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对发震构造呈复杂几何关系(发震构造在平面投影呈非平行关系)下彼此发震影响的机理进行了研究.从发震的“垂震底继”影响关系研究了1933年迭溪地震M7.5和1976年松潘Ms7.2地震对后来发生汶川M8地震的龙门山地震构造的孕震能量叠加的加震作用;同时也指出汶川8级地震对周边断裂的减震作用,计算并指出了其影响减震的距离.研究对CPSHA中对发震构造呈复杂几何关系时,如何确定地震带内各潜在的震源空间分布函数fi,mj提供了大震加减震的判断理论依据.还讨论了汶川地震孕震模式的更复杂性,针对某些用巴颜喀拉块体向东南方向移动挤压龙门山孕震构造,进而解释汶川地震的逆冲性所带来的矛盾的观点,对其孕震的复杂性提出了问题所在和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2.
关于识别发震构造的思考与建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基于地震活动是现代地质构造运动之产物,以及对我国及邻区现代构造条件的认识,指出了构造类比中值得关注的7个问题,提出了发震构造识别方法的新建议,其主要结果如下:(1)发震构造宜定义为,"在现代构造条件下,曾发生或可能发生地震的地质构造"。(2)我国及邻区的现代地质构造同第四纪以来的新构造运动是一脉相承,密不可分的。其中,①现代构造应力场具有明显的区域特征,而且从中更新世以来是基本稳定的;②组成我国大陆不同新构造类型的活动地块(构造单元)之间,存在包括地壳和上地幔横向非均匀性的构造格架差异;③大陆内部各活动地块之间,也存在不同的现代构造形变特征;④宜将中更新世的构造形迹作为与地震活动有关的现代构造形迹看待。(3)在进行构造类比时值得关注的问题有:①宜按活动断裂当前所处的发育阶段来评价其潜在地震;②断裂活动时代并非识别发震构造的充分条件,只有符合现代构造条件的粘~滑断裂,才应识别为大地震的发震构造;③只有同现代构造应力场相适应的先存构造,才可能孕育和发生地震;④对于某些单一断层参数与震级关系的统计结果,未考虑各地震构造区之间现代构造条件和断裂发育阶段的差异,则难以用于构造类比;⑤凡有新生代玄武岩(β6)出露的地段,有可能只发生6.5级以下的地震;⑥地震同地表断裂形迹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尤其仅有断层物质特性分析或测年结果可用时,宜慎重对待为妥;⑦构造类比方法仅适用于识别与先存构造继承性活动有关的发震构造,对于活动地块内部新生或隐伏的发震构造仍无能为力。(4)对于发震构造识别方法的建议是:①以新构造单元为基础划分地震构造区;②按历史重演原则识别曾发生过地震的构造,即凡有较可靠中强以上地震震中、有小地震成丛或呈带分布、或有可信古地震遗迹的地段,均宜识别出符合现代构造条件的发震构造;③根据地震构造区内曾发生过不同震级档地震的构造标志,再按类比原则推断可能的发震构造;④综合评定地震构造区的极限地震,并以此作为区内发震构造最大潜在地震的阀限。  相似文献   

3.
研究了本区主要构造断裂演化发展历史及各个时期地壳运动时的构造应力场特征以及它们的生成时间,通过对伊兰—伊通、龙江山字型、绥化—逊克和孙吴地堑四大构造体系的深入研究和探讨,指出本区现今区域构造应力场是近东西向水平挤压,南北顺时针、东西逆时针对扭的应力场源。同时对有历史记载以来的地震活动性和构造断裂存在关系进行分析研究,提出四大构造体系控制本区地震发生,特别明确龙江山字型构造体系是本区发震的起到主导作用的活动性特殊构造,并明确本区几个发震危险区。  相似文献   

4.
1994年9月16日台湾浅滩7.3级地震发震构造的讨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台湾海峡与台湾浅滩的地貌特征、区域构造格局、海峡盆地形成历史、深部构造与断裂构造、震源机制解以及地震活动等方面论述了台湾浅滩7.3级地震的发震构造,认为北东东向澎湖-北港隆起南侧断裂(义竹断裂)是该地震的发震构造。  相似文献   

