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劳雄  张肇新 《地球学报》1996,17(1):78-84
折腰山矿床的筒状矿体,产于折腰山火山一沉积形成的层状矿体中。经实地调查并与邻区的构造对比研究,作者认为,形成该筒状矿体是地壳运动对一层状矿体改造变形的结果。  相似文献   

2.
通过研究折腰山矿床矿体(群)的形态、产状和不同类型矿体的产出部位及其成矿主元素的富集规律反映出折腰山矿床是受折腰山古火山机构中以NIV向为主和NE向两组继承性成岩断裂系统控制.它既是热卤水对流循环成矿的喷流通道,又作为成矿作用的容矿空间,控制着矿体(群)的分布.由于断裂系统浅部压应力小,其开放性和贯通性均好,东西矿体(群)相互交结联为一体;而深部压力增加,断裂系统的开放性和贯通性均不好,只在两组断裂交汇处成矿,从而形成折腰山矿床四足“鼎”式成矿产出特征.  相似文献   

3.
白银矿田折腰山大型古火山口及其在成矿作用中的地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古火山地质学和矿床学研究表明,白银矿田折腰山Cu-Zn矿床地段,是一个火山岩岩相发育齐全、空间展布有序、相序关系清楚的大型古火山口。赋存在这一大型古火山口构造部位的折腰山矿床位于古火山口中心位置,主要与一套粗火山碎屑岩紧密伴生,不受单一岩性控制。矿床具典型的垂直分带和水平分带,矿体主体定位于古火山喷口内的通道构造中,局部形成于喷口以上海底近喷口处,属典型的喷口内和喷口过渡类型,简称火口型矿床。  相似文献   

4.
西藏墨竹工卡县甲玛矿区筒状矿体的发现及其地质意义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甲玛铜多金属矿床是冈底斯成矿带内与斑岩成矿作用有关的斑岩-矽卡岩型矿床。通过对甲玛矿区16号、32号勘探线剖面上主成矿元素以及其他常微量元素矿化分布规律的分析,指出在16线ZK1620~ZK1618之间存在筒状钼铜矿体,其角岩中矿体最大厚度491.38 m,铜平均品位0.21%,钼平均品位0.046%,矿化中心位于ZK1616附近;同时,在林布宗组与多底沟组层间构造带中产出巨厚的矽卡岩型铜钼(金银)多金属矿体,矿体厚度最大达252.2 m,铜平均品位0.75%,钼平均品位0.10%,金平均品位0.24 g/t,银平均品位12.26 g/t。在32线ZK3212~ZK3220范围内也存在筒状钼铜矿体,角岩型矿体最大厚度826 m,铜平均品位0.24%,钼平均品位0.054%,矿化中心位于ZK3216附近;角岩矿体下部为矽卡岩型铜钼(金银)多金属矿体,矿体最厚处超过127.9 m,铜平均品位0.72%,钼平均品位0.053%,金平均品位0.11g/t,银平均品位7.02 g/t。研究表明,甲玛铜多金属矿存在一个以ZK1616~ZK3216一带为矿化中心的筒状矿体(角岩+矽卡岩型矿体),在筒状矿体的深部可能存在隐伏含矿斑岩体。  相似文献   

5.
白银矿田折腰山大型古火山及其在成矿作用中的地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古火山地质学和矿床学研究表明,白银矿田折腰山Cu-Zn矿床地段,是一个火山岩岩相发育齐全(包括喷发-爆发相、喷发-溢流相、溢流相、火山颈相、次火山侵入相、火山侵出相以及喷发-沉积相)、空间展布有序、相序关系清楚的大型古火山口。赋存在这一大型古火山口构造部位的折腰山矿床位于古火山口中心位置,主要与一套粗火山碎屑署紧密伴生,不受单一岩性控制。矿床具典型的垂直分带和水平分带,矿体主体定位于古火山喷口内的通道构造中,局部形成于喷口以上海底近喷口处,属典型的喷口内和喷口过渡类型,简称火口型矿床.  相似文献   

6.
藏东各贡弄铜金多金属矿床地质特征及其成因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藏东各贡弄铜金多金属矿床工业价值巨大.矿区有燕山期和喜山期岩浆岩侵位于下三叠统马拉松多组地层中,喜山期石英二长斑岩与成矿关系密切.产于斑岩体内的矿体呈筒状,产于接触带夕卡岩中的矿体呈似层状.岩石地球化学反映出岩体围岩中富集的成矿元素来自于斑岩体,接触带附近矿化元素的变化与岩石的破碎程度,蚀变强度呈正相关关系.矿床同位素分析表征了流体的深源特征,并在成矿过程中有大气水的参入.矿床为斑岩型多金属矿床.  相似文献   

7.
黑龙江金厂J-1号金矿体地质特征及深部预测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黑龙江东宁金厂金矿床是与印支-燕山期中酸性火山-次火山岩有关的大型金矿床,矿化类型主要有隐爆角砾岩型,多金属硫化物细脉充填型及破碎蚀变岩型,矿体主要受隐爆角砾岩筒,环状,放射状构造控制,筒状角砾岩型金矿的资源量占全区的80%以上。矿区内最主要的J-1号金矿体矿化类型为隐爆角砾岩型。品位高且稳定,在系统总结该矿体地质特征的基础上,对其深部远景进行了预测。  相似文献   

