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交代结构构造在花岗岩的结构构造中占有重要地位,它们的出现与花岗岩形成过程的挥发组分有关。本文详述了花岗质岩石中主要造岩矿物的各种交代结构构造的特点及其在不同阶段结构变化系列。花岗岩的交代结构可分为二种成因类型。混合交代和岩浆交代类型,二者在交代结构的表现上有所不同,并可形成一系列交代结构演化系列,它们大致与变质作用经混合岩化作用发展成为岩浆结晶作用的阶段相符合,可分为下列几种主要交代结构类型:由变质作用的镶嵌结构变为混合岩化作用的交代镶嵌和镶嵌交代结构并通过片麻交代结构发展成为岩浆交代的半自形交代结构,后  相似文献   

2.
试论阜平杂岩的深熔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阜平杂岩中广泛产出浅色脉体,从而显示强烈的混合岩化作用。前人把引起混合岩化作用的机制归因于岩汁交代、重熔或无水深熔作用,似乎与实际的岩相结构不是很一致。矿物自形晶、钠长石净边结构和一些典型的矿物转化反应表明,阜平杂岩的混合岩化作用实际上经历了复杂的过程,主要表现为有水条件下的深熔作用。所形成的熔体有较大的流动性,可迁移一定的距离而进入邻近的岩石,对这些部位而言相当于发生了外来熔体的注入活动,造成熔体注入式混合岩化作用,形成一些交代反应和结构。因此,阜平杂岩混合岩化作用中的变质反应过程既包括长英质矿物的熔融(溶解),还涉及一种含水矿物(如黑云母)转化形成另外一种含水矿物(如角闪石)的化学反应。阜平杂岩的混合岩化作用最重要的机制是水致熔融或含水深熔作用,溶解性重熔或无水深熔作用则较为次要。  相似文献   

3.
泸水——龙陵——瑞丽一线以西直抵中缅交界线之间广泛分布的一套结晶片岩及各类混合岩,称为腾冲——瑞丽变质带。它地处“三江”褶皱系南部,区内混合岩化与前寒武纪结晶基底混合岩化有所不同。详细研究本区混合岩化特征及成因,不仅对加深“三江”地区基础地质方面的认识有所裨益,且对在本区找寻与混合岩化作用有关的矿产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根据我队二十多年的集体劳动成果,以个人的认识,讨论本区混合岩化基本特征及成因类型,不当之处,请批评指正。  相似文献   

4.
滇西云龙混合岩及其与锡矿化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岩石的结构构造、岩石化学、矿物学、微量元素地球化学、同位素地质学等研究认为,滇西云龙铁厂锡矿区含锡围岩是崇山群(前寒武纪)在加里东期经过混合岩化作用形成的;混合岩成岩方式以交代作用为主,主要表现为多期多阶段的钾化、钠化、硅化。早期深部来源的热液诱发了混合岩化作用的发生,混合岩化热液主要来源于原岩本身分异出的富含钾、钠、硅的流体,交代作用的过程中硅、钠、钾起主导作用。空间上与混合岩密切伴生的锡矿床是混合岩化作用的最终产物。崇山群是锡的矿源层,混合岩化作用使地层中锡活化转移并富集在有利部位形成工业矿床。笔者将这类矿床称之为混合岩型锡矿。  相似文献   

5.
通过岩心观察和薄片鉴定,在岩石学和矿物学特征分析基础上,结合白云石有序度测定,碳、氧同位素、锶同位素和稀土元素组成及配分模式分析,详细研究了川北元坝地区长兴组白云石化作用的特征、机制及模式,结果表明长兴组发育微晶白云石(岩)、粉-中晶他形白云石、粉-中晶自形白云石和异形白云石等四种类型,它们的有序度由低变高;白云石的碳、氧同位素、锶同位素和稀土元素组成及配分模式特征表明,长兴组微晶白云石(岩)、粉-中晶他形白云石、粉-中晶自形白云石主要形成于浓缩海水环境、正常海水环境、或者与正常海水相似的地层水环境中,并遭受过热液地质作用的改造,从微晶白云石(岩)→粉-中晶他形白云石→粉-中晶自形白云石是一个沉积埋藏过程中多阶段白云石化作用的产物,异形白云石则由热液作用形成;根据长兴组白云石的矿物学和地球化学特征及白云石化作用与层序和沉积相之间的关系,分别可以用准同生期蒸发泵白云石化作用模式、准同生期渗透回流白云石化作用模式、成岩早期浅埋藏状态下地层水白云石化作用模式和成岩晚期热液白云石化作用模式来解释微晶白云石(岩),粉-中晶他形白云石、粉-中晶自形白云石和异形白云石的形成。白云石化作用是有利于长兴组储层形成的建设性成岩作用。  相似文献   

