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云南洱源2013年3月3日MS5.5和4月17日MS5.0地震前,滇西实验场(24°~28°N,98°~102°E)在地震活动性震兆、地震短临动态跟踪综合预测方案指标和地下流体前兆等方面,均存在中短临异常现象。地震活动性方面的异常有,云南自2008年以来M≥4.8地震成条带分布,且存在MS≥5.0地震背景性空区;滇西实验场小震平静异常;中甸窗口地震和程海断裂窗口地震中期震兆异常;洱源ML3.6前兆震群短临震兆异常。滇西实验场地震短临动态跟踪综合预测方案于2012年10月20日达到中期预测指标,且分别于2012年12月25日和2013年3月30日达到短临预测指标。在短期阶段,地下流体于2012年12月~2013年1月出现同测点不同测项的同步性异常和不同测点同测项的同步性异常现象。在长、中、短、临渐进式预报思路的指导下,综合分析以上异常,在时间上进行逐步逼近,于2013年2月对洱源2013年3月3日MS5.5和4月17日MS5.0双震作出了地震三要素的短临预测。  相似文献   

2.
杨芬  金明培  赵家本 《中国地震》2007,23(2):175-183
本文使用前兆群体异常信息提取的方法,即应用前兆群体非均匀度ID和前兆综合信息量S数学分析,以及相关计算软件,对滇西地震预报实验场及邻区(N24~28°,E98~102°)的断层形变和地下流体各种监测手段的多台项观测资料进行了系统计算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多台多测项前兆群体异常的映震效果优于多台单测项前兆群体异常的应震效果;前兆群体异常与中强地震的对应关系较好,且一组前兆群体异常一般会对应2次以上中强地震,显示了前兆群体异常与地震成组对应关系,而不是以往单次前兆与单个地震一一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3.
盈江2014年5月24日和30日5.6和6.1级地震前,地震活动性震兆、滇西实验场(24°~28°N,98°~102°E)地震短临动态跟踪综合预测方案和地下流体前兆存在中短临异常现象。根据异常分析,做出了准确的地震短临预测。  相似文献   

4.
洱源地震前两个月,滇西地震预报实验场3个汞观测点均出现短临异常,有一定的准同步性。但3个测点变化在异常形态、异常变化时间上随震中距不同呈现出各自的变化特征,这样的特征对于提高未来地震震中预报精度、实现具有防震减灾实效的短临预报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滇西地震预报实验场2013年底和2014年5月上旬分别在年度和年中地震趋势研究报告中提出,2014年度滇东北存在发生6级强地震危险性。2014年8月3日鲁甸6.5级强震发生在预测区域内。2014年鲁甸6.5级强震前地震活动性震兆和地下流体前兆存在中短临异常现象。地震活动性震兆包括云南2009年7月以来6级以上地震平静异常,滇东北5级地震丛集活动和滇东北中强震活跃期进入"强幕"等中期异常背景,以及大盈江断裂5级震群窗短临异常。地下流体前兆2014年6~7月出现同测点不同测项同步性异常和不同测点同测项同步性异常现象。  相似文献   

6.
李彤起 《地震工程学报》1994,16(1):83-86,89
中强震前地下水中汞(Hg)含量的异常变化特征1引言1990年1月-1992年12月,作者在滇西地震预报实验场和甘肃河西地震重点监视区分别选择了一些观测井孔、泉点,观测水中汞含量的变化,探索其与地震活动的相关性。对于在观测期间发生的几次中强地震,大多数...  相似文献   

7.
前兆群体非均匀度异常与地震短期预报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石绍先  曹刻 《地震》1999,19(1):59-64
通过对滇西地震预报实验场和腾冲-龙陵地震区常用前兆群体非均匀度进行系统计算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前兆群体非均匀度异常是小概率事件,其异常时间提前量平均为51天,在二个震区13.5年的研究时段中地震报,仅漏过2次M≥5.0地震;前兆群体非均匀度异常比单项前兆异常有较多的近源短临信息,可能发展成为一个新的短临预报方法。  相似文献   

8.
选取中原地区(30°-38°N,109°-118°E)1970年1月至2018年10月ML ≥ 4.0地震,分析4级地震平静异常与异常结束后发生的MS ≥ 4.5地震的相关性,判定4.0级地震平静异常指标为90天,统计平静异常结束后1.5年内MS ≥ 4.5地震的发生概率,发现异常映震率为61.8%,计算得到地震预报效能评分R值=0.547,说明4级地震异常平静预测效能明显。分析认为,利用4.0级地震平静90天预测中原地区MS ≥ 4.5地震具有一定指示意义,结合该区地震平静时段进行分析,可明显减少地震虚报率。  相似文献   

9.
利用1980~2007年以来,青海省东部及邻区(34°~40°N,96°~104°E)ML≥2.3级地震资料进行特征参数耽值的空间扫描。结果表明,在该区域内发生的9次6.0级以上地震中有6次震前7—28个月在震中周围出现叻值异常区,并且大部分地震前的异常区存在异常出现一异常区面积扩大一面积收缩一发震的变化过程,为地震的中短期预报提供了判定依据。  相似文献   

