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覃靖  米浦强 《广西气象》2007,28(A01):23-24
本文对2006年第4号强热带风暴“碧利斯”造成的强降水天气进行了物理量分析,结合云图、新一代多普勒雷达资料,发现高空反气旋和低空急流的存在使得强热带风暴“碧利斯”具有影响时间较长、影响范围广的特点,雷达资料在联防、短时临近预报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0604号强热带风暴"碧利斯"的分析结果表明:0604号强热带风暴"碧利斯"是造成广西1960年以来7月份最强的一次暴雨过程的主要因素,虽登陆地点远离广西,但台风低压稳定维持在江西到湖南境内,其倒槽暖式切变进入广西并与南方季风相互作用,造成大范围暴雨。  相似文献   

3.
对2006年7月14日到7月17日厦门连续暴雨天气从环流形势、雷达回波和卫星云图等几方面进行分析,发现此次暴雨过程是由0604号强热带风暴"碧利斯"登陆后与中低纬环流,主要有北方弱冷空气及华南偏南风低空急流的相互作用;卫星云图显示登陆后强热带风暴螺旋云带有再次加强;雷达回波上一个重要的特征就是有逆风区的存在。本文试探用雷达回波特征来警戒台风暴雨。  相似文献   

4.
0604号强热带风暴"碧利斯"结构特征及其暴雨成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罗玲  娄小芬  胡亮  何金海 《气象科学》2013,33(2):208-214
利用NCEP再分析资料、FY2C卫星的OLR及红外云图资料,以及地面台站观测资料,对0604号强热带风暴“碧利斯”的结构特征以及对其登陆后深入内陆造成强降水的成因进行了综合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强热带风暴“碧利斯”结构不对称,南部云系发展旺盛,强降水集中在风暴南侧,呈现明显的不对称分布;(2)副热带高压强度偏强,位置偏西,使得热带风暴登陆后向西偏南方向移动,并在移动过程中与南海季风相互作用,激发了中尺度强降水系统的不断发生;(3)充沛的水汽条件,低层辐合,高层辐散,并伴有深厚的较强上升运动,以及有利的地形都是热带风暴长时间维持并产生大范围强降水的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5.
沈华平 《广西气象》2007,28(A02):107-109
对2006年7月14日到7月17日厦门连续暴雨天气从环流形势、雷达回波和卫星云图等几方面进行分析,发现此次暴雨过程是由0604号强热带风暴“碧利斯”登陆后与中低纬环流,主要有北方弱冷空气及华南偏南风低空急流的相互作用;卫星云图显示登陆后强热带风暴螺旋云带有再次加强;雷达回波上一个重要的特征就是有逆风区的存在。本文试探用雷达回波特征来警戒台风暴雨。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强热带风暴“碧利斯”转向西行减弱成的热带低压环流在滇东南地区造成的大到暴雨过程中主要降水时段多普勒雷达回波强度和径向速度场特点的分析。分析表明,此次强降水是多种天气系统相互作用的结果。第三、四时段滇东南南部的暴雨是长时间维持在其上空的强降雨云团和持续的大风区造成的。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常规气象资料、雷达资料和自动站资料的分析,发现华南大部从地面到高层都受强热带风暴"碧利斯"登陆后减弱成的低压环流控制是2006年7月14到16日东莞市大暴雨过程的环流背景;低层西南风的转变预示着降水的开始,但是最强降水时段是在西南急流建立和中高层都转为西南风以后才出现;中尺度强降水系统是导致东莞强降水的直接因素,把自动站资料和雷达图结合分析可以较好地看出中尺度强降水系统的生成和发展。  相似文献   

8.
福州市地表干湿分布特征及其与农业干旱的关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马治国  陈惠 《气象科技》2008,36(1):82-86
利用常规资料、NCEP再分析等资料,对0604号强热带风暴碧利斯造成华南持续特强暴雨的特点及成因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虽然碧利斯最强时只达强热带风暴强度,但在其登陆后与强西南季风持续地相互作用,在台风南侧形成强盛的水汽输送和辐合上升机制,且辐合上升运动、高层辐散及水汽辐合中心强度异常强盛,为近年台风少有,且大暴雨区与强水汽辐合上升中心十分吻合;华南持续5天强暴雨与台风低压与西南季风持续结合及副高断裂有密切关系;碧利斯对促使西南季风明显增幅北抬也起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韦丹宜 《广西气象》2007,28(A02):105-105,142
通过对0604号强热带风暴“碧利斯”的分析结果表明:0604号强热带风暴“碧利斯”是造成广西1960年以来7月份最强的一次暴雨过程的主要因素,虽登陆地点远离广西,但台风低压稳定维持在江西到湖南境内,其倒槽暖式切变进入广西并与南方季风相互作用,造成大范围暴雨。  相似文献   

