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过河北省地震局档案管理系统平台的建立以及文书档案和地震观测资料档案数字化工作的推进,结合现有地震档案信息服务方式的特点及档案服务工作的发展趋势,分析总结出地震档案信息现代化服务模式的要素,并针对目前状况下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解决方式,为探索地震档案信息服务的工作方向提供了实践依据。  相似文献   

2.
“十五”期间吉林省地震局依托成熟的地震前兆数字化观测技术,采用现代化、网络化、智能化的信息共享平台,建成地震前兆观测系统,使吉林省前兆观测在环境条件、观测设备、测项结构、台网布局等方面有了极大的提高。观测技术和数据通信手段实现了数字化、自动化,提高了观测方法的综合性、数据应用的及时性和共享性。  相似文献   

3.
薛锋  苏瑞  黄锦 《高原地震》2007,19(3):59-62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地震信息的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已渗透到防震减灾事业的各个领域,数字地震的概念愈来愈深入人心。大量产生的地震科技档案在服务大众的同时,也带来了如何科学、合理的管理,使之能最大限度发挥作用的问题。通过阐述地震系统电子档案管理的现状,分析电子文档的特征,初步探讨了地震系统电子文件档案的管理模式。  相似文献   

4.
基于C/S和B/S混合架构的云南地震科技信息数字化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基于C/S与B/S混合架构的云南地震科技信息数字化建设项目的设计和实现方法。该项目包括大震考察档案等8个数据库系统的设计、管理软件的开发和地震科技信息服务网络平台的建设。云南地震科技信息数字化系统的建立为地震科研人员提供了完善的地震科技信息服务。  相似文献   

5.
顾鹏 《四川地震》2012,(4):31-33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尤其是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不断更新,对防震减灾工作产生了积极作用。地震监测仪器设备也从最初的模拟人工值守观测逐步迈向了当今数字化、网络化观测系统,从根本上改善了艰苦的工作条件和落后的观测技术,为地震科学研究的数字化奠定了基础。汉源县防震减灾信息节点的建设,主要从技术上解决各种视频、音频、通信数据传输,为政府应急决策和应急指挥提供保障,满足新形势下防震减灾工作的需要。  相似文献   

6.
介绍了张家口数字化地震前兆台网中心技术系统的构成、连接、数据的流程等。台网中心的投入运行,使前兆信息监测能力有了很大提高,高采样率带来的地球物理、化学场的高频变化信息,为地震短临跟踪预报和开发新的地学科研思路创造了条件。  相似文献   

7.
依托“中国地震数据观测网络”项目,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建立了以十三陵地震中心台为前兆台网部,8个无人值守的前兆台站为一体的前兆观测系统。 这套系统利用中国联通的CDMA 1X网络将台站接入到Internet网络,并利用VPN(Virtual Private Network)技术在Internet网络上开辟一条安全、 稳定传输隧道,实现了前兆台站、 观测设备与十三陵前兆台网部的信息集成。 文中以十三陵地震前兆观测系统为例,主要介绍了如何利用CDMA 1X 无线网络和VPN(Virtual Private Network)技术实现前兆观测系统信息集成。 十三陵地震前兆观测系统的正常运行证明,利用CDMA 1X +VPN技术的前兆观测系统组网模式可以做到投资少、 见效快、传输可靠等优势,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引言建设开放性、多功能地震行业信息网络的目的 ,是为防震减灾各方面工作提供先进、高效的信息通道和平台 ,实现地震数据信息的有效管理和快速传递。因此 ,在地震信息网络系统建设中 ,必须采用标准的通讯平台 ,建立完善的网络应用环境 ,为网络用户提供信息发布工具和手段 ,并提供信息浏览服务。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和 Internet的快速普及 ,基于 TCP/IP协议的各种网络技术也得到了广泛应用。建设地震信息网络 ,可以采用成熟的 Internet技术 ,建立网络上的 WEB服务器 ,Email服务器以及代理服务器等各种服务器 ,实现地震信息的发…  相似文献   

9.
地震前兆台网观测数据跟踪分析工作应用数据挖掘、大数据分析等信息技术,基于中国数字化地震前兆台网,探索创建由数据分析模型、软件硬件设备、数据库、网络通讯等构成的挖掘处理系统。对海量前兆观测数据进行挖掘处理,获得地震前兆观测事件记录信息,并行于前兆台网观测数据产出流程,形成常态化地震前兆观测事件记录产出流程,为推进智能化地震前兆监测、提升数字化地震台网信息处理能力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0.
介绍了辽宁地震应急指挥系统的设计与实施过程。从辽宁地震应急工作需求出发,以地震应急基础数据资料和网络、软件编程、数据库等技术为基础,建立了一套软硬件相结合的地震应急数据服务系统,使应急指挥信息交流更直观、更快捷,提高了应急指挥的工作效率。  相似文献   

