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67 毫秒
1.
环境介质中铊的分布及其分析测试方法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铊在水、土壤、矿物岩石、生物及人体等环境介质中的自然分布均较低,但矿山资源的开发利用等人为因素造成了铊对环境的严重污染。污染地区介质中铊含量超出了背景值的几十倍、几百倍,甚至上万倍。为了对环境中铊污染进行监测和治理,必须发展铊的分析测试技术。除了传统的原子吸收光谱法、分光光度法等方法外,建议推广ICP—MS等灵敏度高、测试方法简单的测试方法。  相似文献   

2.
贵州兴仁滥木厂铊矿床环境地球化学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滥术厂铊矿区是一个天然铊污染和铊中毒的典型实例。矿床开发利用导致铊进入表生环境,由于含铊岩矿石的风化淋滤作用,使溶解铊进入地表水体、土壤、植物和人体生态链,故尔引起铊环境污染和慢性铊中毒出现。根据矿区水中铊含量将矿区水分为四种类型:①安全饮用水(<1×10-9);②可饮用水[(1~5)×10-9];③非饮用水[(5~10)×10-9];④污染水(>10×10-9)。建议中国饮用水中铊含量1×10-9定为安全即无毒害标准。  相似文献   

3.
铊的环境地球化学研究进展及铊污染的防治对策   总被引:15,自引:3,他引:12  
铊是分散元素,具剧毒性,对环境危害严重。本文就国内外近年来对铊的生态危害、铊在环境介质如岩(矿)石、土壤、水体和动植物中的分布和迁移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和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综述,初步提出了防治铊污染的相关对策。  相似文献   

4.
成都市生态环境地球化学特点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赵琦  李萍  周平 《四川地质学报》2002,22(4):231-235
成都平原多目标地球化学调查表明,成都市区土壤Hg、Ag、Pb、Cu、Zn、Sb、P、S、Se、C、Sr、Mo、Na2O等13种元素和河流水系沉积物P、Hg、S、Zn、Pb、Cu、Mo等有机质、N、Cd、Cr等11种高含量元素,土壤中主要污染元素Hg、Pb、Zn、Cu的含量,在浅层样中较高,其污染状况市区内及工厂区比城郊严重,府河,南河的污染比沙河严重,但其污泥可以综合利用,研究表明,东部龙泉山区深层样丰富的农业有益元素为水果生长提供了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5.
烟台市是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核心城市之一。通过对山东省烟台市生态地球化学资料的系统整理,发现土壤主要污染因子是Cd、As、Hg、Cu、Pb、Zn等重金属元素,工矿三废排放是土壤重金属的主要来源;过量施用化肥和工矿污染形成的酸雨使区内土壤明显酸化,土壤根系土中镉等元素在酸性环境中活化迁移能力明显增强,有毒重金属镉等通过土壤-水-植物活化迁移量大,经食物链向人体中转移危险性增大。土壤重金属污染和土壤酸化成为烟台市域内两项重大的生态环境问题,为土地污染防治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6.
陶平 《贵州地质》1990,7(3):216-228
根据城市环境保护和发展农牧林业的需要,本文重点讨论与人类生存环境有关的一些元素在遵义市及其附近区域岩石和土壤中的含量分布,以及环境元素的自然污染与人为污染情况。在遵义市区内,岩石及土壤中有害元素含量较低,自然污染较弱,而城市交通运输,工业生产和人民生活等方面造成的人为污染却日趋严重;在遵义市郊区及周边地带,所分布的磷块岩、锰、煤和镍钼钒铀等矿产中都富含各种环境元素,它们一方面存在着自然污染,另一方面在其开发利用中造成了较严重的人为污染。  相似文献   

