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1976—1980年苏联地理研究所集中力量研究“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的科学原则,保护,恢复和改造环境》的课题。其中尤其注重跨学科的综合性问题,即自然与社会发展的规律性,以及自然环境变化及共预报方法。  相似文献   

2.
随着生产集约度和集中度的加强,使农业类型与自然环境的相互关系达到最比化日益成为迫切的问题。土壤改良,农业与畜牧业的化学化,生产过程的机械化和自动化——所有这一切都使全国各地区的自然资源得到更充分的利用。  相似文献   

3.
1989年11月15—17日在苏联伊尔库茨克召开了以《西伯利亚生态—地理制图和自然资源利用最佳化》命名的专题制图第四届地区科技例会。这届例会是由苏联科学院西伯利亚分院地理研究所,苏联地理学会西伯利亚组织机构委员会,自然、经济和人口综合制图委员会共同组织的。  相似文献   

4.
苏联科学院海洋学、大气物理学和地理学学部与土库曼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科学院荒漠研究所于1983年4月25日——29日在阿什哈巴德召开了探讨苏联荒漠综合研究和开发问题的联合科学讨论会。约有120位专家——学者和工程师参加了会议,他们来自莫斯科、列宁格勒、阿什哈巴德、塔什干、阿拉木图、撒马尔罕和巴库等城市。4月25日——27日,与会者参观了阿什哈巴德和土库曼斯坦一些地方的各种科研生产项目和自然物体,4月28——29日召开了会议听取并讨论了12个报告。学部学术秘书Л.И.布列霍夫斯基赫院士致开幕词,他阐述了这次会议所要讨论问的重大意义。他指出了荒漠所所从事研究的重要性和迫切性,该所在荒漠研究问题方面在世界上占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5.
8.综合定位站研究的发展综合定位研究自然环境的思想,很早就由道库恰耶夫提出。随后,苏联地理研究所首任所长 A.A.格里戈里耶夫继续倡导必须对自然环境进行综合定位研究的思想。他在1926年发表的“地区综合研究”一文中提出的自然—人为综合体概念模式实际上已形成了地理系统定位站研究的总任务。他写道:“把‘综合研究’……简单地理解为对自然和日常生活中的各个要素分别进行孤立地研究是不正确的……综合研究应得出有关地理环境这个复杂而统一的整体有连贯的概念,而不是它各个要素零散资料的堆积”。  相似文献   

6.
农业外部性识别、评价及其内部化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农业外部性包括外部经济性与不经济性两方面, 前者表现为农业在食物保障、经济、生 态、社会与文化等方面所具有的多元价值, 而后者主要体现在农业对环境造成的非点源污染。我 国农业在土壤、水、大气、生物多样性和景观五个方面均有外部性表现, 本文对其分别进行了识 别。目前对于农业外部性的定量评估, 由于农业外部性表现具有较强的地域性、评价方法缺乏标 准、评价者立场与视角不同而使结果不具可比性。由于无论是农业外部经济性或外部不经济性均 是资源的低效配置, 因此各国从外部性产生的根源———市场失灵或政策失灵入手, 努力促使农业 多元价值得到最优表现, 并对农业外部不经济性加以控制。各国技术实践表明, 可持续农业技术 体系成为农业外部成本内部化的可行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7.
我们分三个阶段对北水南调时自然环境的可能变化进行分析。第一阶段是回顾过去,为了确定以往这个地区自然环境发展中的稳定趋势,我们分析了调水地区自然发展中的水文气候和地质—地貌因素(包括全新世的长期趋势和50年来的中期.  相似文献   

8.
贫困是困扰人类的世界性问题,区域性贫困是中国当前贫困问题的突出表现,而自然环境因素往往对区域性贫困产生重大影响。探讨贫困的空间特征及其演化,分析其地理成因,可为区域瞄准政策的制定提供重要依据。本研究以大别山连片特困区的皖西地区为例,聚焦自然环境,利用地理探测器和耦合协调模型,从乡镇尺度,通过分析主要自然环境因素对贫困空间分异的主导影响、交互影响及影响的地域类型,剖析自然环境的影响机理,研究结果显示:(1)平均坡度和平均高程对皖西地区贫困空间分异的影响最大,且各自然因素的影响具有交互性,说明皖西地区贫困的空间分异是多个自然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2)自然因素与贫困发生率的耦合协调关系存在明显空间规律,耦合协调度整体上由西南向东北递减,但不同自然因素影响的空间规律不同;(3)根据耦合协调度,可将自然环境对皖西地区贫困空间分异的影响归纳为自然环境低度影响型、自然资源中度影响型、自然环境高度影响型、自然环境极高影响型四种,不同类型的乡镇,其主导影响因素和影响过程具有明显差异;(4)文章提出提升城市化水平、调整农业结构、发展特色农业产业、生态补偿扶贫、异地搬迁扶贫等针对性的减贫措施。  相似文献   

