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也说海啸     
海啸,主要是海底发生较大地震(>615级)引起。海底火山爆发及山崩也可能引发,但规模小,危害不大。海洋中大于615级的地震很多,能引发海啸的约占1%。其中环太平洋地震带中约占80%,印度洋、大西洋约各占10%。过去认为世界上受海啸威胁的仅是环太平洋地震带中的夏威夷、智利、日本等少数国家。没有料及印度洋的印度尼西亚、斯里兰卡、马尔代夫、泰国等会受海啸的威胁。1868年8月8日智利—秘鲁边界大地震、1877年5月7日智利伊基克大地震、1933年3月2日日本三陆大地震、1946年4月1日阿留申群岛尼马克大地震、1960年5月21日智利大地震、1964年3月28…  相似文献   

2.
一、引言从历史地震记载中可以看出,黄海地震带是一条震级M≥6.0,地震频度相当高的重要地震带,该地震带最大震级是M=7.0.由于黄海地震带大都处于海中,历史地震记载不足,现代观测台网又受限制,因此对该带在各方面的研究都远远比不上对其他地震带的研究.然而,黄海地震带处于一个重要的地理位置,附近有宁波、上海、南通、青岛、烟  相似文献   

3.
火山地震是一种特殊的地震类型。它的发生和发展与地质构造相关,与火山活动有着直接的关系。世界上火山地震占地震总数的7%左右。它在火山爆发前后都能发生。可是研究者不多,探索不够深入。本文拟探讨我国东北火山地震的特征及其成因。  相似文献   

4.
前言全球每年平均发生地震约500万次。这些地震绝大多数分布在巨大构造板块接合处:它们是环太平洋带、地中海-喜马拉雅带、大西洋、北冰洋、印度洋及太平洋东侧的中脊地带以及大陆裂谷系。  相似文献   

5.
孙建中  李慧琴  马媛 《地质论评》2013,59(3):593595-600
1地震是有前兆的,地震是可以预测的 1966年3月8日河北邢台发生了7.2级大地震,给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周恩来总理立刻亲临灾区,领导了抗震救灾工作.周总理是一个彻底的唯物主义者,他相信群众、相信科学.在听取了大量关于地震前兆的反映和一次小震预报成功的基础上,他得出结论:"地震是有前兆的,地震是可以预报的,必须加强地震预报的研究".并勉励中国科技大学的学生说,"希望你们这一代能解决地震预报问题".周总理当即指派时任地质部长的李四光教授主持攻破地震预报这个世界性科学难题.  相似文献   

6.
本文阐述了漳州“1 0 9”地震谣传概况 ,总结了这次地震谣传的特点、发生原因及采取的措施。从这次地震谣传可以看出地震知识的宣传教育还需要大力加强 ,要加强《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地震预报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的宣传解释 ,加强如何识别地震谣传的宣传教育 ,增强群众对地震谣言的识别能力 ,特别需要向乡镇干部宣传 ,使他们能回答群众的询问 ,如果基层干部能在地震谣言出现时 ,就开始劝导解释、可能不至于发生这么大范围的地震谣传事件。  相似文献   

7.
中国活动构造与地震活动   总被引:56,自引:3,他引:56  
文中研究了中国活动构造与地震活动的关系 ,包括活动断裂、活动褶皱、活动盆地和活动块体与地震活动的关系。全部 8级、绝大部分 7~ 7.9级地震均发生在活动块体边界活动构造带内 ;但对内部有次级活动构造的块体而言 ,少数 7~ 7.9级地震和部分 6~ 6 .9级地震也可能发生在块体内部的活动构造带上。大地震与活动断裂、活动褶皱和活动盆地的关系十分紧密 ,70多次 7级以上地震的同震破裂带及其位移参数与活动构造完全一致 ,7~ 8级地震均发生在活动断裂、活动褶皱和活动盆地带内 ,仅个别地震由于发生在高原和高山区 ,情况不明 ,6~ 6 .9级地震则大约有 5 %~ 15 %发生在活动构造带外或者情况不明。由于中国各断块区应力环境的差别 ,各区活动构造变形和地震发震构造类型也有所不同 ,文中对不同构造区走滑型 ,逆断裂褶皱型和正断裂拉张型活动构造和地震发震构造模型作了讨论。  相似文献   

8.
2008年5月12日,中国汶川发生8.0级地震;2010年1月12日,海地发生7.3级地震,都是毁灭性大地震。虽然两者在产生的原因上还是有很多细微的不同点,但究根本,都是板块惹的祸,他们都在全球两大地震带上——环太平洋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释放的地震能量占全球总能量的95%。不过,在人员和经济损失上,震级小的海地地震却远远超过汶川地震,这是为什么?  相似文献   

