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引言 海雾是闽东渔场主要的灾害性天气之一,从航管部门海损事故统计表明,因海雾造成的航船触礁、碰撞、迷航、沉没的事故,约占各种海损事故的40%,可见海雾是海上航行安全的重要灾害之一。 随着对外开放政策的实施、海上交通运输和海洋捕捞任务成倍增长,国际交往越来越频繁,因此,对危害海上航行安全的海雾的预报,也就越来越迫切地提到议事日程上来。本文在前人摸索经验积累的基础上,利用台山海洋站1964—1979年的海雾资料,以及本台天气图资料,和近几年的传真图的资料、对闽东渔场海雾的特点,及其预报方法做一初步探讨,以便为渔民和航海部门提供专业预报服务时,有更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2.
本文统计了1995-2000年发生在南黄海和东海海域舟山渔业海损事故资料和该区域相关气象资料,分析了渔业海损事故发生的季节、地域分布特点及其与气象条件的关系,针对目前目前预报服务主体和服务对象的实际情况,对海洋渔业气象服务提出一些建议和预防对策,希望引起有关主管部门的重视,以最大限度地预防和减少海损事故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渔船海损事故给广大渔民的生命财产造成重大损失。本文从加强渔船安全管理的角度出发,分析产生海损事故的四个主要原因,并提出四项防范措施。事故原因;1.对安全工作重视不够;2.职务船员素质不高;3.片面强调经济效益而忽视安全生产;4.法制观念淡薄,有章不循或者违章作业以及主管部门对造成事故的直接责任者惩处不严。防范措施:1.加强对广大干部和渔民的安全教育,严格实行“渔业安全管理目标责任制”;2.加强对职务船员的选拔以及现职船员的培训;3.加强对普通船员的技术普及;4.加强法制教育。  相似文献   

4.
王宇  李昱 《海洋测绘》2020,40(2):61-65
长江南京以下12.5 m深水航道已于2019年竣工,海进江船舶数量大幅增加,重大海损事故频发,为做好深水航道应急测量工作,分析了航道和陆域应急测绘的不同点,总结了深水航道海损事故的特征和应急测绘需求,采用运筹学理论建立了最小化测量时间模型,得到了应对特定海损事故规模所需船舶数量,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测绘力量配备方案和改进需求。本文的研究可为航道部门应急测绘力量配备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一、前言 吕四、嵊山、大陈渔场位于我国黄海南部和东海海区,每年冬、春两汛有十几万渔民,几千条船进行捕捞生产,还有成万条海运船舶在北海区航行。根据解放以来27年(1952-1978年)资料统计,春季气旋大风和冬季强冷空气大风是造成三大渔场海损事故最重要原因之一,在该海区因上述原因,而造成的船只沉没、人身伤亡有19次。为此本文对三大渔场历年来造成海损事故进行气象分析,以期起到避免海损事故的目的。  相似文献   

6.
一、前言海雾是重要的灾害性天气现象之一。(1969—1974)年美国海军由于海雾事故造成一亿多美元的损失,74人死亡。现代海上运输和军事活动要求精确预报海雾天气还有困难,所以,这也是海洋气象学的一个难  相似文献   

7.
本文对青岛地区过去三年中所发生的渔船海损事故进行了调查分析,认为发生海损事故的原因主要是人的错误行为,其次是船舶本身的原因和外在环境因素,同时提出预防措施:(1)抓好船员安全教育和技术培训。(2)加强监督检查;(3)建立完善的通讯网络;(4)加强海上搜寻救助,(5)加强对灾害性天气的预防;(6)抓紧海上治安管理;(7)预防涉外海损事故。  相似文献   

8.
海雾过程中海洋气象条件影响数值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利用二维数值模式,研究了在海雾过程中海温场、气温场、湿度场、风场等海洋气象条件的影响。结论如下:(1)海温主要影响海雾的生成过程,当海雾生成后,它的作用就逐步减小了;(2)气温梯度(暖平流)较大,不利于海雾生成,逆温不是海雾生成的一个充要条件;(3)相对湿度大小及其分布是海雾能否生成的物理基础;(4)风速大不利于海雾生成,但海雾一旦生成,则有利于其发展  相似文献   

9.
本文对青岛地区过去三年中所发生的渔船海损事故进行了调查分析,认为发生海损事故的原因主要是人的错误行为,其次是船舶本身的原因和外在环境因素,同时提出预防措施:(1)抓好船员安全教育和技术培训;(2)加强监督检查;(3)建立完善的通讯网络;(4)加强海上搜寻救助;(5)加强对灾害性天气的预防;(6)抓紧海上汉字管理;(7)预防涉外海损事故。  相似文献   

10.
近十年中国海雾研究进展   总被引:19,自引:1,他引:18  
中国沿海和近海是多海雾区.由于海雾发生时能见度低,往往导致人员和财产损失.文中对中国近十几年有关海雾的研究进行了回顾,包括海雾天气气候学研究、海雾数值研究、海雾卫星遥感实时监测技术研究和海雾微物理研究.对一些问题进行了讨论,并对今后海雾研究的发展提出了若干看法.  相似文献   