8.
白银矿田找矿的进展与启迪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成岩成矿新理论指导下,白银矿田地质找矿工作近年来取得了新的进展,在小铁山矿床西段深部及折腰山矿床深部北侧找到了盲矿体。总结其找矿成果,研究不同时期找矿思路及其变化,有利于今后取得找矿工作的更大突破。  相似文献   

9.
张汉成 《现代地质》2000,14(4):417-422
根据石青硐—白银厂区域火山岩 (亚 )带中已知典型矿床的地质及地球化学异常特征 ,建立了折腰山矿床地质地球化学异常模型。以这一模型为指导 ,在白银厂黑石山地区成矿有利地段横湾沟系统全面地进行了地质和化探研究工作 ,预测在该地段存在与折腰山相类似的火山喷口型 Cu ( Zn)矿床。  相似文献   

10.
甘肃白银厂-石青硐火山岩带是北祁连地区块状硫化物矿床成矿带的主要地段,在其中已发现6个工业矿床。典型矿床的综合信息找矿模型研究对于进一步开展矿体定位预测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将已发现的矿床划分为火山喷口Cu(Zn)型(折腰山型)、火山喷口斜坡Zn—Pb-Cu型(小铁山型)和火山沉积洼地Pb-Zn-Cu型(石青硐型)三(亚)类,并通过对典型矿床的地质特征、地球物理特征、地球化学特征及找矿标志等进行对比分析和研究,建立了折腰山型、石青硐型两类矿床的综合信息找矿模型。应用该模型在黑石山地区进行成矿预测,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1.
黑龙江老柞山金矿床地质特征及成矿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姜宝龙 《矿产与地质》1998,12(3):172-177
黑龙江老柞山大型金矿床由东、中、西矿带组成,东矿带矿体产于兴东群大马河组中,中矿带矿体产于元古代混合花岗岩与混合岩接触带矽卡岩中,西矿带矿体产于元古代混合花岗岩内。金矿床的形成经历了混合岩化作用,韧性剪切作用及岩浆热液叠加的成矿过程。  相似文献   

12.
玛瑙山铁锰多金属矿床产于棋梓桥组底部层位中,矿体呈似层状。除铁、锰、铅外,伴生有银、铟。由泥盆纪沉积期成岩成矿作用和燕山期岩浆热液叠加成矿作用所形成的沉积改造—岩浆热液叠加型铁锰多金属矿床。  相似文献   

13.
白胜利  赵选政  李志高 《陕西地质》2004,22(2):18-24,34
银厂沟铜银矿位于“山柞旬”贵、有色金属成矿区的东北部。区内异常展布与泥盆系下统西岔河组相一致。矿体主要赋存于西岔河组下段砾(砂)屑硅质岩中。矿体的形成经历了同生热水沉积及后期构造改造两个阶段,矿床类型应为沉积一改造型。  相似文献   

14.
曾昭健 《湖南地质》1997,16(3):163-166
玛瑙山铁锰多金属矿床产于棋梓桥组底部层位中,矿体呈似层状。除铁、锰、铅外,伴生有银、铟。由泥盆纪沉积期成岩成矿作用和燕山期岩浆热液叠加成矿作用所形成的沉积改造-岩浆热液叠加型铁锰多金属矿床。  相似文献   

15.
通过生产探矿实践总结出上庄金矿床Ⅳ号矿体在平面上,剖面上的变化规律及成矿地质特征,认为Ⅳ号矿体主要受上庄一望儿山断裂带的次级构造控制成矿,是由一系列小矿脉组成的矿体群,并提出深部找矿方向。  相似文献   

16.
金谷山金矿床产于上古生界二叠系柯岛组地层中,矿化类型为构造蚀变岩型。火山喷发-沉积作用形成的中酸性火山-碎屑岩系,是金矿形成的基本因素和矿源层,变质变形作用是金矿形成的根本因素,脉岩活动是金矿成矿的叠加因素。矿体受韧性剪切变形变质带控制,矿床成因为变质热液与岩浆热液叠加的复合型。  相似文献   

17.
戴清忠  陈荣魁 《福建地质》2008,27(4):369-376
福鼎山后尖玄武岩位于福鼎一福清北东向断裂带北东段,呈岩筒状产于石帽山群下组下段火山沉积岩中,属钠质碱性玄武岩系列,由玄武质火山角砾岩、碧玄岩、橄榄辉长一玄武岩组合,经历火山爆发、喷溢、次火山侵入3个阶段而形成。  相似文献   

18.
四川彭州市卧牛坪石灰岩矿位于龙门山飞来峰构造带,含矿层赋存于二叠系阳新组,原碳酸盐岩经过构造作用的搬运、挤压、破碎,重结晶而形成本飞来峰含矿岩体。对该石灰岩矿床的勘查采用了方格网状布置工程的勘探方法控制矿体质量、内部结构构造及矿体形态。  相似文献   

19.
安福县大岗山金矿为江西地质矿产调查研究大队于1993年发现,1994年进行初步甚查。圈出矿体5条,其中二条矿体规模较大,目前已由地方企业开采。该矿的发现,对武功山地区寻找金矿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折腰山矿床蚀变岩筒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折腰山蚀变岩筒产于折腰山大型古火山机构中。平面上呈椭圆形分布,具明显的水平分带,绿泥石化带位于蚀变岩简中心部位,绢云母硅化则位于其外侧;在垂深上由于古火山机构中NW和NE向两纽继承性断裂系统浅部和深部开放性差异,致使蚀变岩简中绿泥石化带形成“马裤”状产出样式;在矿床深部形成“马鞍桥”无矿地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