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三、西周商代后期,政治日益腐败,各种社会矛盾激化,长期的掠夺战争,社会生产遭到严重的破坏。特别是商纣王一意孤行,暴虐无道,使得人心思变,民怨载道,“如蜩如螗,如沸如羹”(《诗·大雅·荡》),“纣有亿兆夷人,亦有离得”(《左传·昭公二十四年》),人民的反抗情绪不断滋长,“小民方兴,相为敌仇”(《尚书(·微子》)。大约在公元前11世纪,长期受商王朝压迫的周族,在武王的率领下,联合友邦,推翻了商王朝,建立周朝,建都镐京(今陕西省西安市西),并以洛邑(今河南省洛阳市)为陪都。周族在灭商过程中,得到了众多方…  相似文献   

2.
公元前11 ̄3世纪建立周朝的周人起源于陕西黄土高原,曾经是商朝的封国,受戎、狄人侵扰,迁徙到河谷平原,建都丰镐(今陕西西安西南)。周朝按照京都的迁移分成两阶段,历史上称东迁以前的周王朝为西周(约前1046年 ̄前771年)共历三百多年,是中华帝国的一个重要时期,也是中华古典文明的全盛时期,其文明对后世历史的发展有很深的影响。周族有着悠久的历史,长期在陕甘一带活动,后以岐山之南的周原为主要的根据地。随着周族的力量日益强大,都邑从周原迁到今天长安县沣水西岸,建成丰京。武王克商以后,基本上控制了商朝原来的统治地区。周王朝为了巩固…  相似文献   

3.
长沙作为地名,最早见于《逸周书·王会篇》。他周书》又名倾冢周书》,传为晋太康二年(281年)得于汲郡(今河南汲县)战国时期的魏安厘王墓中,其成书至少在战国以前,虽然战国至秦汉时期篇章有所增变,但据历代学者考证其记载的史迹多有根据。“王会篇”记载了公元前11世纪周公营建雒邑竣工后,周成王大会诸侯,  相似文献   

4.
毛烏素沙地南沿的历史演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北辰 《中国沙漠》1983,3(4):11-21
据《史记》周本纪、秦本纪、匈奴列传及《汉书》匈奴传等记载, 西周初年(约当公元前11世纪), 武王乘推翻殷王朝之势, 驱逐严允(即匈奴)于泾渭之北, 可知当时泾、渭以北都是玁狁的活动区。严允是游牧民族, 从而可以想见今之陕北及鄂尔多斯在三千多年前乃是严允族的游牧地区而不是周人的农耕地区。  相似文献   

5.
《中国地名》2009,(4):29-35
青岩古镇历史悠久,自明洪武十一年(1378年)设青岩堡至今已有600多年了。明初,中央王朝为了控制西南边陲,于洪武六年(1373年)置贵州卫指挥使司,以控制川、滇、湘、桂驿道,因青岩位于广西入贵阳门户的贵(阳)番(定番,今惠水县)主驿道之中段。在驿道上设传递公文的“铺”和传递军情的“塘”驻军于双狮峰下驿道旁建屯,史称“青岩屯”。  相似文献   

6.
诸多沉积记录揭示,中国北方早期历史,气候环境大致经历了3580-3050 cal a BP、3050-1800 cal a BP两个阶段;前者为稳定的湿润气候期,后者为逐渐趋于干燥的气候期;前期为中国历史上第二个王朝—商王朝统治期,政局稳定,社会承平,王朝较为稳定地传承了500余年,是中国历史上“寿命”最长的朝代;后者对应西周—东周(春秋—战国)—秦—西汉—东汉—三国等朝代,在不足1300年内,政权格局多次更迭,表现出一种与前期截然相反的社会政治生态。这期间,以都城为标志的王朝的重心,具有向东南迁移的趋势。年代对比发现,商代夏、周代商、平王东迁、西汉甚至东汉灭亡等改朝换代的社会政治事件,都与沉积记录所指示的气候环境的显著变化(恶化)对应。研究再次证实早期的中国历史与气候变化存在密切的关系,并认为如下两个因素可以阐述这种关系的存在:① 中国北方地理环境空间是扇状的,且自然环境具有梯度变化的特征,这种地理环境格局叠加在气候变化之上,具有特殊的加剧与舒缓区域社会矛盾的作用。② 小农经济具有对气候变化的特殊敏感性。对西汉所做的案例考察认为,不尽合理的社会体制往往通过一系列反馈作用将这种敏感性在气候恶化阶段“放大”,随之形成一系列连锁反应,由此造成的各种危机成为王朝崩溃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7.
秦大一统后对北方疆域和长城的扩展公元前221年是中国历史上划时代的年份,秦结束战国七雄割据局面,统一了中原地区,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秦王朝。  相似文献   

