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潘一煤矿井田11-2煤层小构造分布规律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采用构造地质学的方法,对潘一煤矿井田内11-2煤层中断层的特征、发育规律及形成机制进行了分析。根据已采区小断层分布规律,以及井田构造应力场进行研究,对未采区构造分布作出预测。此项研究对确保矿井安全生产,提高矿井经济效益及矿井的长远规划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东荣三井田小构造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黑龙江省集贤矿区东荣三井,该井首采区的小于30m断距的小断层采用了地质、钻探、测井、地震等方法,对小断层的形成机理、发育情况及其分布规律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并划分了三个构造复杂区、四个构造简单区,对指导煤炭开发有一定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收集井田煤层中已揭露的1251条小断层入手,研究其发育特征,绘制直方图、玫瑰花图、断层密度等值线图,寻找其发育规律并进行小构造分区评价及采前预测。  相似文献   

4.
潞安矿区屯留井田断裂构造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屯留井田以逆断层发育为特色,本文讨论了了井田断层形态特征和断层展布规律,指出基底构造格局是控制本区煤田构造变形的基本因素,由此推断井田西部同样发育南北走向的逆断层。  相似文献   

5.
李鸿磊 《贵州地质》2016,33(3):225-229
为了揭示戴家田井田瓦斯赋存规律及构造对瓦斯赋存的控制作用,基于井田瓦斯地质资料与区域构造特征及其演化,分析了构造及其演化对瓦斯赋存的影响。研究表明:戴家田井田瓦斯赋存严格受构造控制,其构造形态是一个轴向SW向的不对称向斜,北西翼宽缓,倾角9°~34°,发育一组共9条断层,且切割含煤地层,次一级褶曲宽缓且波幅很小;而南东翼陡峭,一般倾角为12°~51°,其受三组断层严重破坏,断层极发育,构造复杂,致使瓦斯赋存条件由轴部到两翼逐渐变差且北西翼好于南东翼。  相似文献   

6.
依据井田构造特征和揭露的断层形迹,分析了井田构造体系及其演化,指出了井田主期形变为中新华夏系和北北西系,总结了断层的发育规律及断层与褶皱的关系。研究结果应用于生产实践中,效果很好。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象山井田勘探、建井及采掘生产以来的地质构造资料进行整理、统计和作图分析,系统总结了已采区断层构造的发育特征和展布组合规律,并对井田未采区的地质构造进行了预测。结果显示,象山煤矿煤层中的断层构造极为发育,主采煤层中众多的中小型构造具有明显的方向性,其中断层展布方向主要为NW向,其次为近EW向、NE向和近SN向;断层发育具有明显的成带性,在3号煤层中划分出4个构造带组和16个构造带,在这些构造带内,煤层构造较为复杂,对安全开采影响较大,而在这些构造带之间则为煤层构造相对简单的块段。   相似文献   

8.
马兰井田内断层发育规律的初步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井田内历次构造受力分析入手,结合统计资料,对井田内中小断层的形成机制及其延伸、分布和发育规律进行了初步探讨。指出,马兰井田以中小断层为主,走向多为北北东和北东向,次为北西向;断层与褶皱发育,延伸长度与落差成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9.
在野外地质和勘查资料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区域构造背景,论述了赵楼井田构造发育、组合及分布规律。研究表明:石炭-二叠纪成煤期后,多期性质、强度不同的构造作用相互叠加、改造,致使赵楼井田构造以断裂为主.褶皱发育次之。断裂构造主要有近NS、NW、NE及NNE向四组,其中以NE、NNE向为主,NW向断层组多为落差、延展长度都较小的断层。断裂以正断层为主,在剖面上主要表现为堑-垒构造组合,这种组合特征不仅使矿井构造更加复杂,而且使煤层的连续性受到破坏。井田东南部断层发育,断层叠加于早期的褶皱之上,破坏了褶皱的完整性.构成井田的构造复杂区。赵楼井田构造发育规律及成因机制的研究为今后矿井建设与生产提供了地质依据。  相似文献   

10.
织金煤矿肥田二号井田位于黔西弧形构造体系之东翼,根据井田综合勘探地质成果分析,井田构造属华夏系构造体系,井田内褶曲轴和断层走向具有NE和NNE向发育特征,正断层主要分布于浅部和深部、逆断层主要分布于中深部。通过研究井田内褶曲轴和断层的生成机理,认为区内构造形迹属顺序生成和依次诱导派生,具有成生联系。初次应力作用形成主褶曲(珠藏向斜)、二次应力作用形成走向主断裂(F21、F42、F68)和次级褶曲(普戛小背、向斜)、第三次应力作用形成倾向断裂。井田地质构造研究为矿井设计、建设和生产提供了可靠的地质资料。  相似文献   

