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邵春森 《气象》1981,7(2):38-38
“梅雨”是特指长江中下游地区初夏季节的一种特定天气气候现象。我们认为梅雨期的划分应以天气现象来确定。这是因为: 1.如依天气形势和天气系统来划分梅雨的起止,容易失去其原来的含义。正如“雨天”意义为下雨,如按天气形势或天气系统划分,把低压控制,定义为“雨天”是不妥的一样。因为低压控制仅是易于产生“雨天”的条件。 2.由长江中下游地区初夏的一段阴雨日总结出的“梅雨天气形势”,也类似于总结出的“寒潮形势”。但我们并不用“寒潮形势”来确定“寒潮”,自然也不宜用“梅雨形势”来定“梅雨”,当然,如果“梅雨天气  相似文献   

2.
中国梅雨影响因子的研究综述   总被引:5,自引:6,他引:5  
梁萍  汤绪  柯晓新  何金海 《气象科学》2007,27(4):464-471
本文主要回顾了中国气象学者对季风系统下的梅雨及梅雨的大尺度影响因子方面的主要研究进展,并总结了有关中国梅雨的划分与预测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最后,本文还提出了有关梅雨影响因子及预测等方面值得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基于“配料”的梅雨锋强降水预报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俊  李武阶  廖移山 《气象》2006,32(9):3-8
在梅雨锋暴雨预报中应用“配料法”,通过降水量的基本公式解释了强降水形成的基本配料,给出了建立配料的基本步骤,同时,通过一次暴雨个例分析,具体阐述了“配料法”在梅雨锋暴雨预报中的应用。结果表明,基于暴雨等强对流天气形成物理机理认识的基础上,所选取的可降水量等动力、热力因子与暴雨有着较好的对应关系,通过分析以上关键物理因子建立的过程,可以给出暴雨潜势预报。  相似文献   

4.
本文着重讨论了6月500hPa亚洲中低纬环流特征与浙北丰枯梅雨的关系以及以3月环流特征量为主体建立丰枯梅雨的长期预报的问题。分析发现:6月500hPa环流变高场出现“X”型和“V”型是丰梅特征,出现“M”型是枯梅特征,梅雨丰枯环流特征对比鲜明。用3月环流特征量为主体作梅雨丰枯的长期预报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5.
从中期天气过程看近几年长江中下游梅雨偏少的原因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鲍名 《大气科学》2009,33(4):708-718
长江中下游地区自2000年到2007年连续八年梅雨期降水偏少。本文从中期天气过程的角度分析了这八年不利于长江中下游梅雨的主要因子, 有东亚高空急流中准定常波动、 西太平洋暖池强对流活动和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活动。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受这些因子的直接影响, 在中期时间尺度上副高环流形势发生变异, 从而造成长江中下游梅雨期的降水异常减少。在这八年的梅雨期中, 这些因子的特别异常, 更主要的由于它们的组合作用是导致近年来长江中下游梅雨偏少的直接原因。并且, 同样是长江中下游梅雨偏少, 不同因子的组合方式也影响着长江中下游梅雨偏少的降水异常分布背景。本文还初浅地讨论了在季节内预测长江中下游梅雨时对中期天气过程的参考。  相似文献   

6.
江苏省梅雨的长期预报和成因分析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徐群  杨秋明 《气象科学》1999,19(1):9-19
本文提出了江苏省中南部两区梅雨量的一种季度预报方法,发现应用20年左右前期气候要素场找因子组建的预报方程对随后两年两区梅雨量有明显预报能力。分析表明每隔2-3年,预报因子即有相当的变化,显示出前期气候系统与地区梅雨量的隔季联系有不断调整的现象,但仍然存在一些稳定出现的前期因子群,例如前期当地区域的降水量可能通过调节深层土壤水份仍会隔季影响当地的梅雨量。  相似文献   

