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松贡铜钼矿床位于伊朗西北部,是特提斯成矿域中的超大型斑岩型铜矿床之一。资料表明,松贡矿床矿石储量为
6.50亿t,其中含铜0.76%,钼0.01%。斑岩体呈岩株及岩墙状产出,铜钼矿化主要与花岗闪长斑岩有关,石英二长斑岩内也有少
部分矿化,在侵入体外围的碳酸盐岩中还有矽卡岩型矿化,松贡斑岩型铜钼矿床的成矿年龄约为20Ma。Cu矿化主要分布在钾化
带及部分绢英岩化带,以浸染状的形式出现在脉体及脉体晕中;在浅部,多数硫化物都被淋滤掉,铜蓝、辉铜矿及方辉铜矿等出现
在氧化带盖层下面。流体包裹体和稳定同位素(C、H、O、S)研究表明,与矿化有关的流体主要为岩浆水,后期有大气水加入(最多
占混合流体的20%)。   相似文献   

2.
在寒武系等沉积岩广布、区内尚未发现岩浆岩分布的黔东地区,首次发现了特征较为典型的铜仁枫木寨隐爆角砾岩筒。
该岩筒平面上呈椭圆形分布,长约220m、宽约100m。从内向外,分带特征十分明显,隐爆中心带、流化角砾岩带、震裂岩带和过
渡带4带发育齐全,构成了一个较为完整的隐爆角砾岩筒系统。角砾的成分、形状、大小、胶结物及其位移特征与各带在隐爆过程
中的受力规律吻合。同时,角砾成分复杂,既有来自围岩,又有来自下伏地层和更深的深部气液早期冷凝结晶的石英角砾和上覆
地层坍塌的层纹状白云岩角砾。该岩筒的发现,对于研究该地区地质构造演化、成岩成矿作用,特别是指导金刚石原生矿(含金刚
石的钾镁煌斑岩体或金伯利岩体)和隐爆角砾岩型贵金属矿找矿,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小秦岭地区是中国重要的金钼矿产基地。以构造-岩浆-成矿系统为指导,综合研究认为区内金钼多金属矿床可分为印支期—燕山期与重熔型花岗岩浆侵入活动有关的金(钼)矿床成矿系列和与深源浅成型花岗岩、碱性岩有关的钼(金钨)矿床成矿系列。金(钼)矿床类型主要包括石英脉型、构造蚀变岩型、糜棱岩型、爆破角砾岩型和复合型等,以前两者为主;钼(金钨)矿床类型主要包括斑岩型、斑岩-矽卡岩型、斑岩-爆破角砾岩型、石英-碳酸岩脉型和构造蚀变岩型等,也以前两者为主。该区三叠世以来共发生过3次岩浆侵入活动,每次都伴有不同程度的钼金矿化作用,并分别对应于不同的钼金矿化高峰期。钼的成矿作用分为印支期(210~220 Ma)和燕山期早白垩世早期(140~145Ma)、早白垩世中晚期(110~138Ma);金的成矿作用分为印支期(约220Ma)和燕山期早白垩世中晚期(约130Ma);钼、金成矿在印支期和燕山期早白垩世中晚期叠合,而在燕山期早白垩世早期分离。整体上,区内岩体与断裂构造控矿特征明显,燕山期金钼成矿作用强烈发育。该区娃娃沟—峪耳沟、峪耳沟—曹家沟、太子坪—葫芦沟—荒地沟与文公岭北坡等地区为金钼多金属矿的有利找矿靶区,并应特别重视中酸性小岩体的含矿性评价。  相似文献   

4.
滩间山金矿区斜长花岗斑岩出露于柴达木盆地北缘构造带,是区内出露较大的斑岩体。利用LA-MC-ICPMS锆石定年
方法,测得斜长花岗斑岩锆石的年龄为2416~336Ma,可分为3组:2416~2365,1797~1602,358~336Ma。对锆石矿物成因
研究表明,第一组和第二组年龄为继承性锆石的年龄,反映其源岩有前寒武纪变质岩或同期岩浆岩的物质;第三组为斜长花岗斑
岩的结晶年龄,表明岩体形成于早石炭世,为华力西中期斜长花岗斑岩。岩石地球化学特征表明,岩石属钙碱性系列偏铝质岩石,
为I型花岗岩,形成于后碰撞环境。结合锆石的年龄测定数据,认为斜长花岗斑岩物质具有多来源的特点,华力西中期是本区金矿
形成的一个重要成矿期。   相似文献   

5.
欧玉陶勒盖斑岩型铜(金)矿田位于蒙古国南部,其最新的矿石总资源量(以铜当量品位0.6%为边界品位)为37.5亿t;
平均品位分别为0.983%和0.35×10-6的铜和金的金属资源量分别为3687万t和1314t,另有推测的11万t钼资源量(平均品
位142×10-6),最新发现了荷茹嘎北部矿点和乌兰乎德北部矿点,其资源量仍有待突破。欧玉陶勒盖地区的泥盆纪和石炭纪的
岩石记录了多期岛弧、大型斑岩铜(金)系统、喷发和多相变形的演化框架。成矿围岩是泥盆系阿拉嘎巴彦群的玄武质火山岩和次
火山岩,被晚泥盆世的石英二长闪长岩脉所侵入。斑岩型铜(金)矿床在空间上和时间上与中性-高钾钙碱性石英二长闪长岩
(372Ma)和花岗闪长岩(366Ma)的侵入体相关,表明欧玉陶勒盖铜(金)矿田产出于泥盆纪-石炭纪火山岛弧环境。   相似文献   

