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浅析德国工业遗产保护和工业旅游开发的人文内涵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本文基于作者近年来对德国工业旅游的考察和研究,从工业建筑的空间规训、工业技术发展的历史传承、工业技术的文化价值、工业旅游的办展方式以及后现代思潮对工业旅游活动的影响等方面探讨了德国工业遗产保护和工业旅游开发中的人文内涵。作者通过对德国有代表性的工业遗产及开展工业旅游活动经验的总结,对国内忽视保护工业遗产的行为进行了批评。  相似文献   

2.
河南省工业遗产保护与再利用刍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工业遗产作为一种文化遗产形式,因其具备特殊的价值而逐渐引起社会更多的关注.河南省拥有许多有价值的工业遗产,但对工业遗产的保护与再利用工作刚刚起步.通过对工业遗产保护现状和再利用情况进行分析,河南省还存在着诸如对工业遗产缺乏科学认识、近现代工业遗产保护相对落后、工业遗产再利用程度较低等问题,需要在借鉴国内外工业遗产保护与再利用的先进经验的基础上,采取一系列措施以充分挖掘河南省有价值的工业遗产,使其得到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  相似文献   

3.
国外工业旅游及其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工业旅游是一种与工业和旅游业都相关的新型专项旅游和特色旅游,包括工业遗产旅游和工厂观光旅游。首先介绍了国外工业旅游的缘起和发展历程,其次从开发原因、产品类型、开发模式、开发效益、工业遗产旅游对区域振兴的作用等方面分析和总结了国外工业旅游研究进展,最后探讨了今后工业旅游发展中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范晓君 《中国地名》2010,(11):31-32
沈阳铁西区是东北老工业基地的代表城区,工业遗产是工业文明的物质记忆和文化积淀,也是城市形象和地方感的浓缩。沈阳铁西区是老工业城市的典型代表城区,素有“东方鲁尔”之称,工业文化底蕴深厚,跨越了近百年的工业历史时期。本文将通过对沈阳铁西区工业遗产形成过程及文化内涵的梳理,探讨沈阳工业景观遗产化的过程,研究工业遗产的价值、保护和利用。  相似文献   

5.
随着经济的转型,国内涌现出一定的闲置工业建筑和产业遗存,因此,越来越多的学者和研究机构投入到工业遗产的研究中来。自2006年后,工业遗产研究进入主题化研究阶段,最大的特征是朝着"体验"的主题方向发展,摆脱了单一博物馆再利用模式,走向了多元综合的工业遗产旅游开发,形成了一些"精细化"的研究方向,也出现了多学科研究方法协同的发展趋势。但研究工作还存在学科构成单一、研究对象时空分布不均衡、工业遗产管理研究不足的问题。在指出未来工业遗产研究发展的方向后,反思研究工作如何能够在商业过度复制的"绅士化"背景下平衡各方权益,从而为解决工业遗产保护与再利用的现实问题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6.
工业遗产旅游开发离不开旅游者的感知评价,旅游者满意度的高低直接与间接的影响到重游率与旅游地口碑。以红河州为研究区,基于实地调研与发放问卷获取研究数据,运用探索性因子分析方法,筛选影响红河州工业遗产旅游者满意度感知评价因素,利用回归分析方法确定各因素对旅游者满意度的影响程度。研究结果表明:影响红河州工业遗产旅游者满意度的因素是旅游地环境、工业文化和旅游产品价格,其中,旅游地环境因素对旅游者满意度影响最大,旅游地工业文化的影响次之,旅游产品价格的影响最小。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旅游的角度介入德国鲁尔工业区的研究,介绍了工业遗产旅游的新观念,以鲁尔区自1970年代以业所经历的逆工业化过程为背景,探讨了在全面振兴和调整鲁尔区之经济,社会,文化,环境等区域发展和形象转变过程中,工业遗产旅游的实践。特别是工业遗产旅游开发之观念的起源,形成与接受过程,工业遗产旅游的开发模式等,提出了值得我国学术界和社会现实,进一步研究和探讨的议题。  相似文献   

8.
国内对于工业遗产的再利用研究目前仍然主要集中在介绍国际经验上,是单方向的吸收,但实际情况是,国内经过多年的发展,在工业遗产再利用方面已经进行了一定时间和程度的实践,研究也不应仅局限于单方面的介绍和“引进”,双方面的对比和总结更有利于准确而全面地找出中外差距。本文通过归纳并分析国内外各类文献、媒体资料,将国际工业遗产再利用的模式分为整体再利用和单体再利用两大模式,并基于功能角度又将单体再利用模式分为六类。接着,归纳总结了国内工业遗产再利用的四种主要模式;最后,通过对比分析,找出我国在工业遗产再利用过程中存在的褐色土地问题治理欠缺等四个主要问题。  相似文献   

