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青藏高原的抬升和夷平过程对气候与环境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系统地讨论了高原隆起的早第三纪至现代青藏高原的7次抬升过程对气候和环境的影响,应用气象学理论分析了当时气候形成的原因,主要结论;(1)高原隆起前的干热气候是由于隆起全球地势平坦,致使大气热机效率很低之效;(2)渐新世初高原的水平尺度达到斜压大气地转适应的临界尺度,大气环流从南北两极“两涡对峙”突变成地球三极的“三涡鼎立”气候发生突变;(3)分析了2.5Ma时高原抬升到2000m这一重要临界高度后大  相似文献   

2.
根据Dobson和TOMS资料分析北京和昆明大气臭氧总量变化特征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用约20年 Dobson和TOMS资料来分析北京(39.93°N,116.40°E)和昆明 (25.02°N,102.68°)两地大气臭氧总量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在1979-2000年间北京大气臭氧长期变化趋势是-0.642 DU/年,而昆明在1980-2000年间的趋势是-0.009 DU/年;(2)北京和昆明两地大气臭氧都有很强的季节内变化(尤其冬季更强),与季节性变化强度相当;(3)在北京和昆明,由记录较短的大气臭氧资料分析得到的长期变化趋势,与较长记录得到的结果有显著差异;(4)在北京(中纬度)和昆明(低纬度)大气臭氧都有显著的准两年振荡信号;(5)两个站点大气臭氧的年际变化主要由长期趋势项和准两年振荡信号组成;(6)Dobson仪测量得到的臭氧总量与TOMS资料非常一致。  相似文献   

3.
强弱南海夏季风活动及大气季节内振荡   总被引:26,自引:0,他引:26  
应用NCEP再分析资料和中国降水资料,分析研究了对应南海强、弱夏季风的环流形势及其与之相应的中国东部的降水异常。其结果表明,由强、弱夏季风所引起的中国气候异常是完全不同(甚至反相)的。分析大气季节内振荡(ISO)的活动还表明,对应大气强(弱)南海夏季风,南海地区 850 hPa也有强(弱)大气 ISO;而强、弱南海夏季风环流(200 hPa和 850 hPa)主要由异常的大气ISO所激发。本研究还揭示了南海地区大气ISO的变化往往与江淮地区大气ISO的变化反相,例如南海地区的强(弱)大气ISO常与江淮流域的弱(强)大气ISO相对应。对于大气ISO的强度,一般多表现出局地激发特征,经向传播相对较弱。  相似文献   

4.
本文使用1961~1995年逐月青藏高原地区大气机热量源汇<Q1>资料、1961~1990年青藏高原地区积雪日数和积雪深度资料、美国NCEP/ NCAR的再分析资料以及1975~1994年全球OLR资料,讨论了高原大气热状况年际变化及其与大气环流的关系,发现:高原地区大气热源年际变化明显,其中春季和秋季高原地区<Q1>的变率最大,并且水平分布很不均匀;当冬季高原冷源弱(或强)时,东亚大槽位置偏东(或西),对应着东亚强(或弱)的冬季风;夏季高原热源强(或弱)的年份,在高原及其邻近地区的对流层中、低层为偏差气旋环流(或反气旋环流),在中国长江流域低层为异常的西南风(或东北风),对应着东亚强(或弱)的夏季风,夏季高原热源强度还与南亚高压的强度和位置有关;春季4月的积雪状况与夏季高原大气热源强度有明显关系;夏季高原热源与同期青藏高原东南部、孟加拉湾、中南半岛、东南亚、中国西南部、长江流域和从黄海到到日本海一带对流有明显正相关。  相似文献   

5.
美国国家海洋大气总署(NOAA)隶属于美国商务部,下设国家天气局(NW)、国家海洋局(NOS)、国家海洋渔业局(NMIS)、国家环境卫星、资料与信息局(NESDIS)以及海洋大气研究所(OAR)五个业务科研单位。NOAA的历史角色是预测环境变化,保护公众生命财产,为决策者提供可靠的科学信息,加强对全球环境的保护。在过去的25年中,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得NOAA在理解和预测自然系统变化、有效地管理资源以及改善环境质量方面,取得了较大的进步。但是展望对世纪,环境挑战日益严峻,因此,NOAA的决策者指出,必须充分认识到挑战的…  相似文献   