9.
智利和秘鲁是世界上主要的铜资源国和产铜国.两国铜矿资源绝大部分来自斑岩铜矿.智利现有铜储量(金属量,下同)1.5亿吨,名列世界第一.1978年产铜104万吨,仅次手美国(135万吨)、苏联(110万吨).智利斑岩铜矿带从该国中部的特尼恩特铜矿到最北部的莫恰铜矿长两千多公里,带内有几十个大小不等的铜矿床.其中储量在100万吨以上的矿床不下十几个.特别是北部的丘基卡马塔和中部的特尼恩特铜矿,为世界上最大的斑岩铜矿床.秘鲁现有铜储量2720万吨,居世界第七位.1978年产铜35万吨,位于美、苏、智、加、赞、扎之后.全秘鲁大致可以分北部、中部及南部三个铜矿带,其中以南部斑岩铜矿带最重要.该带从最南部的托克帕拉矿床往北西延伸长约千余公里,现有斑岩铜矿床  相似文献   

10.
一、引言地球自转角速度变化会形成不同的构造应力状态,并造成不同的活动方式.地震是在地应力差异性较大的情况下发生,其破裂的序列、大小在总体上与构造带的活动密切相关.中强震及强震一般发生在活动显著的构造带上及其交汇部位.因此在这些构造带上利用地震活动的频度、强度、空间分布的定量化分析,确定各构造带的微动态是一种可  相似文献   

11.
萨尔-切希麦赫斑岩铜矿床,是世界上最大的开采矿山之一,每昼夜生产4万吨铜-钼矿石(相当于1480吨34%的铜精矿和10吨54%的钼精矿).1978年下半年计划建一座年产14.5万吨粗铜的冶炼厂,以后还要建一座年产17.1万吨铜的精炼厂.矿床的可靠和估计矿量为4.27亿吨(地表以下360米),铜平均品位1.13%,钼0.03%,铜的边界品位0.4%.其中,9320万吨为氧化矿(Cu-1.996%),3.35亿吨为原生矿(Cu-0.895%).目前正在进行的钻探工作,在深度600米以上探明的总矿石量为8亿吨,平均含铜1%.该矿床位于扎格罗斯山脉中部,产于近南北走向的火山-侵入岩带范围内.该带由从土耳其延续到伊朗俾路支  相似文献   

12.
韩同林 《地球学报》1983,5(2):95-106
<正> 西藏地区地震活动强烈而频繁。历史地震在1950年以前记录不多,且不完整、准确性也差。自1950年开始才有较系统的地震记录。尽管西藏地区历史地震形成的地震形变带极为发育,但因地处高寒、人烟稀少、交通不便,对它的研究甚少。根据西藏地区地震形变带之间相互切割关系,保留程度及其地貌、植被等特征的不同,大致可以鉴别它们形成的先后顺序,但多无法确定各自发生的年代。由于地震形变带特征的研究及其年代的确定,对于探讨地震震源、地震破裂的性质与过程、地震成因与地质构造关系及其应力场的演变等,都是十分珍贵的资料,因此较精确地确定各期地震形变带发生的年代就显得十分珍贵的资料,因此较精准的确定各期地震变形带发生的年代就显得十分重要,但在西藏地区常感到束手无策,无从下手。  相似文献   

13.
一、地震与地热人们早已发现,地震与地热息息相关。从全球范围看,地震活动带与地热异常带的分布大体一致,两个主要地震活动带—环太平洋带、地中海—喜马拉雅带,也是两个显著的地热异常带。位于环太平洋地震带的台湾省是我国强度最大、频度最高的地震区。1644—1977年间共发生大于4.7级地震1048次,其中大于7级的强震39次。台湾省温泉共有94处以上,有的温度高达293℃。  相似文献   

14.
文章以龙门山中央断裂带映秀-北川断裂带为研究对象,重点对汶川地震破裂带南段虹口乡八角庙地区地表断裂带进行了详细研究,并结合汶川地震科学钻探1号孔(WFSD-1)岩芯部分研究成果,探讨龙门山中央断裂带的物质组成及其结构特征.研究表明,映秀-北川断裂带由很多次级小规模断裂(破碎带)以及夹持其中的块体所构成,其中断层泥的厚度由几毫米到25cm不等,与WFSD-1岩芯记录的地震断裂现象基本一致.从虹口乡八角庙露头来看,映秀-北川断裂带整体宽约120m,分布有近80条含有断层泥的次级断裂带.以台湾车笼埔断裂钻探项目(TCDP)和汶川地震科学钻探(WFSD)研究来看,一次大地震只能形成几毫米至约2cm厚的断层泥,推断映秀-北川断裂带中每层断层泥至少发生过1次到13次地震,该区总厚度约150cm的断层泥中发生地震次数至少为183次,说明沿着映秀-北川断裂带重复发生过多次强地震活动.每次地震活动并不完全沿袭老的地震断裂主滑移带滑动,而是沿着断层泥边部区域滑动.从整个断裂带中断层泥分布特征来看,地震断裂活动具有向断裂下盘迁移的趋势,并且断层泥的厚度与断裂活动性成正比关系,表明断裂带宽度与地震活动次数及其演化历史有着成因上的直接联系,多次地震活动叠加可能是龙门山形成的主要成因.  相似文献   

