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商业活动与城市商业空间结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讨论商业活动、城市商业空间结构和商业业态等概念,尝试给出了基于商业动态供需平衡关系的城市商业空间结构研究框架。从商业需求的角度,介绍了国内外关于城市商业空间结构研究理论和方法的研究动态。注重城市- 区域关系层面上的商业业态研究和注重商业职能与其它城市内部职能、过程相互关系层面上的商业活动研究是城市商业空间结构研究中两个十分重要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2.
在研究我国运输通道的结构构成、区域差异和性能特征的基础上,从国家生产力布局、城镇体系空间结构、国际经济贸易形势和外向型经济建设的角度,分析我国运输通道空间格局的演化趋势及其制约因素,探讨2000年我国运输通道的空间格局。  相似文献   

3.
珠江三角洲地区多中心空间结构的特征及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多中心城市区域空间结构的研究和判断是制定适宜区域空间政策、推动其健康发展的前提和基础。珠三角地区作为我国快速发展的经济核心区和城镇密集区,其空间结构正在发生着显著的变化。以珠三角县级行政单位为基本空间单元,采用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法,对珠三角地区2000,2005,2010年多中心空间结构特征及演变进行研究。珠三角地区经历了从"核心—边缘"特征明显的单中心模式到"多中心"结构特征显著的发展历程,其演变模式总体上符合弗里德曼的区域空间结构演化理论。但在城市区域的空间尺度,钱皮恩的"离心模式、组合模式和融合模式"对其空间结构演变具有更好的解释力。现阶段,珠三角地区基本实现了经济中心和人口中心的空间耦合,但各中心在职能上仍然有所差别。  相似文献   

4.
中国区域空间结构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11  
自古典区位论开创空间结构分析的先河 ,空间学派已成为现代地理学的四大学派之一。从理论上考察 ,归根到底是由地理学的特性 ,即区域性所决定的。区域性决定了地理学的学科地位 ,但区域性本身与理论模型的提炼确实存在着内在的逻辑冲突。因此 ,从区域性中剥离出空间性 ,就成为区域空间结构理论模型提炼的前提。然而 ,仅有空间性并不解决区域空间结构研究的全部问题。可以认为 ,正确协调空间与区域的关系是区域空间结构研究的基础性理论问题。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地理学界一方面已有数十年的实证分析积累 ,另一方面也充分意识到了理论研究的重要性 ,在空间结构模型的归纳与提炼方面取得了多方面的研究成果。本文在对此进行系统梳理的基础上 ,对今后空间结构研究的主要领域、研究方法等进行了初步探讨 ,认为空间结构模型、空间思维、分析技术、区域应用等 ,构成为区域空间结构研究的四大领域。参照自然地理学空间结构模型构建的思路与方法 ,本文认为区域空间结构模型的提炼可在水平至垂直谱系、空间至区域谱系等两个基本层面上展开。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形成有中国特色的空间学派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相似文献   

5.
海西城市群工业空间格局与演化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伍世代  李婷婷 《地理科学》2011,31(3):309-315
通过构建工业水平指标体系,采用客观性较强的主成分分析法测算城市工业化综合水平,并以此作为空间分析的基础变量,探讨了1990年代以来以福建省为主体的海西城市群工业化现象的时空分异规律,从工业整体空间格局、热点区域演进及基于制造业层面的空间结构分析,得到结论:①工业空间的点—轴格局明显,核心区对外围区的空间溢出效应不断加强;②空间格局保持相对稳定性,闽西、闽北地区的边缘化地位基本没有改变;③制造业层面首先表现为沿海与内陆的差别,其次是二者内部的差异,再者体现为行业内部集聚水平的差距。从总体上看,已初步形成核心—转承—边缘—辐射的圈层递进式空间体系结构。最后,提出了该区域未来工业空间格局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6.
河南省经济空间结构演变分析   总被引:30,自引:1,他引:29  
以ArcView GIS3.2软件为分析工具,将县域经济发展数据与图形数据结合,分析河南省20世纪80年代以来经济空间结构演化的过程;建立线性回归分析模型,从经济要素投入、经济结构转换角度分析经济空间结构演化的动力机制。结果表明:1)20世纪80和90年代豫西北、豫中地区经济相继崛起,形成强大的经济中心,而其它地区相对落后,河南省经济空间结构形成了明显的中心—外围模式;2)1980年以来,工业化作为主导力量推动了经济的增长,工业化进程的空间差异及其空间变化是河南省经济空间结构变化的直接动力;3)河南省的经济空间结构、工业化程度空间差异与资源的空间分布存在一定的耦合关系,这与河南省资源导向型的工业化模式密切关联。  相似文献   

