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塔里木盆地喀什凹陷侏罗系沉积特征及其演化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野外地质调查和室内地震解释认为,喀什凹陷侏罗系为陆相河流—湖泊沉积,整个侏罗纪代表了一个水体由浅—深—浅的沉积演化,早侏罗世莎里塔什组属干燥、氧化环境中的冲积扇沉积,到康苏组时演化为潮湿气候条件下的辫状河流沉积;中侏罗世盆地沉积范围扩大,出现湖泊和扇三角洲沉积,晚侏罗世盆地又演化为干燥—半干燥环境下的河流与冲积扇沉积。  相似文献   

2.
渤海湾地区中生代构造活动与沉积作用   总被引:4,自引:4,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研究渤海湾及周边地区中生代南部典型露头剖面的沉积特征及中部岩相古地理特征,认为中生代渤海湾地区由一系列受到断层严格控制的断陷盆地组成,主要发育冲积扇-河流-湖泊沉积体系,湖泊内部包括滨浅湖、滩坝和半深湖等亚相;经历了由冲积扇-河流沉积体系向上演化为湖泊沉积体系,再逐渐演化为冲积扇-河流沉积体系的过程;欧亚构造域的西伯利亚板块、扬子板块与华北板块的挤压拼接在渤海湾地区侏罗纪盆地充填中起到主要的控制作用;郯庐断裂的左行走滑在渤海湾地区白垩纪盆地充填中起到主要的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3.
古气候控制着砂岩型铀矿含矿建造的形成,对厘定找矿目的层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沉积岩中元素地球化学研究是研究沉积时古气候的有效手段。在总结古气候指示元素含量变化特征基础上,结合十万大山盆地区域构造演化、宏观沉积特征推算了古盐度变化特征,重建了侏罗纪古气候演化。研究表明:沉积旋回转换时往往伴随古气候变化,微量元素含量及比值变化具有旋回性。侏罗纪古水体整体为淡水-微咸水,古气候演化为早侏罗世为潮湿气候,到中侏罗世气候逐渐变为半干旱半潮湿频繁波动,晚侏罗世气候逐渐变为干旱。中侏罗统那荡组发育杂色碎屑岩建造,可作为砂岩型铀矿找矿目的层。  相似文献   

4.
新疆中天山侏罗纪盆地群沉积演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侏罗纪时中天山地区沉积盆地由伊-昭盆地,尤尔都斯盆地及焉-库盆地构成,其内沉积了一套厚度巨大的冲积和湖泊成因的碎屑岩沉积体,可识别出6种相类型。18种亚相及44种微相,早侏罗世至中侏罗世西山窑期,气候潮湿,植物繁盛,沼泽密布,形成多层煤层;中侏罗世头屯河期开始,气候变为干燥,下侏罗统三工河组及西山窑组中,辫状河和辫状河三角洲沉积发育,其砂体为好的储集体,下侏罗统八道湾组深湖-半深湖相黑色页岩及煤层是好的生油岩。  相似文献   

5.
兰州盆地是青藏高原东北缘系列盆地中最早接受沉积的地区之一,也是探讨高原隆升与古气候演化的理想场所。通过大量野外露头观察,综合岩石学特征、古生物化石及沉积地球化学等多种指标,对兰州盆地始新世—中中新世沉积演化进行了全面研究。结果表明,兰州盆地始新统西柳沟组桔红色、砖红色砂岩应属于风成沙漠沉积,而非前人认为的扇三角洲或河湖相沉积。西柳沟组沉积之后,兰州盆地进入河流—三角洲—湖泊演化阶段:始新世—渐新世早期(野狐城组沉积期)气候总体干热,形成以滨浅湖(含干盐湖)为主、间或出现小规模三角洲的沉积格局;早渐新世晚期(咸水河组沉积早期)开始发育三角洲沉积,之后水体范围逐渐扩大,至晚渐新世浅湖沉积发育,该时期古环境由半干旱半湿润的开阔林地—灌丛演变为干旱气候背景下的灌丛—草原。早中新世初期(咸水河组沉积中期)发育三角洲平原沉积,之后快速过渡为三角洲前缘—浅湖沉积,代表了湖盆在新生代最后一次扩张,古气候以半干旱为主;中中新世(咸水河组沉积晚期),湖盆逐渐萎缩消亡,兰州盆地整体演变为河流相沉积,仅在局部残存小型洼地,古环境仍为温带半干旱的灌丛—草原。  相似文献   

