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无人、无通讯信号的艰险地区开展地质调查工作,其传统模式是小组独立作战,工作环境基本与世隔绝。由于卫星电话或电台在成本和使用上不便,使野外地质调查工作处在极其原始状态下,保障生命安全和地质工作调查精度困难极大。通过3S技术、IP通讯卫星技术与北斗系统、网格GIS和"云"计算技术的集成,构建北斗系统与网格组合的静动态4级组网模式和多种资源的协同技术,形成天地空技术合一的现代化野外地质工作+管理+安全保障的技术架构与智能地质调查服务模式。  相似文献   

2.
在1:25万济宁市、临沂市幅区域地质调查中采用了PRB数字填图技术,其效果良好。实现了野外地质观察图、文、像的数字化;极大地改变和优化了传统地质资料的精度与管理方式;大幅度地提高了地质人员对区域地质观察结果的广度和深度的概括能力;大大缩短了填图周期。  相似文献   

3.
地质调查信息网格平台是基于网格GIS技术,空间数据库具有开放性、集成性,可以对地质调查信息化成果进行多样式、海量数据的组织集成与分布、网络共享服务。结点是平台系统中实现数据资源无缝集成与共享的中间件,是其核心部分。该文叙述地质调查信息网格平台山东结点建设中应用的技术方法。  相似文献   

4.
2006年4月10日,为进一步提高中国地质调查局野外工作站应急救援能力,保障中国地质调查局组织实施的“在高原艰险地区地质调查项目人员的生命财产安全”,中国地调局在青海宾馆举行了西部三省区的野外工作站委托管理协议签订仪式。  相似文献   

5.
以自主研发的三维可视化平台(QuantyView)为支撑,建立了三峡库区黄土坡滑坡及其中大型野外试验洞的三维地质
模型,以虚拟的滑坡模型为透明的载体,集成了地质勘察与试验洞设计数据,可以为滑坡研究提供全面的数据支持,也增强了滑坡
研究的直观性与洞察力,研究结果表明在地质灾害勘察、治理领域开展“玻璃地灾”建设是必要和可行的。   相似文献   

6.
结合苏里格南工区试验分析和往年施工经验,运用基于目标的较大炮检距观测系统设计方法,缩短道间距,同时增大排
列长度;采用三线生产方法提高覆盖次数;使用“多井组合、单井小药量”的激发方式等野外技术措施以求改进野外采集记录。试
验对比表明,此方法明显改善了资料品质,提高了剖面的信噪比及分辨率,达到了高精度地震采集的设计效果,为苏里格南工区地
震勘探提供了技术保障。   相似文献   

7.
地质体三维可视化动态建模软件系统的研发涉及地质数据三维可视化、地质体三维动态构模和地质专业空间决策分析
等一系列方法、技术问题。采用基于非均匀有理样条(nonuniformrationalB-spline,简称NURBS)等多种函数的空间插值法,基于
钻孔、剖面、散点集和多源数据的构模法,以及基于单体塌陷的通用网格简化算法(generalmeshsimplification,简称GSM)和Grid
+CSR-Tree三维空间混合索引法,在QuantyView软件平台上研发了一个具有快速动态重构能力的三维动态地质建模系统。在
多个地区的实际应用表明,开展“玻璃国土”建设对于推进地质勘查与开发工作信息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返揭法是利用沉积盆地的大地构造背景、地壳结构、基底热流和沉积层物性参数来确定盆地内各地层的热流及地下温
度场分布的一种方法。将基于这一方法研发的软件与基于角点网格建立的三维构造-地层格架模型耦合起来,以东营凹陷的实
际数据为例进行了热史反演和古地热场重构,计算并显示了该凹陷在各演化时期的温度和热流三维分布状态。盆地基底古热流
是实现盆地地热场模拟的基础边界参数条件,与其他方法相比,返揭法的优点是在计算盆地基底古热流时,可以避开因为构造-
岩浆热事件造成的局部古大地热流值异常,而直接采用较稳定的地幔热流值来反演求解。该方法原理简单、计算量较小,只要将
该模拟模块与附加地热场模拟模块集成起来,便可完整地实现复杂盆地的古地热场演化模拟。   相似文献   