6.
对大气环流模式提出了完全控制试验(FC)的概念,对包括陆面下垫面在内的整个地球表面的热力强迫作了控制。在FC中,可以更好地分离出大气内动力过程对于模式大气短期气候异常的影响。利用IAP2-LAGCM(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所二层大气环流模式)实施了完全控制试验。结果表明,北半球夏半年FC的月平均海平面气压(SLP)年际异常较C的小,而全球或南半球FC与C的SLP无明显差别。东亚-西太平洋区域夏半年FC的月平均SLP年际异常甚至高于C的,意味着该区域模式大气环流短期气候异常中大气内动力过程的作用不可忽视。  相似文献   

7.
用数值试验的方法,分别以无热源型、El Nino初期、El Nino成熟期对应的赤道中东太平洋与赤道印度洋海表温度作为外强迫源,应用强迫耗散准地转正压涡度方程的全球谱模式,考虑了摩擦耗散及3波准共振的共同作用,采用非定常、定常加热两种形式积分90d,研究了对中高纬大气低频振荡的调频作用。结果表明:(1)3个行星波之间存在很强的波-波相互作用,且波动振荡呈现准双周和季节内振荡;(2)在El Nino初期和El Nino成熟期,无论是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还是赤道印度洋海温在逐渐增暖的过程中,大气低频振荡周期都有缩短的趋势。1997年2月-1997年4月,赤道印度洋调节作用强;而在1998年5月,赤道中东太平洋调节作用强;(3)赤道印度洋西区对大气低频振荡的调节作用要强于赤道印度洋东区;Nino3区对大气低频振荡的调节作用要强于Ninol+2区;(4)太平洋-印度洋海温异常模态在1997年10月为高指数(简称PIMI一型),在1996年9月为低指数(简称PIMI二型),前者对应的东太平洋-西印度洋区对大气的调频作用要大于后者对应的西太平洋一东印度洋区。  相似文献   

8.
热带大气中的准双周(10—20天)振荡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10  
李崇银  周亚萍 《大气科学》1995,19(4):435-444
基于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ECMWF)的资料(1981—1988),本文对全球热带大气中的10—20天(准双周)振荡进行了比较系统的研究,包括其动能的分布及演变。扰动的结构和传播特征等。资料分析充分表明,热带大气10—20天振荡是热带大气中另一重要低频系统,其动能比30—60天振荡还要大,而其结构和活动又同30—60天振荡很不一样。例如热带大气10—20天振荡主要表现为纬向波数2—4;垂直结构以正压特征更显著;主要表现为向西传播;其经向风分量与纬向风分量同等重要。因此,对热带大气10—20天振荡值得更多注  相似文献   

9.
黑河实验(HEIFE)的一些研究成果   总被引:49,自引:23,他引:49  
本文回顾了黑河实验(HEIFE)的执行情况,总结了到目前为止的主要研究成果。得到了干旱地区陆面过程地表参数、地表能量平衡特征和湍流通量参数化的结果。同时得到了干旱地区陆面过程的物理机制同湿润地区有质的差异这一认识:同湿润地区不同,干旱地区地表蒸散和植被过程并不是地表能量平衡中的控制因子,因为感热并不输送到自由大气仅是大气边界层的强迫因子;而潜热输送给自由大气并且潜热的释放是大气环流的主要能源,但干旱地区很少或没有水汽和潜热输送到自由大气,所以干旱地区自由大气不能从地面得到热能;地表反射率大和向上长波辐射强致使净辐射亏损大;基于以上原因,干旱地区可能是一个水汽输送和热能的“汇”。这些结果使我们能更好地理解干旱地区的陆面过程。黑河实验的结果以系统的观测事实证实了绿洲的冷岛效应,临近绿洲沙漠的逆湿现象,即夏季白天常常是绿洲有感热向下输送,临近绿洲的沙漠有水汽向下输送。这些结果揭示了绿洲和沙漠环境相互作用的较完整图像  相似文献   