7.
鲁北小清河流域土壤中元素分布特征及环境质量评价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鲁北小清河流域表层和深层土壤样品进行系统采集,分析土壤中元素全量和有效态含量,利用地球化学方法研究元素在土壤中的丰缺和分布规律,认为Se、Pb、Hg在表层土壤中明显富集,与地表污染有关。通过对表层土壤中元素有效态含量和重金属全量的研究,对区内土壤质量和土壤环境质量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区内土壤中除Mo、B、Mn出现大面积缺量区外,其他元素均在适量区以上,土壤质量良好,营养水平较高;单元素土壤环境质量除Cr、Hg、cd出现小范围的严重污染区外,其他元素未出现严重污染区,土壤环境质量较好,但多因子综合环境质量评价起始污染以上的面积已接近70%,应予以重视。  相似文献   

8.
湘西金矿尾矿—水相互作用:1.环境地球化学效应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湘西金矿在生产过程中产生了大量的尾矿。该区尾矿-水相互作用强烈,并引起了尾矿中重金属元素的释放、迁移和对水体-土壤、蔬菜等表生环境的重金属污染。污染程度较大的元素均为Au、Sb、As、Cd、Hg、W等,与尾矿中元素的富集特征相一致。尾矿中重金属元素的水迁移能力由大到小顺序为Au、Cd、W、Sb、Pb、As、Zn、Cu。元素的生物吸收系数由大至小顺序为Cd、Au、Zn、Hg、Sb、Cu、Pb、As、W。植物中金属元素浓度主要受土壤中的浓度、植物种类和吸收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文中对广西某废弃稀土矿区9个采样点0~20 cm(表层)和20~60 cm(深层)以及2个土壤剖面共38个土壤样品进行取样分析,采用地积累指数评价法和潜在生态风险指数评估模型评价了Cd、Pb、As三项重金属污染状况和潜在生态风险并应用相关性分析了重金属来源。结果显示:(1)表层和深层土壤中重金属元素Cd、Pb存在明显的重金属超标现象,尤其是Cd含量超标情况严重,在表层和深层土壤中,Cd的超标率均达到了100%,Pb的超标率分别达到了33.3%和22.2%,As含量正常处于未污染状态。(2)表层和深层土壤3种重金属元素的相关性分析显示,Cd和Pb的相关性不明显,As元素表现出极显著正相关;(3)污染评价显示,表层土壤重金属元素中Cd处于偏中度污染水平,Pb处于轻度污染水平,深层土壤中Cd、Pb均处于偏中度污染水平,表层和深层土壤中As元素均显示无污染。(4)As元素在矿区和非矿区0~100 cm剖面Igeo值均小于-1属于无污染等级。非矿区剖面土壤重金属Cd、Pb的污染程度整体上小于矿区Cd、Pb污染。在矿区范围内,Cd、Pb含量均表现出随着土壤深度增大先升高后降低...  相似文献   

10.
铊的丰度很低(0.75 mg/kg),相对比较而言,铊造成环境污染问题没有像As、Cd、Pb、Hg等元素普遍,目前Tl尚未纳入各级环保部门的监测范围,尤其在我国土壤研究中常常排斥在研究对象之外.含铊资源在利用过程中会向环境排放大量的铊,并通过大气、水体或食物链直接或间接地进入土壤并威胁着人类的健康.  相似文献   

11.
<正>铊(Tl)是一种典型的毒害重金属元素,其对生物体的毒性远大于Hg、Cd和Pb等元素,严重的铊中毒可导致神经植物人甚至死亡[1]。铊的含量通常较低,但某些硫化物(Pb、Zn、Fe、Cu等)矿物和煤矿中会富集铊,含量可达上千ppm。作为有色金属行业中的高污染行业,铅锌冶炼排放的含铊等重金属废水对生态环境已构成严重威胁。2010年10月,广东北江中上游河段发现重金属Tl超标而震惊社会,典型涉铊  相似文献   