6.
雅布赖盆地侏罗系为本区主要的勘探目的层。整个侏罗系表现为一个沉积水体由浅—深—浅的演化过程。中—下侏罗统青土井群自下而上划分为3段:第一段为断陷早期沉积的扇三角洲相;第二段为河流、湖盆发育时期产生的冲积扇、扇三角洲、滨浅湖、半深湖亚相等沉积;第三段是在湖泊范围明显增大时期形成的扇三角洲—半深湖亚相沉积。上侏罗统沙枣河组为盆地萎缩时期形成的滨浅湖、冲积扇—河流沉积。认为青土井群二段、三段是主力烃源岩。结合区域构造演化和圈闭条件分析,认为萨尔台凹陷为有利的勘探区,黑沙构造带、黑茨湾地层不整合带为较有利的勘探区带。  相似文献   

7.
焉耆盆地侏罗系沉积体系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新疆焉耆盆地侏罗系的古物源、古气候、古水介质性质及古水深进行了研究,讨论了古环境、沉积相类型及各个沉积时期沉积体系的展布特征及演化规律。焉耆盆地侏罗系主要有冲积扇、扇三角洲、辫状三角洲、碎屑流沟道、滨浅湖、半深湖深湖和湖岸平原(沼泽)等七种沉积相类型,古气候以温湿型为主,盆地有南北两个物源区,沉积环境为淡水湖泊。主要发育了辫状河辫状三角洲湖泊、冲积扇扇三角洲湖泊、碎屑流沟道远源浊积扇及湖岸平原沼泽等四种类型的沉积体系。  相似文献   

8.
合肥—潢川盆地南缘中生代冲积沉积及其构造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合肥—潢川盆地南缘中生代地层被划分为4个年代体(Chronsome)。年代体Ⅰ包括早侏罗世防虎山组和中晚侏罗世圆筒山组下部,由辫状河、曲流河以及滨一浅湖沉积体系组成,局限于盆地东端;年代体Ⅱ包括中晚侏罗世三尖铺组、朱集组和圆筒山组上部,下部为冲积扇沉积,中、上部为辫状河沉积,早期属于横向水流系统(南北方向),晚期是纵向水流系统(东西方向),近EW向的信阳—金寨—舒城断裂是其南部边界;年代体Ⅲ包括早白垩世早期凤凰台组、段集组、周公山组,前两组为冲积扇沉积,后者为辫状河和越岸沉积,粗碎屑明显向盆进积达数公里,南部边缘发育横向水流,而往盆地方向发育纵向水流。年代体Ⅳ为早白垩世晚期黑石渡组和陈棚组,南部边界是磨子潭晓天断裂和桐柏-商城断裂,断裂以伸展走滑为主,东段早期为冲积扇-扇三角洲沉积,晚期为深湖浊积岩沉积。晚白垩世沉积仅发育在西段局部地区,其余处于隆升状态。平行于大别山造山带的近EW向纵向断裂控制着年代体的南部边界,NE向郯城庐江断裂和商城麻城断裂控制着年代体侧向相的变化。合肥潢川盆地南缘沉积从东往西逐渐超覆,揭示大别造山带折返具有自东而西的递进特征。郯城—庐江断裂和商城—麻城断裂对年代体的发育有明显影响,郯城—庐江断裂控制着早侏罗世沉积,表明构造活动至少始于早侏罗世。  相似文献   

