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主要城市宜居性发展的地域差异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城市宜居性建设已成为世界各国城市规划建设共同关注的热点。本文构建了城市宜居性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和德尔菲法相结合的方法对中国4个直辖市、26个省会城市与4个宜居性较突出的城市在2006-2011年时间段内的城市宜居性建设进行评价研究,并进行各地区主要城市宜居性分析。结果表明:深圳市、北京市、上海市的综合指数与其他城市差距较大,对地区城市整体宜居性示范带动性强;中国主要城市宜居性综合指标质量地域差异显著,呈现出与经济发展水平相似的从东部到中、西部依次递减的地带性空间分布特征以及南高北低的分布状况;各宜居要素的地域分异与综合指数分异并不相似,呈现出不同的地域分异特点;各地区主要城市宜居性在不同的宜居要素方面各具特色。  相似文献   

2.
总结城市人居环境的发展规律,探讨城市人居环境的时空分异与机制。运用熵权法测算人居环境质量,以辽宁省14市为例,研究2005-2014年其人居环境的时间过程、空间格局、系统属性以及驱动机理。结果显示:(1)时间分异特征。辽宁省10年间人居环境质量呈现波动上升趋势;表现为具有显著的阶段性特征和离散程度特征;辽宁省人居环境大致分为以沈阳和大连为主的人居环境核心区,以盘锦和鞍山为代表的人居环境过渡区,以及阜新和朝阳为代表的人居环境起步区。(2)空间分异特征。10年间辽宁省城市人居环境呈现出"屋脊"式空间结构特征,具体表现为中部向两侧逐步递减的空间结构特征,在中部"屋脊"的南北两侧呈现出大连和沈阳两个高点;而且呈现出"双核""三元"式空间分异。(3)系统分异。10年间辽宁省城市人居环境有明显的系统分异;系统时间分异,总体呈现上升趋势;系统区域分异,支撑系统、社会系统区域之间的分异较为明显,居住系统、人口系统区域之间的分异较小,环境系统区域之间的分异最小。城市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供给侧与需求侧要素以及人居环境的主体"人"是城市人居环境时空分异、系统分异的形成机理。  相似文献   

