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广元—宁强地区奥陶纪宝塔组的“穿时”现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奥陶纪宝塔组在扬子区分布极广,以紫红色或灰白色龟裂纹灰岩,泥质灰岩著称,岩性特殊,野外易识别,是奥陶系上部的一个稳定标志层。地质界中普遍认为该组时代为卡拉道克早期。 最近笔者在四川广元三磊坝,陕西宁强赵家坝和双河口东等地对宝塔组进行了观察  相似文献   

2.
以岩性组合及牙形石化石资料为基础,同时以油气勘探所倚重的测井曲线为主要参考,对冀中油气区众多钻井所揭示的奥陶系进行了系统研究,统一了油气区内部地层划分标准,理清了横向对比关系;以岩性组合及牙形石化石群特征为主要依据,同时借助于海平面变化这一线索,讨论了冀中油气区奥陶系与鄂尔多斯盆地钻井剖面、河北唐山、邯郸、山东淄博,以及河南北部露头剖面奥陶系的对比关系;进而对冀中油气区奥陶纪岩石地层序列进行了修订,使之可以在华北地区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陕西宁强地区志留纪牙形石及其地层意义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牙形石化石采自宁强大竹坝和二郎坝。共鉴定了30属70形态种,包括2新属13新种。据此与贵州和欧美同期地层对比,建立了二个牙形石组合二个亚组合,自下而上为:1.Spathognathodus parahassi组合,2.Spathognathodus celloni组合,包括二个亚组合:(1)Aulacognathus bashanensis亚组合,(2)Ozarkodina adiutricis亚组合。并对陕西宁强地区的王家湾组,杨坡湾组和宁强组的时代作了讨论。  相似文献   

4.
作者通过对龙门山北段志留纪牙形石和笔石的研究,自下而上初步建立了该区的牙形石带:Paraspothognothodus obesus 带,Paraspothognathodus parahassi-P.guizhoweusis 组合带,Pterospathogwa-wodus oelloui 带:笔石带:Demirastriles (?) 带,Spirograptus (?) 带和 Streptograptus nodifer 带.在此基础上,将该区地层自下而上划分为:龙马溪组、磨刀垭组、后蒿坪组和宁强组,其中磨刀垭组和后蒿坪组为2个新建组。本区绝大部分地层为下志留统,只有宁强组上部可能为中志留统。  相似文献   

5.
汪啸风 《地学前缘》2016,23(6):253-267
岩相、生物区系和构造组合特征的重新研究表明,在我国南方奥陶纪可以识别出三种不同类型的构造古地理区,即扬子浅海碳酸盐岩台地相区、江南和南秦岭陆棚斜坡过渡相区和华夏陆缘岛弧和边缘盆地相区。前二者应归属于扬子地块;而沉积、生物组合特征以及槽模所指示NW320°的水流方向说明,后者似应归属于华夏地块,而不是华南地块。海南岛作为一个漂移地体,奥陶系可能属于印支地块台缘陆棚相区。年代和生物地层划分和对比研究表明,我国吉林白山大阳岔小阳桥寒武系与奥陶系界线剖面发育了完整的、具有广泛对比意义的牙形石和笔石序列,建议以牙形石Cordylodus intermedius的首现取代在分类上有争议且罕见的Iapetognathus fluctivagus,作为全球寒武系奥陶系界线划分的生物标志。湖南益阳南坝泥江口剖面保存了完整特马豆克期晚期至弗洛期早期笔石序列,建议用益阳阶取代“道保湾阶”作为我国奥陶系区域年代地层单位,易于与瑞典弗洛阶金钉子剖面对比。对宜昌附近黄花场、分乡、陈家河和普溪河等以及湖南慈利茅草铺大湾组至宝塔组含牙形石碳酸盐岩地层的系统采集和研究表明,大湾组自下而上可以分为上Oepikodus communis、Oepikodus evae (s.s.)、Periodon flabellum、Microzarkodina russica、Baltoniodus triangularis、Baltoniodus navis、B.norrlandicus和Lenodus antivariabilis等8个牙形石生物带,并讨论了它们与相关笔石带的对应关系。随着牙形石Protopederodus liripipus在黄花场和普溪河剖面宝塔组底界之上2~3 m出现以及相应碳同位素偏移,说明在扬子碳酸盐岩台地上奥陶统凯迪阶下界应置于宝塔组下部,与Hamarodus? europaeus牙形石带近底部大致相当或接近。据高分辨率离子探针(SHRIMP-II)锆石U-Pb年龄测定,宜昌岩屋咀晚奥陶世五峰组底部Dicellograptus complexus笔石带之下20 cm所发现斑脱岩夹层的年龄为(448.6±4.8) Ma;而田家场Paraorthograptus pacificus笔石带顶部斑脱岩夹层的年龄为(446.5±2.1) Ma,暗示宜昌地区五峰组大约经历了5.4 Ma的沉积时间。  相似文献   