10.
北达科他示踪物试验(NDTE)是1993年6至7月间以北达科他州俾斯麦为基地进行的对流风暴联合研究。资料的收集从1993年6月21日开始到7月30日为止。三架飞机、两部地基多普勒天气雷达和多种其它设备将集中观测雷暴和更小的对流单体以研究冰的形成和演变(包括冰雹发展);输送和扩散;夹卷,风暴结构,动力学和运动学;大气化学,以及云电现象。本计划称为“示踪物试验”是因为加密使用各种大气示踪物。包括雷达箔条,一种惰性气体示踪物(六氟化硫)、臭氧(O_3)和荧光珠。这些示踪物由三架云物理试验飞机播撒且就地同步大量取样,同时用多普勒天气雷达遥测北部大平原对流天气至今最为详细的图片。最终目的是获得对冰雹物理演变的较完整的认识,以便更好地评价用于北达科他州西北部的业务消雹撒播方案,同时也肯定会改进对雷暴知识、预报以及强天气的认识。本课题的主要资金来源是:国家海洋大气局(NoAA)大气影响研究联邦一州合作计划,国家科学基金以及北达科他州政府。并从国家大气研究中心(NCAR)、国家强风暴实验室(NSSL)、国家航空和航天局(NASA)、国家气象局以及加拿大大气环境局(AES)获得了附加资金、人员和(或)设备。一个类似的计划,北  相似文献   

11.
利用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大气科学和地球流体力学数值模拟国家重点实验室(LASG)发展的耦合气候模式FGOALS1.0_g控制试验、二氧化碳(CO2)浓度加倍试验模拟结果及实测结果(NCEP/NCAR逐日再分析资料)研究了全球变暖对大气季节内振荡(ISO)特征变化的影响。通过对比分析控制试验、二氧化碳浓度加倍试验模拟结果及观测结果发现:(1)FGOALS1.0_g耦合气候模式具有一定的模拟季节内振荡的能力,主要表现为模式能够模拟出ISO活跃区的位置、中心位置的季节变动以及强度的季节变化,其缺陷是模拟的ISO强度偏弱,模拟的ISO周期不显著且偏高频;(2)实测资料诊断分析得到的近六十年来偏暖阶段ISO活跃区强度增强及范围扩大可能不是人类活动影响使温室气体增加所导致的,它可能是大气ISO本身的年代际尺度变化;(3)近六十年来纬向东传波(西传波)的能量的存在增长(减少)趋势的主要原因可能是人类活动影响引起温室气体增加所导致的;(4)由于FGOALS1.0_g耦合气候模式在模拟ISO主周期及强度方面时存在不足,因此实测结果诊断分析得到的偏暖阶段ISO小波能量强,主周期范围大,偏冷阶段反之的结论用FGOALS1.0_g耦合气候模式尚难以证实。  相似文献   

12.
大气能量学是大气科学重要的组成部分,了解大气能量的时空分布和变化特征,能够为大气科学研究,尤其是气候变化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和手段。本文基于1948~2016年NCEP逐月再分析资料,从大气的总能量及其内能、位能、潜热和动能的分布、变化趋势和主模态变化等方面阐释了全球大气能量变化的整体特征。主要结论如下:(1)除高海拔地区外,总能量呈现从赤道向两极逐渐递减的分布,且全球大部分地区呈增加趋势,内能和位能的分布和变化与总能量较为接近;潜热能的极大值区和显著变化区均位于赤道及低纬地区;动能的极大值区分布在中纬度长波槽和西风急流出口区,其在南半球双西风急流区的变化最为显著。(2)总能量呈现出不连续的阶段性跳跃式增长特征;北半球的总能量多于南半球,而增速却慢于南半球,即两半球间的能量呈趋同趋势;海洋上空的总能量多于陆地,且海陆间差额有增大趋势;火山爆发事件可能对大气能量在年际尺度上的减少有重要作用。(3)大气各能量第一模态的空间特征与其各自变化趋势分布非常相似,并先后在1975年左右发生了年代际突变。就第二模态而言,大气的总能量、内能和位能从整体上反映出南北极与其它地区呈反向变化的特征;部分低纬度地区的潜热能与其它地区呈反向变化;动能主要呈现从热带太平洋向南北两极的经向波列分布;它们的时间系数均有一定的多年代际变化特征,可能与气候系统的内部变率有关。  相似文献   