7.
有关江淮梅雨的研究回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梅雨异常与江淮地区的旱涝直接相关,其研究和预测一直是中国气象工作者的重要研究课题之一。主要回顾了国内外气象学家在江淮梅雨的出、入梅,梅雨与季风之间的关系,梅雨锋及其暴雨,以及梅雨的影响因子等方面取得的重要进展,并提出了值得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张宏生 《气象》1981,7(1):19-20
我站地处长江下游南岸,属苏州地区,邻近上海。每年6—7月间常出现持续阴雨的“梅雨”天气,有些年份“梅雨”常出现两段,中间有一个间歇时期,当地群众习惯地把前一段称之为“早黄梅”,后一段称之为“正黄梅”。由于出现“早黄梅”时正值我县夏收夏种的农村大忙季节,因此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很大,当地领导和群众对这个问题是十分关心的。但在本地区的预报讨论中常只把“正黄梅”作为“梅雨”来看待,轻视“早梅雨”的存在。如关于1979年的“梅雨”问题,对此我有不同看法。下面谈谈我对“早梅雨”的看法: 如何确定“早梅雨”? 我县一般年份从6月中旬后期入梅,至7月上旬后期出梅,梅雨期约一个月左右,但在有些年份“梅雨”常分为两段:第一段出现在6月上旬(个别甚至  相似文献   

9.
冷空气与梅雨的关系及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姚叶青  王兴荣  沐贤俊 《气象》2005,31(5):77-79
通过分析1954~1999年梅雨期合肥低温日数与安徽省梅雨量、梅雨期长度的关系发现:梅雨期的冷空气强弱是影响梅雨的一个重要因子。冷空气势力强,一般梅雨期长、梅雨量多;反之,梅雨期短、梅雨量少。  相似文献   

10.
在我国一些地区,一年中某一特定时期总是会出现某种天气特征,成为一种地方性气候。最为熟知的例子就是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梅雨了。梅雨时节,阴雨连绵,连日不断,因此时正值梅子成熟,所以称为“梅雨”。许多诗词都有涉及到梅雨,如宋代赵师秀《约客》:  相似文献   

11.
陈蔚  金小霞  刘梅  杨华栋 《气象科学》2023,43(3):345-357
利用ERA5再分析资料和江苏省自动站降水数据等,结合江苏地区入、出梅标准,分析了2020年江苏省梅雨的时空分布异常特征,从梅雨特征量和大尺度环流因子等特征,揭示了梅雨异常的关键因子,并对暴雨日的大尺度环流特征进行合成分析,得到影响梅汛期暴雨的关键环流因子。结果表明:(1)2020年江苏省梅雨时空分布显著异常,入梅早、出梅晚,梅期达51 d,比常年平均多出一倍;沿江以南和沿淮东部地区梅雨总量为常年平均的2.5倍;梅汛期共15个暴雨日,强降水持续时间长,区域范围大,整体雨强大。(2)梅雨特征量较好的反映了江苏省梅雨的入出梅时间,当特征量显著增强北抬对梅雨期的开始有较好指示意义,当特征量再次北抬,则梅雨季结束,各特征量均呈现一致的时间变化特征。特征量在梅雨期间的异常波动均与暴雨过程相对应,2020年梅雨特征量的多个异常高值中心反映了梅雨期暴雨过程频繁、降水极端性强的特征。(3)梅雨期间大尺度环流形势异常,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呈显著正异常,强度偏强,脊点偏西,引导其西北侧的西南暖湿气流向江淮地区输送,同时北方位势高度偏低,东北冷涡强度略偏强,浅槽活动频繁,携弱冷空气南下与暖湿气流交汇,形成稳定维持的梅雨锋,是超强梅雨形成的主要环流因子(4)印度洋和孟加拉湾、西北太平洋是江苏省梅汛期暴雨的重要水汽源地,通过强烈的西南风,将暖湿气流向长江下游地区输送,配合上空的强烈辐合抬升运动,导致该地区水汽积聚并稳定维持,有利于出现梅汛期暴雨天气。  相似文献   

12.
相当湿位涡异常与梅雨锋暴雨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基于位涡异常与中尺度对流系统发展密切相关的分析事实,以及中尺度天气的发生发展的过程中水汽的重要作用,在引入水汽变化方程的基础上,导出了非均匀饱和大气中的相当湿位涡方程,进而分析了引起相当湿位涡异常的主要因子。依据相当湿位涡包含动力因子、热力因子和水汽因子的特点,利用相当湿位涡及增量对一次梅雨锋暴雨进行诊断和模拟分析,初步揭示了相当湿位涡及其增量对梅雨锋强降水的指示意义,相当湿位涡及其增量大值区对未来1~3小时的强降水具有较好的指示作用。针对梅雨锋暴雨,可以将梅雨湿度锋与相当湿位涡相结合作为强降水短时临近预报的一个指标。   相似文献   