6.
东海变质岩区广泛分布多种类型的长英质片麻岩,构成片麻岩杂岩区。这一套长英质片麻岩,前人曾认为是变质的火山岩、火山-沉积岩经混合岩化作用形成的混合岩,并根据岩石类型、混合岩化作用程度以及所含表壳岩包体的多少,按沉积地层学原理划分了地层单位,建立了群、组、段。近年来,有关国内外这方面的研究成果表明,无论是在太古宙花岗—绿岩地体,还是麻粒岩一片麻岩地体中,花岗岩类侵入体均占主导地位。我  相似文献   

7.
王礼胜  李玉静  何明跃  王濮 《矿床地质》1998,17(Z3):429-432
本文在区域地质背景的基础上,介绍了阜平隆起区刚玉宝石矿床(点)的地层分布、构造控制、含矿岩石、矿体产状等特征,以及刚玉宝石的矿物学简要特征;并在大量野外产状及岩石结构构造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根据作者矿床矿物学研究的证据,首次提出并证实此类型矿床属深熔型混合岩化作用成因,即“混合岩型”。  相似文献   

8.
老君山是一个具有远景的多金属成矿区。本区主要经历了沉积、变质、花岗混合岩化、花岗岩的侵入四个地质作用时期,锡、钨、铜、铅锌等多金属富集与有关地层中的金属含量及花岗岩的成因、演化有密切关系。在一定的沉积地层中锡、钨等金属元素含量较高的基础上,于花岗混合岩化过程中可以得到富集;而到燕山期花岗岩中再度得到富集,在岩浆期后气液活动中,这些金属元素被气液自花岗岩中释放出来,带到有利矿化部位,形成不同类型的矿化富集,如云英岩型、伟晶岩型、夕卡岩型、长英岩型、硅酸盐——锡石——硫化物型等矿石类型。因此,本区锡、钨和其他金属矿的形成与花岗混合岩化作用及花岗岩侵入作用有紧密关系,特别是花岗混合岩的基性前锋和花岗岩的内外接触带,它们的迭加、复合部位是找矿的最佳地段。  相似文献   

9.
稀土是我国最重要的战略性关键金属之一,碳酸岩型稀土矿床是中国乃至全球稀土资源最主要的来源,这类碳酸岩体周围通常发育霓长岩化围岩蚀变.霓长岩化作用是碳酸岩岩浆出溶的流体与围岩相互作用、并最终形成霓长岩的一类地质作用,它是碳酸岩及相关稀土矿化的重要野外标志.本文从概念模型、分类命名、岩相学特征和组分迁移规律等对霓长岩化作用(及其产物)进行综述,并结合实验岩石学资料以及典型稀土矿床的最新研究成果探讨霓长岩化作用对碳酸岩型稀土矿床成因机制的指示意义.霓长岩化作用通常与角砾岩化作用相伴生,后者是碳酸岩岩浆侵位过程的产物.角砾岩化作用使岩体破裂并产生构造裂隙,为碳酸岩流体的运移和后期稀土矿化提供空间.霓长岩的分类命名较为繁杂且混乱,一般按照碱质含量的不同分为钾质和钠质(以及过渡型)霓长岩.霓长岩中的主要矿物有碱性镁铁质矿物(碱性辉石、碱性角闪石)、碱性长石(钾长石-钠长石系列)和云母族(金云母-黑云母系列)矿物."加碱去硅"是原岩发生霓长岩化作用时最重要的组分迁移特征,但并不是所有类型的原岩均遵循这一规律.此外,最新的实验模拟也表明,碱质是霓长岩化过程中稀土元素得以远距离迁移的关键因素.由于具有较高的温度,霓长岩化作用的发生通常早于(少数情况下同时)稀土矿物的沉淀,因此大规模稀土矿化是叠加于霓长岩化蚀变之上的.  相似文献   

10.
稀土是我国最重要的战略性关键金属之一,碳酸岩型稀土矿床是中国乃至全球稀土资源最主要的来源,这类碳酸岩体周围通常发育霓长岩化围岩蚀变.霓长岩化作用是碳酸岩岩浆出溶的流体与围岩相互作用、并最终形成霓长岩的一类地质作用,它是碳酸岩及相关稀土矿化的重要野外标志.本文从概念模型、分类命名、岩相学特征和组分迁移规律等对霓长岩化作用(及其产物)进行综述,并结合实验岩石学资料以及典型稀土矿床的最新研究成果探讨霓长岩化作用对碳酸岩型稀土矿床成因机制的指示意义.霓长岩化作用通常与角砾岩化作用相伴生,后者是碳酸岩岩浆侵位过程的产物.角砾岩化作用使岩体破裂并产生构造裂隙,为碳酸岩流体的运移和后期稀土矿化提供空间.霓长岩的分类命名较为繁杂且混乱,一般按照碱质含量的不同分为钾质和钠质(以及过渡型)霓长岩.霓长岩中的主要矿物有碱性镁铁质矿物(碱性辉石、碱性角闪石)、碱性长石(钾长石-钠长石系列)和云母族(金云母-黑云母系列)矿物."加碱去硅"是原岩发生霓长岩化作用时最重要的组分迁移特征,但并不是所有类型的原岩均遵循这一规律.此外,最新的实验模拟也表明,碱质是霓长岩化过程中稀土元素得以远距离迁移的关键因素.由于具有较高的温度,霓长岩化作用的发生通常早于(少数情况下同时)稀土矿物的沉淀,因此大规模稀土矿化是叠加于霓长岩化蚀变之上的.  相似文献   