9.
民和盆地侏罗纪含煤地层沉积环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通过岩石、沉积结构、古流测定等研究,将民和盆地侏罗纪含煤沉积划分为3种组合类型。早侏罗世为冲积扇沉积环境组合;中侏罗世为冲积扇-河流-湖泊沉积环境组合;晚期为边缘-湖泊沉积环境组合。中侏罗世,网状河流形成的泥炭沼泽环境生成了窑街组巨厚煤层。   相似文献   

10.
松辽盆地上白垩统青山口组一段富有机质泥页岩岩发育,层系内部滞留烃富集,具有可观的页岩油资源潜力。沉积古环境控制了泥页岩的分布、有机质发育特征及滞留烃富集程度。因此,恢复青一段泥页岩沉积古环境,明确沉积特征,对揭示青一段泥页岩中页岩油富集规律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长岭凹陷乾安地区青一段取心井——吉页油1井的岩心观察及测井曲线组合特征,划分了青一段泥页岩沉积微相,应用自然伽马能谱测井、岩性扫描测井数据,选取环境评价参数,对青一段沉积古环境及其演化过程进行了恢复,分析了古环境参数与泥页岩中滞留烃含量的相关性。结果表明:松辽盆地长岭凹陷乾安地区青一段泥页岩是在三角洲外前缘-浅湖-半深湖-深湖沉积体系中形成的,主要发育半深湖-深湖泥、浅湖泥沉积微相。青一段泥页岩沉积古环境经历了水深由浅变深,气候由半潮湿到潮湿,水体由淡水-微咸水,还原性由弱到强,水动力条件由中等到弱的演化,在青一段地层中存在明显的沉积环境变化界面,上下层段沉积环境不同。青一段泥页岩中滞留烃含量主要受沉积古气候、古氧化还原条件控制,潮湿气候还原条件下形成的泥页岩有机质类型好,以腐泥质为主,生油能力强,滞留烃含量高。  相似文献   

11.
塔里木盆地早白垩世沉积相特征与古地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贾进华 《古地理学报》2009,11(2):167-176
根据大量的钻井和露头资料,对塔里木盆地早白垩世沉积相特征和古地理进行了研究。塔里木盆地下白垩统主要发育冲积扇-扇三角洲、辫状河三角洲、氧化宽浅湖泊等3种沉积体系,包括陆相冲(洪)积扇、扇三角洲、辫状河三角洲、滨浅湖等沉积相,分布于下白垩统不同层位。塔里木盆地早白垩世主要包括塔东北和塔西南两大沉积区,总体为干旱氧化的内陆拗陷分割盆地。在塔东北沉积大区,早白垩世早期卡普沙良群沉积物受周缘4大物源区控制,为多物源的氧化宽浅湖盆环境,古地势呈“南高北低、东高西低”,盆地边缘以冲(洪)积扇、扇三角洲、辫状河三角洲相为主,盆地内部为滨浅湖亚相。早白垩世晚期巴什基奇克组沉积时期,塔里木盆地周缘进入一个新的构造活动期,古气候更加炎热干旱,氧化宽浅湖盆消失。在塔东北沉积大区,盆地受周缘4个主要物源区影响,以广泛分布的冲积扇-辫状河三角洲沉积体系占主体,盆地内部普遍为辫状河三角洲前缘-滨浅湖亚相沉积。在塔西南沉积大区,早白垩世克孜勒苏群沉积时期古地势呈“东高西低”,受北部喀什北山前和西南部古昆仑山2个物源区的控制,沉积物沿古昆仑山前呈狭长的条带状分布,沉积厚度自西向东减薄,主要是一套冲积扇-扇三角洲相和滨浅湖亚相沉积。  相似文献   

