和社区全面参与的综合灾害风险防范凝聚力模式。在分析都江堰工程如何实现除害与兴利并举的基础上,综合阐释了"人类世"时代"适度改造自然",以实现人与自然的协同。  相似文献   

6.
廖苗  李树民 《地理教学》2021,(11):17-19,24
本文依托江苏省减灾教育课程基地,以"海啸灾害"主题学习为例,通过多情境、多课程、多学科"融合"的方式探究灾害地理教育校本化的实践策略,链接学生经验和新技术,让学生经历"基于情境""基于学科""基于主题"的实践过程,以期实现培养学生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灾害意识、减灾能力、责任担当等优良品格的目的.  相似文献   

7.
廖苗  李树民 《地理教学》2023,(20):21-25
循证教育是实现教、学、评有效衔接的主要方式,是落实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措施。本文以“自然灾害”为例,让学生以“研究者”视角进行循证学习,从以“教”为中心转变为以“学”为中心,让教学真实地发生在学生身上。本文通过搭建学习评价工具、描述灾害地理教育行为表现和开展核心素养发展过程性评价,真正落实课堂的教书与育人功能。  相似文献   

8.
随着近代社会的发展,自然灾害已与人口、资源、环境一起成为威胁人类生存的四大问题,自然灾害正呈逐年上升趋势,对人们生命财产的威胁与日俱增。人们越来越多地关注自然灾害。预防灾害胜于应对灾害,成为大家目前公认的事实。灾害意识教育是全人类的重任,国际中小学正规课程中灾害意识教育得到很好的发展,灾害意识教育的形式多种多样,但我国在近年灾害频发的背景下,公民的防灾减灾意识却仍较为淡薄,防灾减灾教育与培训没有在学校正规课程中占据应有的位置。2008年汶川大地震让人们清醒地认识到灾害教育的重要性,人们呼唤全民的灾害教育,并且清醒地认识到灾害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9.
1999年12月,联合国大会通过了国际减灾战略,2002年,减灾被确认为可持续发展问题世界首脑会议《约翰内斯堡执行计划》中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组成部分。在“国际减轻自然灾害”中指出,“教育是减轻灾害的中心,知识是减轻灾害成败的关键”,可见灾害教育始于学校,学校是开展灾害教育的最佳场所。学校尤其中学开展灾害教育,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灾害意识、防灾避灾的知识能力,并不同程度地改变学生的观念和行为。目前,中学地理学科中的灾害教育,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在灾害意识和灾害教育教学研究方面,与国外相比还显得薄弱,与我国自然灾害多样并多发的实际国情不太相适应。  相似文献   

10.
灾害感知研究对于深入理解人地关系,推动"有序人类活动"具有重要意义.乡村居民的灾害感知是居民灾害感知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新农村建设要考虑的重要因素.上白云村位于秦岭南坡,是个自然灾害频发的地区,以入户访谈的形式对该村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1.村民灾害感知程度较强,对灾害的认识与客观情况比较一致;2.目前自然灾害对上白云村种植业有较大影响,但对村民的正常生活影响却不大.从长远角度看自然灾害对上白云村村民生活的影响有加剧的趋势;3.在减灾过程中政府与村民配合不紧密,村民有独自面对灾害的倾向;4.居民灾后寻求帮助的对象多倾向于家人和邻居,基层政府次之,村民灾后寻求帮助的可能性随着社会距离(社会关系的疏远度)的增加呈现衰减趋势;5.村民多采用传统防灾措施应对灾害,对地震及科学技术含量较高的灾害防御知识了解不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