5.
华北地区的地震分布图象与共轭孕震构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的目的是寻求强震前的构造活动模式,从而得到地震中期预报的构造活动信息。主要通过华北地区3个6级以上地震(唐山、海城、和林格尔)前后中、小地震分布图象的变动,得到共轭孕震构造模式。提出控震构造的基本概念及其预报意义,指出张家口——渤海断裂带有造成唐山断裂闭锁的孕震效应和控制震中分市的控震效应。此外,还对唐山地震的构造过程等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6.
西藏申扎地区地震形变带及活动构造的初步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申扎地区是西藏活动构造和历史地震发生最多的地区之一,地震活动具有频度高和强度大等特点,自有地震记录(1720)开始以来,最大震级为7级。初步考察结果表明申扎地区地震活动的控震构造为活动构造带,发震构造是活动构造带中的边界断裂。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2016年1月14日西藏谢通门震群所在区域的地质构造背景、历史震例、震源机制和震情序列等参数分析,对该震群发震构造和震群序列类型进行判定.认为该震群发生在历史地震相同走向的构造断层上,为前兆性震群,该地区周边发生中强地震发震可能性较大.  相似文献   

8.
新丰江水库诱发地震的构造条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在地质考察的基础上,采用数学模拟方法,重演了本区的地震序列,论证了诱发地震的构造条件。指出,新丰江水库有两组发震构造,它们的活动强度和时间有所不同。诱发地震的发震构造与水库蓄水前构造地震的发震构造属于相同构造体系,唯发震部位更逼近水库。文章还指出,库基弹性变形引起的附加引张应变使部分地区的活动断裂更易于错动。水库荷载还使地震在剖面上有浅层和深层之分。它们的频度与水库水位有不同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9.
地震危险区的边界划分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针对目前地震危险区边界划分上存在的问题,从地震地质和地震构造的角度,结合测震学方法进行了分析,指出地震分布和地震危险区边界划定与活动构造有密切的联系。依据这一思想,阐明了构造活动与地震活动的关系,初步提出了地震危险区边界判析的原则,即把地震危险区限制在一定的地震构造区(带);其边界依据活动构造划定;在地震危险区内部进行发震构造条件研究,并对这些发震构造(活断层)进行活动度分析;分层次地对地震危险区范围及其危险度进行确定。 本文着重进行了活动构造的研究,对中国大陆的活断层、新生代盆地、地形面以及古地震等作了活动时代、活动性质、活动强度等多方面的论述。  相似文献   

10.
王琤琤  章熙海  陈兴东 《地震》2004,24(3):61-68
应用山东省和江苏省地震局“九五”地质研究成果, 在华东地区共选择49条断裂和7个构造块体作为地震活动性研究的构造基础, 选用频度、 ΔT-T、 小震调制比3个参数, 对构造两侧各20 km宽度范围的地震资料进行参数时间扫描。 通过普查, 得到的构造优势映震距离为300 km; 得到了10个敏感构造及其映震特点。 通过对华东地区13个中强地震震例的构造异常的综合分析, 得到如下认识: ① 震前存在场的群体异常特征, 表明华东中强地震“前兆”是在构造应力作用下表现出的、 区域性的整体过程; ② 异常的构造常常分布在震中周围; ③ 地震常常发生在平静异常的构造附近; ④ 高频度异常常常发生在震中外围, 并常具有步进性; ⑤ 震中周围的构造在震前2~3年开始先后不断出现高频和平静异常, 平静后出现多处小震调制比高值是孕震中期向短期过渡的时间转折标志。  相似文献   

11.
论汶川8.0级地震前的地震活动及趋势估计问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对汶川8.0级地震前南北地震带大震轮回、首发大震、地震平静或空区、地震条带等地震活动图像在震前分析的基础上就地震预测问题进行了思考。地震活动图像在蕴震过程或阶段的估计只能是背景或中期预测的意义。同时指出区域地震活动图像在大范围多构造区的蕴震态分析中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12.
以九江—瑞昌5.7级地震的大量现场第一手资料为基础,从烈度等震线、发震构造调查与分析和地震地质灾害特征等多方面、多角度地调查,分析和研究该地震的发震构造。先通过断层活动性、地震震级与发震构造长度关系等地质分析得出可能的发震构造;再通过对烈度等震线、各种地震地质灾害分布特征的分析研究,根据极震区长轴和地震地质灾害优势分布走向得到可能的发震构造;最后综合分析地质和地震地质灾害研究结果。结果的一致性表明瑞昌—武宁断裂为九江—瑞昌5.7级地震的发震构造。  相似文献   

