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测井约束地震反演分辨率及反演策略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地震反演的本质出发,分析了测井约束地震反演的分辨率与地震资料本身分辨率之间的关系,探讨了测井约束地震反演的基本策略,指出将地震属性技术、地震地层学研究方法应用于测井约束地震反演可以提高反演效果及可靠性。  相似文献   

2.
This paper extends a previously developed three-part wedge method for the seismic stability analysis of the landfill with a triangular berm using pseudo-static method, and moreover, the translation failure condition of the landfill along under bottom of the berm is only presented. In the seismic impact zone, it is necessary to consider the impact of the seismic force on the stability of the landfill. Generally, apart from the horizontal seismic force, the landfill is also subjected to both upward and downward vertical seismic forces. The downward vertical seismic force has a positive impact on the seismic stability of the landfill, while the upward vertical seismic force is just opposite. Therefore, simply ignoring vertical seismic force, the seismic stability of the landfill will be overestimated or underestimated in the seismic condition. Besides, the seismic yield coefficient is calculated by assuming FSV = 2FS and the ratio of vertical seismic coefficient to horizontal seismic coefficient is equal to 2/3.  相似文献   

3.
地震沉积学是地震地层学和层序地层学的延续发展。最近10多年来,地震沉积学研究受到人们的高度重视,在地震沉积学理论、陆相碎屑沉积砂体、海相沉积砂体、碳酸盐岩和混积岩刻画、地震成岩相预测、砂体精细表征和开发地质应用、地球物理新方法新技术、RGB(Red-Green-Blue)地震属性融合、储集层预测技术以及三维可视化技术雕刻地质体等10个方面取得了长足进展。未来地震沉积学应该关注地震地貌学理论模型、地震岩性学新方法、勘探地震沉积学、开发地震沉积学、地球物理反演新方法和人工智能技术等方面的研究,不断完善地震沉积学理论方法,拓展地震沉积学在油气勘探开发等领域的应用,助力油气勘探开发提高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4.
时频峰值滤波信号增强方法在实际地震资料处理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不损失有效信号能量的基础上从低信噪比地震资料中恢复出有效信息是地震资料处理的关键问题之一。针对这一问题利用基于伪Wigner-Ville分布的时频峰值滤波技术处理共炮点地震记录。基于伪Wigner-Ville分布的时频峰值滤波技术可以保证得到复杂地震记录的无偏估计,增强地震资料中的有效信息,去除随机噪声,有效地恢复同相轴。采用实际共炮点地震资料,比较时频峰值滤波前后的地震记录可以看出:地震资料中的有效信息明显增强,同相轴连续性得到改善。  相似文献   

5.
The seismic sedimentology is a continuous development of seismic stratigraphy and sequence stratigraphy,and has been paid much attention in recent ten years,especially in its principle,continental and marine classic sedimentary sandbodies,carbonate and mixed deposits,prediction of seismic diagenetic facies,fine characterization of sandbodies,new geophysical methods and techniques,RGB fusion of seismic attributes,and 3D visualization carving geobodies,etc. The future development of seismic sedimentology should concentrate on seismic geomorphological model,new method of seismic lithology,seismic sedimentology for exploration and exploitation, geophysical inversion methods,and artificial intelligent technology,etc. The gradually improvement of theory and methods in seismic sedimentology as well as the extended application of seismic sedimentology in hydrocarbon exploration and exploitation will increase its economic efficiency.  相似文献   

6.
宁东煤田地震勘探的开展始于2003年,截至2008年底,共完成各种勘查阶段的地震勘探报告29件,累计完成二维地震勘探物理点约144270万个,三维地震勘探控制面积159.33km2。历经6年多的努力,已初步形成了颇具宁东(沙漠、半沙漠和戈壁复杂地震地质条件)特色的六项地震勘探优势技术,即:①沙漠区、戈壁区地震资料采集技术;②复杂地表高精度静校正技术;③共反射面元优化叠加技术;④叠前偏移技术;⑤小断层地震识别技术;⑥陡倾逆掩构造高精度地震成像技术。从而使地震勘探技术在这一地区的煤田构造勘探中的应用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实践表明,其三维地震精细地质构造勘探与二维地震快速控制地质构造勘探,可有效提高勘查精度、降低勘查费用、缩短勘查周期。  相似文献   

