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赵红 《中国地名》2014,(10):42-42
我国的四大沙漠是指塔克拉玛干沙漠、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巴丹吉林沙漠和腾格里沙漠。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我国是沙漠比较多的国家之一,沙漠广袤千里,呈一条弧形带绵亘于西北、华北和东北的土地上。沙漠总面积约130万平方公里,占全国土地面积的13%左右。  相似文献   

2.
赵钰 《中国地名》2014,(10):43-43
我国的四大沙漠是指塔克拉玛干沙漠、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巴丹吉林沙漠和腾格里沙漠。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我国是沙漠比较多的国家之一,沙漠广袤千里,呈一条弧形带绵亘于西北、华北和东北的土地上。沙漠总面积约130万平方公里,占全国土地面积的13%左右。  相似文献   

3.
王洪瑞 《中国地名》2014,(10):45-45
我国的四大沙漠是指塔克拉玛干沙漠、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巴丹吉林沙漠和腾格里沙漠。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我国是沙漠比较多的国家之一,沙漠广袤千里,呈一条弧形带绵亘于西北、华北和东北的土地上。沙漠总面积约130万平方公里,占全国土地面积的13%左右。  相似文献   

4.
《中国沙漠》1998,18(4):297-298
由中国科学院兰州沙漠研究所完成的“中国沙漠形成演化与气候变化研究”成果,荣获中国科学院1998年度自然科学一等奖。沙漠是我国自然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当前沙质荒漠化主要分布地区,风沙灾害特别是土地沙漠化已经成为严重制约我国北方地区生产建设和人民生活...  相似文献   

5.
中国沙漠科学的五十年   总被引:40,自引:20,他引:20  
王涛  赵哈林 《中国沙漠》2005,25(2):145-165
50多年来,在几代沙漠科技人员的不懈努力下,中国的沙漠科学从无到有,在从填补沙漠研究空白并取得长足进展的同时,沙漠化研究又以其创新性和系统性的理论进展,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的实践成果,极大地充实了我国的沙漠科学,为我国北方地区国民经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取得了包括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在内的一大批科研成果和上百亿元的直接经济效益。过去20 a来,北方约有 10%的沙漠化土地得到治理,12%的沙漠化土地有所改善,局部地区出现"人进沙退"的新局面。已形成了以中国科学院和国家林业局等有关研究所为主体的国家级沙漠和沙漠化研究机构,汇集了一批优秀的沙漠和沙漠化科学家,创建了我国比较完整的沙漠和沙漠化科学及其研究体系,在风沙物理与沙漠环境、沙漠形成演变与全球变化、沙漠化过程及其防治、沙区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沙漠化遥感与信息系统综合研究等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积累了丰富的研究资料和数据。在全国主要沙漠和沙漠化地区设有一批长期野外试验站(点),已为国家在有关沙漠开发利用和沙漠化防治方面的决策提供了大量的科研成果和理论依据。我国沙漠科学研究和实践所取得的辉煌成就,得到了政府、地方民众、科学界和国际社会的普遍认可。  相似文献   

6.
中国沙漠化研究的进展   总被引:13,自引:3,他引:10  
中国沙质、砾质荒漠和沙漠化土地的面积达149万km2, 占国土面积15%。1959年中国科学院治沙队成立到今天的沙漠所, 经历了卅个春秋。沙漠科学的研究也从空白发展成一个新学科的成长过程。为我国沙漠科学积累了丰富的资料, 培养了一支有着丰富经验又有一定理论水平的科技队伍。具有独立解决经济建设中提出的沙漠及沙漠化治理问题的能力, 并为全球沙漠化研究工作和治理实践, 作出应有的贡献。1988年6月5日世界环境日时,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授予中国科学院兰州沙漠研究所为全球先进单位称誉。我国沙漠科学研究的发展过程, 可归纳为四个阶段: 1959-1965年, 查明沙漠情况, 探索沙漠治理方法阶段。对我国主要沙漠和沙漠化土地进行综合考察究沙区自然条件与资源, 沙丘特征与风沙运动规律。1966-1977年, 以沙害治理为中心, 根据国民经济建设需要, 开展专题研究阶段。如沙区铁路修建的有关问题和沙区水土资源开发利用和开发后自然条件的变化等。1978-1983年, 以土地沙漠化问题为中心开展综合研究。干旱、半干旱地带土地沙漠化现状、发生发展过程, 变化趋势与预测, 整治措施等。1984年以后, 主要是加强对土地沙漠化变化趋势与预测, 以及整治措施的研究, 积极开展国际学术交流, 走向世界。1)建设不同自然地带沙漠化(风沙化)治理研究示范基地系统网络。2)开展半湿润、湿润地带风沙化问题的研究。3功口强对沙漠化监测和预则工作。4)在国际学术活动方面。从举办沙漠化学术讨论会、培训班、合作研究, 进而派遣专家组帮助发展中国家从事沙漠化治理研究工作。并与前述工作相适应, 出版了一系列研究成果和图件。总之, 我国沙漠研究是以干旱地带沙质荒漠的自然条件综合研究, 逐渐发展到半干旱、半湿润地带生态环境中沙漠化与风沙化问题的研究。为我国国土整治中风沙治理提供防治途径和措施。今后的研究工作, 应着重在强烈发展和严重沙漠化地区研究整治措施。建立不同自然地带整治沙漠化土地模式。达到环境健全发展和合理生态系统管理。对潜在和正在发展中的沙漠化土地发展趋势。加强监测和预测。进而提出预防措施。总结沙漠化治理经验和教训, 编著教材培训科技力量。  相似文献   