8.
华夏第一园 淇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淇园位于河南省淇县(朝歌)西北17公里耿家湾一带,为西周晚期卫武公(公元前812年—公元前757年)时修建。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座皇家园林。 周武王灭商,康叔被封为卫国国君,建都朝歌。卫武公为康叔九世孙,公元前812年继位,为君55年。武公执政期间,能百采众谏,察纳雅言,修康叔之政,百姓和集。佐平王平息戎患,终生以国家为重,深得百姓的尊敬与爱戴。后  相似文献   

9.
隋朝(公元581—618年)是杨坚建立的王朝。隋文帝杨坚是中国封建社会历史上颇有作为的一位君主。他即位之后派兵伐陈,平定南方,统一全国,从而结束了中国历史上南北分裂、对峙达170年之久的南北朝,为中国封建社会的发展、繁荣作出了贡献。对于隋朝之“隋”的来历,也?..  相似文献   

10.
《中国地名》2011,(3):26-26
公元前202年,汉高祖刘邦命颍阴侯灌婴驻守南昌一带,史称“灌婴筑城”。次年(公元前201年),灌婴率部在今南昌火车站东南约四公里的皇城(黄安)寺附近修建了一个方圆10里84步、辟有6门的土城,时人称之为灌城,系南昌建城的开始。  相似文献   

11.
《中国地名》2011,(12):14-15
“沈阳”一名源于元成宗元贞二年(1296年)设置的沈阳路。因地处沈水(今浑河)之北(“水北为阳”)得名。春秋战国时期,沈阳成为燕国的属地,为肃慎氏所有。燕昭王十二年(公元前300年),燕国在此屯兵戍边,设立候城,为沈阳建城之始。秦代,沈阳属辽东郡境。西汉时,沈阳为中部都尉治所,已初具县邑规模。  相似文献   

12.
“天下之茶建为最,建之北苑又为最”──建瓯传统茶业的盛况综述赖少波(建瓯市第二中学)建瓯植茶大约可追溯到公元前202-300年的战国末期和秦汉初期。至唐中叶,建瓯已盛产茶叶。陆羽(729-780年)在其所著的(茶经)“八之出”中就提到建州(即今建瓯)...  相似文献   

13.
探讨过去人地关系演变机制的"支点"概念模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人地关系演变的历史、规律和机制是地理学研究的重要科学问题。在人类社会演化的不同阶段,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模式存在显著差异,揭示人地关系在时间维度上的演变轨迹和机制可为有效衔接古今人地关系研究提供重要依据。基于对过去人地关系研究案例的分析和总结,我们提出“支点”概念模型尝试解释人地关系演变的规律和机制。当特定区域人口数量增长到一定程度时,自然生态系统和人类社会系统达到平衡状态,随后的气候环境变化和人类活动变化都有可能打破其平衡状态。人类社会系统在面对生存环境变化压力时可能出现两种不同方式的响应:① 通过人口数量的调节适应生存环境变化而达到新的平衡,其特点是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模式(人类社会与自然生态系统平衡“支点”位置)不变;② 通过人类社会组织结构或技术革新方式使社会适应生存环境变化的“韧性”增强,体现为人与环境相互作用模式发生改变。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韧性呈增强趋势,人地关系演变的主导因素也整体呈现由自然因素向人为因素的偏移。最后,以河南、山西和陕西三省仰韶文化时期(约公元前5000—公元前3000年)至周代(公元前1046—公元前256年)的人地关系研究为例,运用“支点”概念模型分析了其演变机制。  相似文献   

14.
历史上的首尔 有“汉江畔明珠”美称的首尔是座历史悠久且拥有众多称谓的城市。经考古专家对汉江两岸出土的大批石器和陶器的考证,在新石器时代,首尔周边地区就有人居住。朝鲜半岛三国鼎立时代,即公元前18年百济王朝在此建都,始称慰礼城,意为“我们的城”。公元392年和475年,来自北方的高句丽占领此城,475年改称南平壤,因位于平壤以南而得名。高句丽王朝在行政管理上于474年曾在此设置北汉山郡。而后统一的新罗时代,即相当于我国唐朝年间,新罗真兴王16年,称为汉山州;景德王时即公元757年改称汉州。公元904年又改称杨山。  相似文献   