12.
贺州地区是重金属铊污染高发区,本文以贺州石龙河上游段为重点研究区,采用等间距取样,开展地下水重金属污染调查,探讨地下水铊污染机理。结果表明,研究区地下水存在重金属铊、锰污染,Tl元素含量超标的地下水有3处,超标率11.5%,Mn元素含量超标的地下水11处,超标率42.3%。研究区地下水重金属铊污染主要分布在矮山、莲花及莲花西侧村庄一带,矮山村民井地下水重金属污染最严重,Tl元素超标3.0倍,Mn元素超标19.0倍。研究区矿山抽排废水重金属Tl、Mn元素含量都未超标。对比研究表明,石龙河上游段地下水重金属铊污染来源不限于矿业活动,与地质环境背景关系更密切。  相似文献   

13.
金属矿物开采、冶炼等活动引起土壤金属污染是世界普遍存在的问题,由此引起的人类健康问题和环境生态的恶化,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环境学家关注。本文调查了冶炼厂周围农田重金属元素的纵向分布,并利用连续浸提法分析主要污染元素的化学形态,结果表明,土壤Cu,Zn,Cd和Pb的非残渣态含量远远高于未污染土壤,污染元素的生物可利用性高;同时采用多指标生态评价体系,对铜矿冶炼厂周围农田土壤重金属污染进行综合的潜在生态风险评价。根据风险指标体系和空间分异规律,将冶炼厂周围农田分成 3种生态风险功能区。  相似文献   

14.
废弃锡矿山用地的恢复治理一直是国家关注的问题。为了探究云南淘金沟锡矿山废弃地重金属来源分布和污染情况,测定了废弃地表土层中Cu、Zn、Pb、Cr、Cd、Mn 6种元素含量和pH值,利用多元统计、地质统计法分析重金属来源及分布,采用地积累指数法和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对重金属污染进行评价。结果表明:除了Zn和Mn低于土壤环境质量农用地风险筛选值,其余元素均已超出风险筛选值;Cu属于强变异,其余元素属于中等变异;Cu和Mn符合对数正态分布,其余元素都服从正态分布;Zn、Pb、Mn主要来源于成土母质等自然因素,Cu和Cd来源于锡矿山尾矿库和废渣场,Cr来源于农业和土壤母质;Zn、Pb、Mn空间分布特征呈带状,Cu、Cr、Cd呈岛状和带状相结合的特点;污染指数评价表明Zn和Mn轻微污染,Pb和Cr属于中等污染,Cu和Cd污染最严重,研究区属于强潜在生态危害区。通过了解研究区土壤重金属的来源分布,对研究区进行污染评价,为废弃锡矿山的地质环境恢复治理提供一些依据。  相似文献   

15.
何乱水 《甘肃地质》2015,24(1):82-93
通过对区域化探中的面金属量(Ps)与环境评价中的污染指数(Pi)之间的数学关系式进一步推演,建立了元素污染量(W)这一命题。以各元素污染总量排序来评价兰州地区土壤污染元素组合,其特征是1极易污染量最大元素为Hg,其污染量值占了全部污染量的37%以上;2常见污染元素为Pb、Zn、Cu,其3元素的污染异常出现率在80%以上;3Hg与Pb、Zn、Cu总量之比约4∶1;4排在Hg、Pb、Zn、Cu之后的各元素大多是一种特征指示元素,代表了某种工业类型三废排放的污染突出元素,如F代表重金属冶炼、轻金属冶炼,Cd代表了机械工业,Cu、Cd代表了仪器仪表工业等。这种元素污染量的组合特征对研究区域环境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危害,以及研究在人类社会工业化过程时期冰川、深海、黄土、河湖沉积地层中重金属含量特征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6.
铁锰氧化物在污染土壤修复中的作用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矿物学在环境科学中的应用将是21世纪矿物学研究的一个主要方面。土壤污染作为一个制约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问题正受到日益广泛的关注,污染土壤的修复已成为环境科学研究的一个重点。污染土壤的修复技术主要有物理、化学、生物等方法,但是,它们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缺陷。众所周知,铁和锰是自然界中少数但常见的变价元素。含有变价元素和带有表面电荷的铁锰氧化物具有良好的表面活性,不仅对有毒有害的无机污染物具有良好的净化功能,而且对土壤中有机污染物具有氧化降解作用。利用这些矿物来修复污染土壤,具有成本低、无二次污染等优点,体现出天然净化作用的特色,展现出广阔的环境矿物学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7.
铊的土壤污染及其环境影响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铊是典型的毒害金属元素。土壤铊主要有自然风化和人为排放两大来源。世界范围内,铊在土壤中的含量为0.2~1.0mg/kg。贵州黔西南滥木厂铊矿化区土壤中的铊十分富集。土壤中铊的生物有效性形态特征的研究表明,土壤中浓HNO3可提取铊的“环境不稳定相态”含量14~124mg/kg,占土壤中铊的环境总量(21~282mg/kg)的60%~70%,而NH4Ac提取的可交换相态含量较低,为0.6~4.8mg/kg,仅为“环境不稳定相态”含量的1%~4%,水溶相态含量则更低,为0.01~0.22mg/kg。土壤铊具有被植物体优先吸收富集的特性。铊在甘蓝卷心菜中的含量高达120~495mg/kg(DW),其吸收富集系数为1~10.7。因而,铊是一个易从污染土壤迁移至食物链中不可忽视的有毒元素。  相似文献   