10.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和物理量资料,对2006年7月16~17日宜州市暴雨天气过程进行了诊断分析,指出地面赤道辐合线与今年第4号强热带风暴"碧利斯"登陆后减弱成的低压环流是暴雨产生的主要原因;单站资料和物理量分析表明,暴雨发生前宜州上空有深厚的不稳定层结存在。  相似文献   

11.
漳州市0604号强热带风暴强降水天气学诊断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从高低空环流场分析了强热带风暴"碧利斯"的移动路径及其登陆后造成的漳州市强降水成因,结果表明:在福建登陆后西行南折的强热带风暴,是造成漳州7月14甘20时-16日20时强降水的直接原因;高层冷平流、低层暖平流为暴雨产生提供了稳定度条件;中高层正涡度平流的辐散抽吸作用,为暴雨产生提供了动力条件;来自副高西侧的偏南气流、南侧的东南气流和来自孟加拉湾的西南气流,为漳州的强降水提供了水汽条件.此外,台湾地形对台风的削弱作用不明显,也是"碧利斯"造成漳州市强降水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2.
利用厦门多普勒雷达资料,对在汕头登陆的2005年10号强热带风暴"珊瑚"和2006年1号台风"珍珠"的二次特大暴雨过程进行了对比分析。表明二次热带气旋的特大暴雨都是螺旋雨带造成的;对应的径向速度场上是风速的辐合,10号强热带风暴"珊瑚"还有风向的辐合;另外这两个热带气旋,由于它的路径不同,雷达径向速度图上零线和速度极值有不同的特点,10号强热带风暴"珊瑚"速度极值由不相等到相等再到不相等的过程,1号台风"珍珠"的雷达径向速度图上始终是来向的极值大于去向的极值,可根据速度极值不对称来判断环境风,从而预报热带气旋未来的移动。  相似文献   

13.
利用常规资料、卫星云图和雷达回波资料分析了引起0308号强热带风暴"天鹅"移动过程中在海南岛内出现小波动的原因.结果表明"天鹅"转向的环流背景是副高加强西伸和高空急流建立;地面中小尺度低涡和切变线的存在与变化是导致"天鹅"小波动路径的重要因素,台风有向着三小时最大负变压区移动的趋势;雷达回波和卫星云图中云型的演变为"天鹅"小波动路径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4.
陈明先  何春燕 《广西气象》2007,28(A02):24-25
通过对常规气象资料、雷达资料和自动站资料的分析,发现华南大部从地面到高层都受强热带风暴“碧利斯”登陆后减弱成的低压环流控制是2006年7月14到16日东莞市大暴雨过程的环流背景;低层西南风的转变预示着降水的开始,但是最强降水时段是在西南急流建立和中高层都转为西南风以后才出现;中尺度强降水系统是导致东莞强降水的直接因素,把自动站资料和雷达图结合分析可以较好地看出中尺度强降水系统的生成和发展。  相似文献   

15.
环境风垂直切变对热带气旋“碧利斯”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4,他引:3  
毛丽娜  潘益农 《气象科学》2009,29(4):507-512
用WRF中尺度数值模式,对0604号强热带风暴"碧利斯"进行了数值模拟.通过对模拟结果与实况的对比分析,表明WRF模式对强热带风暴"碧利斯"有较好的模拟能力.在整个模拟过程中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为发展阶段,其强度不断增强,从热带风暴发展成强热带风暴,环境垂直切变方向从北北东风(NNE)转变为北北西风(NNW),对应涡旋内区的上升运动和降水有一个气旋性旋转,上升运动和降水较分散地分布在切变矢量的两侧;第二为维持阶段,该阶段的强度变化不大,上升运动和降水趋于集中并逐渐向切变矢量左侧偏移,这与早期的一些研究结果相一致,原因是当切变方向变化时,低层的相对流入发生了变化,低层相对流入流出的分布决定了700 hPa上热带气旋内区的上升运动和降水的分布.  相似文献   