7.
新疆准噶尔、吐哈和塔里木油田及其石油化工基地,点多面广,水资源和相对缺乏,生态环境脆弱。而石油工业迅速发展急待解决用水的问题。以此为研究目标,紧密结合“八.五”计划,“九.五”规划和2010年战略设想,从宏观上研究水资源合理开发布局,预测油气开发对水资源需求,保证程度。确定供水工程措施和规模,提出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8.
旅游空间合作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该文回顾了旅游业空间结构的研究进展,总结出我国旅游业空间结构研究集中在旅游资源分布描述及区划、旅游空间结构演替和区域关系研究、区域旅游开发与规划研究等领域。并从理论研究和个案研究两个方面介绍了我国旅游空间合作研究状况。  相似文献   

9.
我国西部地区产业空间结构解析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本文从我国产业空间分异过程以及西部产业空间结构内部差异性等方面 ,分析了西部产业空间结构的基本特征 ,探讨了西部产业空间结构的成因机制与区域经济增长效果 ,初步确定了在西部大开发中调整我国西部地区产业空间结构的基点.  相似文献   

10.
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理论与方法的回顾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理论的发展经历了从19世纪初-20世纪40年代的基于产业、企业的区位选择、空间行为和组织结构规律性研究阶段,和二次世界大战以后-20世纪80年代的区域总体空间结构与形态演化规律研究阶段,以及20世纪80年代以后的新空间经济学阶段.研究重点从抽象的纯理论研究演变为从总体出发寻求各种经济主体在空间中的最优组合与分异的区域经济空间结构演化理论研究.对于区域经济空问结构研究,经典区位论所揭示的区域经济活动的空间分布形态,基本上概括了区域经济空间分异的主要特征性规律,是当今区域经济空间结构演化的基础性理论.区域经济空间结构演化理论是区域经济空间结构演化研究的主要理论,这些理论不仅可以为区域经济空间结构演化研究提供理论范式,也为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研究提供有益的启示.新空间经济学对经济活动的空间集聚和增长集聚的动力分析,为区域经济空间结构演化研究提供了新思路与方法.伴随区域经济空间结构演化理论的发展,其相应的方法也从静态分析模拟逐步向动态过程的空间演化模拟发展.新方法与技术手段在区域空间结构演变研究中已开始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复杂性科学方法和GIS与RS技术的结合展示出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1.
中国海洋产业的结构与布局研究展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海洋产业结构与布局是海洋经济地理学研究的核心领域与主体内容,国内相关文献日益丰富,但海洋产业结构与布局研究尚未形成完整体系。梳理现有文献发现:国内研究存在起步晚、发展缓慢,高层次研究成果少且增长慢,以区域实证研究为主、理论创新研究较少等问题,现有研究集中在6方面:①海洋产业结构与布局的内涵、规律及其与陆域布局差异探索;②沿海省份或大城市海洋产业结构的现状与问题、结构优化与主导产业选择、产业结构绩效评价、竞争力与趋势研究;③区域海洋产业布局模式及优化政策支撑体系研究;④海洋资源与环境的产业承载力评价及海洋功能区划研究;⑤海洋产业集群,尤其是港航集群的初步探索;⑥国外海洋产业发展态势、统计标准与区域海洋产业合作探索。本文初步总结了国内对海洋产业结构与布局研究文献的增长规律,并立足于海洋产业结构与布局研究趋势,指出未来应加强海洋产业结构与布局的前沿领域及理论体系探索,并为我国海洋经济示范区建设提供科学指导。  相似文献   

12.
广域旅游产业集群:区域旅游发展的地域分工与组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区域旅游发展是我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的重要专题。区域旅游是同一区域范围内不同地区之间互为旅游客源地、互为旅游目的地的区内旅游活动。区内旅游供给由跨城市区划的食、住、行、游、购、娱等地方小产业集群环环相扣而成,这种分工模式在区域范围内形成一种基于地方产业集群组合的广域旅游产业集群。在这种集群形态内,存在着空间组织、产业组织及运营模式创新的空间。研究区内旅游流在城市节点间的空间演化特征和机制,以及区内旅游流所遵循的典型旅游线路在城市节点间的产业链演化特征和机制,在此基础上,探索基于广域集群组织的区域旅游发展创新,最后在理论上形成提升,形成涵盖结构与功能关系的广域旅游产业集群研究体系,对于区域旅游理论研究和发展实践而言,具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3.
进入新世纪以来,发展中的伊朗经济依然暴露出失业、基础薄弱、对外依赖严重、政府负担重、贫富差距大等问题。引起这些问题的原因来自伊朗国内外,涉及政治、宗教等诸多领域。只有改革宗教和政治体制,革新生产关系,调整经济结构,才能真正发展生产力,实现经济社会的和谐持续发展,使伊朗成为真正的地区大国、强国。  相似文献   