13.
董晓敏  傅顺瑛 《气象》1980,6(10):10-11
长江中下游到日本南部,春末夏初多有一段潮湿、阴雨、暴雨频繁的梅雨期,这是客观现象,为大家所公认。但在具体划分梅雨期时,除因地理位置不同所产生的差异外,还有认识上的分歧而存在的争议。这些争议集中表现在入梅、出梅、梅雨间断、早梅雨,倒黄梅等问题上,统称为“梅雨问题”。我们认为,就梅雨问题展开讨论,很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江淮流域梅雨期降水的空间非均匀分布与前期海温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用中国气象局提供的1978-2007年全国753站逐日降水资料、NECP/NCAR提供的逐日再分析资料和NOAA提供的第2套扩展重建海温资料,从区域整体角度确定了近30 a(1978-2007年)江淮流域梅雨期.采用EOF(empirical orthogonal function,经验正交函数)分析,讨论了江淮流域梅雨期降水空间非均匀分布特征,着重研究了影响江淮梅雨空间非均匀分布的前期海温关键区及关键时段.结果表明:全区一致梅雨旱涝与前期冬季北太平洋鄂霍次克海附近的海温异常有密切的联系.当前期冬季该海域海温偏高时,冬季风偏弱,对应后期梅雨一致偏涝,反之则偏旱.5月南海至台湾和菲律宾以东附近海温偏低,江淮流域梅雨量偏多,反之则偏少.梅雨的南北反相分布与前期秋冬季中印度洋的海温有非常密切的关系,当前一年10月至当年1月中印度洋海温偏高时,梅雨期850 hPa江淮之间易形成切变线,有利于梅雨区“南旱北涝”,反之则“南涝北旱”.梅雨的东西反相分布与前期秋、冬季热带中东太平洋的海温关系密切,ENSO事件有可能通过影响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东西位置,从而引起东亚大气环流异常,导致梅雨东西分布反相.前期秋季和冬季热带中东太平洋海温偏高年(对应ENSO暖事件),西太副高位置偏西,有利于梅雨区“东旱西涝”,反之则“东涝西旱”.  相似文献   

15.
梅雨锋锋生过程的诊断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易兵  乔全明  张立 《大气科学》1991,15(2):92-100
本文分析了一次梅雨锋的锋生过程,并利用锋生函数和温度平衡方程,讨论了影响梅雨锋形成和维持的因子。结果表明:感热加热是使江淮流域低层锋区消失的主要原因,潜热加热以及水平运动造成的变形是维持梅雨锋存在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6.
关于梅雨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梅雨的划分、梅雨的降水分型、梅雨与季风的关系及梅雨的影响因子几个方面,对前人的研究成果进行了回顾和讨论。最后,提出梅雨研究仍需解决的问题:(1)江淮流域梅雨季节的开始至今仍没有一个客观统一划定标准;(2)南海季风、印度季风等季风子系统对梅雨的影响大小及其机制尚需进一步研究讨论;(3)应针对梅雨季节内江淮流域不同的降水分布型,寻找其前期预兆信号进行深入研究;(4)应特别注意特定海温分布型对梅雨的影响,并从中找出影响梅雨的关键区域和影响的关键时段;(5)积冰和雪盖与梅雨异常的关系仍需进一步求证,影响机制还需进一步探索。  相似文献   

17.
2011年浙江省出现了自1999年以来最典型、最强的梅雨降水集中期,连续4次强降水过程造成旱涝急转.本文利用NCEP再分析资料对2011年浙江梅汛期前后大尺度环流背景进行了分析并与历史同期进行了对比,同时又对4次强降水过程的梅雨锋结构进行了诊断分析.结果表明:(1)中高纬环流急转前后都具有很大的经向度,但由急转前的“三槽三脊”转变为“两槽一脊”,梅汛期为单阻形势,贝加尔湖阻塞高压前的西北气流为梅雨提供了冷空气条件.梅汛期印缅槽和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较急转前明显加深、加强,偏强的印缅槽和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有利于在副热带高压西北侧建立持久、稳定的水汽通道,西南气流与偏东气流在浙江构成准纬向切变,使得大量暖湿气流辐合上升,青藏高压北侧的偏北大风造成高层强烈辐散,这都为暴雨提供了良好的动力和水汽条件.(2)暴雨主要出现在梅雨锋前沿,梅雨锋区的上升运动与南北两支下沉气流相配合,北支携带冷空气向梅雨锋输送,南支与梅雨锋区上升气流构成经向垂直反环流,加强了锋区的上升运动.(3)4次暴雨过程梅雨锋都为相当位温密集带,在对流层低层垂直方向上近似直立分布.由于受冷空气影响,第一、三、四次过程梅雨锋区具有较明显的温度梯度,低层锋区向北倾斜;相反,没有冷空气的作用,第二次过程锋区无温度梯度,梅雨锋向南倾斜.  相似文献   