12.
《China Geology》2018,1(3):402-414
As an important part of an epidermic system, terrestrial deposits can provide a good record of major geological events in the Cretaceous epidemic system. This article is a review of the geological background, paleogeography, paleoclimate, basin evolution and sedimentary characteristics in China through the Cretaceous period, in order to provide a comprehensive understanding for interested researchers. During the Berriasian-Hauterivian age, red-mainly fluvial and shallow lacustrine deposition developed under arid and semi-arid climates in westen China when eastern China had been occupied by the “East Plateau”. During the Barremian-Albian, age coal-bearing depositions occurred to the north of the Yanshan Mountain under the wet and warm climate. However, mainly red fluvial and shallow lacustrine depositions prevailed in most of the south to the Yanshan Mountain except basins where seawater could enter and caused mostly green depositions. During the Cenomanian-Santonian age, high land uplift took place in northwestern China. Mainly red deposition with developed alluvial plains occupied southwestern China and South China when the Songliao Basin was filled by black deep lacustrine mud shale caused by transgression. Mainly red deposition under an arid and semi-arid climate occupied all basins in China during the Campanian-Maastrichtian age.  相似文献   

13.
渤海湾盆地黄河口凹陷古近系东营组三段沉积特征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综合利用地震、测井、录井、岩心及分析化验资料,通过综合分析和系统沉积学编图,确定了黄河口凹陷古近系东营组三段(东三段)主要发育扇三角洲、辫状河三角洲、湖泊和湖底扇。东三段下部辫状河三角洲发育于黄河口凹陷的西南部和南部,在渤南凸起的南北两侧均发育扇三角洲朵体,半深湖-深湖主要分布于西部深凹部位,在B-2断隆带南部的半深湖区发育湖底扇,绝大部分地带为滨浅湖沉积,以滨浅湖泥滩和混合滩沉积为主。东三段上部辫状河三角洲发育于黄河口凹陷的西南部、南部及D-4断隆带的南侧,仅在渤南凸起的北侧发育扇三角洲朵体,半深湖-深湖主要分布于西北次凹部位,绝大部分地带为滨浅湖沉积,以滨浅湖泥滩和混合滩沉积为主。E-1-1-F-4-1井一带继承性发育滨浅湖砂质滩坝沉积。滨浅湖砂质滩坝由含砾粗砂岩、含砾中砂岩、含砾细砂岩及中、细砂岩组成,骨架颗粒成分以石英为主,发育低角度交错层理,纹层由定向排列的砾石或暗色组分显示,纹层平直,以低角度相交。滨浅湖砂质滩坝微相区为东三段优质储集层发育区。  相似文献   

14.
苏北盆地高邮凹陷古近系戴南组沉积相及沉积演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岩心、电测曲线、录井以及地震资料,对苏北盆地高邮凹陷古近系戴南组的沉积相类型、展布特征及其演化规律进行了系统的研究。结果表明,戴南组发育扇三角洲、三角洲、近岸水下扇和湖泊四种沉积相类型,扇三角洲、近岸水下扇分布在凹陷南部陡坡,三角洲分布在北部缓坡,湖泊分布在凹陷的中心及扇三角洲、三角洲、近岸水下扇的侧翼,从凹陷边缘到中心,沉积相由扇三角洲、三角洲、近岸水下扇沉积逐渐变为滨浅湖、半深湖沉积,整体呈南北分异、隆凹成带的格局。戴南组的沉积演化可划分为戴南组一段和戴南组二段两个时期,不同时期的沉积特征、沉积相展布表现各异,总体表现出水体由浅变深,再变浅,沉积范围逐渐扩大,扇三角洲、三角洲、近岸水下扇先退积,后进积的特点。  相似文献   

15.
The Yan'an Formation of the Ordos Basin is a sequence of four members,consisting of siliciclastic sediments deposited in alluvial,lacustrine and mire settings during the Middle Jurassic.Samples collect...  相似文献   