6.
引言和县奥陶纪地层出露于县境西北部(图1)。该区奥陶系虽早有报导,但未作详细研究。由于紧邻南京,因此长期以来均认为与宁镇山脉地层相似。 1961年,南京大学地质系师生在本区工作时,于早奥陶世地层中发现笔石。这一发现,对下扬子区奥陶纪地层的更深入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为了进一步解决本区奥陶纪地层的划分和对比,1963年11月中旬张全忠、仇洪安、焦世鼎三人前往该区四碾潘三道坝口测制奥陶纪地层剖面。通过野外剖面的观察和大量化石的采集,初步认为和县奥陶纪地层和宁镇山脉一带并不相似。尤其是庙坡组、四碾潘组等含笔石页岩地层的发现及其生物群的研究,我们确认这里的奥陶纪地层与鄂西、黔北一带比较接近。为了对奥陶系笔石页岩地层进行更详细的研究,次年六月由张全忠、焦世  相似文献   

7.
山东九龙群炒米店组概念新议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山东地区寒武系-奥陶系界线以往是以三叶虫和角石生物带为依据来确定,由于在界线上下几十米难以获得这类可供鉴定的大化石,这一重要年代地层界线实际上就划在三山子组b段之底。在长清区崮山镇范庄剖面上该界线确定在炒米店组之顶界,因而山东炒米店组被定义为"上寒武统最上部的一个岩石地层单位"。近年来,在长清张夏—崮山地区、青州尧王山地区和莱芜黄羊山地区,根据牙形石"Cordylodus lindstromi"准确确定的寒武系-奥陶系界线均位于炒米店组内部,分别距炒米店组顶9.05m、58.10m和4.00m。根据上述成果和岩石地层单位命名原则,炒米店组应定义为跨寒武纪与奥陶纪的岩石地层单位。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笔者对太行山南段奥陶系地层的划分对比开展专题研究,其工作重点是下马家沟组、上马家沟组和峰峰组。现提出牙形石动物群研究的初步成果,依此探讨对下马家沟组、上马家沟组和峰峰组的划分对比及时代归属问题。  相似文献   

9.
安徽和县奥陶纪牙形石生物地层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一、前言 1977年为适应在古潜山中找油,气的需要,我们在长江下游地区开展了对牙形石的研究。首先,选取地层研究程度较详细,大化石资料丰富的和县四碾潘奥陶系剖面,系统的采集了牙形石样品,经分析处理获得了丰富的牙形石。  相似文献   

10.
牙形石在以碳酸盐岩为主的华北奥陶系划分对比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针对华北奥陶纪牙形石的研究已持续近半个世纪,总体上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自20世纪70年代到21世纪初,第二阶段为最近10年(2010—2020)。第一阶段以建立牙形石生物地层序列为目标,主要为解决石油勘探过程中地层时代的确定和地层对比的需求;第二阶段的研究以修订化石带为主,目的是与国际地层研究接轨。近年来在华北板块西北缘的工作显示,该区奥陶纪牙形石在纵向上具有显著的生态变化,可分为达瑞威尔期中期、达瑞威尔期晚期—桑比期中期、桑比期晚期—凯迪期中期3个时段。第一时段以介于北美中大陆区和北大西洋区之间的热带台地边缘型牙形石为特征;第二时段以北大西洋型为主混有少量亚澳型牙形石为特征;第三时段以亚澳型和北美中大陆型牙形石混生为特征。在华北西北缘尽可能使用广布性标准牙形石属种进行化石带厘定,共识别牙形石带12个,自下而上分别是达瑞威尔期Histiodella cf. holodentata间隔带、Histiodella kristinae谱系带、Histiodella bellburnensis延限带、Dzikodus tablepointensis间隔带、Eoplacognathus suecicus间隔带、Pygodus serra间隔带和Pygodus anserinus(早期型)间隔亚带,桑比期Pygodus anserinus(晚期型)间隔亚带和Belodina compressa间隔带,凯迪期Belodina confluens间隔带、Yaoxianognathus neimengguensis间隔带和Yaoxianognathus yaoxianensis间隔带。由于部分化石带与国际同名带的对比还存在一些矛盾,尚需今后进一步解决。  相似文献   

11.
矿产开发与环境保护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郭真 《吉林地质》1997,16(2):11-16
通过国内多个矿区实例,较系统地叙述了矿产资源开发导致的生态环境破坏和污染状况。表明矿产开发中对环境污染的途径包括河流、土壤、等。最后简要介绍了国内、国外几种对采矿污染比较有效的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2.
通过在吉南浑江地区开展的白山市等三幅1∶5万区调工作,尝试性地运用层序地层学的理论,初步总结了不同特征的不整合面(层序界面)及凝缩段的识别标志;分析了地层序列中矿产分布特征;探讨了层序分析中以剖面岩石(岩性、组构)、相转换界面的基础研究方法。进而将浑江地区新元古代—早古生代地层划分为三个Ⅱ级沉积序列(超层序)、七个Ⅲ级沉积序列(层序)。  相似文献   