7.
在详细分析辽河探区以往的地震资料品质和地震采集方法基础上,结合辽河盆地特殊的地震地质条件,通过理论分析、野外试验和实际资料采集,深入探讨了精细三维地震采集中几项实用技术,如优化观测系统及其参数、最佳激发参数优选和精选检波组合。这些技术的成功应用,极大地提高了地震资料的品质,满足了精细地震勘探阶段地质目标对地震采集资料的要求。  相似文献   

8.
煤田地震岩性解释普遍采用波阻抗反演技术和地震属性技术,二者的共同缺陷是无法把握地震信号的总体变化及其分布规律。基于波形的地震相分析技术综合利用了地震波的频率、相位、速度、能量等各种信息,即基于地震信号的整体差异进行分类。把地震相分析技术引入煤田三维地震资料岩性解释中,在确定煤层中火成岩侵入范围中取得了初步地质成果。   相似文献   

9.
地震属性技术可从地震资料中提取出隐藏其中的有用信息,不仅提高了原始地震资料的利用价值,同时也提高了地震技术在石油工业中的应用水平。随着三维地震勘探技术的广泛应用,解决了二维勘探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但同时也带来地震数据量的激增。地震勘探技术的不断发展,对高性能计算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的高性能计算技术不断被应用到地震勘探中。近年来,因GPU的计算性能迅猛发展,使之成为高性能计算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这里基于CUDA(计算统一设备架构)编程平台,利用GPU加速地震属性提取。通过对比发现,利用GPU可以得到六倍左右的加速比,这表明应用GPU可以有效地缩短程序的运行时。  相似文献   

10.
地震反射层的地质层位是地震资料解释的基础,确定地震反射层的常用方法是利用声波测井资料,通过合成记录与反射层的标定。但声波测井的分辨率较高,地震记录的分辨率低,直接利用声波测井曲线制作合成记录,与实际地震记录进行层位标定常常不匹配。为提高层位标定的准确性,参考了多种测井曲线与岩性的对应关系,以及合成记录极性与岩性和层位的对应关系,在辽河盆地东部浅海地区实现了准确的层位划分。  相似文献   

11.
地震油藏地质研究及其在大港滩海地区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针对滩海地区油藏评价阶段"井点少,以地震资料为主,面向水平井、大斜度井开发需要"的特点和要求,提出地震油藏地质研究的思路、方法和技术,其涉及的内容包括地震地层划分对比、地震构造精细解释、地震沉积相研究、地震储层预测、地震油藏流体识别以及油气分布的不均一性研究。以地震沉积学的原理及方法为指导,以单井相分析为基础,将地震高阶信息应用于沉积相平面分析;利用地层切片技术在地震数据体中提取等时地层单元信息,结合各种地震属性参数的分布研究不同地层单元的沉积相分布及其演化史。在对储集层特征进行重构基础上的随机模拟地震反演是储层表征与预测的有效方法。地震油藏地质研究的主要目的是揭示油藏的非均质性及油气分布的不均一性,进而较准确地评价油藏。实现这一目的的关键一方面是依据地质模式减少地震信息的多解性和提高地震信息的纵向分辨率;二是探索如何将地震信息与测井、录井、地质等多种信息真正融合起来,综合分析和解决地质问题。通过大港滩海地区地震油藏地质研究,发现研究区油气分布的不均一现象,这对认识复杂油藏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Sarma法是计算边坡和堤坝稳定性分析广泛应用的方法,但在构建平衡方程时假设地震力方向为水平方向,未能考虑不同方位地震力对临界地震系数和边坡稳定系数的影响.为了研究临界地震系数和稳定系数在不同方位地震力下分布规律,本文在原Sarma的基础上,假设地震力非水平方向,在任意角度上尝试给出推导公式,并引入平均值对临界地震系数...  相似文献   

13.
When seismic data and porosity well logs contain information at different spatial scales, it is important to do a scale-matching of the datasets. Combining different data types with scale mismatch can lead to suboptimal results. A good correlation between seismic velocity and rock properties provides a basis for integrating seismic data in the estimation of petrophysical properties. Three-dimensional seismic data provides an unique exhaustive coverage of the interwell reservoir region not available from well data. However, because of the limitations of measurement frequency bandwidth and view angles, the seismic image can not capture the true seismic velocity at all spatial scales present in the earth. The small-scale spatial structure of heterogeneities may be absent in the measured seismic data. In order to take best advantage of the seismic data, factorial kriging is applied to separate the small and large-scale structures of both porosity and seismic data. Then the spatial structures in seismic data which are poorly correlated with porosity are filtered out prior to integrating seismic data into porosity estimation.  相似文献   