16.
强热带风暴"碧利斯"致洪暴雨的特征及成因   总被引:6,自引:28,他引:6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中央气象台台风定位资料、NCEP/NCAR分析资料等,对0604号强热带风暴“碧利斯“登陆后引发的致洪暴雨特点及成因进行了分析,发现大陆副高的加强,使“碧利斯“从福建进入江西后路径南折.正是由于处在大陆副高和西太平洋副高之间的有利环境场中,再加上强盛的西南季风的输入,使减弱后的“碧利斯“气旋性环流长时间在江西、湖南以及广西上空维持,从而导致强降水的持续.强的东南至偏南气流遇到我国东南沿海地形后的爬升作用是东南沿海强降水的重要原因.前期华南北部的大气不稳定热力结构也是强降水出现的有利因素之一.偏北、偏西、偏西南3支气流强力辐合以及南岭山脉的地形抬升作用,是湖南南部及广东西北部一带强降水出现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7.
0604号强热带风暴碧利斯对云南的影响及维持机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鲁亚斌  普贵明  解明恩  张腾飞 《气象》2007,33(11):49-57
应用MICAPS资料及FY-2C卫星云图,通过天气分析与诊断分析,探讨了0604号强热带风暴碧利斯路径西偏南的原因,对造成云南的暴雨过程进行了分析并研究了这次登陆强热带风暴长久维持不消的物理机制。结果表明:黄海副高南落加强西伸与大陆高压合并加强,高压南侧东北风的牵引作用,是"碧利斯"路径西偏南的主要原因;"碧利斯"造成的云南强降水落区分布在热带低压倒槽前东北风急流区内水汽辐合中心区域,并且与700hPa湿Q矢量辐合区对应较好,热带低压影响期间,大气曾具有湿中性垂直运动结构,具备有利于暴雨系统发展的环境条件;"碧利斯"登陆后长时间和一支深厚的西南急流保持联结,是其长久维持不消的主要因素。西南季风云系卷入热带低压,增强了热带低压的水汽和能量输入,是热带低压得以长久维持并造成云南强降水的另一重要原因。南亚高压在热带低压活动期间增强,高层辐散场的增强,低层辐合、高层辐散的结构,与西南急流相联系的垂直正涡度的维持,有利于热带低压的维持,登陆后的热带低压有向高空强辐散区方向移动的趋势。  相似文献   

18.
强热带风暴碧利斯特大暴雨山洪成因分析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姚蓉  黎祖贤  叶成志  黄小玉  许霖 《气象》2007,33(8):40-46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及候平均要素等资料,从前期天气背景、大气环流演变及产生强降水的动力、热力、水汽和不稳定条件,分析了0604号强热带风暴碧利斯登陆后在湘东南产生的特大暴雨过程。结果发现地面中尺度辐合线产生的上升运动与地形的动力抬升结合,加强了特大暴雨产生的动力作用,高温高湿有利于扰动形成和对流不稳定能量产生,为湘东南特大暴雨产生提供了极好的热力条件,南海季风爆发及西南季风槽的形成为湘东南暴雨上空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水汽,大陆高压与副高对峙导致了"碧利斯"在西移过程中减缓。造成湘东南特大暴雨山洪除了气象成因外,薄弱的地质环境条件是"碧利斯"得以诱发地质灾害的内因。  相似文献   

19.
利用广东韶关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分析了2006年7月14—17日因受强热带风暴“碧利斯”影响湘东南发生的特大暴雨过程的回波特征及中小尺度系统。结果表明,“碧利斯”回波经历了初始发展、螺旋带状、弥合、减弱消失阶段,其路径经历了自东北向西南进入、绕雷达站旋转、由西南向东北方向移出三个阶段:“列车效应”是造成该特大暴雨的主要回波特征。多普勒速度图上,“逆风区”存在时间较短,对流层中层不连续中小尺度“大风核”造成有组织的次级环流可能是“列车效应”形成和维持的主要原因之一。谱宽图上,“碧利斯”在低层具有较大的谱宽值;在强回波带上,中层十分均匀,表明“碧利斯”过程低层由于受地形磨擦作用湍流活动很强,中层平稳的大风急流也是过程长时间维持的主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20.
地形对0604号"碧利斯"登陆台风暴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晓芳  胡伯威 《湖北气象》2007,26(2):97-102
利用NCEP再分析日资料和常规观测资料等,对2006年第4号强热带风暴"碧利斯"登陆后造成内陆暴雨特别是湘东南特大暴雨的成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华南大范围暴雨带与低气压南部的一条切变—槽以及从低压西侧卷入的干、湿两股气流间形成的"湿度锋区"有关;而独立存在于湘东南的尺度较小而强度特大的一条NNE—SSW向的暴雨带则与罗宵山脉的地形影响有密切关系,地形强迫上升及其对暴雨的触发主要不在山坡上,而是在迎风坡气流上游平原地区(即湘东南),实况与理论估算和推断结果一致。由于气流在湘东南平地辐合上升,它的触发作用成为湘东南特大暴雨发生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