3.
在地理上无缝衔接和产业上错位互补的郑洛新地区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是国家的重大战略和重要决策。从政策议程视角对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战略定位和发展现状深入剖析,研究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建设成效和存在问题,结合河南省发展实际,从创新引领型企业、创新引领型人才、创新引领型平台、创新引领型机构和创新引领型项目5个方面提出完善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路径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对国家创新型城市的建设水平进行科学地定量评价,对于全面认识创新型城市建设工作的绩效,准确分析其现状与问题具有重要意义。从2个维度对江苏省的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成效做评价研究,首先,从时间维度对特定的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的发展速度和水平进行纵向动态评价研究;其次,从空间维度将该创新型城市与其他创新型城市作横向比较评价研究,力求做到对特定创新型城市全面综合评价。在此基础上,针对"一带一路"交汇点江苏省连云港市加快推进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中国城市人居环境质量特征与时空差异分析   总被引:19,自引:7,他引:12  
城市人居环境已成为推动城市化发展进程,衡量城市化发展水平的重要因素。以社会经济环境、居住环境、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环境、生态环境4个一级指标,28个二级指标构建了城市人居环境质量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对中国286个地级以上城市在2000年、2003年、2006年和2009年4个时间断面的人居环境质量特征和时空差异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中国城市人居环境质量整体在逐步提高,城市之间人居环境质量得分差值缩小,各城市排名基本保持在一定范围;城市人居环境质量级别差异明显;城市人居环境质量时空差异显著,呈现出与经济发展水平相似的从东部到中、西部依次递减的地带性空间分布特征以及南高北低的分布状况,且各地区城市级别分布不均衡;人居环境质量水平较高的城市呈"团"状分布,与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中城市化战略格局基本吻合;城市人居环境质量与城市规模无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6.
长期以来土地利用/覆被变化一直是全球关注的热点话题,研究城市建设用地时空演变特征,准确定位城市功能是促进城市科学、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以京津冀地区13个城市1985-2015年的城市建设用地为研究对象,运用定量与定性结合的方法,分析城市建设用地时空演变特征;利用多元线性回归、通径分析、地理探测器等方法,诊断城市建设用地时间演化过程与空间演变格局分异的主导驱动因子,通过深入分析各主导因子的驱动机制,对京津冀的城市发展进行功能定位。结果表明:① 京津冀地区城市建设用地的扩张规模、速率、方向和稳定性等存在明显的差异,将城市类型分为协调稳定型、协调波动型、不协调稳定型、不协调波动型;② 城市建设用地时间演化过程的主导驱动因子包括GDP指数、人口密度指数、财政收入指数,空间演变格局差异的主导因子包括到城市中心距离、到主要河流距离、到主要公路距离;③ 根据分析结果,将京津冀地区13个城市规划为核心经济引领城市、重点经济拓展城市和稳定经济涵养城市,对促进京津冀地区协调统筹和一体化发展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7.
中国城市体检评估的理论基础和方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张文忠 《地理科学》2021,41(10):1687-1696
城市体检评估是中国城市新发展阶段下,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工作的重要创新,是推进城市人居环境建设的系统化、精准化和科学化的重要工作方式,也是建设更健康、更安全、更宜居的城市,为人民群众提供高品质生活环境的重要抓手。从地理学的系统性思维、经济学的规模经济、城市规划关于密度与空间的匹配以及城市宜居性等视角分析了城市体检评估的理论基础,并提出了城市体检评估的基本导则。在此基础上对体检评估的指标设计、数据采集、评估分析方法和整体技术流程进行了系统的构建。得出结论:城市体检评估必须建立理论框架和方法体系,形成综合和系统评价体系、科学数据采集手段、分析和模拟方法、诊断和反馈机制等全流程的体检评估机制,全面推进中国人居环境的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8.
<正>中国研发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创新活动日趋活跃。2007-2011年,全球研发人员总量增长3.7%,中国研发人员总量增长13.5%,中国成为全球研发人员增长最快的国家。研发产业在中国的快速发展,为中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也为学界提出了新的研究课题。  相似文献   

9.
谢聪  王强 《地理研究》2022,41(1):130-148
基于中国367个城市单元的太阳能和风能专利申请数据测度中国新能源产业技术创新能力,采用基尼系数、空间自相关、空间计量模型等方法,对2001—2018年中国新能源产业创新发展阶段、总体分异、空间分布、空间关联以及影响因素进行探究。研究发现:① 中国新能源产业技术创新发展整体呈现增长态势,同时存在明显的阶段性特征,与“石油危机”“金融危机”等重要节点事件有密切关系。② 中国新能源技术创新能力的区域总体分异特征明显,全国尺度下内部空间差异大。东部地区基尼系数维持相对稳定,创新能力较弱的西部地区,新能源技术创新能力差异也最大。而中、东北部地区内部空间分异相对均衡且差异不断缩小。③ 高、较高水平的新能源技术创新城市空间分布具有较强的经济依赖性,且广泛分布在经济较发达城市。④ 太阳能和风能技术创新能力Moran's I值均为正且呈不断上升趋势,说明新能源技术创新能力在城市间存在显著的空间相关性。高-高集聚区主要集中分布在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地区,而高-低集聚区主要分布在中西部地区的省会城市,对周边城市的带动辐射作用不明显。⑤ 经济发展基础、教育水平、工业化水平、用电需求、人力资本、科技投入、资源禀赋、环境规制等9个方面因素不同程度影响着全国层面和四大地区层面城市的新能源产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形成。  相似文献   