13.
The discovery of ultrabasic rocks and of diamonds in Upper Triassic-Lower Jurassic kimberlite pipes in the Siberian platform gave impetus to the search for diamond deposits in this area. Also, the discovery of diamond placers in Mesozoic and Cenozoic marine and nonmarine sediments in 1948 intensified the search. The geology of the area is characterized, as is that of the African diamond fields, by considerable faulting and heterogeneous composition of the basement, the development of large depressions, and a magmatic cycle dominated by basic and ultrabasic magmas. Many unexplored areas within the platform, undoubtedly having similar characteristics, are potential diamond producers. --G. E. Denegar.  相似文献   

14.
苏北中部滨海平原贝壳砂堤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世界各地的沿海低平原地区,如美国东部海岸、澳大利亚、新西兰、圭亚那、中国东部海岸部广泛发育着一种与海岸平行或交角很小的堤状砂脊--贝壳砂堤(Cheni-er ridge)。它是古海岸线的遗迹,记录着海岸发育的历史,贝壳砂堤的研究对探讨海岸的发育、海陆变迁,确定海平面的升降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吉林省地体构造的基本特征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吉林省地体构造的一个显著特征是在早古生代以前,伊舒断裂两侧分属两个不同的大地构造单元,西侧的构造环境与华北大陆板块北缘相似,为受古蒙古洋作用的早生代活动陆缘,东侧为长白山一张广才岭地体添加带(也称联合地体(省内包括吉林-延边古生代增生褶皱带及辽吉台块。其中辽吉台块于新元古代到早寒纪位于赤道附的,以后沿巨型拆离面逐渐北移,于二叠纪末沿辉发河-古洞河拼贴带,与吉林一延边古生代陆缘增生褶皱带拼贴到一起。  相似文献   

16.
依据中国早石炭世珊瑚群特征的研究,岩关期珊瑚地理区系可分(一)北方珊瑚大区——中国北方珊瑚区:①兴安珊瑚分区以Ankhelasma和Homalophylites等北美分子为主的单体不具鳞板的珊瑚;②准噶尔珊瑚分区以Kasinela,Hebukephyylum等欧亚分子为主体的单体无鳞板珊瑚。(二)特提斯珊瑚大区——中国南方珊瑚区:①华南珊瑚分区以Cystophrentis-Pseudouralinia为代表的珊瑚群;②西部珊瑚分区以Beichuanophylum-Siphonophylia-Humboldtia为代表的珊瑚群。大塘期珊瑚地理区系可分(一)特提斯珊瑚大区——K.Y.珊瑚区:①北天山—吉中珊瑚分区以Yuanophylum-Gangamophylum-Siphonophylia为代表的珊瑚群;②南部珊瑚分区以Yuanophylum-Keichouphylum为代表的珊瑚群。(二)冈瓦纳珊瑚大区——藏南珊瑚区:①冈底斯—口念青唐古拉珊瑚分区以Rhopalolasma-Mirusophylum为代表的小型单体无鳞板的珊瑚群;②喜马拉雅珊瑚分区以Longiclava-Cumminsia为代表的单体不具鳞  相似文献   

17.
李靖  赵建军  王书 《地质与资源》2011,20(3):217-221
矿产资源规划数据库是“国家、省、市、县四级矿产资源规划管理信息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数据库包括空间数据和非空间数据两大类,涵盖了基础地理、基础地质、矿产资源现状、矿产资源规划等方面的内容.建立矿产资源规划数据库,为本地区地质调查和矿产资源管理的信息化建设,提供基础数据支撑.主要阐述了以MapGIS、ArcGIS及Microsoft Office等软件为工具,建立辽宁省矿产资源规划数据库的过程及注意事项.  相似文献   

18.
甘肃第四纪古地理环境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曹兴山 《甘肃地质》1996,5(2):40-56
第四纪在全球性冰期和间冰期气候影响下,甘肃气候呈干旱、寒冷与温暖、湿润交替变化。沉积物以灰色格调为主,水平和垂直分带规律明显,成因类型复杂。各地区在小气候影响下植被发育不平衡。总的看来,以干旱区系草本植物为主,喜温暖湿热的木本植物较少,一般呈荒漠草原型和疏林草原型,局部为森林草原型。动物群的分布和古人类的发展受古地理环境影响:早更新世早期以大型哺乳动物为主;早更新世晚期和中更新世以穴居的鼠兔类为主;晚更新世以干旱—半干旱草原型动物群为特征;全新世在适宜条件下人类文化得到发展,部分野生动物在人类豢养下成为家畜  相似文献   

19.
沙尘暴是甘肃近年来的主要灾害天气之一。文章主要从年均变化、季节变化、空间分布上分析了甘肃沙尘暴的发生特征、沙尘暴产生的自然及人为原因,最后就甘肃主要生态系统的环境整治、沙尘暴治理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20.
陕西省莫霍面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依据陕西省最新1/50万区域重力资料,采用不同场的不同计算方法,发现陕西省莫霍面的埋深,自东向西由浅变深,南北向上为南北浅中部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