11.
吴川-四会断裂带中段及罗定盆地周边金矿区域成矿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川-四会断裂带中段和罗定盆地周边各级断裂构造发育,岩浆活动强烈,金矿床(点)众多,是粤西重要的产金地之一。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从金矿控矿因素、成矿演化、空间分布规律等方面对金矿区域成矿规律进行了系统总结。主要结论有:(1)中-新元古代云开群、南华纪大绀山组、震旦纪坝里组和老虎塘组为金的矿源层,在复杂的构造、变质、混合岩化、花岗岩化及岩浆作用中,金不断地被迁移出来,向构造应力集中区段迁移,并最终富集成矿;(2)河台、罗定金矿田受韧性剪切带控制,但韧性剪切带的控制作用主要体现在构造作用产生的巨大应力对金的迁移富集的影响,主成矿期发生在糜棱岩形成之后,新洲金矿田受印支-燕山期逆冲推覆构造控制;(3)金的成矿可划分为三个阶段,包括初始富集阶段、预富集阶段和工业富集阶段,三个阶段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区域地质-成矿演化系统,不同矿田,由于地质作用特征有差异,成矿演化结构也有所不同;(4)金矿区域分布主要与含金建造的分布及引起金迁移富集的因素有关,花岗岩与围岩接触带和混合岩、混合花岗岩与围岩的过渡带为成矿有利环境;(5)在成矿模式方面,认为凌井生等建立的河台金矿的成矿模式,不但能较好地反映河台金矿田的成矿作用特征,同时也反映了罗定金矿田的成矿作用特征,并结合彭少梅对新洲地区逆冲推覆构造与金矿关系研究成果及新洲地区地质构造特征,建立了新洲地区构造控矿模式。  相似文献   

12.
内蒙古固阳一带广泛出露了一套太古宙乌拉山 (岩 )群的高角闪岩相—麻粒岩相的岩石。通过区域地质调查及重点地段的研究 ,确定其在区域变质作用中总体处于高角闪岩相 ,但也存在局部高温高压 (麻粒岩相 )的地段。根据脉体特征及相互关系 ,划分出第一期以富钠 (脉体为英云闪长岩、奥长花岗岩 )为特征和第二期以富钾 (脉体为钾长花岗岩 )为主的两期混合岩化作用。确定第一期为前构造期的混合岩化作用 ,是区域变质作用的延续与发展 ;第二期为同构造期的混合岩化作用 ,随着乌拉山旋回构造运动的加强而加强、构造运动的结束而结束  相似文献   

13.
小秦岭Q8号金矿床地质特征及深部资源潜力分析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白和 《陕西地质》2003,21(1):19-27
小秦岭金矿团田Q8号矿脉金矿床受地层、区域变质—混合岩化、岩浆活动及构造控制。矿区混合岩化强烈,岩浆活动频繁,构造复杂。矿脉规模大,赋存矿体数量多,是目前陕西小秦岭金矿田中延深深度最大、赋矿标高最低的金矿床。根据矿床地质特征分析,矿床仍有深延条件,其深部资源潜力较大。  相似文献   

14.
变质作用矿床概述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董申保 《地学前缘》1999,6(2):231-232
近代矿床学研究已初步摆脱经典和相对立的内生及外生作用矿床的研究范围,走向一个以整体地质环境为背景,以各种地质作用相互联系为基础的动力学研究方向,并从矿床的源区和源岩出发,在不同的地质作用下特别是与挥发组分的参与相结合,追溯其矿床的形成过程。变质作用矿床是一类中间型的矿床,属于近源迁移型。在原有地壳中含矿建造和矿源层的基础上,经历了变质作用和它的后期混合岩作用过程,并通过变质作用传导体制的不同阶段中出现的流体的参与,形成一系列由前变质矿床直至混合岩化期后矿床。文中对影响变质作用矿床的控制因素及其地位作了扼要的叙述,进行了变质作用分类的探讨,并从其传导体制中出现的热流及其形成环境上,与岩浆型花岗岩期后热液型进行对比和讨论。  相似文献   

