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上市公司内部职工持股制度创新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内部职工持股制度是推动我国产权制度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重要途径之一。而目前这种具有短期福利特点的内部职工持肌制度,使得内部职工持股比例的高低与企业绩效之间不存在正相关关系。文章通过对上市公司职工股标换手率和股价变化情况的分析,提出要通过对企业剩余控制权和过取权的重新安排,建立一种长期性的激励机制和福利机制。  相似文献   

2.
我国当前农村土地制度创新模式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该文阐述随着现代化农业的发展,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优点越来越弱化。我国农村土地制度亟须创新,但存在许多制约因素。当前符合公有制框架下的土地制度创新模式主要有专业协会型、专业合作社型、股份合作型及股份投包型四种。前两种为当前的基本模式,后两种为未来的最适模式。随着农业生产及社会经济的发展,这些土地制度模式会越来越完善,也会有新的农业土地制度模式出现。  相似文献   

3.
弱势群体已成为社会稳定的风险源。狭义的社会政策是解决困难群体、弱势群体基本生活问题的国家政策。制度倾斜是基于对弱势群体做出的合理的特殊的关爱。现时期的社会政策是从合乎正义的制度安排出发,实现制度公正与制度倾斜的有机结合。  相似文献   

4.
农地征收制度问题及其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曾芳琳 《福建地理》2000,15(4):23-25,42
农地征收制度的完善,是当前城市化进程中土地使用制度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本文分析了我国农地征收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并提出完善农地征收制度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本文论述了我国环境影响评价(简称"环评")制度的产生和发展过程及存在问题,并对此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6.
试论我国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陈缨 《福建地理》2002,17(3):19-21
本文论述了我国环境影响评价(简称“环评”)制度的产生和发展过程及存在的问题,并对此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7.
随着经济发展的资源和环境约束日益突出,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成为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国际上,循环经济已由最初的理念逐步被推向实践,成为构建新型经济模式的重要手段和途径。本文在回顾发达国家循环经济发展历程的基础上,从制度供需及制度主体角色定位的角度概括其在发展循环经济的主要经验。最后比照中国循环经济的发展实践,指出中国循环经济发展中的制度缺陷。  相似文献   

8.
有奖销售作为经营者的一种竞争手段,越来越成为市场竞争的热点。这种促销手段是把双刃剑:符合法律规定的有奖销售,可以起到活跃市场,促进竞争的作用;但是,超过法律规定或者采取不正当手段进行有奖销售,则会破坏行业竞争秩序。因此,规范有奖销售,完善相关立法,对维护正当竞争的经济秩序有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曹荣华 《西部资源》2012,(5):130-130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胡锦涛同志重要讲话提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必须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健全民主集中制,不断推进党的建设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  相似文献   

10.
关于环境补偿制度的探讨   总被引:7,自引:3,他引:7  
为了保护环境,使环境资源可持续利用,应建立环境补偿制度。环境补偿制度是解决环境问题的有效手段之一,其理论基础是资源有偿使用原则、外部性理论、公平性原则、社会经济中公平交易的原则、可持续发展原则。是否需要补偿及补偿费用由费用--效益模型来确定。  相似文献   

11.
从制度的角度,分析了我国目前的制度安排在旅游资源保护方面留下的缺口,强调了地方政府在这一缺口中的特殊功能,这一结论性的认识,为我国在转轨时期如何实施旅游资源保护,提供了新的思考路径  相似文献   

12.
我国区域循环经济的制度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区域循环经济是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层次,而制度则是实施区域循环经济的重要手段。文章从制度经济学的视角对区域循环经济进行剖析,首先讨论了发展区域循环经济对制度的需求,发展区域循环经济不仅有对正式制度的需求,而且还有对非正式制度的需求;然后进一步分析区域循环经济的制度功能,在此基础上重点论述和构建了区域循环经济的一般制度框架。  相似文献   

13.
“制度”原是政治经济学取向中传统的分析对象,但在1970年代后的社会脉络变迁与学术发展进程的影响下,制度开始拥有主体性的地位。在都市政治的研究场域里,一方面由于都市从统治(government)迈向治理(governance)成为普遍的趋势,另一方面受到社会科学制度转向的学术风潮影响,制度在都市政治研究中的角色开始面临重新反省与理论化的困境,但此一部份缺乏系统性的探讨。本文即在这样的脉络下,首先将分析都市政治的变迁,及其与地方政府制度间的关系;其次则试图论述制度论的演进与观点,及其在都市治理范畴中的发展;最后则讨论重新将制度理论化的取径,反省制度转向后的理论议题,并试图提出可能的研究观点,藉以寻求媒合不同概念层次之都市政治理论的可能。  相似文献   