18.
长江梅雨的长期变率与海洋的关系及其可预报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最新发布的梅雨国家标准资料,以长江区域梅雨为代表,在分析区域梅雨的多时间尺度变化特征的基础上,从海洋外强迫影响因子角度探讨了梅雨的可预报性来源,进一步综合海洋背景变率和预测模型回报试验讨论梅雨异常的可预报性。结果表明:(1)长江梅雨呈现周期为3-4、6-8、12-16、32、64 a的多时间尺度变化分量和长期减少趋势。其中,3-4 a准周期变化是梅雨异常变化的主要分量。梅雨的干湿位相转变受12-16 a的准周期变化调制,极端涝年易出现在12-16 a准周期变化湿位相和3-4 a变化分量峰值位相叠加的情况。(2)长江梅雨的各准周期变化分量有不同的海洋外强迫背景,是梅雨可预报性的重要来源。与时间尺度较短的年际变化分量相关联的海温关键区主要分布于热带,而与时间尺度较长的年代际或多年代际变化分量相联系的海温关键区则来自中高纬度。3-4 a准周期变化分量的海洋外强迫强信号随季节变化由前冬的ENSO(厄尔尼诺-南方涛动)转为春末夏初的印度洋偶极子(IOD)。6-8和12-16 a年准周期变化分量的海洋强迫关键区主要位于太平洋。准32和准64 a周期振荡则受北太平洋多年代际变化(PDO)和北大西洋多年代际变化(AMO)的共同影响。梅雨的长期变化趋势则与全球变暖背景及以PDO为代表的年代际海洋外强迫因子相联系。(3)尽管梅雨异常与ENSO的正相关关系呈现减弱趋势,但20世纪70年代以后的梅雨异常年际变化分量的可预报性有所增大。(4)将梅雨各变化分量作为预测对象分别建模,进一步构建梅雨异常预测统计模型。采用该模型对近5年梅雨预测进行独立样本检验,有较好的回报效果,验证了梅雨异常年际分量可预报性的稳定性以及基于多时间尺度分离建立梅雨预测模型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19.
应用湿Q矢量分解诊断梅雨锋暴雨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采用传统的Q矢量分解方法将湿Q矢量(Q*)分解在沿等位温线的自然坐标系中,并结合改进的MM4模式(MMM4)模拟资料,对一次江淮梅雨锋暴雨过程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分解湿Q矢量可将梅雨锋暴雨的垂直运动场进行一个有意义的尺度分离,这不仅验证了梅雨锋暴雨过程中存在不同尺度相互作用的已知结论,而且从定量的角度揭示出不同尺度在梅雨锋暴雨不同阶段所起的作用不同,有明显的主、次之分:在梅雨锋暴雨的开始形成阶段,大尺度对垂直运动场的产生起着主要的强迫作用,锋区尺度的强迫作用处于次要地位;在梅雨锋暴雨的强盛阶段,锋区尺度已经演变为垂直运动场的主要强迫因子,而大尺度的强迫作用则处于次要地位,其至多起着背景场的作用,甚至个别时次可以忽略不计;在梅雨锋暴雨的衰亡阶段,大尺度又逐渐演变为此时垂直运动场的主要强迫动力,而锋区尺度的强迫作用则迅速衰减,其又仅处于次要地位。此外,我们认为分解湿Q矢量比“总”的湿Q矢量更有利于对产生梅雨锋暴雨的潜在物理机制的评估:先是在大尺度2△↓.Qθ*的强迫作用下诱发中尺度2△↓.Qn*强迫作用的产生,随着2△↓.Qn*强迫作用的增强,其所强迫作用产生的次级环流增强,降水的强度也同时随着增大,最终由2△↓.Qn*强迫作用所产生的次级环流直接导致梅雨锋暴雨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范东光 《气象》1978,4(5):10-12
在《“9.5”剖面图简介》一文(见本刊1977年第11期)中,我们曾经指出,“9.5”剖面图在县站预报中的第三个作用是:“对江淮流域梅雨天气过程的开始和结束以及梅雨强度,其事先所反映出的特征都是相当明显的”。现在我们就具体谈谈这个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