14.
将中国沿海省区17个中心城市服务业水平分为全面发展型、发达型、次发达型和欠发达型。通过服务业以及服务业与城市之间的关系分析得出:发达型、次发达型服务业的人均服务产品占有量与增加值比重以及就业比重均呈正相关关系,且相关性随着服务业绝对水平的提高而增强;欠发达型服务业的人均服务产品占有量与增加值比重以及就业比重均呈负相关的关系;任何水平类型的服务业的增加值比重与就业比重之间都为正相关。服务业绝对水平与城市人均GDP、城市综合竞争力、城市规模之间都呈正相关;比重规模与城市经济水平之间无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15.
李国平  玄兆辉 《地理科学》2005,25(3):281-287
一个城市经济的发展是由主导产业有序更替从而推动产业结构不断演进来实现的。由于煤炭产业存在着明显的生命周期现象,所以以煤炭产业为主导地位的煤炭城市适时培育、发展新的非煤主导产业显得尤为重要。抚顺市的煤炭产业经历了生命周期的全部过程。曾经作为城市主导产业推动城市发展和产业结构演进,并最终将其在抚顺经济中的主导地位逐步让位给石油工业,从而保证了抚顺城市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这对中国其他煤炭城市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6.
浙江省是海洋经济大省,但并非强省,近10年来浙江海洋经济一直位居全国第4或第5位。海洋经济发展,深受其产业结构及布局影响。以浙江海洋产业结构演化特征为研究内容,运用2001~2010年海洋经济统计数据,采用数理统计分析与演化经济地理学方法探讨浙江海洋产业结构演化的路径依赖、创造与锁定等的具体表现。研究表明:(1)浙江海洋产业部门立足资源与区位优势趋向于多样化、产业结构渐趋合理化,但海洋产业科技含量较低、新兴海洋产业发展缓慢;(2)浙江海洋渔业、海洋交通运输业、滨海旅游业、海洋船舶工业、海洋盐业的演化过程呈现鲜明的资源依赖性和历史路径惯性作用,而海水利用业、海洋电力、海洋生物医药产业则是内生技术研发与应用发展的典范;(3)浙江部分海洋产业路径锁定解除模式与窗口选择不合时宜,如海洋交通运输业与海洋盐业等。因此,破解浙江海洋产业结构演化过程路径锁定的最佳模式是以经济社会环境综合改善集聚海洋人才,形成本土研发创新能力,攻克海洋产业核心技术与管理创新。  相似文献   

17.
论中国高新技术产业与区域经济发展的相互作用机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关系。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对区域经济的作用包括:高新技术产业支撑和拉动区域经济增长;创造了以知识为核心的区域资源配置方式;成为区域产业结构升级的驱动器;刺激和强化了区域经济的制度创新;正在成为改变区域经济空间格局的重要力量。区域经济发展对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作用包括:区域经济基础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依托;区域知识资源禀赋和资源配置能力是高新技术  相似文献   

18.
胡本达  李录增 《热带地理》1998,18(3):237-242
水泥工业在广东国民经济结构中占重要地位,文中对广东水泥工业发展的历史,现状及空间布局变化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运用可持续发展理论对广东省水泥工业的进一步发展进行探讨并提出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19.
现代物流业影响城市空间结构机理分析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供应链管理模式的广泛应用使现代物流业作为继资源和人力领域后的第三利润源,与信息化一起快速整合到所有产业形态中,并通过物流系统的优化和高效的物流服务对城市发展产生深远影响。从经济学和城市地理学角度分析现代物流业影响城市空间结构的机理,指出现代物流业的产业特性使其具有特殊的企业组织与产业关联效应,不仅影响城市产业布局,而且通过由此产生的空间特性,即物流业区位偏好、物流园区建设以及网络化城市物流节点布局模式的构建参与城市空间结构的演化。  相似文献   

20.
中国产业空间格局演化与空间转型发展态势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赵璐 《地理科学》2021,41(3):387-396
基于城市层面三次产业的产值数据,应用空间统计标准差椭圆方法全面分析了2003—2016年中国产业空间格局演化特征与转型发展态势。研究发现,2003—2016年中国三次产业空间中心均向内陆方向移动,且第二产业空间移动距离最大;第一产业空间离散化发展,空间聚集度减小;第二产业正在加快由沿海向内陆地区空间集中化聚集发展,空间聚集度增大且高于第三产业;第三产业正加快在沿海地区空间集中化聚集发展,空间聚集度不断增大;目前第二、第三产业均呈现出东西方向上空间扩张、南北方向上空间收缩发展态势,共同影响着全国经济产业的空间发展与转型。面向新时代推动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的战略要求,建议在长江中下游地区、成渝地区等第二、第三产业均聚集发展的区域围绕已有制造业集群加快培育高端服务业集群,通过产业集群组织的枢纽作用大力推进制造业和服务业网络化协同发展,加快创造竞争新优势,促进经济增长空间从沿海向沿江内陆拓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