9.
丘陵山区土地利用的景观空间格局与农业景观生态设计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通过对2002年TM遥感影像(4、3、2波段)的解译并结合土地利用现状图,首先在区域尺度上将研究区(咸宁市)划分出六类农业景观生态功能区,据此又将农业景观类型在不同尺度上划分为广域型景观和镶嵌型景观,其中广域型景观19个,镶嵌型景观(单元)类型36个.在GIS的支持下实现了景观类型图的编绘和空间格局分析,结果显示:(1)中山地天然林区多样性指数最低,为0.111,破碎度指数也最低,为0.016,反映该区景观类型单一,山地林地景观面积和规模较大;而山间盆地农林牧区最高,为0.932,反映该区景观类型多,人类土地利用受地形影响较大;(2)平原高产农业区均匀度指数最高为0.755,反映该区土地利用方式主要受人类控制而有规律分布;(3)低山地用材林区优势度指数最高为0.990,反映该区既受自然条件控制又受人类活动影响,但自然条件占主导;(4)岗台地农林渔区和平原高产农业区破碎度指数较高分别为0.028、0.029,反映该区每类景观面积规模不大,但呈有规律相间分布的特点.在此基础上,根据研究区景观空间格局与自然环境特征,结合生态过程和社会经济需求,提出了该地区农业景观设计的目标和不同类型农业景观的生态设计模式.  相似文献   

10.
尽管苏联农业生产每年的波动和根本限制,可能是由自然环境和体制施与的,但现时的趋向,主要是由出于对苏联经济以及政治稳定性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特有前景的考虑,必须发展农业的主要计划者所确定的。因而,在估计不久将来的趋势时,注规领导意图是最重要的,而这大概通过播种面积的统计表现得最具体。  相似文献   

11.
苏联地理学会——苏联最古老的(有140年的历史)也是最大的科学社会组织之一——于1985年10月在基辅召开了例会。地理学会受苏联科学院领导,拥有38,000名会员和700多名集体会员。学会的领导机构设在列宁格勒。参加本届会议的约有600名代表和200多名来宾。  相似文献   

12.
本文根据福建自然环境地域分异特征和环境生态建设的需要,提出新的自然区划方案。作才认为福建的地貌空间格局在自然环境的地域分异中,起着主导性的控制作用;纬度地带性因地形影响,而出现较大偏离;纬向和经向地域分异规律,隐含在垂直结构的变化之中;山间盆地镶嵌体结构,构成福建景观生态的突出特征;福建的自然环境因高大山体与外省隔离,而呈现相对独立性,并因独立的水系而呈现紧密的内部联系性。为此,根据区域景观生态结  相似文献   

13.
随着气候变化对农业系统的影响不断加剧,为保障粮食安全,必须掌握变化中的自然与人文因素,判别农 业景观中可调整的关键机制,依据未来的可能情景,尽早订定农业景观优化方案。本研究以土壤侵蚀问题为切入 点,整合相关的环境因子,构建农业景观对土壤侵蚀适应性的研究框架。基本思路为首先通过目前气候变化对土壤 侵蚀的影响研究,为不同时空尺度上土壤侵蚀发生、发展趋势提供理论依据;其次,从增强未来农业景观对土壤侵 蚀适应能力的角度,详细讨论景观类型、空间配置和管理措施等与土壤侵蚀的关系,以提高农业景观优化配置的针 对性;最后,为科学评价农业景观对土壤侵蚀适应的程度,基于Agent 模型原理设计土壤侵蚀模拟模型,通过不同 土壤侵蚀情景下景观类型、结构、空间配置和管理措施等的适应性分析,为有效提升区域农业景观的土壤抗侵蚀能 力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4.
近30年玉门市土地利用与景观格局变化及其驱动力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潘竟虎  苏有才  黄永生  刘晓 《地理研究》2012,31(9):1631-1639
干旱内陆河流域生态环境非常脆弱,是土地利用和景观格局变化的敏感区域,也是全球环境变化响应比较突出的区域。采用1976年、1989年、2000年和2010年的Landsat遥感影像,利用GIS技术和景观格局分析方法,系统地分析了疏勒河中游玉门市的土地利用和景观格局变化的时空特征,为研究区土地可持续利用政策的制定提供参考和依据。研究结果显示:近34a来,玉门市土地利用和景观格局发生了剧烈变化,土地利用变化经历了"缓慢变化—急剧变化—显著变化"的过程。研究区景观密度增大,多样性和均匀度先减小,后增加;不同斑块间的分离度减小。农业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是玉门市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变化的最直接驱动力,同时还受气候因素和政策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1982年5月25日,苏联科学院海洋学、大气物理学和地理学部地貌委员会召开了主席团扩大会议,讨论了地貌委员会1983年—1990年的长远工作计划。在规划中列入了现代地貌学科研与实践中所面临的迫切重大问题。  相似文献   