11.
A method to predict typhoon waves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Amethodtopredicttyphoonwaves¥YangChuncheng;DaiMingrui;GaoZhihua;ChengZhan;XuFuxiang;LiuYu;LiFengjin;LiJie;SuDongfu;ZhangDacuo...  相似文献   

12.
中西太平洋金枪鱼围网高产渔区年间变化及其原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金枪鱼类是中西太平洋海域重要的经济鱼种,其中鲣产量约占到总产量的50%。本研究利用1995-2010年16年的中西太平洋(20°S~20°N,120°E~155°W)鲣围网生产统计数据和Niño3.4海区(5°S~5°N,120°~170°W)海表温度异常数据,对这16年鲣产量最高的十大渔区(5°×5°)进行时空格局分析,讨论渔场分布差异及CPUE与ENSO指数的关系。结果表明:16年间十大作业渔区主要分布在5°S~5°N、130°~175°E区域,这十大渔区产量占总产量的比重达47.5%,其中5°S~0°、155°~160°E,0°~5°N、130°~135°E,0°~5°N、135°~140°E及5°S~0°、160°~165°E等4个渔区产量占高产渔区产量的比重均超过10%,是中西太平洋重要的鲣产区。高产渔区的分布受海表温度影响较大,在厄尔尼诺时期,高产渔区分布明显偏东,主要分布在155°~180°E海域;在拉尼娜时期,高产渔区分布明显偏西,主要分布在130°~160°E海域。  相似文献   

13.
综合对比4种波形重跟踪算法,选择改进阈值法处理Jason-1GM数据,联合波形重跟踪后的Geosat和ERS-1GM数据,沿轨2Hz重采样以提高数据空间分辨率。通过数据质量控制剔除粗差数据,考虑海表面地形的影响,基于移去-恢复法和维宁-曼齐兹公式反演了中国近海及邻近海域(0°~45°N,100°~140°E)1′×1′的精细重力场。船测数据检核表明反演结果在开阔海域精度约4mGal,近岸浅水区约10mGal,均优于DTU10和V21.1模型。  相似文献   

14.
南海中尺度涡的时空变化规律Ⅰ.统计特征分析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利用TOPEX/Poseidon混合ERS1/2高度计资料对1993~2002年间南海中尺度涡进行辨认和动态追踪,并对其时空变化规律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南海平均每年出现18个涡旋,出现数量的年际变化与El Niño/La Niña有一定关系.多数涡旋的生命周期在180 d以内,近半数为30~60 d;半径大致在100 km到250 km间,其经向变化与斜压罗斯贝变形半径的经向变化趋势一致;80%的涡旋向西移动,纬向移速大致为在-8 cm/s到3 cm/s间,随纬度变化呈“∑”型分布.涡旋发生的区域主要位于越南南部以东至台湾西南一线海域,呈东北-西南向分布,其中,吕宋海峡以西海域和越南南部以东海域涡旋的出现概率相对较大,约为23%和25%,是涡旋的高发区.涡旋的存在对水深大于200 m海域的海面高度变化的平均贡献约为36%,在涡旋高发区的贡献高达80%.从涡旋出现地点、传播路径和速度、出现概率及对海面高度变化的贡献综合来看,涡旋大体可以沿17°N分成南北两个相对独立系统,一般不会有涡旋跨系统传播.  相似文献   

15.
袁欣  王庆业 《海洋科学》2020,44(3):15-22
利用1993~2017年海表面高度异常数据集,分析研究了西北太平洋季节内变化(20~120d)的整体分布特征,结果表明空间上季节内信号在20°N附近海域(16°~24°N)最强,时间上在6~8月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在吕宋海峡东侧(123.875°E,20.125°N)季节内信号周期(70d)和传播速度(10.7~12.7cm/s)均大于吕宋海峡西侧(119.625°E, 20.125°N)(60 d, 6.5~7.8cm/s)。在大洋内部(123°~140°E, 18°~24°N)存在准90d的周期信号,传播速度约10.3cm/s。传播路径受黑潮的影响发生改变,由沿纬度西传转向向西北方向传播。第一斜压Rossby波理论对海表面高度季节内变化的周期和传播速度具有很好的解释性。  相似文献   