18.
利用土壤重金属元素环境质量矿物学评价方法,对淅江省全境土壤中不同土壤类型(或亚类)表层、不同母质表层和剖面中的Pb进行环境质量评价的结果表明,土壤中Pb的实测量和土壤对Pb的固持量决定了土壤中Pb的环境质量,浙江省土壤中Pb的污染度有正负值,说明土壤中的Pb对有些地区产生了污染,而对有些地区则没有产生污染.研究结果揭示,土壤矿物对Pb具有一定的固定与容纳能力,超过其固定与容纳能力,土壤中的Pb会对环境造成污染.这一旨在揭示土壤中重金属元素与各种矿物之间环境平衡关系的方法,可为评价土壤环境质量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9.
<正>铊(Tl)作为一种亲硫元素,常以类质同像的形式存在于硫化物(如Fe S、Zn S、Pb S)矿物以及硅酸盐矿物中。铊污染通常很少与铀矿冶联系在一起。然而,最近爆出广东某铀矿区废水中铊含量超标并被责令限期治理,使得铊污染概念的外延得到了进一步扩展。为追踪铀矿区铊污染内因,本研究开展了该铀矿区尾矿的半动态淋滤(Wang,et al.,2012),以掌握尾矿中铊释放的内在机制与通量。方法:采用去离子水模  相似文献   

20.
为掌握尤溪铅锌矿区土壤重金属元素分布特征和污染现状,通过采集尤溪铅锌矿不同功能区0~20cm表层土壤样品,测定土壤中Pb、Zn、Cd、Cu、Cr 5种重金属元素的总量及其化学形态,分析不同功能区土壤重金属污染及分布特征,同时采用次生相与原生相比值法(RSP)进行污染评价。结果表明,尤溪铅锌矿不同功能区土壤中Pb、Zn、Cd含量均超过国家土壤环境质量三级标准,废弃冶炼区土壤Cd、Cu、Pb、Zn含量均最高,分别为标准值的14.78、1.13、3.73、1.34倍,采矿区Cr含量最高,但未超过标准限值。重金属形态结果表明,相比其他元素,Cd弱酸提取态所占比例最高,Cu可交换态比例最高,Pb、Zn、Cr以残渣态为主。RSP法评价表明,不同重金属的污染程度表现为:Cu(1.15)Cd(0.80)Pb(0.59)Zn(0.57)Cr(0.54);不同功能区土壤重金属污染表现为:尾矿库区冶炼区废弃冶炼区采矿区。SPEF法评价表明,尤溪铅锌矿区受人为污染明显,采矿区和尾矿库区Zn污染最为严重,冶炼区和废弃冶炼区Pb污染最为严重,功能区污染顺序为:尾矿库区冶炼区废弃冶炼区采矿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