9.
国内对于工业遗产的再利用研究目前仍然主要集中在介绍国际经验上,是单方向的吸收, 但实际情况是,国内经过多年的发展,在工业遗产再利用方面已经进行了一定时间和程度的实践, 研究也不应仅局限于单方面的介绍和“引进”,双方面的对比和总结更有利于准确而全面地找出中 外差距。本文通过归纳并分析国内外各类文献、媒体资料,将国际工业遗产再利用的模式分为整体 再利用和单体再利用两大模式,并基于功能角度又将单体再利用模式分为六类。接着,归纳总结了 国内工业遗产再利用的四种主要模式;最后,通过对比分析,找出我国在工业遗产再利用过程中存 在的褐色土地问题治理欠缺等四个主要问题。  相似文献   

10.
工业旅游作为一种新兴旅游方式正逐步进入人民群众的生活.沈阳市作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老工业基地,应加大开发力度.对沈阳市发展工业旅游进行SWOT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与传统旅游项目合作的构想,开发系列工业旅游产品,即:现代生产工业赏析游、民族抗战工业忆史游、满清文化工业遗产游、再现辉煌工业体验游和经典先进工业品味游,并设计相应旅游线路,最后提出促进沈阳市工业旅游可持续发展对策.希冀加快沈阳市工业旅游开发进程,并为类似城市开发工业旅游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1.
以工业遗产资源游憩化利用为导向的产业空间更新,是工业衰退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体系重塑的重要模式选择。当前研究多以德国工业遗产旅游为代表的利用方式和经验总结为主,缺少针对工业遗产资源利用带来的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效应的深层规律研究。从旅游地理学角度研究工业遗产游憩化利用的适宜性和开发模式,揭示工业遗产资源利用产生的人地关系重构效应以及区域人地关系优化手段,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本文采用Citespace分析、文献分析、数理统计等方法,系统总结工业遗产游憩化利用的国际前沿经验,发现该研究主题至今经历了初始阶段(1995年以前)、发展阶段(1995-2005年)、提升创新阶段(2006年以来)三个阶段,研究内容从单纯的工业遗产旅游开始转向工业遗产资源游憩化利用所带来的区域人地关系演变的研究;较受关注的研究主题包括工业遗产游憩化利用的国际化比较、资源分类体系与评价、游憩利用模式、发展措施与效应等方面,总体上偏向于工业遗产资源这一特定对象的分析,仍然缺乏关于工业遗产资源游憩化利用与区域转型和协同发展之间耦合关系、过程与效应的一体化研究。基于上述分析,提出未来研究应借鉴和基于国内外已有研究成果,建立面向游憩化利用导向下的工业遗产资源分类体系,科学评价工业遗产资源价值与开发适宜性,因此制宜地开展工业遗产资源的游憩化开发利用的多类型模式研究,并总结其基本特征、区域分异规律与形成机理,分类提出优化策略和调控措施,形成该领域的理论范式框架和方法体系。  相似文献   

12.
以国家工信部公布的四批共164个国家工业遗产为对象,运用核密度、集中趋势演变等方法,探讨其时空分布特征与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国家工业遗产在空间分布上具有显著的正空间自相关性,呈现东南多、西北少,并在空间上形成了“三核两副,片状分布”的格局;2)从遗产类型看,轻工业主要分布在长江流域及沿海区域,重工业较轻工业分布分散;3)工业遗产在省域范围内存在较为明显的三类区:Ⅰ类区在中国东北及东南沿海等“一线地区”,Ⅱ类区为中国西北部的“三线地区”,其他为Ⅲ类区;4)从时间演化看,工业遗产空间分布中心有4次明显转折;5)中国古代工业大多受自然地理及社会经济环境的影响,近现代工业虽受上述因素影响,但更多受民族主义驱动、洋务运动、“三线建设”等历史及政治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工业遗产是社会工业文化的重要表征,承载着城市近现代化发展过程中的文化历史景观和记忆,为城市保留和建构了社会公共记忆的空间与素材。产业结构的转型和文脉保护意识的觉醒,使得滨水区遗存和集聚的码头、仓库、工厂成为近现代工业遗产。以杭州运河拱宸桥西工业遗产的博物馆化发展模式为案例,重点解析和梳理了滨水区工业遗产通过形态保护全面化、功能定位平民化、遗产展示活态化、运作机制创新化和展陈手法数字化等措施,有效延续城市记忆。最后,将杭州运河工业遗产的城市记忆延续归纳为“双层模式”,并访谈了多利益主体对其的评价,以期为未来类似研究提供一个比较参考。  相似文献   