9.
“玻璃国土”是在一个国家范围内对“玻璃地球”的称谓。这是一个地质信息和地理信息相结合并存储于计算机网络上
的、可供多用户访问和开展决策分析的三维可视化虚拟浅层地壳。其目的是便于矿产资源的发现和评价,同时揭示地质灾害孕育
背景和机理并实现预警和减灾。“玻璃国土”建设不仅涉及理论、方法论和高功能三维地质信息系统的研发,还涉及获取深部探测
新资料能力、新资料综合和解译能力的建设,以及矿产资源勘探、工程地质勘察和地质灾害预警等模式的建立,核心是地质信息科
学和技术。“玻璃国土”建设的目标与各地质矿产部门所进行的信息化建设目标一致,但更系统、更完整、更完善,需要多部门联合
行动。   相似文献   

10.
 传统标绘系统都是单用户工作模式,不能满足现代社会中群体用户在分布式环境下协同标绘的要求。本文将网格技术引入分布式实时协同标绘研究中,设计了基于网格的分布式实时协同标绘系统的框架,介绍了其系统框架,以及协同管理、协同消息、网格调度器等技术。将网格和GIS技术的结合,实现了分布式实时协同符号标绘系统原型,满足群体用户的地理信息共同协调与合作标绘的要求。实验表明,以网格技术构建分布式实时协同绘系统,能实现广域网下的快速协同,使其响应速度快,稳定性好。  相似文献   

11.
区域地质调查在国民经济各个领域的基础性、公益性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PRB数字填图技术在1∶5万黄沙包幅区域地质调查中效果良好。介绍了数字填图从野外PRB过程、室内PRB过程和最终阶段成果PRB过程,说明了区域地质调查填图数字化准确性、高效性。  相似文献   

12.
设计了井下采掘三维定位自动监控系统的总体结构,详细介绍各个功能模块的设计原理及系统实现的功能。应用三维GIS技术J、ava3D技术建立了矿山三维可视化平台,并在此基础上与矿山井下人员定位系统、矿业产量远程监控系统,集成开发了井下采掘三维定位自动监控系统,实现了井下采掘的实时监控、人员实时定位,降低了矿山开采的安全隐患,提高了对矿山开采的监管力度,能够为矿产资源开发与保护、矿山安全管理等提供信息服务。  相似文献   

13.
下寒武统荷塘组(黄柏岭组)是下扬子地区重要的页岩气勘探层位之一,主要为一套沉积于斜坡-陆棚-盆地相的灰黑
色泥岩、碳质页岩、硅质页岩及硅质岩。以杨树岭剖面为研究对象,通过系统的野外观察、剖面实测及室内样品测试分析工作,对
下扬子地区的这套泥页岩开展了系统的综合层序地层学研究,对其体系域构成和沉积演化进行了精细划分,并将其划分结果与泥
页岩的气源潜力进行了对比分析。研究发现,在层序格架中,层序演化的不同阶段对泥页岩的气源潜力具有重要的控制作用,尤
其在层序演化凝缩段沉积的泥页岩具有最优的页岩气气源潜力,反映了开展层序地层格架研究对页岩气资源的勘探工作具有重
要的预测作用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数字地质填图是指在计算机辅助下,通过野外观测路线的调查,对地质、地理、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和遥感等多源地学数据进行综合分析和地质制图,从而实现区域地质调查数据的野外获取及其成果的数字化统一性再现。1∶25万大庸市幅—吉首市幅区域地质调查项目是中国地质调查局在湖南部署的首个数字地质填图图幅。  相似文献   

15.
三维数字城市模型中地上下三维模型的数据种类复杂,多种数据的自适应性剪切技术是个难点。依据各种GIS三维模
型的特点,定义地理和地质实体的语义模型,并针对不同对象使用基于空间分区二叉树(BSP树)的剪切算法,自适应地完成了数
字城市地上下集成数据模型的一体化剪切和拓扑重建。最后结合南京市三维数字城市示范区地上下模型数据进行了应用试验分
析,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和实用性。   相似文献   

16.
〗随着我国一带一路战略部署的推进,我国在一带一路相关国家承担的地质调查任务也在逐步增加。地球化学填图由于其可靠性高、精度好、进度可控等原因,往往是国外地质调查工作的重要一环。地球化学调查工作主要环节包括野外样本采集、样本分析、数据处理及成图等。由于数据处理及成图决定了地球化学填图工作中地球化学异常的圈定及地球化学分布的判定,其模型和方法的研究越来越受到地质科学家的重视,并成为地球化学填图工作中的重要一环。设计了基于ArcGIS建模器的数据处理模型,并将其用于地球化学数据处理。该模型不仅实现了从地球化学采样数据分析到地球化学成图的自动化,而且模型可以在科研人员和生产人员之间共享。模型实现了地球化学填图工作中的以下主要功能:①地球化学各元素含量数据的批量插值;②元素的分类及异常提取;③用栅格数据表示的元素含量数据转换为矢量的等值线/面并平滑。该模型已成功应用于中国商务部援摩洛哥东阿特拉斯山地区1∶10万低密度地球化学填图项目,应用于包含3个工作区45种元素共7 974个地球化学样品的数据处理。成功地解决了项目有效工期短、数据分析任务重、输出图件质量要求高等问题,充分显示了模型的高效实用性,可望在未来地质调查工作中发挥巨大作用。   相似文献   