15.
这是目前辽阳地区最古老的地名。公元前284至公元前279年(燕昭王二十八年至三十三年),燕国遣大将秦开进击东胡和箕氏朝鲜,“取地二千里”,《史记》谓“燕亦筑长城,自造阳至襄平”,设辽东郡及襄平县。襄平城为郡、县治所(今辽阳市老城区)。此为辽阳建城之始。此后虽经朝代更迭,但襄平的名称始终存而不废。直到公元404年,高句丽占据辽东,将襄平城改称为辽东城,襄平作为一座城市的名称才结束了,但襄平一名仍然存在。  相似文献   

16.
《中国地名》2011,(2):21-22
李达的故乡——湖南零陵零陵,位于湖南省西南潇水湘江汇合处,雅称“潇湘”,系中共“一大”代表李达的故乡。零陵得名于舜葬九疑。《史记·五帝本纪》载:舜“南巡狩,崩于苍梧之野,葬于江南九疑,是为零陵”。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统一中国后实行郡县制,设长沙郡,置零陵县,也有纪念舜帝之意。东汉光武帝建武元年(公元25年),零陵迁至泉陵侯国,  相似文献   

17.
有关典籍记:益阳“秦旧县,汉属长沙郡。”《汉书·地理志—F》:“长沙国。秦郡,高帝五年为国。莽日填(镇)蛮。属荆州……县十三:临湘,莽日抚睦。罗,连道,益阳,湘山在北。下隽,莽日闰隽。攸,酃,承阳,湘南……昭陵,荼陵……容陵、安成。”又云:秦“分天下作三十六郡。汉兴,以其郡(太)大,稍复开置,又立诸侯王国。”“稍复开置”,是言汉初沿袭秦制,因郡太大,故在此基础上立诸侯王国。至汉平帝元始二年,全国共设郡83,国20,谓之“百三郡国”。秦初定天下时,撤洞庭郡置长沙郡,郡辖县,益阳当属之。  相似文献   

18.
香港秦代隶属番禺县.汉代改属博罗县。东晋中叶至唐肃宗时香港始归属宝安县,治南头(在今深圳市南山区)。唐中叶至明代,香港属东芜县,治到涌(今东莞市莞城)。明神宗时,以“革故鼎新,去危为安”义,取名新安设县,治南头,香港属之。清初曾一度撤新安县,后又恢复,仍辖香港地区。一、香港中文地名的留存约在公元前2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香港的南丫岛和大屿山就有人类活动。东汉建武二十年(公元50年)香港就有畲族人“刀耕火褥”在这块土地上。香港菠萝路就是昔日畲人种菠萝的地。古越族称山间小平原为洞,后来人聚落于洞田…  相似文献   

19.
中国这一名称,早在西周初年,武王姬发(公元前1027——1025年)已用以称呼华夏族所居住的地区。(西周初中国是指黄河北的商王国所在地的“冀”为中国)。《商书·樟材篇》·《诗大雅荡篇》称商王国为中国,是因为商王国在当时各国中,政治、经济、文化都被公论为唯一的中心国。(参见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修订本第一编第107页)。《尚书·禹贡》、《周礼·方职》是两部在我国地理学发展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书。内容包括历史传说中的行政区划单位。《汉书·地理志》“昔在黄帝……方制  相似文献   

20.
花都 洛阳     
洛阳位于河南省西部,古称豫州,因地处洛河之阳而得名,是中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和重点旅游城市。有3000多年的文明史,从公元前二十一世纪中国第一个王朝--夏朝的建立起,先后有13个朝代在此建都。自古以来,这里墨客骚人云集,因此有“诗都”之称。洛阳牡丹香气四溢,又有“花都”的美誉。“天下名园重洛阳”,“洛阳牡丹甲天下”,洛阳园囿,数以百计,或凤阁龙楼,上连霄汉;或剔透玲珑,姹紫嫣红。历代文人骚客,泼墨古刹,挥毫岩壁,为古城增添诗情画意。洛阳也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摇篮,《道德经》,《汉书》,《资治通鉴》等无不在此著成。龙门石窟为中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