16.
农业地理学是研究农业活动的地域分异规律的科学。可是在我国,对农业活动的主体——农民自身的研究却未予足够的重视,这无疑是一个失误。我国是世界上的农业大国,据有关专家估计,我国目前仍有6.5~7亿农民。由于国土广袤,地域差异悬殊,不仅农民与其他经济部门从业人员的经济行为具有根本区别,而且自给性农民与商业性农民的经济行为也是迥然不同的。  相似文献   

17.
9.结论地理系统定位研究的基本原则最重要的有以下几条:综合性;系统性;优先研究系统形成的各种关系;利用“临界状况”。定位研究的综合性并不意味着简单地将地理系统研究的各项内容组合到一起。综合性不仅仅是包罗所有研究的客体,更重要的是指研究工作的相互联系性、整体性。在这个意义上,对地理系统状况所有特征进行研究的时间和地点上的统一就成为必要的条件,然而它对于达到真正的综合性还是不够。正确理解综合性的必要而充分的条件是在定位研究地理系统的过程中“思想和行动的统一”。“思想的统一”是在建立所研究的地理系统“模型——假设”概念的过程中达到,它是所有正确提出的定位研究的“零点阶段”,定位研究的计划就是根据模型——假设制定的。“行动的统一”只有在正确地拟定出研究的最终目的,并为研究工作的所有参加人员都承认的情况下才有保证。苏联科学院地理研究所库尔斯克站定化研究所遵循的“模型——假设”Д.Л.阿尔曼德提出的“温带平原景观相耳关系的方案”。  相似文献   

18.
曾辉  唐江 《地理科学》1999,19(1):73-77
对常平镇1988 ̄1996年期间景观阻力转移情况和动态变化进程进行了研讨,重点分析非农用建设用地的主要来源,自然和农业组分向城镇转移的基本模式和景观动态变化的主要阶段。研究表明,常平镇城镇用地规模不断膨胀的主要来源依次是农田、果园和水体、林地受地形影响,转移量最少;自然和农业组分向城镇转移主要有直接和间接两种模式,直接模式是组分转移的主要方式;全镇过去8年的景观动态变化过程可分3个阶段,即1988  相似文献   

19.
捷克斯洛伐克对“生活环境”有专门的解释和特定的涵义。所谓生活环境,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解释是完全一致的,即指人的生活环境,人所生活并借以满足人的物质和文化需要的所有自然和人工塑造的物质部分的总和。生活环境由工作环境、居住环境和娱乐环境三个部分组成。生活环境从积极或消极两个方面对人类社会施加影响。1971年,捷科学院组建了景观生态研究所。该所是捷科学院的生活环境研究中心,全所分四个研究室:指示生物室、景观综合体自然条件室、人类生态室和工业景观室。五十年代,捷克斯洛伐克就已完成了全国景观要素的分析和景观区划工作。景观生态学是在原有学科领域形成的新生长点或边缘分支学科。过去对景观的理解局限于自然环境要素的组合,主要研究作为自然综合体的景观结构、形态、组成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地域分异规律。象捷克斯洛伐克这样一个国土面积小、人口稠密、高度工业化、城市化  相似文献   

20.
引言人类在其生存环境中面对着许多危险,其中地质灾害是主要的一部分。这类地质灾害主要涉及自然环境中的突发事故,通常与景观中大规模块体运动有关。为了了解这类自然灾害的性质,必须了解景观演化的过程:地质灾变不是别的,只不过是在景观自然演化过程中极为有害的“几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