14.
以韩国仙游岛公园为对象,开展工业遗产游憩利用的评价研究,设定评价因子后进行公因子方差分析,得出工业遗产游憩利用评价的6个公因子:“空间布局规划”、“园区文化活动”、“园区环境满意度”、“公共设施与活动空间”、“设施的便利性”、“旅游资源与景观美化”,之后分析公因子评价与权重之间的关系,完成重要性-绩效分析矩阵(IPA)。通过比较各公因子的重要性和绩效,确定公因子增强的排列顺序,从而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实现最有效的配置,可为工业遗址游憩空间提供建设规划依据。  相似文献   

15.
目前跨区域型廊道遗产尤其受到旅游者青睐,如丝绸之路、京杭大运河、茶马古道.但在旅游开发利用的同时,也对这些大型遗产的科学保护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笔者在美国遗产廊道和欧洲文化线路的理论基础上,通过对两者进行中国化的理论解读,提出廊道遗产的概念,作为大型遗产保护与开发的新理念与方法.该文重点研究廊道遗产旅游资源如何在地格理论、ASES模型、CBD理论和嵌套式三角模型等的指导下进行科学保护与合理开发.  相似文献   

16.
以韩国仙游岛公园为对象,开展工业遗产游憩利用的评价研究,设定评价因子后进行公因子方差分析,得出工业遗产游憩利用评价的6个公因子:"空间布局规划"、"园区文化活动"、"园区环境满意度"、"公共设施与活动空间"、"设施的便利性"、"旅游资源与景观美化",之后分析公因子评价与权重之间的关系,完成重要性-绩效分析矩阵(IPA)。通过比较各公因子的重要性和绩效,确定公因子增强的排列顺序,从而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实现最有效的配置,可为工业遗址游憩空间提供建设规划依据。  相似文献   

17.
孙艺惠  陈田  张萌 《地理科学》2009,29(6):840-845
近年来,伴随旅游市场生态、文化诉求的日益增强,世界范围内乡村景观遗产旅游备受青睐。中国广袤的地理环境空间中拥有丰富多彩的乡村景观遗产资源,正在成为推动现阶段特色化乡村旅游业发展的重要力量。然而,快速发展的旅游产业也引发了遗产地过度商业化、超负荷接待等问题,威胁到遗产保护和可持续利用。以浙江龙门古镇为例,在借鉴传统开发模式相关经验的基础上,构建了一种保护性旅游开发模式,以实现保护前提下乡村景观遗产资源的合理开发和有效利用。  相似文献   

18.
谁的遗产?——元阳梯田旅游经营者遗产认同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屈册  张朝枝 《热带地理》2016,(4):524-531
为了对"谁的遗产"这一遗产基础问题进行探讨,文章从遗产失调性入手,收集云南元阳梯田多依树村客栈经营主在网络预订平台上的图片、文字以及对他们的访谈,通过话语分析法研究比较了本地与外地旅游经营者话语所表征的身份及其遗产认同差异。研究发现:外地旅游经营者的中产阶级身份认同使其对遗产的展示与传播是多元、小资、跨文化的,他们重视对遗产景观的展示与传播,此时的遗产是"他们的";但从"家"和"地方"尺度看,他们认为遗产地不是"家",他们只是外地人。从"国家"和"世界"尺度看,他们认为遗产是"我们"大家的。相反,本地客栈经营者消极的农民身份认同导致其对遗产景观元素的藏匿甚至抛弃,后续由于旅游利益,部分本地人开始有了遗产景观展示意识。由此看遗产不是农民眼中"我们的"遗产,但从"家"和"地方"尺度看,本地经营者认为遗产是"我们本地人"依恋的家;同时,本地人并无遗产"国家"和"世界"尺度的明显认知。  相似文献   

19.
多尺度视角下长株潭城市群工业旅游空间布局及联动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健雄  马梦瑶 《地理科学》2021,41(8):1428-1436
采用最邻近指数、泰森多边形、核密度估计、缓冲区分析等方法,基于城市群、县(市)、地区等多尺度对长株潭城市群不同类型工业旅游的空间布局特征及联动模式进行系统研究。结果表明:① 长株潭城市群工业旅游可划分为工业旅游示范点、工业遗产和工业区等3种类型,空间分布上均呈现为集聚态势,且总体集聚程度较强,具体表现为:工业旅游示范点>工业遗产>工业区。② 工业旅游形成“中心集聚?外围分散”的空间布局,分布密度由城市群中部向周边递减,中心城市向县、县级市递减。③ 从多尺度视角来看,工业旅游空间布局在城市群尺度上呈“团状”,县市尺度上呈“孤岛状”,地区尺度呈“块斑状”。基于以上结论,提出工业旅游的点?轴联动、集聚联动和一体化联动模式。  相似文献   

20.
工业遗址旅游开发是一种强调社会、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新型开发方式,正日益受到重视,但在开发热潮背后存在诸多隐患.该文基于循环经济理念,遵循循环经济的5R(再发现、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再修复)原则,探讨我国工业遗址旅游开发的基本思路与方法,以引起社会对工业遗址旅游开发的深度思考,促进工业遗址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