10.
杨雪  张文忠 《地理学报》2016,71(12):2141-2154
区域人居环境质量对于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京津冀地区为例,基于人居自然要素指数(地形起伏度、气候指数、水文指数和植被指数)和人文要素指数(夜间灯光指数、空气质量指数和交通通达指数)构建了人居环境质量综合指数(HSCI),分析了2010年其空间分异规律,并探讨了人口分布与人居环境质量的相关性。主要结论为:① 人居自然环境受距渤海距离和太行山脉的影响较为明显,呈现由东南向西北递减的空间分异规律。其中,紧邻渤海的天津市和沧州市最好,太行山西侧的张家口市和承德市最差。② 人居人文环境在城市地区明显优于非城市地区,并表现出与行政级别相一致的层级结构。同时由于南部空气质量较差,其人文环境整体劣于北部。其中,北京市人文环境最优,衡水市最差。③ 人居环境质量综合指数既表现出由东南向西北依次递减的规律,又表现出城市地区向非城市地区依次递减的圈层结构,以及高级别行政区优于低级别行政区的层级结构。其中,天津市和唐山市人居环境质量最优,张家口市和承德市最差。④ 京津冀地区人口并非在人居环境最好的地方分布最多,而是在人居环境中等的地方分布最多,二者呈正态分布规律。整体来看,人居环境质量综合指数大于0.6的土地约占35%,却聚集了约40%的人口,说明该区充分利用了高人居环境质量的土地,人口与人居环境质量分布较为协调。  相似文献   

11.
基于城市发明专利授权数,利用克里金插值法、空间自相关方法分析了中国城市创新能力的空间分异特征;并运用地理加权回归(GWR)模型探讨了289个地级及以上城市创新能力影响因素的空间异质性,揭示主导因素的空间分异。结果表明:1)中国城市创新能力呈现由东南向西部递减的趋势,创新能力最强的城市主要集中在东南部沿海地区,而以西藏各市及青海、新疆部分城市为主的西部城市创新能力最弱,空间集聚性显著;创新能力高-高集聚的地区为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地区,低-低集聚的地区为西部及东北地区。2)影响因素方面,各自变量的显著性水平较好,显著区域占比由大到小依次为财政投入、人才要素、经济基础、经济外向度、金融环境、信息化水平,除财政投入对城市创新能力具有显著的正相关性之外,其他因素皆同时存在正负相关效应;各自变量指标回归系数区间范围较大,具有明显的空间分异特征。3)主导因素方面,东南部城市创新能力受经济基础影响较大,而东北以及西部城市受金融环境影响较大。中国城市创新能力影响因素存在空间分异,政府及相关部门在制定创新政策时需要考虑不同城市的特点,采取针对性措施,促进中国城市创新健康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2.
城市人居环境的空间分异已经成为城市学、社会学、地理学等学科研究的热点之一,我国对于城市空间分异的研究大多集中于大城市,很少涉及中等城市.实际上,在我国快速城市化进程中,人居环境空间分异并不仅仅存在于大城市,在广大中等城市中也已初见端倪.我们以中等城市--丹东市为例,通过调查走访获取数据,建立数学模型,使用MapInfo和Surfer作图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和图像处理,探讨了丹东市人居环境空间分异的特点.研究结果表明:(1)丹东市作为典型的中等城市,其内部人居环境已经异化,显现出明显的空间分异趋势;(2)人居环境空间分异的总趋势是沿鸭绿江岸线向陆地呈扇形逐级递减;(3)扇形外围--西北部地区的人居环境空间分异打破逐级递减和平行扩散的规律,在局部形成小范围的次级核心点.  相似文献   