17.
数字地质填图是指在计算机辅助下,通过野外观测路线的调查,对地质、地理、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和遥感等多源地学数据进行综合分析和地质制图,从而实现区域地质调查数据的野外获取及其成果的数字化统一性再现。1:25万大庸市幅一吉首市幅区域地质调查项目是中国地质调查局在湖南部署的首个数字地质填图图幅。  相似文献   

18.
煤层气资源量计算是合理选择煤层气开发区块的重要依据。除煤层的空间体积外,影响煤层气资源量计算的不确定性
因素主要有以下2种:煤层含气量预测和煤层属性参数空间分布。利用随机模拟和神经网络方法对沁水盆地柿庄南部煤层气区
块的资源量进行了计算,并比较了不同纵向网格大小和回归方法计算的煤层气资源量的结果。在分析煤层含气量与测井数据相
关关系的基础上,选取有效埋深、自然伽马、深侧向电阻率和密度作为神经网络的输入层,测试的煤层含气量作为输出层,利用遗
传算法优化权系数和网络结构,建立了准确的神经网络模型;然后,利用序贯高斯随机模拟方法建立了有效埋深、自然伽马、深侧
向电阻率、密度的三维分布模型,再利用已建立的神经网络模型预测了煤层含气量的三维分布;最后根据密度分布模型和煤层含
气量的三维分布计算了煤层气的资源量。神经网络预测的煤层气量平均绝对误差为-0.03m3/t,平均相对误差为-0.25%。在
随机模拟基础上计算的资源量分别为:精细模型的平均值8.05×109 m3,粗化模型的平均值8.01×109 m3。回归法计算的平均
值9.08×109 m3。结果表明:与多元回归方法相比,神经网络方法可以准确地预测煤层含气量值;综合神经网络和随机建模方法
可以用来预测煤层气资源量并研究其不确定性;储层模型的纵向网格大小对煤层气资源量计算结果影响不大;利用回归方法计算
的煤层气资源量大于神经网络方法计算的结果。   相似文献   

19.
川西北厚坝油砂岩为我国典型的一类非常规石油资源,油砂主要发育在上沙溪庙组中下部的中-粗砂岩中。以层序地
层学及沉积学相关理论为指导,通过野外观察、岩心描述、测井相分析、地震解释等手段对厚坝地区上沙溪庙组的沉积特征及油砂
分布情况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上沙溪庙组发育低位体系域、水进体系域和高位体系域;该套地层发育的沉积相类型包括河流
相、辫状河三角洲相和湖泊相;沙溪庙沉积期研究区西北部的龙门山古陆为物源区,碎屑向东南注入湖盆,在平面上,沉积相带从
西北到东南依次为河流相、三角洲相、湖泊相。通过对野外露头以及单井沉积相研究发现油砂层主要发育在上沙溪庙组河道砂体
中,孔渗性能较好,含油率较高,由此可知河道以及三角洲平原上的分支河道为有利沉积相。最后通过多口井的合成记录与地震
剖面进行对比,从而标定并计算出油砂层的位置及厚度,绘制出油砂岩的厚度平面分布图,预测出上沙溪庙组油砂层的有利勘探
区带。   相似文献   

20.
随着非常规油气勘探的兴起,致密储层微观孔隙研究备受重视,如何细致精确地研究致密储层的孔隙结构已经成为非
常规油气勘探首要解决的问题之一,其对非常规油气勘探层位选取、资源潜力评价和油气渗流能力计算具有重要作用。重点介绍
了几种致密储层微纳米孔隙结构表征技术方法及其应用,包括恒速压汞技术、氮气吸附技术、扫描电镜技术、激光共聚焦技术、微
纳米CT扫描技术及核磁共振技术,并结合现有研究技术进行了展望。认为致密储层孔隙结构表征技术具有如下发展趋势:按不
同层次对致密储层进行不同级别的孔隙结构分析,以对取样点的测试模拟为基础,通过数字岩心技术对整个致密储层结构进行空
间构建,可以接近客观、全方位、精确地描述整个储层孔隙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