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各行业用地需求与日俱增,土地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面临较为严峻的形势。本文以莱芜市为例,分析了当前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其面临土地资源利用结构布局不合理,耕地总量减少、城镇建设用地增长过快,土地供需矛盾突出的问题,并从优化产业发展布局,挖掘土地潜力,实现可持续利用等土地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策略上进行了一些有益探索与思考。  相似文献   

2.
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加快和经济高速发展,济宁市耕地面积逐年减少、城区用地结构不合理,整体容积率较低,村庄建设用地量大,采煤区塌陷所引发的人地矛盾,后备资源日益匮乏等土地利用问题凸显。该文通过对各类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提出了统筹城乡用地结构,严控建设用地规模,盘活存量用地,发展区域产业,优化利用土地资源等土地集约节约利用新途径。  相似文献   

3.
正为促进经济快速发展,我国实施了开发区经为济发展战略,开发区的经济发展和资源开发对于全国各地都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和示范意义。努力提高土地集约利用程度,科学高效地开发利用土地资源,在当前中国经济飞速发展的时期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主要对沈阳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土地集约利用状况进行评价分析,以期寻求提高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水平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4.
正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是指经国务院批准,在推进自主创新和高技术产业发展方面先行先试、探索经验、作出示范的区域,是以优化的软硬环境为依托,最大限度地把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聚集示范区域。土地资源优化配置是提升产业和区域竞争力的基础。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用地需求与土地资源紧缺是一对长期矛盾。国外也有类似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科技园区(以下简称自创区),通过土地利用管控,引导产业园区建设发展,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培育特色产业集群。笔者拟从用地  相似文献   

5.
杭宁高速全线贯通后,湖州段沿线大量矿山关停、废弃,浪费了土地资源、影响环境,一些废弃矿山还存在地质灾害隐患。如何使这些废弃矿地重新恢复到可利用状态,我们组织力量深入调查研究,认为通过对其进行土地复垦,可增加大量土地资源,有利于节约、合理、高效利用土地资源,消除安全隐患,改善生态环境,有利于缓解经济社会发展土地瓶颈,是一项提升土地资源综合承载能力的有力举措。  相似文献   

6.
<正>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基础研究源于国土资源大调查"土地资源监测调查工程",是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状况调查与评价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城镇发展和土地利用的重点区域,开发区不仅是产业升级、区域发展的推动器和科技创新基地,更是保障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增长极。一直以来,辽宁省开发区坚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注重集约经营和合理开发利用土地资源,加快了城市化和工业化的进程,成为辽宁省科学发  相似文献   

7.
济南市土地利用现状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综合分析、综合指数、文献资料等方法对济南市土地利用现状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济南市的土地利用和土地资源集约处于发展期;土地资源生态质量处于发展衰退期,由于经济的高速发展,土地生态资源遭到了一定的破坏;土地资源和土地利用综合指数都较前几年有明显提高,土地集约处于发展提高期,反映土地集约程度显著提高和改善。  相似文献   

8.
<正>节约集约利用土地是国土资源管理工作永恒的主题。近年来,我省以强化土地利用方式转变为抓手,鼓励引导各类用地集中、集约、集聚使用,实现土地资源的高效利用,书写着中原大地节约集约用地的美丽篇章。2008年,省委、省政府作出规划建设产业集聚区的重大战略决策,实行"五规合一""四集一转"、产城互动,按照分工协作的产业体系来培育产业集群,从而推动结构调整、发展方式转变、产业升级,促进工业化和城镇化相互融合,提升竞争力,形成区域经济增长极。  相似文献   

9.
一、第二次土地调查的基本要求 我国的第一次土地调查从1984年开始到1996年结束,先后经历了十二年时间.近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土地资源和土地利用状况均发生了很大变化,现有的土地基础数据已不能满足编制国民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土地宏观调控和节约集约利用土地的需要.  相似文献   

10.
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实现途径探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是实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从我国基本国情出发,实现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应从土地资源保护利用的整体性考虑制订统一的土地资源法、拓宽土地资源利用空间、加快城镇化发展,同时在引导农村人口转移、加强土地资源用途管制、做好土地评价工作、实施资源和能源替代战略、发挥民众参与作用等方面寻求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途径。  相似文献   