7.
中国沙漠和沙地的资源优势与农业发展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人口、粮食、土地之间的矛盾已成为今后我国几十年的主要问题。我国后备土地资源的68%分布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其中沙漠和沙地面积辽阔,类型繁多,涉及212个县(旗)、48×106人。我国的沙漠和沙地具备适度开发利用的水资源依托,具有灌溉、雨养和高寒农业等特殊环境,是栽培作物和养殖家畜的集中区,许多尚无饲养或尚无栽培种类可以取代的野生动植物具有独特经济价值和高度的抗性。我国的沙地持续利用技术体系已初步建立,形成了一整套具有中国特色的流沙固定技术,结合各地的具体条件创建了许多成功的区域开发治理模式。沙漠和沙地开发必须摆脱传统的农业利用模式,依靠科技进步,多采光、少用水,结合资源条件、市场需求、投资能力,有计划、有步骤地规模开发。  相似文献   

8.
<正> 我国有荒漠化土地262.2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27.3%,主要分布于西北地区。甘肃省的沙漠,基本上分布在河西走廊和北部的阿拉善高原,总面积为770多万公顷,占河西走廊总面积的32.3%。甘肃沙漠位于亚洲中部荒漠的东缘,是中亚大沙漠的一个  相似文献   

9.
新疆的绿洲农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新疆地处我国西北边陲,是我国面积最大的一个省区,多达165万平方公里,约占我国国土总面积的1/6。本区气候干旱,在广袤的土地上广泛分布着沙漠和戈壁,其面积达71.3万平方公里,占总土地面积的43%以上。境内还有终年积雪的高大山脉。因此,能进行人工灌溉、有农牧业分布的土地——绿洲的面积是很有限的,其总面积不过7万平方公里,仅占新疆面积的4.2%。  相似文献   

10.
我国沙漠化土地整治基本模式的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寿伟权  李烈 《中国沙漠》1992,12(3):22-27
我国是世界上沙漠戈壁、沙漠化土地较多的国家,也是受沙漠化灾害严重的国家之一,沙漠化是一种严重的、蚕食式、潜移式的灾害。经长期试验研究实践,形成具有我国特色的沙漠化土地整治的基本模式:1、采取防治与开发相结合的途径;2、形成试验站—试验示范区—幅射推广区的技术路线;3、当地政府官员、科技人员和人民群众相结合方式,把科研与生产,理论与实践密切相结合。  相似文献   

11.
光伏发电作为一种新兴的能源产业发展很快,近些年来在我国西北沙漠、戈壁地区也建立了一批光伏发电厂。那么,在沙漠、戈壁上建造光伏电厂有无生态学意义,有何生态学意义呢?本文运用河西走廊的气象资料和民勤沙区的光照观测资料以及植被观测资料,对此作了探索性分析。结果表明,1 m~2的光伏电池板转换的太阳能相当于民勤沙区260.75 m~2沙漠植被利用的太阳能。我国沙漠、戈壁面积广大,沙尘暴和风沙流发生频繁。沙漠、戈壁地区光照资源丰富,在沙漠、戈壁上发展光伏产业,不仅具有可观的经济效益,而且具有显著的生态学意义:一方面能有效调节地表的热力平衡,防止和减少沙尘暴和风沙流,光伏发电与防沙治沙相得益彰,是一种经济产出和生态防护双赢的产业。另一方面,无需占用耕地和其他可用土地资源,有利于保护国家的耕地"红线"。沙漠、戈壁地区也是多风的地区,光伏发电厂辅之以风力发电均有利于转化、消耗沙漠、戈壁地区沙尘暴和风沙流的动力源,由此减少沙尘暴和风沙流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内蒙科尔沁沙地奈曼地区沙漠化土地综合整治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王康富 《中国沙漠》1989,9(1):33-37
内蒙奈曼旗沙漠化土地面积广大(占总土地面积69.5%), 危害也严重。沙漠所在当地政府支持下设立研究站对沙漠化土地进行综合整治取得明显的生态, 社会、经济效益。主要是采取调整土地利用结构, 压缩低产农田, 改良土壤, 种植高效益经济作物, 固定流沙, 造防护林等措施, 已初见成效。  相似文献   