15.
本文采用统计分析方法处理石榴子石的分析数据,从中获得一些可靠的地质信息,为正确地认识本区的地质发展史和混合岩化的详细过程提供了科学依据。我们采用了簇群分析和因子分析二个方法,结果一致证明了矿体的顶板混合岩化程度较高,矿体底板的混合岩化程度较低;因子分析(R型)获得了混合岩化过程中,混合岩化作用有两次热峰,在第二次热峰后局部产生了热液活动,形成了少量的硫化矿物。这是一般方法所不及之处。  相似文献   

16.
辽东裂谷硼铁矿床地质及成矿作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辽东硼铁矿床是一处类型独特的超大型矿床。文章对该矿床的地质特征、矿石物质组成、矿床稀土元素和稳定同位素特征及矿化时代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该矿床的成矿作用主要表现为海底热水沉积成矿,区域变质混合岩化作用对矿床进行了强烈的叠加改造,使硼铁进一步富集而形成工业矿床。  相似文献   

17.
康滇地轴巨粒晶质铀矿的发现及其地质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成江  陈友良  李巨初  徐争启  姚健 《地质通报》2015,34(12):2219-2226
康滇地轴米易海塔地区富晶质铀矿石英脉产于晚元古代受混合岩化作用影响的五马箐组黑云斜长片岩中,受韧-脆性断裂构造裂隙带控制。晶质铀矿呈黑色,半金属光泽;晶形完好,以立方体与八面体聚形及菱形十二面体为主,少量呈立方体;粒径大多0.5cm左右,最大可达1cm以上。共生矿物组合为石英-晶质铀矿-榍石-辉钼矿组合。研究认为,晶质铀矿形成于温度压力较高及深度较大的地质环境,是高温偏酸性流体在温度缓慢下降的强还原条件下结晶而成的。康滇地轴具有形成高强度铀矿化的地质背景和成矿条件,在康滇地轴混合岩地区最有前景的铀矿类型应为受韧-脆性构造控制的中高温热液脉型矿化。  相似文献   

18.
The Shilu iron ore deposit is one of the highly economically important rich iron deposits in China. Based on the results of geological field studies, ore composition, and fluid inclusion research, it can be reasonably explained that the genesis of this iron deposit is from marine volcanic sedimentary deposition, followed by regional metamorphism and later hydrothermal fluid replacement. The temperatures of regional metamorphism range from 465° to 536°C, while those of later hydrothermal replacement range from 344° to 396°C. The later hydrothermal fluids seem related to the migmatization of Zhan Xian granite which occurs near the Shilu iron ore deposit. Due to the hydrothermal replacement, the original marine volcanic deposits were replaced and the ore became rich and concentrated.  相似文献   

19.
后坊子石墨矿位于华北陆块北缘石墨成矿带中部,属区域变质型石墨矿床。通过岩矿鉴定、激电中梯剖面及探槽工程等手段,探讨了后坊子石墨矿的矿床地质特征、矿体特征,分析了矿床成因。结果表明: 后坊子石墨矿的矿体主要赋存于红旗营子群东井子岩组的厚层含石墨大理岩中; 矿体受地层控制明显,呈似层状,走向NE,倾向NNW; 激电中梯剖面显示,后坊子石墨矿异常呈现“中低阻、高极化”的特征; 矿石的固定碳含量为1.42%~3.28%,矿体稳定,成矿规模较大,具有成为大型石墨矿床的潜力。研究认为,含矽线石榴黑云二长变粒岩和含石墨大理岩为后坊子石墨矿的矿源层,区域变质是后坊子石墨矿床的主要成矿作用,后期的岩浆活动及混合岩化作用使得石墨晶体增大、富集。  相似文献   

20.
Houfangzi graphite deposit is located in the middle of the graphite metallogenic belt in the northern margin of North China Block in Hebei Province, which belongs to regional metamorphic type graphite deposit. In this paper, through rock-mineral determination, IP ladder sections and exploratory trench survey, the authors have discussed its metallogenic ge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ore body characteristics, and analyzed its ore genesis. The research results show that the ore bodies are mainly in the graphitic marble of Dongjingzi Formation of Hongqiyingzi Group, which are stratified and controlled by layers, with NE trend and NNW inclination. The IP anomaly shows that Houfangzi graphite deposit is characterized by low resistance and high polarization. Ore bodies are stable and of big scale, and their fixed carbon content ranges from 1.42% to 3.28%, which has the potential to be a large graphite deposit. The ore-forming material came from granulite and graphite marble, while the regional metamorphism is the main mineralization of Houfangzi graphite deposit, with the enrichment and increasement caused by late magmatic activity and migmatiza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