13.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提出“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完善国家创新体系,加快建设科技强国”。作为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知识创新型服务业的高质量发展已成为城市产业结构优化、创新能力提升的有力支撑。本研究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合肥市为研究案例地,基于POI数据,运用核密度估计法刻画知识创新型服务业的空间分布格局;综合运用OLS模型、空间滞后模型和空间误差模型探究合肥市知识创新型服务业空间布局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知识创新型服务业呈现出“集聚中分散”的特征,其中网络信息类呈广泛分散分布,科技研发类与高等院校的分布具有强关联性,专门服务业倾向布局在市中心地段。(2)知识创新型服务业空间布局受到市场潜力、创新集聚环境和周边建成环境三方面因素的影响,人口规模大、交通条件便利、政策支持、靠近瞪羚企业、公共设施、文化设施、休闲餐饮设施和办公设施均会促进知识创新型服务业的集聚。(3)不同行业类型的知识创新型服务业分布的影响因素也存在差异,网络信息类对交通便利性的要求较高,科技研发类分布与高等院校的分布有密切关系,专门服务...  相似文献   

14.
尹君锋  石培基 《中国沙漠》2022,42(5):158-166
乡村振兴是实现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路径,是国家继城乡统筹和新农村建设之后农村发展面临的又一重要创新和机遇。通过构建乡村振兴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从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五个维度对2019年甘肃省86个县域单元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甘肃省县域乡村振兴发展水平存在显著空间差异。不仅乡村振兴综合发展水平存在差异,分维度发展水平也存在较大差异。河西地区乡村振兴水平凸起明显,南部民族地区凹进严重。县域城市等级作用显著,区域振兴水平优劣不等,区域冷热点分布与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趋势较为一致。甘肃省乡村振兴发展需要充分考虑自然环境条件及农村经济发展状况,因地制宜,依据当地实际情况制定详细化精准性政策促进区域乡村发展。  相似文献   

15.
基于人居环境系统理论,运用层次分析法构建了珠三角城市人居环境评价指标体系。选取1997年、2000年和2002年三个时间断面对珠三角城市人居环境进行测算。评估表明,珠三角城市人居环境系统工业化中期阶段特征明显,人居环境建设开始进入软环境主导时代,但发展的协调性和稳定性明显较差,同时人居环境的改善还面临着区域产业整合带来的严峻挑战。最后,对珠三角城市人居环境提出了一些相关的优化建议。  相似文献   

16.
科学认知晋陕蒙地区新旧动能转换格局、过程与机制,是缩小区域发展差距,实现晋陕蒙地区高质量发展的迫切需求。论文在构建区域新旧动能转换理论分析框架的基础上,以推进区域协调高质量发展为导向,从动力、制度、结构和方式4个维度,研究2005—2019年晋陕蒙地区市域新旧动能转换过程与时空分异机制。结果表明:(1)晋陕蒙地区新旧动能转换水平呈现先波动下降后快速上升的演化趋势,市域间新旧动能转换差距逐渐扩大;(2)晋陕蒙地区新旧动能转换水平整体较低,在地理空间上呈现以省会城市为核心的“核心—外围”结构,新旧动能转换优势区和领先区以省会城市为核心呈“点状分布”,滞后区和中等区在非省会城市“广泛分布”;(3)晋陕蒙地区新旧动能转换的空间负相关性明显,表现出“冷点集聚、热点离散”的空间分异特征,市域间新旧动能转换的良性互动机制尚未形成;(4)晋陕蒙地区新旧动能转换地域分异是多重要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人力资本、城市规模和信息化水平是区域新旧动能转换的核心驱动因子。研究认为培育创新人才、增强创新资源集聚与转化能力和加强信息化建设是促进晋陕蒙地区新旧动能转换、推动区域协调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路径。  相似文献   

