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日本自然灾害现状与新态势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日本是一个多灾且严重的国家,依据最新资料,分析了日本自然灾害的现状特征;自然灾害影响社会经济发展,而社会经济变化可能成为新的致灾因素并形成新的灾害形式。本文特别对城市化、过疏化、高龄化和网络化与灾害进行了论述;最后论述了“自助”“共助”和“公助”三位一体的防灾基本对策的内容。这些对正处于高速经济发展和城市化的我国来说,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2.
当今时代全球自然灾害频发,高中地理学科承担着对学生进行灾害教育的使命。人教版(2019版)高中必修《地理一》在叙述性文本、图像、案例以及活动栏目中分别阐述了灾害教育内容,构建了良好的灾害教育体系,有利于培养学生掌握灾害知识、厚植积极向上的灾害情感、获取应对灾害的实践能力与素养。本文提出高中地理灾害教育的教学路径:立足区域情境,习得完善的灾害知识;挖掘灾害文化的育人价值,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应对灾害的实践能力与素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目标。  相似文献   

3.
李军杰 《地理教学》2012,(24):37-39
提高高三地理复习课堂的教学有效性是高中地理教师最为关注的课题之一。观察目前高三地理一轮复习的课堂教学,存在以下几个问题:课堂教学内容对高一内容的简单重复;课堂教学目标设定的虚化;课堂教学方法传统,气氛沉闷;缺乏地理思维养成和地理能力训练的要求。笔者以一堂高三一轮复习课为例,从教学目标设定、教学活动设计和教学目标达成反馈设计三个方面进行了诊断分析,并尝试探讨了基于地理思维与能力目标达成的有效教学课堂构建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中国陆路交通干线自然灾害风险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使陆路交通的密度、长度和搭乘陆路交通工具的物资和人口流动规模日益增加,交通客流和物流的增多也使遭遇自然灾害的风险进一步加大。通过数据统计、GIS方法,对我国陆路交通干线(公路、铁路)的密度和过去死亡人口和自然灾害损失的模数进行叠合分析,认为在自然灾害频次和灾种呈上升趋势的背景下,陆路交通干线的极端灾害事件日益增多,中国自然灾害的风险因子在地域分布上中、东部高,西北部低。我国目前众多的极端灾害事件对交通干线的影响,是因为对交通干线的风险因子识别研究不足,应该从节点城市、干线路段和区域交通网络三个方面对陆路交通干线自然灾害的风险展开研究。  相似文献   

5.
透视中国自然灾害区域分异规律与区划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是受自然灾害影响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灾害种类多,发生频率高,受灾影响地域广,伴随着全球气候变化以及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快速城市化,自然灾害形成更加复杂,灾害应对以及防范形势更显严峻。开展自然灾害区域分异规律与区划的研究,一直是综合减灾和国际地理科学研究的重要领域,同时对制定区域发展规划、综合减灾规划、生态文明建设规划等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对中国自然灾害区域分异规律与区划研究进展进行了梳理,即分析了从基于地质构造的自然灾害区划到基于孕灾环境的自然灾害区划,再到针对应用目标的农业自然灾害区划、城市自然灾害区划、自然灾害救助区划等的理解与认识,展示中国过去几十年灾害时空格局与区域分异研究的发展历程。结果表明:在自然与人文因素作用下,中国自然灾害呈现出明显的东西分异为主、南北分异为辅,且在高、低灾情区域镶嵌着低、高灾情片的空间格局。在这些研究基础上,倡导在促进灾害风险科学发展和保障区域可持续性需求下,应进一步加深对环境和自然灾害区域分异规律与区划的研究,同时尽快开展自然灾害综合风险区划的研究工作。  相似文献   

