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张北地震前地壳形变异常及力学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1998年 1月河北省张北 6 .2级地震前 ,在震中区西部存在一个幅度为 2 0mm的隆起异常区 ,震后异常恢复。根据张北地区 1984~ 1991年的水准测量资料 ,反演地震孕育期间的力学参数 ,结果显示震源区受力增加了32× 10 14 N ;力系中心位置为 4 0 .99°N ,113.99°E ,力系的方位角α =2 8.6 5°,力系的倾角 β =- 17.19° ,与后来实际发生地震的震中及震源机制十分接近 ,与华北地区区域应力场也基本一致。理论形变图与实测图大体相似。  相似文献   

2.
华北地区强震前断层形变异常与演化特征   总被引:9,自引:7,他引:2  
利用华北北部地区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跨断层形变观测资料,研究了该区强震前的断层形变异常。结果表明:唐山、大同和张北地震前断层形变的中、短期前兆异常显著,说明剧烈的断层活动是强震发生的重要信息;唐山地震在形变异常恢复后或在恢复过程中发生的异常测项的比例高于大同和张北地震;断层活动存在10年左右周期的群体准同步阶段性特征;在大同和张北地震活跃期内,震前断层形变主要表现为突跳性(无趋势积累)短期异常,而在唐山地震活跃期内,断层形变主要表现为趋势性积累,这可能是华北6级~7级以上强震前断层形变异常特征的主要区别之一。  相似文献   

3.
华北地区强震前地壳垂直形变和重力异常   总被引:5,自引:5,他引:0  
分析总结了唐山、大同和张北3次强震前地壳垂直形变异常和重力异常的相似特征,即震前均表现为地壳垂直形变正异常和重力正异常。大陆动力学的解释是由于深部上地幔的隆起造成的,大同地震与唐山地震、张北地震具有相似的孕震机理。华北强震的孕育与发生可能都与地幔热物质上涌有关,这可能是板内地震最主要的成因。要特别注意地幔隆起区内的高导层与深大断裂的交叉部位,延怀地区可能是未来强震发育的危险地区。  相似文献   

4.
张北6.2级地震前电磁波频谱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波谱的FFT和小波变换理论,研究了张北地震前北京东三旗地磁台电磁波频谱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张北地震前异常信息确实存在;2)电场较磁场异常显著,且NS分量强于EW分量;3)异常出现的时间主要集中在1997年12月31日、1998年1月1日,在时间进程上显示了明显的阶段性变化,这可能反映了地震不同孕育阶段的特征。  相似文献   

5.
采用首都圈连续形变观测网内倾斜及应变的观测资料,对张北地震的前兆异常及其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得到如下结果:震前1年半到两年(即1996年)在这一地区存在较大区域的连续形变异常;在这种中长异常背景的基础上,倾斜、应变观测结果再次出现新一轮异常,并且新的异常在观测地点和时间上一致,异常点相对于中长期时的空间范围缩小,向震中区集中(约200 km范围内).新一轮异常从其中最早的异常开始到地震发生在1年以内,并且随发震时间的逼近,不同观测项目和不同观测方向的各种参量的异常表现更为一致和显著,其中以离震中最近的张家口的异常变化最为突出.  相似文献   

6.
应用灰色系统理论的GM模型对短边测距资料进行了处理并识别异常,发现在绝大多数中强地震前,如1989年大同6.1级地震,1991年大同5.8级地震,1991年唐山4.8级、5.1级地震,1995年唐山古冶5.0级地震,1996年包头6.4级地震,1998年张北6.2级地震前,均有比较明显的异常显示.对所建模型的精度进行了检验,证明这一方法识别异常可靠,可用于地震预报.  相似文献   

7.
大姚、民乐-山丹地震前的中短期前兆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利用川滇及青藏块体北缘地区上世纪80年代至2003年的跨断层流动形变观测资料,借助应变强度比时序曲线,通过丽江Ms7.0、景泰Ms5.9等震例研究,获取与2003年7月大姚Ms6.2、Ms6.1地震和10月民乐-山丹Ms6.1地震孕育有关的中短期前兆异常。分析表明:①大姚、民乐-山丹地震前1年内异常场地数远超过场地总数的1/3,相对近源区异常在发震地区占一半;②大姚Ms6.2地震前半年内,盐源-丽江地块及其邻近区域以及北东向延伸的川滇交界地区异常明显增多,相对集中。2003年7~9月大幅减弱;而鲜水河断裂、楚雄-通海断裂南段有所增强;③民乐-山丹震前十余天至数月内相对近源区及其邻近构造区域呈现异常相对分散-相对集中且局部增强-一临震前减弱的时空演变特征。震后一个月内青藏块体北缘地区仍有近1/3的场地呈现异常(海原一六盘山断裂带尤为突出)。  相似文献   