11.
抚顺煤田煤变质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抚顺煤田的煤变质表现为一种具有浅成、高温、作用时间较短的岩浆热变质作用的特征。在西露天矿坑内和龙凤矿井下见有十分发育的接触热变质带,接触热变质煤未形成良好的天然焦,而是形成“炭渣状煤”或“烧变煤”。煤变质带明显,在平面上和垂向上都有所反映。煤变质带的分布与后期侵入的辉绿岩的分布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2.
煤层甲烷在煤孔隙中扩散的微观机理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分析了煤层甲烷在煤体中的扩散模式和微观机理,得出在煤体中存在有以下几种扩散模式:菲克型扩散、诺森扩散、过渡型扩散、表面扩散和晶体扩散,并分析了抽放时甲烷在煤层中的运移过程及其在煤微孔隙中的扩散过程。根据分子运动论从微观上讨论了压强和温度对甲烷分子平均自由程的影响规律,并解释了升高压强和温度增强甲烷气体在煤层微孔隙中扩散能力的机理。   相似文献   

13.
利用煤岩学的理论和方法,对煤灰分中氧化钙(CaO)含量与煤样煤岩特征的关系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煤灰分中氧化钙含量与其宏观煤岩特征的关系比较密切,用宏观煤岩特征可以预测煤灰中氧化钙的含量。   相似文献   

14.
煤中氟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全面综合国内外研究文献的基础上,分析了煤中氟的含量、分布规律、赋存状态以及燃烧释放规律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和存在的问题。我国煤中氟的研究总体上说滞后于煤中其它某些微量元素(如砷、硒、汞等)的研究。进一步深入研究煤中氟+K313的分布规律、赋存状态、来源及迁移转化规律,是今后煤中氟研究的重点。  相似文献   

15.
煤中黄铁矿的成因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本文在系统地研究四川晚二叠世高硫煤中黄铁矿矿物学的基础上,运用微区电子探针、中子活化、X光电子能谱和硫同位素等多 种方法综合地研究煤中黄铁矿的结构、成分、价态及同位素等成因标型特征,对黄铁矿标型特征进行了成因探讨,有效地判别了成岩期形成的I型脉状黄铁矿及后生热液Ⅱ型脉状黄铁矿。同时提出直接沉淀系列(自形晶→集合→聚晶)和复杂成因(微粒、莓粒→圆球→结核→团块)等两大类成因演化模式。它不仅对不同类型  相似文献   

16.
探讨了六盘水市煤岩资源开发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煤矸石、矿区废水、废气对其环境的危害性,指出其环境治理的紧迫性,应加强综合治理。  相似文献   

17.
煤中硒的研究现状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中国煤中硒平均含量高于美国煤和世界煤。中国燃烧型硒污染比较严重。本文总结了煤中硒的分布特征、赋存状态、成因、迁移转化和对环境的影响及其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8.
鸡西煤田是东北地区重要的炼焦煤基地,由于受成煤环境的影响,原煤灰分较高,影响了煤炭精细加工利用和环境。采用X射线衍射、红外光谱等分析方法对鸡西煤的无机地球化学特征研究显示,煤中的主要矿物为石英、方解石、粘土矿物、黄铁矿和菱铁矿等,它们分别以不同的状态赋存于有机质中。煤灰的主要成分为SiO2和Al2O3,其主要源自流水带入泥炭沼泽的石英和粘土等同生矿物。元素分析表明,煤中硫、磷及微量元素锗和镓等含量较低。  相似文献   

19.
煤中砷的赋存状态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砷是煤中常见的有害微量元素,由于其丰度较低,定量研究其赋存状态一直很困难。近年来,采用逐级化学提取实验方法对煤中不同赋存状态的砷进行了定量研究,综合分析这些研究可得出以下结论:①煤中砷的赋存状态包括硫化物态砷、有机态砷、砷酸盐态砷、硅酸盐态砷、水溶态和可交换态砷。总体上,硫化物态砷>有机态砷>砷酸盐态砷>硅酸盐态砷>水溶态和可交换态砷,但在不同的煤样品中,也表现出较大的差异性。②一般而言,煤中大部分砷存在于含砷黄铁矿中,含砷黄铁矿中的砷含量与黄铁矿的成因或类型有关。煤中的砷酸盐态砷主要与铁氧化物和氢氧化物共生;硅酸盐态砷主要进入粘土矿物晶格。③在砷含量较低的煤样品中,有机态砷含量较高,其中在褐煤和低煤级烟煤中,可提取出与腐殖酸和富里酸结合的砷。当前还难以确认有机态砷的化学结构。④贵州特高砷煤中砷的赋存状态较为复杂,在某些样品中与氧结合的有机态砷为主要的赋存状态。  相似文献   

20.
先锋盆地小龙潭组巨厚煤层煤相特征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通过29个煤样的显微组分观察和定量分析,结合氯仿沥青“A”族组分分析和饱和烃气相色谱分析,对先锋盆地上第三系中新统小龙潭组(N1x)巨厚煤层的煤相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厚煤层形成期间泥炭沼泽经历了一次大的由浅变深、又由深变浅的水深变化,总体上属于低位沼泽。该厚煤层具有以陆生高等植物为主、以水生高等植物为辅的混合生源,山间盆地优越的气候水文条件、良好的聚集场所和充足的成煤原始物质最终在中新世早期稳定下沉的泥炭沼泽环境中形成了巨厚煤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