15.
《岩土力学》2008,29(7)
1.地震知识 地震是一种自然现象,目前人列尚不能阻止地震的发生。但是,我们可以采取有效措施,最大限度地减轻地震灾害。  相似文献   

16.
马尼拉俯冲带相变与地震成因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马尼拉俯冲带的地球物理资料,选取3条典型剖面,模拟马尼拉俯冲板块的热结构,分析俯冲板块的相变过程,探讨马尼拉俯冲带的地震成因机制。结果表明:1)B-B’剖面约在95 km深度时,洋壳开始进入榴辉岩相,C-C’剖面洋壳在160 km进入榴辉岩相,2)马尼拉俯冲带中部的地震活动倾向发生在100 km以上,南部的地震活动分布深度更深,3)马尼拉俯冲带的俯冲板块发生撕裂,使断离以下俯冲板块不容易发生地震活动,影响深源地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2001年11月14日在中国新疆与青海省交界的昆仑山口西发生8.1级强烈地震.地震发生在海拔4900m以上的高原和山地,恶劣的自然环境给野外考察工作带来一定困难.通过对ETM、SPOT、Ikonos、ERS-1/2 SAR等卫星图像的解译和分析,获取了此次地震破裂带空间分布与形变特征.  相似文献   

18.
日本位于环太平洋地震带,是世界上屈指可数的火山地震多发的国家,不可避免地会遭受地震的破坏。1995年1月的兵库县南部地震使人们重新认识了地震的恐怖。不过由丁这种活跃的地壳运动也使美丽的国土和富饶的土壤令植物资源多样化。即然生活在日本,就必须很好地了解地震,应对地震。有史以来,日本经历过很多破坏性地震。可是地震发生的地点大体确定就是反复发生地震的场所。  相似文献   

19.
龙门山前山断裂大地震是原地重复发生的吗?针对这一问题,对前山断裂的同震地表形变带进行了追踪,并选择5.12汶川地震区九龙、白鹿以及汉旺等3个地点开展了古地震探槽研究工作。调查结果是: 前山断裂5.12地震地表形变带基本沿1 ∶200000地质图上先存基岩断裂发育,但仅限于通济-安昌以南段; 白鹿-八角一带同震地表形变带继承先存断层陡坎或断层沟谷发育; 偏离先存断裂而被一些学者视为断裂全新世活动重要证据的永安附近T1阶地上线性陡坎实为废弃河岸; 白鹿、汉旺探槽剖面揭示这两个地点5.12汶川地震之前至少有过一次古地震事件。这些研究结果表明前山断裂大地震是沿晚第四纪活动断裂原地重复发生的,此次地震是沿先存活动断裂又一次发生的大地震事件,为大地震原地复发模型提供了一个新的震例支持。在沿该断裂周边进行规划建设时应当合理避让。  相似文献   

20.
青藏公路及铁路沿线的活动构造与其次生灾害   总被引:2,自引:8,他引:2  
王治华 《现代地质》2003,17(3):227-236
基于对青藏公路及铁路沿线区域约63400km2范围内1∶10万地质环境遥感的调查研究结果,采用以ETM为主、重点地区以IKONOS为辅的遥感数据、遥感解译与地面验证相结合的技术方法在研究区解译出数百条断层。根据这些断层的延伸方向和分布位置可归纳为20条断裂带(RF),它们与以往以地面调查为主的断裂带(GF)基本吻合。研究区的断裂带基本上均为活动断裂带,且都存在发震断层,将已发生地震的震级和频率较高(Ms≥5至>8)的断裂带定为主要地震构造带。青藏线共有5个主要地震构造带,其中东昆仑地震构造带及当雄—羊八井地震构造带是研究区内可能对铁路工程建设及公路、铁路运行安全带来严重影响的最重要的地震构造带。滑坡、泥石流是青藏线活动构造的主要次生灾害。该区的活动断裂对滑坡分布有一定的影响,但并没有控制作用;地震构造不但控制了泥石流的分布,且地震活动对泥石流活动的触发作用也非常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