16.
在阿拉善和华北陆块南缘结合部位的牛首山地区,出露一套连续的中—上泥盆统陆相沉积组合。该套沉积组合的沉积相和沉积物源区的变化特征,可帮助理解阿拉善和华北陆块及相邻地区晚古生代构造演化。根据野外研究结果,该套沉积组合在牛首山南麓石峡沟地区呈现河流相、湖泊相和小型冲积扇相共同发育的沉积面貌,可分为河道、堤岸、河漫平原、滨湖、浅湖、扇根、扇中和扇端共8个沉积亚相。其中,中泥盆统石峡沟组总体呈现由河流沉积向湖泊沉积过渡,而上泥盆统老君山组则呈现下部为扇根、扇中、扇端亚相与河道亚相的粗碎屑沉积,上部由滨湖沉积向浅湖沉积过渡的沉积组合变化特征。牛首山地区老君山组砾岩层数、厚度及砾石砾径分别呈现向南逐渐减少、减薄和减小的特征。古水流分析结果显示,石峡沟组下部碎屑沉积物来自于北东东—东向物源区,上部沉积物主要来自于南东向物源区,而老君山组沉积物主要来自于北东向物源区。结合前人对老君山组古水流的系统测量、石峡沟组和老君山组砂岩碎屑锆石研究结果以及区域地质资料综合分析,认为中—晚泥盆世时期阿拉善地块东南缘总体具有北高南低的古地理格局,且该时期的沉积物为一套具有向南水体逐渐加深的陆相沉积组合,沉积物源区主要位...  相似文献   

17.
漠河盆地中侏罗统沉积特征研究及其地质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健  张霞  侯伟 《江苏地质》2014,38(1):1-11
从露头、岩芯、测井、薄片鉴定等方面出发对漠河盆地中侏罗统沉积特征进行了详细的研究。中侏罗世漠河盆地主要发育冲积扇、扇三角洲和湖泊相沉积,其中冲积扇相可划分为扇根、扇中、扇端3个亚相;扇三角洲相可划分为扇三角洲平原、扇三角洲前缘、前扇三角洲3个亚相;湖泊相可划分为滨湖、浅湖、半深湖3个亚相。中侏罗世漠河盆地从南向北盆地水体加深,从绣峰组到开库康组,具有冲积扇—扇三角洲平原—扇三角洲前缘—滨浅湖—半深湖的变化趋势。从生储盖条件分析,漠河盆地具有较好的油气勘探前景。  相似文献   

18.
邵磊  李文厚 《沉积学报》1999,17(3):435-442
吐鲁番-哈密盆地从晚二叠世到晚第三纪经历了复杂的,多旋回的沉积构造演化历史,造成主要地层间均以不整合为界。盆地内沉积相类型丰富,沉积环境随时间的推移而发生改变。在晚石炭世,盆地北部为浅海环境;到晚二叠世,沉积环境由海相转变为陆相,并在上二叠统下部形成大量冲积相或河流相粗碎屑沉积;在三叠纪,沉积物主要形成于冲积相或河流-湖泊环境中,古气候则由干旱转为温暖湿润。早、中侏罗世,沉积环境以湖泊-沼泽相为主;到晚侏罗世,则以辫状河流相为主及干旱气候为特征。在白垩纪,盆地的沉积范围大为缩小,以湖泊环境为主;第三纪,沉积范围则扩大到整个盆地,沉积相以辫状河流及冲积相为特征,沉积气候干旱,局部地区接受了盐类沉积。古流向分析显示,吐-哈盆地具有复杂的沉积搬运体系。在盆地南侧,沉积物搬运方向总是由南向北,表明觉罗塔格山是盆地的主要物源区;而在盆地北侧,博格达山自晚侏罗世开始隆起,构成盆地的另一新的物源区,沉积物搬运方向由北向南。在白垩及第三纪,博格达山成为盆地的主要物源区。  相似文献   

19.
南黄海盆地北部坳陷北凹阜宁组沉积相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北凹是南黄海盆地北部坳陷最具勘探潜力的凹陷之一,是一个"北断南超"的典型箕状断陷湖盆,其中古近系阜宁组为一套厚度近2 000 m的河湖相砂泥岩地层,可分为4段。综合应用测井、岩芯、地震剖面等资料,分析北凹阜宁组沉积体系及沉积相,共识别出2种主要沉积体系:湖泊和扇三角洲沉积体系,基本继承了北部物源为主的沉积格局。凹陷中部为滨浅湖相沉积,是典型的陆相断陷湖盆的沉积发育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