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在对漳浦样区开展土系划分的基础上,建立了土系的图形数据库和属性数据库,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和聚类分析法相结合,对样区11个土系的土壤质量进行分析评价,揭示土壤质量的空间演变规律.并根据评价结果,分析不同土壤类型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土壤质量的调控措施.  相似文献   

2.
陈松林 《福建地理》2005,20(4):10-13
在对漳浦样区开展土系划分的基础上,建立了土系的图形数据库和属性数据库,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和聚类分析法相结合,对样区11个土系的土壤质量进行分析评价,揭示土壤质量的空间演变规律.并根据评价结果,分析不同土壤类型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土壤质量的调控措施.  相似文献   

3.
三江平原沼泽的生态分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杨永兴 《地理研究》1988,7(1):27-35
本文根据生态学原则,采用主成分、聚类制别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三江平原沼泽进行生态分类。将该区沼泽划分为二个沼泽类、四个沼泽亚类和八个沼泽体。并给出了衡量沼泽类型之间差异的数量尺度和对未知类型归类的判别数学模型,并论证了沼泽生态分类应采用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4.
中国区域旅游经济综合实力分析和类型划分   总被引:30,自引:0,他引:30  
该文从经济因子和人文因子 对中国区域旅游经济进行定量分析与评价,选取25个旅游经济与人文指标,采用因子分析法研究中国区域旅游经济的综合实力,在此基础上,采用系统聚类法对中国旅游经济区域进行类型划分。  相似文献   

5.
辽中南城市群城市竞争力综合评价与时间演变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岗  雷磊  邹华 《地域研究与开发》2013,32(1):52-55,91
以辽中南城市群为对象,选取33个评价指标,组成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SPSS软件对城市竞争力进行定量实证分析。运用主成分分析法评价辽中南城市群城市竞争力及其时间演变,并在此基础上采用聚类分析法,对辽中南城市群的10个城市进行竞争力类型划分。结果表明:大连和沈阳城市竞争力强;鞍山、本溪和抚顺竞争力较强;营口、丹东、辽阳、盘锦和铁岭竞争力弱;辽中南城市群整体竞争力水平略有下降,城市间经济发展不平衡。  相似文献   

6.
用主成分分析法评价渍害土壤肥力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渍害土壤的10项肥力指标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由主成分分析划分的3个主成分可全面概括10项土壤肥力指标的绝大部分信息,且第一主成分与作物的产量呈显著相关,r=0.5573,依此3个主成分对各样点进行聚类分析,可划分为4个不同肥力类型,并提出了相应的改土措施。  相似文献   

7.
江苏省区域发展差异综合分析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文章采用综合差异测度方法,选取综合指标对江苏省的区域发展差异进行综合分析,构建了区域发展差异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借助SPSS软件,运用主成分分析方法评价了江苏省各县市的综命发展差异,并结合聚类分析法对该省的区域发展类型进行了划分。结果表明,江苏省区域经济发达的地区,社会发展水平相对较高,由南向北综合发展水平逐渐递减、经济发展速度逐渐减缓,区域发展梯度差异的地域特征显著。  相似文献   

8.
贵州省经济地域差异分析与类型划分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运用主成分分析的数理统计方法,选择20项指标,对贵州省各地(州、市)经济发展水平的地域差异进行了综合评价和聚类划分。结果表明:贵州省各地(州、市)经济发展水平存在明显的地域差异,其影响因素可概括为工业发展及综合经济实力因素、农业发展因素、农业劳动力转移因素3个层面,累积贡献率达97.453%。在进行区域聚类后可划分为综合经济发达区、中等发达区、欠发达区3种地域经济类型。在此基础上,依托铁路交通的区位优势,充分发挥中心城市的作用;实施“点-轴”开发,建立以贵阳、遵义、都匀为核心的经济三角,带动全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9.
中国沙漠生态旅游资源及其竞争力分析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深入探讨中国沙漠生态旅游资源特点基础上,对中国沙漠生态旅游竞争力进行了主成分分析。分析了中国沙漠生态旅游资源特点,对中国沙漠生态旅游资源进行分类研究,统计出8个主类、23个亚类、45个基本类型,资源组合特色多是自然风光与生态和环境的充分结合,景观上十分突出生态特色。为使评价具有客观的针对性,构建了沙漠生态旅游竞争力指标体系。选取沙漠分布较多的6省区为样本,得出竞争力排序从高到低依次为:内蒙古、新疆、甘肃、宁夏、陕西、青海,结果符合沙漠生态旅游开发的现状。  相似文献   

10.
该文从经济因子和人文因子对中国区域旅游经济进行定量分析与评价。选取 2 5个旅游经济与人文指标 ,采用因子分析法研究中国区域旅游经济的综合实力。在此基础上 ,采用系统聚类法对中国旅游经济区域进行类型划分  相似文献   