6.
研究区位于华北地台南缘及秦岭地槽东段,属秦岭纬向构造带一部分。区内地层以元古界为主,太古界为基底,古生界以及中新生界分布零星。区内构造以纬向及新华夏为主体,基本控制了区内岩浆岩及其有关矿产的形成和分布,其中以燕山期中酸性小岩体为本文讨论对象。多年来,通过实地工作,收集整理了九十个中酸性小岩体岩石化学样,经计算、图表对比:岩石属钙碱性富硅高钾贫铁镁低钙钠的过铝质岩石,演化系列是:闪长岩—花岗闪长岩—花岗斑岩—钾长花岗斑岩—石英斑岩,中间三个组合是主要成矿母岩,成岩时间上东秦岭略早于大别山区,根据岩石成分、成岩年龄、矿化类型等特征证明;洛南—栾川成矿带,岩浆演化显示由中间向东西两边推移;大别山地区由东向西演变的规律。在岩石化学成分上,从钼到铜多金属,SiO_2和K_2O是递减的,而Al_2O_3、FeO MgO、CaO、Na_2O是递增的,且K_2O与Na_2O之和及其比值,基本控制了不同规模、不同矿种的矿化特点;几个主要岩化参数亦显示了含矿岩石类型及生成环境。  相似文献   

7.
西秦岭造山带发育大量的印支期高钾钙碱性花岗岩,它们的成岩时代和岩石成因对认识西秦岭岩浆活动和构造演化具有重要意义。对西秦岭多哇地区萨日加岩体进行了详细的野外地质调查、岩相学观察、LA-ICP-MS锆石U-Pb定年和全岩地球化学研究,旨在查明该岩体的年龄、成因类型以及成岩地球动力学背景。结果表明:萨日加岩体由英安斑岩、花岗斑岩及少量石英闪长岩组成;花岗斑岩LA-ICP-MS锆石U-Pb年龄为(238.2±2.6)Ma(平均标准权重偏差(MSWD)为1.7);萨日加岩体属于过铝质高钾钙碱性岩石系列,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Th、Rb、K和轻稀土元素,亏损高场强元素Nb、Ta、Ti等,指示其岩浆源区具有壳幔混合的特征;岩石的主量、微量元素特征显示,英安斑岩属于I型花岗岩,形成于洋-陆俯冲岛弧环境;花岗斑岩倾向于S型花岗岩,形成于大陆碰撞构造环境。由此认为,萨日加岩体形成于晚三叠世西秦岭由洋-陆俯冲岛弧向陆-陆碰撞转变的构造环境。  相似文献   

8.
本区拟提出七个成矿预测区。产出的一系列爆发角砾岩型金矿床、斑岩-角砾岩型钼(金)矿床、石英脉-角砾岩型钼铅(金)矿床、破碎带蚀变岩型和石英脉型金矿床应是同源、同期、不同成矿空间的统一体,统称为“祁雨沟式”金矿床。  相似文献   

9.
色潘铜金矿集区是老挝镜内最大的铜金生产基地。铜金矿床的成矿作用与斑岩体密切相关,发育4种矿化类型,分别
为斑岩体内部的斑岩型铜钼金矿化、斑岩体边部的类矽卡岩型铜金矿化、邻近斑岩体的碳酸盐岩交代型铅锌银矿化、远离斑岩体
的沉积岩容矿型(类卡林型)金矿化。前三者成矿模式类同斑岩体系的“正岩浆模式”,成矿作用与花岗闪长斑岩岩浆流体有关。
沉积岩容矿型金矿化类同卡林型金矿化,但成矿热源及金属元素的来源可能与花岗闪长斑岩岩浆流体有关,大气降水混合循环作
用是金沉淀的关键因素。因此,在矿集区范围内存在着成矿元素东西分带、内外分带现象,总体表现为斑岩体内部的高温矿化组
合到远离中心的中低温矿化组合演化规律,即:Cu+Mo→Cu(Mo+Au+Ag)→Cu+Au(Ag)→Pb+Zn(Au+Ag)→Au+Ag。   相似文献   

10.
一、成矿岩体特征识别方法与标志 1.地质体标志 复式岩体是沿相同或相近构造通道多次发生岩浆侵人活动,而形成的复式侵入体。复杂的脉岩组合的存在表明,矿床中有和深部岩浆房保持长期勾通联系的构造一岩浆事件,对成矿有利。脉岩种类有辉长岩,闪长玢岩、闪长岩、石英闪长岩、细晶闪长岩、细晶花岗岩、花岗斑岩、花岗闪长斑岩和煌斑岩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