13.
邹谨敞  邵顺妹 《内陆地震》1995,9(4):345-350
遥感图象的解译结果表明,环形构造与中强地震的关系密切。通过对环形构造控震作用的研究,指出了环形构造的控震模式及环形构造对地震构造环境的分析和地震预报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黄秀铭 《地震地质》2012,(3):500-515
在全变率(NDR)指标的基础上,结合GIS技术进一步开发了孕震构造势位(LDLEPS)分析法,以便定量评估地震危险性。在充分利用已有资料基础上绘制了华北地区LDLEPS图和地震分布图,从图中发现,孕震构造势位与地震空间分布的轮廓、位置、震级大小等是完全匹配的,即LDLEPS图可以用来预测未来震情。为此,在2006年绘制了四川、青海等地LDLEPS图,并据图对该地未来震情进行了试验性预测,后来的结果表明预测基本上是正确的。文中进一步讨论了孕震构造的形成机制:华北幔柱亚热柱活动后期对地壳的热作用与构造再造作用而衍生出孕震的二元结构模型,即下层半塑性流变层与上层脆性层,下层动力因素控制上层孕震构造的形成与发展。根据LDLEPS图把华北地区划分出甲~己6个孕震构造异常区,其中乙异常区(京西北)地热资源丰富,是深部热物质溢出地表的表现。其地震成因是:下层流变层的流体沿断层面涌入上层,断层复活致震,这是下层动力因素对上层间接作用的结果,其发震机制类似于水库诱发地震。乙异常区仅产生中等震级以下的地震。甲孕震构造异常区(渤海及其边缘带)是下层流变层强劲动力因素直接控制上层孕震构造的形成与发展,从而产生中频强震以下的地震。另外对探槽剖面及海相沉积物震积岩的古地震遗迹研究发现,甲区史前曾发生大量古地震事件与古海啸事件。现今该区高势位孕震构造和强震事件是过去事件的延续和重复。同时指出,华北南缘之SN地块在构造地形与震情上存在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5.
在对 1999年 5月 15日山西省应县—浑源 ML4.6地震宏观烈度考察的基础上 ,得出极震区烈度为 度 ,呈椭圆形 ,长轴走向北东 ,长度 13km,短轴 10 km,面积 10 2 km2的结论。分析了地震的发震构造 ,认为北东向的恒山北麓断裂是控制大同盆地的南部边界断裂 ,为控震构造 ,北西向的次级活动断层为此次地震的发震构造。指出 ,该次地震破坏较重的原因是由于震源浅  相似文献   

16.
1411年西藏当雄南8级地震发震构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详细讨论了1411年西藏当雄南8级地震的发震构造。指出:念青唐古拉山南东麓断层是1411年当雄南8级地震的发震断层;本次地震的宏观震中位于拿色果—嘎尔波果拉分盆地内部张剪切断层与盆地南西侧新活动幅度大的次级走滑断层的交汇部位;震区的地球物理场有明显的异常特征。这表明1411年当雄南8级地震的发生不仅受浅层构造控制,而且也有深部构造背景。  相似文献   

17.
核电厂地震安全性评价中的地震构造法,要求鉴定发震构造和划分地震构造区,在以往实践中,发震构造鉴定往往基于地表活动断裂构造,且表征为线状震源.当存在较强非随机分布的地震活动且难以找到清晰的地表活动断裂构造形迹时,地震构造法就难以合理地表现这些地震的危险性.本文以云南滇中大姚—姚安发震构造鉴定为例,探讨了在地表活动构造形迹不清,中强地震活动性较强的滇中大姚—姚安地区,采用面状发震构造来表征地震危险性的方法,讨论了在地震构造法中采用面状发震构造的必要性、鉴定思路和方法,并建议在今后的核工程地震危险性评价地震构造法中应充分考虑面状发震构造的应用.  相似文献   

18.
殷娜  邓淼  万飞  贾建鹏  纪同娟  程昊 《山西地震》2021,(2):21-26,43
2016年1月21日海原-祁连山断裂北侧发生MS6.4地震.诸多学者对其震源特征、孕震机制和发震构造等进行探讨,但仍存争议.该文综合区域构造活动特征、构造转换、地貌发育、历史地震以及现代地震活动性研究进展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探讨门源MS6.4地震的孕震环境特征,结合区域动力学的大尺度特征探讨其新构造运动的意义.研究认为...  相似文献   

19.
1626年灵丘地震烈度分布特征与阻震构造初步讨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1626年灵丘地震的破坏情况进行了重新考证,着重指出了灵丘地震烈度沿唐河大断裂的高值异常和向西的快速衰减特征。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阻震构造的概念并进行了相应的理论分析。文章最后指出:唐河大断裂是1626年灵丘地震的阻震构造。  相似文献   

20.
研究了新疆中强震前地震活动空间演化过程。结果表明:①新疆发生7级地震的主要地震活动特征是震前2年新疆4级地震增强,震前1年新疆4级地震平静;②新疆发生6级地震的主要地震活动特征是,在不同时段的增强背景下,构造带4级地震活动经历增强—平静过程,不同构造区震前3个月震源区的活动具有各自的特点;③对强震而言,地震活动不同阶段所表现出的特征与构造有较好的关联。4~5级地震的孕震影响范围远低于7级地震,地震活动的强弱更多的与所处的构造带相关,反映了区域应力场对不同量级地震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