11.
运用城镇化率代表新疆地区的城镇化发展水平,用人均GDP表示经济发展,选取产业结构具体分析城镇化与经济发展的相互作用情况。用地理探测器模型分析新疆的城镇化与经济发展间的相互影响及两者之间的时空相互作用机制。结果发现:(1)新疆各地州(市)的城镇化发展差异大且城镇化整体发展速率缓慢。(2)地区间的产业结构布局不均衡。(3)新疆城镇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力表现为波动增长;各地区的作用力大小存在较大差异。(4)新疆城镇化发展对经济发展的作用强于经济发展对城镇化进程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基于长三角一体化和区域协调发展的国家战略,在测度2001—2016年长三角地区41个城市的城镇化协调水平后,运用泰尔指数、重心轨迹、热点分析和空间计量模型等方法,分析长三角地区城镇化协调发展的空间特征及形成机理。结果表明:① 长三角地区城镇化协调水平总体差异呈波动下降趋势,省内差异不断缩小但省域间的差异在不断扩大;长三角地区城镇化协调水平整体呈东高西低的分布态势,西北—东南方向的城镇化协调发展动态演化格局变化不大,历年重心较为稳定,但空间关联范围和离散程度呈扩大趋势。② 从空间的集聚特征来看,长三角地区城镇化协调水平有显著正向空间自相关性,热点区渐向经济比较发达的上海、苏南、浙北等地区集聚,冷点区稳定分布在皖北、皖南和浙南。③ 影响城镇化协调发展空间特征的各因素均显著为正,经济发展水平仍然主导着区域城镇化协调发展,人口集聚效应对邻近城市城镇化协调水平提升更加明显,充分发挥城镇化高协调区对低协调区的带动作用,实现长三角地区均衡发展。  相似文献   

13.
基于2003—2017年新疆64个气象站点大风资料,以累积大风天数、连续大风天数、大风集中期和集中度为指标,探究该区大风天数的集中程度时空特征。研究表明:(1) 新疆年内大风天气主要集中在4~7月,连续大风天数主要以1~3 d为主。(2) 近15 a来,大风天气发生频率逐渐减少,频次越高递减幅度越大,但有趋向冬季、极端发展的趋势。(3) 空间尺度上,大风天气主要集中在北疆和东疆,而连续3 d以上大风天气主要集中在山谷地区。(4) 2003—2017年新疆地区年内大风天气分布总体在逐渐集中,集中期在逐渐提前。(5) 南疆和北疆西部以及东疆中东部年内大风天气分布较为分散,南疆南部和北部较为集中。(6) 南疆东南、北疆北部和东疆东北大风天气年内集中时段相对较早,南疆西北、东疆西部相对较迟。(7) 新疆地区大风集中度和集中期具有明显的聚集现象,高高聚集区域位于南疆南部和中部,低低聚集区域位于北疆和东疆的北部。  相似文献   

14.
对南疆铁路沿线地区的发展质量给予分析, 构建监测与预警系统。从经济、社会、资 源和环境四个子系统构建区域发展质量指标体系, 通过熵值法来确定各指标的权重, 借助物 理学的耦合协调理论模型, 得出了各个地区的耦合度、综合调和指数和耦合协调度。进而运 用博克斯-詹金斯法构建时间序列, 利用Eviews软件对耦合协调度序列进行处理, 计算出预 测年份的指标值。研究发现, 各个地区的整体发展质量均呈现上升趋势, 特别是库尔勒市整 体发展质量增长趋势最为明显, 且在预测年份的发展速度也比较快;喀什市和阿图什市在区 域整体发展质量增长上也比较显着;吐鲁番市和阿克苏市则发展比较平稳。  相似文献   

15.
新疆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耕地与建设用地扩张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基于20世纪80年代末、2000年、2005年、2010年、2015年5期中国土地利用数据集(NLUD)中的新疆部分,以耕地与建设用地(城乡、工矿、居民用地)为对象,从土地利用动态数据中提取其扩张图斑,分析了近30 a来新疆耕地与建设用地扩张的时空特征。结果表明:(1)南北疆耕地及建设用地扩张具有明显的时空差异。持续增长、南快北缓、重心南移是新疆耕地扩张呈现的总体特征;提速增长、南缓北快、城市扩张为主是建设用地扩张的基本特征。南北疆耕地面积差距逐渐缩小,建设用地面积差异加大。(2)对比近30 a来不同绿洲区内耕地与建设用地的扩张数量及趋势,可将耕地的扩张模式归纳为双峰型、减速型及阶段增长型,将建设用地的扩张模式归纳为指数增长型、双峰型、缓降型及缓降陡增型。(3)各绿洲区耕地及建设用的扩张特征十分显著。北疆耕地除阿勒泰绿洲区依然保持加速扩张外,其余绿洲区耕地扩张规模均出现下降,而北疆各绿洲区建设用地均呈持续加速扩张趋势,其中天山北坡城市扩张尤为突出;南疆各绿洲区耕地扩张均呈加速态势,建设用地扩张规模相对较小。  相似文献   