11.
现阶段,信息资源在社会发展中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而档案资源作为信息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价值与作用也日益凸现。本文描述了如何发挥现代计算机技术,将纸质地震档案数据进行加工,实现信息电子化,包括档案信息电子化的趋势、档案电子化的优点和如何推动档案电子化等。实现档案信息电子化,有利于科研人员方便快捷地检索、查阅相关档案资料,有利于实现地震系统数据资源共享,并加速推进档案管理现代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12.
新疆数字化地震台网业务运行管理系统具有对地震台站业务考评、网络及设备信息、台站参数、系统运维、数据共享、大震速报、速报编目数据统计和台网资料等信息管理功能。该系统在Windows 7系统环境下,使用MyEclipse平台和MySQL数据库通过JSP技术开发动态Web Service系统,使用Delphi XE10环境开发移动APP。在新疆地震台网投入运行后,解决了日常业务中台站与台站、台网与台站数据和信息交换困难的问题,有效提高了新疆地震台网的运行质量监管力度,方便用户使用各类数据,有较好的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香港数字化地震监测台网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香港天文台于1997年建立了一套设有8个短周期地震台站的地震监测网络。台网运用数字化及实时数据传送和处理等技术,增强地震数据接收及分析的效能和准确性。本文介绍了地震台站的选址和监测系统的特性与功能。  相似文献   

14.
刘兴盛 《高原地震》2014,26(4):55-57
主要介绍了青海省刚察县地震信息服务系统中,数据传输的网络设计与具体实施过程.通过运用VPN技术进行数据的传输,保证了数据的安全性、连续性、稳定性.实践与应用表明,VPN技术整体上运行稳定,在地震信息服务系统建设中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5.
张国宏  马照松  单新建 《地震》2006,26(1):123-130
为了实现地震地磁数据的社会资源整合和共享的目的, 利用网络、 WebGIS及数据库技术, 开发了基于网络环境的地震地磁数据共享系统; 系统实现了信息服务、 数据服务和功能服务, 改善了地震地磁数据的应用领域和应用层次。 从系统原理及功能设计、 WebGIS系统、 地震地磁数据库系统、 Web发布及数据共享子系统等几个方面阐述开发建设过程中的主要技术环节。  相似文献   

16.
随着中国地震局"十五"网络项目的完成,云南省测震台网的日常地震监测工作都基于网络数据库系统,而现有的数据显示系统未与数据库系统有效结合。本文结合"十五"中国数字地震观测网络项目数据库系统,运用三维数据可视化、交互式图形界面技术开发了可实时显示三维地震监测数据信息的软件系统,改变了原有显示系统实时性、可操作性差和无法显示地震数据三维空间信息及时空变化关系的状况。  相似文献   

17.
VPN技术及其在地震信息广域网建设中的运用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牛从达  王峰 《地震研究》2004,27(4):379-384
利用VPN技术在省级地震信息网络中建设信息行业广域网,使之成为一个经济、安全、高效的数据和信息传输的基础平台。对“十五”期间的地震信息行业网络建设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8.
随着档案信息化水平的不断发展与进步,互联网络技术的日臻成熟,在办公室上网查阅档案已成为广大阅档者的需求和全国地震系统档案部门共同关注的课题.山东省地震局于2012年完成了档案信息网的建设,并进入了试运行阶段.本文对建立档案网站的目的和意义进行了论述,并通过建站实施过程,对栏目设置及档案网站存在的问题等几方面进行了探讨.指出地震系统实施档案信息网站建设是必然趋势,它可为防震减灾工作提供多元化的档案信息平台,促进全系统档案资源共享和地震档案工作的开发利用,并为均衡发展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9.
地震前兆数据一直是地震分析预报必不可少的重要数据资源。随着辽宁省地震前兆台站数字化技术改造的开展,地震前兆模拟记录将逐步被数字化记录所取代。我们结合数字化技术改造的实际情况,采用先进的网络关系数据库模型构造了辽宁省数字地震前兆数据库。该数据库直接面向整个地震系统,为地震预报提供详实的数据服务和先进的研究手段。本文对数据库系统、数据库总体设计及数据共享服务也进行了深入研究和讨论。  相似文献   

20.
海南地震应急指挥技术系统由网络基础平台、地震应急视频系统、应急基础数据和应急评估决策系统构成,重点论述各构成平台在地震应急系统工作中发挥的重要技术支撑作用,以及全省地震应急技术系统联动一体化的工作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