16.
The structure of the annual-mean shallow meridional overturning circulation(SMOC) in the South China Sea(SCS) and the related water movement are investigated,using simple ocean data assimilation(SODA) outputs.The distinct clockwise SMOC is present above 400 m in the SCS on the climatologically annual-mean scale,which consists of downwelling in the northern SCS,a southward subsurface branch supplying upwelling at around 10°N and a northward surface flow,with a strength of about 1×10~6 m~3/s.The formation mechanisms of its branches are studied separately.The zonal component of the annual-mean wind stress is predominantly westward and causes northward Ekman transport above 50 m.The annual-mean Ekman transport across 18°N is about 1.2×10~6 m~3/s.An annual-mean subduction rate is calculated by estimating the net volume flux entering the thermocline from the mixed layer in a Lagrangian framework.An annual subduction rate of about 0.66×10~6m~3/s is obtained between 17° and 20°N,of which 87% is due to vertical pumping and 13% is due to lateral induction.The subduction rate implies that the subdution contributes significantly to the downwelling branch.The pathways of traced parcels released at the base of the February mixed layer show that after subduction water moves southward to as far as 11°N within the western boundary current before returning northward.The velocity field at the base of mixed layer and a meridional velocity section in winter also confirm that the southward flow in the subsurface layer is mainly by strong western boundary currents.Significant upwelling mainly occurs off the Vietnam coast in the southern SCS.An upper bound for the annual-mean net upwelling rate between 10° and 15°N is 0.7×10~6m~3/s,of which a large portion is contributed by summer upwelling,with both the alongshore component of the southwest wind and its offshore increase causing great upwelling.  相似文献   

17.
北太平洋海温场的时空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近年来运用海表温度作副热带高压和长期天气预报方面取得了显著效果,为了进一步探讨海洋对气候和长期天气过程的影响,必须重视海温场的特征分析。这几年已有一些工作[1,3,7],从不同侧面对北太平洋海温场进行研究。本文试图从海—气相互作用的角度分析北太平洋海温场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年际变动,进而讨论它们对大气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吕宋海峡纬向海流及质量输送   总被引:30,自引:6,他引:24  
分析和计算了吕宋海峡PR21断面最近海洋调查的部分CTD资料和ADCP资料,再一次证明吕宋海峡常年存在纬向流。但对于天气尺度而言,该流型是多变的。根据高分辨率的海洋环流数值模式4a(1992~1996年)海平面高度(SSH)的输出值,运用地转关系估计了吕宋海峡纬向流的月平均值。研究表明;通过海峡流入、流出南海纬向流的深度一般达到500m左右,200m以上流速较大,平均流速为50cm/s,最大时达80cm/s以上。500m以下的纬向地转流流速较小,通常小于10cm/s.由大洋进入海峡的入流位置位于海峡的中部和南部,月平均入流最大值出现在11月,为50cm/s.位于海峡的北部和南部上层海洋的月平均出流,最大流速亦出现在11月,也为50cm/s,这与秋季北赤道流分叉位置最北(15°N),春季分叉位置最南(14°N)有关。上层流入、流出海峡的流量的月平均值分别约为10×106m3/s和5×106m3/s.当东北季风盛行时(从10月到翌年2月),流入海峡的流量远大于流出海峡的流量,两者的差可达8×106m3/s,而在其他季节两者的差仅为3×106m3/s.这说明东北季风盛行时,会有较多的水从南海南?  相似文献   

19.
This paper is based on the data for the period from 1953 to 1977, which are the monthly averaged ice cover in the Arctic area within 160° E-110° W and north of 50?N, the areal index of the North Pacific subtropical high and the monthly averaged sea surface temperature of the North Pacific. A statistical analysis of the lag correlations between the polar ice from November to July and the sea surface temperature from January to July, and the sea surface temperature from January to July and the subtropical high lagging zero through eleven months is performed.The analysis shows that the lag correlation regions between the polar ice during spring and the sea surface temperature almost coincide with the regions of the California Current and the paitial north equatorial current, and the regions of the California Current and the partial north equatorial current coincide with the principal lag correlation regions between the sea surface temperature and the subtropical high. All the results suggest that the tra  相似文献   

20.
采用来自大洋环流模式ECCO2 (the estimating the circulation and climate of the ocean, phase II project)的再分析数据对1992—2019年北太平洋副热带西部模态水(subtropical mode water, STMW)的年代际变化特征及机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STMW形成体积具有显著的年代际变化,于1992—1997年、2000—2005年和2011—2017年期间为正异常,而于1998—1999年和2006—2010年期间为负异常,由晚冬生成区混合层体积的年代际变化引起。STMW形成厚度和面积均呈现类似的年代际变化。合成分析表明, STMW形成体积正异常期间,黑潮延伸体上游南侧STMW生成区,海表涡动能相对负异常期间减小,同时预先层结相对负异常期间减弱,并伴随着海表高度异常。通过混合层收支分析发现,混合层形成体积年代际变化与海洋预先层结调控的混合层底卷吸作用变化同步且大小相当,而与海气形成率变化无关。增强(减弱)的海洋预先层结通过调控STMW形成区冬季混合层底卷吸过程,阻碍(促进)冬季混合层加深,最终使得STMW形成体积减少(增加)。进一步分析表明, STMW形成体积年代际变化受与太平洋年代际涛动相关的风应力旋度异常的远场调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