11.
自2003年菏泽市开展治理整顿土地市场秩序以来,市场机制配置土地资源的基础作用进一步发挥,土地利用规划调整用地结构的作用得到强化,全市土地集约利用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1调控土地供应结构认真落实国家产业政策,对国家产业目录中禁止类项目,不得供地;对限制类产业严格控制项  相似文献   

12.
土地是宝贵而不可再生的资源,土地利用问题一直是城市规划和发展建设中的核心问题。每一个城市的发展和建设过程都是土地资源利用的具体呈现。因此,城市规划从本质上来说就是城市土地资源的利用。当前,我国城市土地资源还存在着一些利用不合理和资源浪费的情况,让城市土地资源无法最大限度地发挥其功效。文章首先浅析了我国城市规划与土地资源利用现状,再尝试提出城市土地资源合理利用与规划的措施,旨在为解决当前城市土地资源利用与规划问题提供一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3.
政策     
正国务院出台《关于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国务院办公厅日前印发的《关于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鼓励各类社会资本投向农业、农村,发展适合企业化经营的现代种养业,利用农村"四荒"(荒山、荒沟、荒丘、荒滩)资源发展多种经营,开展农业环境治理、农田水利建设和生态修复。对社会资本投资建设连片面积达到一定规模的高标准农田、生态公益林等,允许在符合土地管理法律法规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依法办理建设用地审批手续、坚持节约集约用地的前提下,利用一定比例的土地开展观光和休闲度假旅游、加工流通等经营活动。  相似文献   

14.
《浙江国土资源》2008,(6):F0004
土地是经济开发区最重要的基础资源。近年来,嘉兴经济开发区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合理有序开发、节约集约用地、依法管理土地”的原则,开发与节约并举、保护与发展并重,努力走节约集约利用土地的路子,初步实现了从土地粗放利用到节约集约利用的根本转变,促进了开发区的健康、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5.
土地资源是地球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土地资源的数字化,是土地资源融合到现代信息科学的必然趋势,做为数字国土工程的重要内容,土地利用数据库建设,是科学管理、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16.
正土地增量空间越来越小,产业发展用地供需矛盾越来越大,长沙需要借鉴上海"二次开发"经验,寻找到属于自己合适的道路。土地"二次开发",是对已办理过相关用地手续但利用效率不高、产业层级能级低的土地,通过有效途径,对其重新开发利用,以提高土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空间效益的行为。2006年以来,上海市针对土地资源增量空间极为有限的情况,按照"控制总量、用好增量、盘活存量、提高质量"的思路,以工业用地为突破口实施土地"二次开发",依靠内涵提升促进  相似文献   

17.
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强调指出:"在现代化建设中,必须实现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科学、合理地利用各种资源,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推动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关键是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按照"六个必须"的原则,切实把经济社会发展转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作为总量一定的土地资源,要实现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其首要实现方式就是做好土地开发整理;其次必须坚持集约节约用地.土地开发整理工作事关耕地占补平衡和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目标的实现,事关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生态建设的大局,事关粮食安全和社会的稳定,直接关系到能否为经济建设提供必需的用地保障.  相似文献   

18.
正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快速推进,经济社会的迅猛发展,土地资源紧缺的局面日显突出,并成为制约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主要瓶颈。如何正确处理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对土地资源不断增长的刚性需求与土地资源供给有限的矛盾?那就是要坚持土地节约集约利用,这是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9.
土地是民生之本、发展之基,是市域空间发展的载体和基础资源。近几年来,江山市着力加强土地资源节约集约利用,严控土地增量,强化存量土地挖潜,大力普及节约集约用地知识,在节约挖潜盘活存量土地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与日益增长的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比,土地资源的利用方式仍显粗放,土地供需矛盾仍然十分突出。就如何有效节约集约利用有限的土地资源。本文通过工业平台节约集约用地分析,提出对策建议,以求达到保护耕地与保障发展的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20.
正近年来,常山县秉持一个土地整治项目就是一个产业平台的理念,转变单纯土地整理开发思路,全面推进"土地整治+"模式,把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与产业发展、风貌提升、农村改革结合起来,加强项目谋划、精准招商,推动乡村资源与旅游、文化、体育、健康等产业融合发展。该县将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作为激活乡村振兴的新引擎,按照一江两岸"龙行三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