10.
滇西实验场地磁总强度的变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采用滇西实验场流动地磁总强度差值的测量资料,应用地磁差值变率,年同期处理计算方法,着重分析了研究了滇西实验场及其附近发生的1996年2月3日-7日丽江地震(震群),1995年7月10日-12日孟连中缅交界地震,2001年4月10日及6月8日施甸地震和2001年10月27日 生-宾川地震有关流磁差值年变率及年同期差值的异常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在上述地震前,滇西实验场流磁差值年变率及年同期差存在明显的异常变化。该异常变化特征为:先从震中区的外围开始出现异常点,形成一定范围的异常区域,然后逐步向震中区发展,地震发生在异常区内或外围边缘地区。这些结果对滇西实验场Ms≥5.0地震的短期预测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采用A(b)值空间扫描方法对1980年以来河西走廊及其临近地区ML 2.3到ML 4.9地震资料进行了研究,统计分析了Ms 4.6以上地震前A(b)值异常情况,结果显示大多数Ms 4.6以上地震发生前的1-3年内,震中周围出现A(b)≥5.0的高值异常区域.R值检验结果为0.458.  相似文献   

12.
菏泽—濮阳及附近地区震源深度及波速比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计算了发生在濮阳及附近地区(35.5°~36.0°N,115.1°~115.7°E)地震的波速比,并进行T检验。结果表明,研究区内2001~2008年发生的41次ML≥2.6级地震波速比值属于正常变化。通过1970~2008年菏泽—濮阳及附近地区(35.1°~36.0°N,115.1°~115.7°E)发生的ML≥3级地震震源深度分析,发现1983年(11月7日菏泽5.9级地震前,研究区内震源深度变化大(-h=19 km),而5.9级地震后至2008年震源深度浅(-h=13 km)的特点。  相似文献   

13.
将NASA官方网站下载的OLR原始数据资料,处理为二维空间数据和单点时序数据,通过地震目录核实对比,利用OLR月平均场演变法和月平均场距平法分析1974年以来内蒙古及周边地区发生的337次地震事件(Ms≥5)前,长波辐射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发现:在震前约3—5个月,在许多地震前长波辐射(OLR)出现明显的异常反映,许多点位在震前异常比较明显。  相似文献   

14.
区分"源兆"与"场兆",系地震预测探索中的重要课题。根据云南4组6级以上地震的地下流体前兆异常资料,系统分析了强震源兆的流体前兆异常特征。结果表明,在6级多强震的源兆区,即震中距100 km范围内,异常项目计有水位、水温、水氡、水汞及气汞;以中期、短期异常为主,临震异常很少;源兆异常台站和台项的比例均高于场兆。这些流体源兆特征的认识,可为利用流体异常判断地震危险区提供一定依据。  相似文献   

15.
结合华北地区MS≥6级地震活动的韵律特征进行了地震幕的划分,并统计分析了华北地区(33°~43°N,108°~125°E)1980年以来出现ML4级地震平静与中等地震的对应情况,主要结论如下:(1)华北地区目前处于第五地震活跃幕的相对平静时段,目前6级地震已经平静16年多,随时可能进入新的地震活动幕;(2)ML4级地震平静对中强地震的前兆意义与当前地震活动所处地震幕的不同阶段有关,在1980—2000年ML4级地震平静与M5级及以上地震有较好的对应关系;2000年之后ML4级地震平静与ML5.2级及以上地震对应关系较好;(3)2013年11月23日山东莱州ML5.0级地震打破华北地区ML4级地震平静189天,虽然在预报期限内没有ML5.2级以上地震,但是2014年4月1日发生黄海ML5.1级地震,鉴于目前震群活跃,仍要警惕华北地区出现更大地震的危险。  相似文献   

16.
广州地区低纬电离层TEC扰动与两次强地震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广州地区GPS-TEC监测网获得的TEC数据,分析了两次7.0级以上地震与低纬电离层TEC扰动存在的可能联系。对TEC的时序分析表明:两次地震发生前TEC的日变幅度均出现下降。但两次地震异常之间存在一定差异。台湾南部邻海7.2级地震前10 d内出现了负异常和正异常,但汶川8.0级地震前8 d和后6d内只出现负异常。此外,还讨论了低层电离层TEC扰动与地磁活动及热层动力学之间可能存在的联系。  相似文献   

17.
赤峰--辽蒙交界地区地震活动性及平均波速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赤峰地区地质构造特征、地球动力学环境、历史中强地震活动,表明该区域具备发生中强地震的构造条件;2008年以来的地震活动表明,辽蒙交界地区存在发生5级以上中强震的危险性,该地区的波速比震前异常能够为该地区的地震中期预测提供一定的判定依据。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滇南11次5级地震前地震活动、前兆异常指标的分析,用地震频度来描述区域地震活动的稳态或非稳态状态,用空区、条带描述地震的孕震过程,用预测指标权重集成信度值作为时间的判定依据.结果显示,4级地震显著平静超过700天之后3级地震频次活跃(半年超10次),是滇南发震的一个显著特点.地震空区、条带在滇南地区5级以上地震前...  相似文献   

19.
应用从属函数法分析了1988年1月-2007年9月华清4^#泉的水氡资料,共提取出6次中期异常。其中前4次异常在异常结束后的8~24个月对应了发生在南北地震带、青藏高原北部的肘≥7.3级远场强震,第5次为无震异常,第6次异常正在持续发展。对异常特征及其与地震的对应关系作了讨论,给出了远场强震时间预测的指标,并依据第6次异常开始出现的时间,对未来远场强震发生的时间段进行了中期预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