14.
利用人工神经网络方法检测地震剖面同相轴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地震勘探中,经过各种处理后最终得到用于解释的地震剖面实际上都可以看作是一些图像。这样,就可以从图像处理的观点来看问题,图像的特征有边缘和区域,那么,地震反射同相轴在地震剖面图像上,可以看作是一边缘。人工神经网络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新技术,它可以进行二维图像的边缘检测,基于这一点,把神经网络边缘检测技术应用到地震剖面上来检测地震反射界面,压制地震剖面上的随机干扰,从而改善地震图像的质量,达到提高地震资料信噪比和分辨率的目的。运用该技术对实际剖面进行了处理,效果很好,证明了方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15.
淮南矿业集团于2007年首次将全数字高密度三维地震勘探技术引入煤炭领域,并成功推广应用;由于常规三维地震区块受采动塌陷影响,不具备再次施工高密度三维地震的条件,2012年开始,淮南矿业集团对常规三维地震区块的原始采集数据进行二次精细处理、解释。高密度三维地震勘探和三维地震资料二次处理解释都有效提高了地震资料的信噪比和横向、纵向分辨率,达到了高精度三维地震探测的目的。通过煤矿大量揭露资料对比分析:高密度全数字三维地震勘探技术对于识别小断层、查找陷落柱、刻画灰岩地层裂隙等方面效果显著;常规三维地震资料进行二次精细处理、解释能明显改善下部煤层的成像效果。高精度三维地震勘探技术具有广阔的推广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6.
本文在研究清江流域及外围区域地震地质条件和地震分布规律的基础上,划分了1、2个潜在震源区,并确定其相应的地震活动性参数,同时探讨区域地震烈度衰减规律及各潜在震源区对隔河岩和水布垭两坝址的影响烈度、进而复泊松模型,评价两坝址的地震危险性,获得了丙坝址不同期限内的地面峰值加速度及其相应的超越概率。根据对比分析,水布垭坝址的地震危险性比隔洒岩坝址小。  相似文献   

17.
在汶川地震中隧道普通段出现了严重的震害,为了提高高烈度地震区隧道普通段的抗震性能,通过统计分析汶川地震公路隧道普通段震害调查资料,对隧道普通段进行了震害分析。结果表明,隧道普通段震害主要发生在软岩均一段、软硬围岩交接段软岩部分以及围岩缺陷段。通过三维有限差分数值模拟和现场典型震害分析,研究了公路隧道普通段的震害机制,探明了围岩均一普通段隧道震害机制,即硬岩隧道普通段基本无震害,软岩隧道普通段震害较严重,衬砌结构受地震惯性力影响较大,强制位移次之;探明了围岩软硬交接普通段隧道震害机制,即震害主要发生在软硬围岩交接段软岩部分,震害的主要影响因素为强制位移,地震惯性力次之;探明了围岩缺陷普通段隧道震害机制,即震害主要由地震惯性力造成强制位移影响很小。研究成果可为高烈度地震区公路隧道普通段的抗震设防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基于地震波全波波动方程,分析了岩性地震勘探所依赖的岩性参数,并对岩性地震参数的反演方法进行了归类。通过分析岩性地震勘探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对岩性地震勘探技术应用的要求,并进一步介绍了进行岩性地震勘探的方法及流程。  相似文献   

19.
面块切片在三维地震资料解释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的三维地震资料解释方法仍停留在二维解释的基础上。面块切片解释改变了传统的解释方法,利用了更多的三维信息,比较充分地发挥了三维数据体的三维立体优势,使解释过程更直观、更清楚,提高了解释精度和速度。  相似文献   

20.
开发地震技术及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震技术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成为寻找石油和天然气的重要手段.并且正逐步向油气开发及生产领域渗透.出现的新技术主要包括:3D地震、垂直地震剖面、井间地震、时间推移地震、多波多分量地震、微地震检测、随钻地震等新技术.这些技术在国内各油田日益受到重视,在应用中取得了较好效果,为油田增储上产做出了重要贡献.对地震技术的形成过程作了简单回顾并着重对开发地震技术进行了介绍和归纳,同时对今后的发展方向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