16.
李雪梅 《干旱区地理》2019,42(1):180-186
绿洲城镇组群是新疆特殊区域形成的规模相对较小的单一中心空间自组织模式。运用城市中心性指数、城市经济联系模型和Theil系数对新疆八大绿洲城镇组群内部城镇中心性、经济联系及空间差异测度。结果显示:绿洲城镇组群内部的中心城市的中心性职能较强,周边城镇的中心性职能相对较弱,形成了单中心的空间自组织模式;绿洲城镇组群内部经济联系量和经济联系隶属度大小的排序一致,离中心城市的距离越近、经济发展水平越高,经济联系隶属度越高;近10 a年来绿洲城镇组群的整体空间差异一直在扩大,且呈现出继续扩大趋势。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建立区域合作协调机制、明确城镇组群发展方向、增强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实现产业合理分工以及构建制度保障体系促进绿洲城镇组群的协同发展。  相似文献   

17.
江苏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过程、格局及机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经济社会发展的协调性差成为江苏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构建评价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指标体系,对江苏13个地级市、52个县(市)的数据运用主成分分析、协调发展函数进行定量计算,得到市域、县域两个尺度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度以及所属的协调发展类型。结果表明:①发展过程,江苏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可分为波动期、增长期、回落期和平稳期4个阶段,体现了经济社会发展不协调的"出现—加剧—暴露—解决"过程;②格局演变,苏南成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高地,南京的协调发展出现了回落现象,宿迁依然是协调发展的最低点;③空间格局,13市协调发展类型特征是"过渡协调类多、协调和失调衰退类较少",52个县(市)总体的协调水平较低,表现在绝对数值偏低、所属类别较差,并且两个尺度在空间上都呈现南高北低的特征。在此基础上为其构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机制包括:体制同步、空间组织、科技合作、政策援助和环境治理等5个方面。  相似文献   

18.
对新疆县域城镇化发展水平进行综合测度及空间分异格局进行分析,能够更好地促进新疆县域城镇化的发展,从而更好地带动新疆社会经济的发展。依据城镇化的丰富内涵,选取复合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对新疆县域城镇化水平进行综合测度;结合GIS自然断裂点分类法,运用SPSS中的系统聚类对新疆县域城镇化水平进行了分类。结果表明:新疆县域城镇化水平空间差异明显,北疆县域综合城镇化水平高于南疆县域综合城镇化水平,综合城镇化水平的高值区呈现出“东北-西南”一线方位上,呈倒“U”型分布,而西北、东南方位则成为城镇化发展水平的“洼地”;从城镇化所包含的四个方面来看,北疆的人口城镇化、经济城镇化、地域景观城镇化均高于南疆同类城镇化水平,而在社会城镇化方面南疆则高于北疆。新疆县域综合城镇化水平并没有表现出集聚的特征,随机分布明显。把新疆县域城镇化水平划分为五类,这五种类型分别是:高城镇化水平类型区、中高城镇化水平类型区、中等城镇化水平类型区、中低城镇化水平类型区和低城镇化水平类型区。最后对影响县域城镇化发展水平的因素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9.
天山山区与南、北疆近40a来的年温度变化特征比较研究   总被引:21,自引:7,他引:14  
分析天山山区近40 a来年温度变化的基本特征,并与南疆、北疆进行比较,其结果是:(1)天山山区年平均温度在冷暖变化阶段上与北疆的相似性强于南疆。(2)新疆三大区域年平均温度的最主要空间分布特征均是同步变化,但同步性的程度北疆较好,南疆及天山山区较差;而空间分布的反向变化性,南疆及天山山区较好,北疆较差。(3)三大区域年平均温度的年代际变化趋势是不同的,但均以20世纪90年代为最暖。(4)近40 a的显著线性增温趋势以年平均最低温度及年平均温度表现得空间范围最广,年平均最高温度最差;年平均温度的长期增温率以北疆最大,天山山区和南疆较小;年平均最低温度的10 a增温率变化在0.34~0.37℃之间。(5)三大区域最佳升温趋势出现的时段比较一致,增温率以北疆为最大,天山山区和南疆相同。(6)北疆与南疆年平均温度分别在1960年和1978年发生了由低向高的突变。  相似文献   

20.
黄松  李江风  胡明安 《地理研究》2007,26(2):287-297
受地质条件和地理环境的影响和制约,新疆地质遗迹分布具有明显的空间分异特征。本文以影响地质遗迹空间格局的关键因素--深大断裂和大地构造单元为主要依据,首次建立了包括5个地质遗迹带、13个地质遗迹区和35个地质遗迹亚区的新疆地质遗迹三级区划系统,设计了地质遗迹的数量、级别、类型、保护开发条件等4类定量表征指标和8项具体指标因子,对新疆地质遗迹的空间格局特征进行全面刻画和定量表征,最终根据各项指标数值的优劣程度对二级区划单元进行分类,为基于地质遗迹资源与人地关系耦合的新疆地质遗迹保护开发布局研究奠定基础。结果表明,二级区划单元中北天山、西昆仑、南天山、北阿尔泰地质遗迹区为优异(Ⅰ级),吐哈、准中、塔东、东昆仑-阿尔金、中昆仑、塔西区为良好(Ⅱ级),南阿尔泰区为一般(Ⅲ级),准西、准东区为较差(Ⅳ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