13.
廖代强  吴遥  柴闯闯 《气象科技》2020,48(6):871-876
本文基于重庆主城区(沙坪坝站)2014—2018年逐日同期同步观测的气象要素和环境空气质量监测数据进行分析。首先通过对不同大气污染物与各种气象要素进行相关性分析,剔除影响预报模型共性的气象因子,明确显著影响空气质量的气象要素;然后结合污染物排放、大气扩散过程和湿沉降作用机理;最后构建乘幂与线性叠加的混合模式的空气质量预报方程。结果表明:构建的非线性回归方程能较为真实地反映主要大气污染物与气象要素的相互影响关系,回归模型预报检验准确率高(预报评分达87.6)。  相似文献   

14.
文章评述了低纬长期预报的当前状况。在过去5年中,某些热带地区的季节预报有了很好的发展,其方法有三大类:(1)大气环流诊断与统计方法相结合的经验方法;(2)数值模拟;(3)纯统计方法。对许多地区目前已用第(1)类方法发布实时预报  相似文献   

15.
山区复杂地形上区域大气质量模式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阎宇平  陈长和 《高原气象》1997,16(2):130-139
由于复杂地形上的气流多变,所以,进行区域空气质量模拟是比较困难的。根据大气污染总量控制和环境规划的需要,发展了一种可适用于山谷城市的大气质量模式,该模式的主要特点;(1)采用目前尚少的复杂地形上的三维边界层模式作为大气扩散模式所需城三维边界层要素场;(2)用复杂地形上的三维以模式和斯扩散氏架源(包括面源)和主架源所造在的地面SO2浓度,然后将两者的模拟浓度在相应网各上叠加。验证结果表明,该混合模式  相似文献   

16.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中层大气与全球环境探测开放实验室成立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中层大气与全球环境探测开放实验室(LaboratoryforAeronomyandGlobalEnvironmentalObservation,缩写为LAGEO)于1...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二维准动量无辐散、无摩擦、密度非均匀分布的层结大气中基本气流切变对非线性方程组行波解的影响问题的研究,证明:(a)在对称稳定(q=N2F2-S4>0)的大气中:非线性行波解为周期解,且其周期与相应的线性周期解的周期相等;(b)在对称非稳定(q=N2F2-S4≤0)的大气中:存在两类非线性行波解,其性质是由参数B决定的。B=(N2sin2φ-2S2sinφcosφ+F2cos2φ)/σ2。(1)当B>0时为周期解,且其周期与相应的线性周期解的周期相等;(2)当B≤0时为孤立波解。  相似文献   

18.
利用北极海冰面积资料和NCEP/NCAR再分析逐月高度场、风场资料以及中国160站气温资料,探讨秋季区域海冰异常与冬季大气环流及区域气候的关系,结果表明,秋季东西伯利亚海海冰的年际变化与北半球冬季大气环流及东亚冬季风有着密切的关系,秋季该海区海冰偏多(偏少),相应冬季东亚冬季风偏强(偏弱);进一步分析发现秋季该海区海冰面积偏大(偏小),相应冬季中国大部地区气温明显偏低(偏高)。  相似文献   

19.
文章评述了低纬长期预报的当前状况。在过去5年中,某些热带地区的季节预报有了很发展发展,其方法有三大类:(1)大气环流诊断与统计方法相结合的经验方法;(2)数值模拟;(3)纯统计方法。对许多地区已用第(1)类方法发布实时预报。  相似文献   

20.
为了监测全球海洋上空的大气可降水量,已发射上天多种星载微波波谱仪和辐射计,相应地发展建立了多种反演算式。我们利用逐步回归分析,研究比较了反演晴天大气可降水量(PW)的多种通道组合以及算式中不同的亮温(Ta)函数形式的效果。主要结果有:(1)对应于高中低PW值有不同的最佳通道组合;(2)常选的水汽吸收中心线22.235 GHz不太适合于反演高中且变化范围大的PW值;(3)有必要建立分气候区域和分季节的反演算式;(4)在反演算式中采用ln(T0-TB)一般比线性形式有更好的回归和反演效果,但在有22.235 GHz通道时则不然;(5)反演中低或变化范围大的PW时,22.235 GHz亮温的平方项能显著改善回归和反演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