6.
姜文正  赵媛 《地理教学》2014,(12):36-38,59
随着高频、高强的自然灾害暴发,提高全民的防灾、抗灾意识早已提上日程,加强对中学生的灾害教育迫在眉睫。初中地理课程为落实灾害教育提供了良好契机。本文着重分析了地理课程进行灾害教育的意义,并从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两方面,多维度对比和分析了"2011版地理课标"与"实验稿地理课标"中有关灾害教育内容的变化,据此详尽阐述和剖析了初中地理教材的变化内容及变化特点,旨在为中学地理教师提高地理灾害教学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基于DEA模型的我国自然灾害区域脆弱性评价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3  
刘毅  黄建毅  马丽 《地理研究》2010,29(7):1153-1162
应用数据包络分析(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DEA)模型对我国自然灾害的区域脆弱性水平进行研究,在区域灾害系统理论的组织框架下,从区域自然灾害危险性、区域承灾体暴露性和区域自然灾害损失度三个方面构建了区域自然灾害系统的DEA投入产出模型,并利用模型得出的区域自然灾害成灾效率对区域自然灾害的脆弱性进行模拟反映,对我国自然灾害脆弱性的区域分异特征进行分析。研究发现:我国自然灾害脆弱性的整体水平较高,地域格局为西部中部东部,且脆弱性水平与地区经济水平具有明显的负相关关系,经济发达地区的脆弱性相对较低。  相似文献   

8.
大连市主要自然灾害危险性评价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以大连市主要自然灾害为评价对象,探讨自然灾害评价机理,并在此基础上依据灾害发生可能性、作用时间和造成损失三方面建立大连市洪水灾害、地质灾害、地震灾害、气象灾害和环境污染灾害危险性评价指标体系.查阅大连1949年以来<史志>记载资料,在GIS支持下,初步创建大连市106个乡镇和公里网格单元的灾害危险性统计数据库,采用主成分-熵值权重法确定指标权重,利用GIS技术属性数据管理和空间分析功能等实现数据处理和分析,针对各类灾害因子影响的空间特点及数据来源的多途径,采用"行政单元-动态网格"交互赋值技术,在MapInfo、Vm26环境下实现了大连市单要素及各类灾害危险性定量评价,可视化展示大连各类自然灾害危险性的空间差异,并进行主要灾害因子排序,为大连市四类主体功能区的划分与减灾防治区划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9.
随着人类世的到来,“常态化”的极端天气与自然灾害成为人类生存面临的首要问题。大数据智能化的技术驱动、大科学(计划)的学科基础、全球化治理与应对的需求牵引,共同构成了新时代自然灾害研究的主旋律。论文提出自然灾害态势感知的概念,并结合新时代背景提出洞悉“态”、预测“势”两个不同层次的感知。在洞悉“态”方面,论文辨析了传统灾害观测与大数据态势感知的区别和联系;并以社交媒体、手机信令、视频监控等为例,梳理了大数据在台风、洪涝、地震、极端高温等灾害态势理解中的研究与实践。在预测“势”方面,论文总结了系列大数据观测—机器学习—机理模型整合的方法,并以城市洪涝事件演进模拟为例进行说明;在区域或全球尺度,提出应在大科学(计划)统一定义的未来情境下开展跨领域综合态势的感知与预测,并服务于区域的可持续发展;特别是利用人地耦合模型,感知灾害对社会经济的级联影响和远程效应,用以消除和解决非传统安全的威胁。最后,建议国家成立相关研究机构推进灾害大数据的共享和应用,开展灾害灾情标准知识库、训练库的建设;建议进一步推进机理模型、大数据、机器学习的整合与应用,推进自然灾害人地系统的耦合,提升中国自然灾害的社会治理与决...  相似文献   

10.
徐文芬 《地理教学》2022,(11):30-33
中国是一个自然灾害频发的国家,学校是灾害教育的主阵地,地理课堂是灾害教育的主要抓手。与教育发达的国家相比,我国的灾害教育缺少沉浸式体验。本文将核心素养与灾害教育相融合,为在初中地理课堂开展灾害教育提供了新的思路。教师通过目标素养化、问题情境化、思维结构化、教学主题化、演练体验化、评价多元化等策略使学生知觉、身体和环境相统一,从而提高灾害教育的学习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