17.
科技创新是转型期中国区域发展格局重塑的新兴驱动力,对区域协调发展至关重要。地区科技创新能力的提高不仅需要加大科技资源投入规模,更应该注重提升科技综合效率。本文立足投入产出视角,构建科技创新效率综合测度指标体系,利用阿尔蒙法分布滞后模型引入科技创新的滞后效应,并采用可变规模报酬VRS模型,评估中国30个省域单元的科技创新有效的累计投入规模和创新效率,揭示创新效率的变化趋势及空间分异规律,根据投入规模和创新效率两个维度划分出科技创新发展类型区。结果表明:(1)中国科技创新投入规模呈现出"沿海—内陆"的极大差距,区域间科技创新投入差距已经大于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中国科技创新效率总体水平偏低,但呈不断上升的趋势。(2)科技创新效率的空间分异明显,高效率单元集中在北京、天津、上海、浙江、广东等发达省份,科技创新效率在区域层面上总体呈现由东向西梯度递减规律。(3)科技创新效率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空间耦合程度较高,创新效率依次从发达地区、较发达地区、一般发展区到欠发达地区逐渐降低。(4)中国省域单元可划分为科技创新引领区、科技创新突破区、科技创新提升区、科技创新赶超区4种科技创新发展的类型区,并根据当前各类型区科技创新的优势及问题,提出了提高科技创新发展水平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李雪铭  李明 《地理科学》2008,28(6):742-747
已有的城市人居环境评价研究大多基于"生存、生活需要"层次,从人的自我实现需要角度研究城市人居环境评价未见报道。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综合考虑信息时代下城市人居环境的人文因素内涵,构建一套体现人自我实现需要的城市人居环境指标体系。在国内首次将自组织特征映射神经网络模型应用在城市人居环境聚类分析中,根据聚类结果将中国主要城市人居环境分成四种类型,总结城市人居环境空间分布总体特征,归纳不同类别城市人居环境的特点并分析产生这种空间分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19.
杨兴柱  殷程强 《热带地理》2022,42(5):813-823
在旅游发展快速驱动下,旅游地人居空间正处于多功能转型的关键阶段。多功能理论为旅游地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研究提供了新理论与新范式,也为中国典型地域环境下旅游地人居环境建设与调控开拓了新思路。文章系统梳理和分析了国内外关于旅游地人居空间多功能的概念演变、评估体系、变化特征、驱动机制和适应性调控等方面的研究成果,揭示已有研究的演进路径,并提出未来研究的方向和建议。主要结论包括:1)概念内涵与评估体系层面,研究视域逐渐关注高质量人居空间的多样化需求。2)空间变化特征方面,更多的研究呈现从宏观区域整体描述、中观尺度的村镇重点分析到微观住宅内部空间深入探究的空间转变。3)驱动机制层面,研究结合自然因素与社会因素2个层面来判定驱动因子。驱动力变化呈现初期“自然资源基础决定空间功能类型”,中期“产业发展引领空间功能转型”,后期“人居环境自然舒适追求”的阶段性特征。4)适应性调控层面,研究对策主要通过协调多元主体的社会关系和优化物质空间组合实现。最后,建构了旅游地人居空间多功能研究三阶段的演进路径,提出后续研究关注的重点,包括构建更全面的多功能评估指标体系、多元主体之间多功能诉求的耦合权衡机制,以及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的多功能转型优化策略。研究方法方面,跨学科方法的融合与创新将成为一个重要突破。  相似文献   

20.
中国旅游城市星级饭店韧性时空分异及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庆伟  梅林  姜洪强  姚前  石勇  付占辉 《地理科学》2022,42(8):1483-1491
新冠肺炎疫情重创全球旅游业、饭店业,但不同城市旅游业、饭店业应对和适应扰动的能力不同,即韧性存在差异。以中国41个旅游城市的星级饭店为研究对象,构建基于累积损失的韧性评估模型,运用SARIMA、随机森林等方法,探讨新冠肺炎疫情干扰下2020年旅游城市星级饭店韧性的时空分异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发现:①在中国疫情防控成效逐渐趋好的态势下,中国旅游城市星级饭店韧性不断增强,但韧性演变存在差异。②中国旅游城市星级饭店韧性空间分异明显,存在交通廊道效应和地理邻近效应。③影响旅游城市星级饭店韧性水平的主要因素依次为:客房平均出租率增长率、餐饮与客房收入比、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国内旅游收入增长率、空气质量优良率、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等,它们对旅游城市星级饭店韧性水平的影响呈现出非线性的复杂作用。对指导新冠肺炎疫情干扰下旅游城市星级饭店韧性增强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