14.
15.
中国城市单位制度的变化及其影响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单位制度作为中国城市中的一种独特现象已引起相关学科的日益关注,但国内地理学界的研究仍然十分缺乏。通过对已有社会学和地理学关于单位研究成果的梳理,构建出"由制度变迁透析城市空间演变"的单位研究新框架;从地理学视角重点评述改革开放以来单位制度的变化及其在就业制度、住房分配制度、福利制度等方面的表现以及对居民日常生活和城市结构的影响。尽管单位制度已经终结,但对中国城市的影响仍以更加"隐形化"的形式存在,在以市场化、全球化为主导的中国城市转型中单位制度的"退出"与影响仍是问题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6.
水权制度冲突与水资源安全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威胁我国水资源安全的根源在于社会转型期的水权制度冲突,主要表现在:水资源的权属冲突、管理体制冲突、取水许可制度与水权交易的冲突、收益分配权的冲突、“以人为本”原则与水资源承载力的冲突等。解决制度冲突的最佳的、也是唯一的途径是实施制度创新。  相似文献   

17.
土地制度对北京制造业空间分布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制造业"地图"发生了很大变化.国内外许多学者认为,政府放松管制和要素配置市场化是中国制造业空间变化的主要原因.但在较微观的层面,土地供应、政府管制在制造业空间变化中起了主导作用.在这个过程中,土地制度的变革扮演着重要角色.本文以北京市为例,通过1985和2004年度制造业企业数据的分析,分析了北京制造业空间变化的特征,并试图揭示土地制度变革在其中扮演的角色.首先,土地由无偿划拨到有偿使用加速了工业郊区化的进程;其次,政府通过确定工业用地的供给方向、数量和时间等,决定着制造业空间转移的方向;第三,土地产权改革以及农用地向建设用地的流转促进了乡村工业化的进程,乡镇企业的快速发展在制造业空间变化中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从区域规划看中国的区域制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丁四保 《地理科学》2013,(2):129-134
国家出台大批国家级区域发展战略和各地制定相应的区域规划,给中国的人文-经济地理学带来了极好的发展机遇,其中,思考中国的区域制度是一个重要的理论命题。阐述了现行区域规划在内容体系上的"短板",指出了"短板"的存在有中国区域制度的原因。通过"区域"的"政府"性质分析了区域规划中存在"短板"的必然性,进而讨论了中国"产权区域"制度下"区域"的"私人物品"特征、区域的竞争性和排他性,由此产生的区域与中央政府的博弈关系和区域外部性等问题。人文-经济地理学必须在区域制度方面深化对中国的区域规划、区域发展和区域关系等问题的认识。  相似文献   

19.
陕西榆林地区的脱贫对策与制度创新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杨友孝  蔡运龙 《地理研究》2000,19(4):415-421
榆林地区是中国西部的贫困地区之一,目前仍有400000贫困人口,脱贫任务还很艰巨。造成本区贫困的主要原因是生态系统脆弱,经济系统低效,社会文化系统落后和政策体制不合理。提出的脱贫对策是通过小流域综合治理控制水土流失,调整扶贫的优先秩序,降低人口增长速度,立足综合资源优势提高经济效益,建立公平合理的政策体系。制度创新的关键在于给予地方政府矿产资源的部分所有权,荒地的长期使用和经营管理权,以及重视地方和农民的利益  相似文献   

20.
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与乡村振兴   总被引:2,自引:4,他引:2  
乡村发展现实困境与乡村振兴战略目标之间存在巨大鸿沟。论文总结了1949年以来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与乡村发展的演进态势与时代特征,基于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功能体系,剖析了二者的互动机制,探讨了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助推乡村振兴的发展路径与典型模式,并进行了研究展望。结论如下:① 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是破解当前乡村发展困境、推进乡村振兴的突破口,本质是新时期为适应城乡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再调整,二者均具迫切性、交融性与攻坚性的时代特征。1949年以来农村土地制度与乡村发展总体耦合联动、互促互馈。② 新时期,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具有多功能价值,通过补短板促进乡村重构与乡村多功能发展,发挥制度联动、城乡融合与经济转型的乘数效应,助推乡村振兴,并带动城乡地域系统功能优化。③ 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沿整合要素、重组结构、优化功能的路径,因地制宜、分类推进乡村地域功能演变与乡村振兴。④ 未来需发挥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制度联动作用,同时重视改革的政策性摩擦,深化乡村振兴对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正反馈,并权衡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举措与乡村发展的适应性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