8.
北祁连-河西地区垂直形变场演化与地震活动关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基于 1972~ 2 0 0 0年北祁连 -河西地区的垂直形变观测资料 ,分析研究了该区垂直形变场的演化及其与地震的关系 ,得到如下结论 :1本区构造运动近 30年来的演化过程为逆继承性运动 -继承性运动增强 -持续继承性运动 -逆继承性运动 -继承性运动这样一个“旋回”过程 ,继承性运动是构造运动的总趋势 ;2垂直形变场演化与地震活动强弱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但地震活动强弱明显“滞后”于地壳运动 ;31995~ 2 0 0 0年构造运动恢复继承性运动 ,且山区与盆地的差异性运动较 1989~ 1995年有所增强 ,表明本区构造应力场有强化趋势 ,未来几年祁连构造带中东段有发生中强地震的可能。  相似文献   

9.
利用小波分析方法对华北地区1990 年到1998 年的多台定点形变观测资料进行了分析计算,并将计算结果与该地区的地震活动进行了对比分析,同时讨论了不同阶的小波分解结果的物理意义及其与地震之间的对应关系。认为小波分解本质是窗口加权滑动平均,能有效地对各种不同频率成分的形变按不同的频段分离,为识别地震形变异常提供一种新的手段。在空间分布上,地形变的变化幅度与地震活动强度相对应,即在华北西北部地震活动性较强的包头、张家口一带,台站形变的强度明显高于华北东南部地震活动性较弱的泰安、营口等地区。在时间分布上,张北ML6 .2 级地震前大约两年东西方向的形变振幅随时间变化明显加大。  相似文献   

10.
总结了1995年7月22日永登5.8级地震前的地壳形变异常特征,研究了跨断层形变异常及其与地震的对应关系,地震发生在隆起区边缘的形变高梯度带上,有明显的地形变前兆,说明大面积地形变与断层形变观测相结合对一些较大地震作出预报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1.
??????????????24??????????????????????????????α?????????????????????????о????????α???????????????????????????????????????α????????????????????????????????????????????????????????????仯?????????????????′?1994??????????????????????????????????????????????2??3???о?????????????????????????γ?????????????????????????е????????????????????????????????о??????????Χ???????????????????????????????????????????????????????й??  相似文献   

12.
青藏块体东北缘地壳运动与孕震特征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为了探索昆仑山口西Ms8.1大震后青藏块体东北缘中强地震相对活跃的原因,利用近几年来的GPS观测资料,用有限元方法研究了该区的水平运动变形与孕震特征,结合其它成果分析得到:1)昆仑大震对青藏块体东北缘的运动变形产生相当影响,对其西部的影响亦很大;2)差异运动强烈区域发生中强地震的危险性较高,压性区可能是应变能积累的反映,而张性区的出现及规模可能是大震发生紧迫性及震级大小的反映;3)研究区的西部地区近年来一直是应变能积累较快的地区,从区域变形特征与强震的对应关系看,近一两年发生中强地震的危险性仍然很大。  相似文献   

13.
在各种地形变的异常中,有些异常不能只归属于一次地震,而是一组地震的共同反映,我们称之为”地震组异常”。本文着重介绍了我国华北和西南地区三组强震的地形变异常。地震组的地形变异常曲基本特征是:异常的时间跨度大,分布范围广,群体出现。异常的种类有两种:一种是速率异常,另一种是形态异常。地震组的地形变异常,可以作为地震组预测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4.
青藏块体东北缘断层形变与中强地震   总被引:7,自引:4,他引:3  
对祁连山-海原断裂带近期断层形变特征进行了初步研究,发现多场地,大范围的断层活动异常是中等强度地震发生的显著背景,并且往往与大陆地震活动的阶段性总体状况相呼应;区域形变存在明显的特征量,包括特征形态和特征时间,同一场地在不同地震前的异常特征具有重复性,但会受到背景差异显著的不同地震的影响,目前形变状况表明研究区仍具有发生中强地震的地壳运动背景。  相似文献   

15.
?????????1991????????????????????????????????????1998?????6.2??????????????????????????????????  相似文献   

16.
根据重力场和形变场观测结果及其年变化率,结合均衡异常(经典和现代的补偿模型)和地质构造及其演化历史,探索了该区的重力场和构造运动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华北地区处于再活动阶段;岩石圈弹性厚度薄,以致地壳破裂严重;有一大的正均衡异常区(北京以南),说明此处质量运移多,也正是地震发生多的地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