13.
王明利 《地理教学》2012,(19):13-14
中国是世界上荒漠化面积较大、分布较广、受害严重的国家之一,荒漠化类型多样、程度严重。受风蚀、水蚀、盐碱化、冻融等因素影响,我国干旱的沙漠边缘和绿洲、半干旱和半湿润地区、黄淮海平原、南方湿润地区和青藏高原等地都有分布。其中以西北地区土地荒漠化发展最为严重。  相似文献   

14.
前言土地沙漠化,主要是指在干旱或半干旱地区,原先并非属于沙漠的地面,它们或者由于自然环境本身条件的改变,或者受到人类过度生产活动的影响,以致有的是遭受邻近沙漠的侵袭,有的是就地起沙,沙丘增长,造成类沙漠化土地,引起自然景观的变化。  相似文献   

15.
赵子允 《中国沙漠》1983,3(3):35-39
新疆是我国沙漠面积最大的省区, 沙漠面积达40.4万平方公里, 占全国沙漠面积的63%, 占新疆总面积的25%。其中塔里木盆地的塔克拉玛干沙漠, 不但是我国最大的沙漠, 也是世界上第二大流动型沙漠。  相似文献   

16.
杨力生 《中国沙漠》1982,2(4):39-41
我们阿盟位于内蒙古最西部,总面积近27万平方公里,其中沙漠、戈壁面积为16.9万余平方公里,阿拉善沙漠(含巴丹吉林沙漠、腾格里沙漠、乌兰布和沙漠)横贯全境。在这样一个沙漠、戈壁占总面积62.6%的干旱荒漠地区,如何坚持"林牧为主,多种经营"的方针,全面贯彻中央对内蒙古工作的重要指示?总结历史和现实的经验,我们认为,积极改造利用沙漠,防治土地进一步沙漠化,为畜牧业发展提供可靠的物质基础,是一项刻不容缓的战略任务。  相似文献   

17.
由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973”项目《中国北方沙漠化过程及其防治研究》首席科学家、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所长王涛研究员主编的《中国沙漠与沙漠化》一书,已于2 0 0 3年1 2月由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发行。该书对我国50多年在沙漠与沙漠土地以及沙漠化防治理论研究与实践方面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总结。正如获得2 0 0 4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黄土之父”刘东生院士所盛赞的“《中国沙漠与沙漠化》一书的出版是国家科学事业成熟的标志。……不要把这件事仅仅看成出版了一本书,它代表一门科学或者一种自然现象,例如沙漠科…  相似文献   

18.
我国沙漠研究的历史回顾与若干问题   总被引:6,自引:4,他引:2  
1959-1961年中国科学院成立治沙队,组织了科技工作者对我国塔克拉玛干等大沙漠地区的地貌、气候、水文、土壤、植被、社会经济进行了综合考察,在这期限,内蒙及西北五省(区)建立了6个综合试验站,数十个中心站,初步形成了我国北方沙区科研试验網。1962-1966年,沙漠研究开始进行定位与半定位的一些专题性研究。1977年以后,沙漠研究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沙漠化问题列为我国沙漠研究的重要内容,开始研究我国沙漠与沙漠化土地的特征、演变过程、发展趋势及其防治;沙区农业资源开发利用与环境变化为重点课题。一门新兴学科——沙漠学在结合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中,在原有地理学,农、林、牧、生物学的理论体系的基础上,接受当前系统学和生态学的理论指导,正在逐步发展。  相似文献   

19.
我国沙漠化研究的若干问题--1.沙漠化的概念及其内涵   总被引:95,自引:33,他引:62  
王涛  朱震达 《中国沙漠》2003,23(3):209-214
荒漠化就是土地退化,主要由沙漠化、水土流失和盐渍化3个部分组成,其中沙漠化是中国北方广大地区主要的土地退化形式。在简要回顾了国际国内对沙漠化概念研究和认识的基础上,根据20多年来在中国北方土地退化区域的研究与实践,作者认为:沙漠化是干旱、半干旱及部分半湿润地区由于人地关系不相协调所造成的以风沙活动为主要标志的土地退化。并在时间、空间、成因、景观、发展趋势和造成的结果等内涵方面给予了概括性的描述;同时,从形成演变的时空差别、成因、过程和防治利用的不同等方面将原生沙漠、戈壁与沙漠化土地区分开来,认为沙漠的形成演变主要受控于气候变化,而人类既是沙漠化的导致者,也是沙漠化的受害者,更是沙漠化的防治者。所以,沙漠化的研究应主要侧重在人地关系及其相互作用等方面。  相似文献   

20.
针对危害自然与社会经济日益严重的荒漠化问题,利用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方法,宏观调查了中国北方以沙漠沙地、戈壁和盐碱地为主的荒漠土地,建立了以沙漠为代表的荒漠土地数据库.荒漠土地呈现一定的空间分布规律.通过对直接影响荒漠土地发展的降水量和风力的气候背景的分析,发现荒漠土地分布地区少雨多风是其普遍特征,大部分荒漠土地处于干旱和极端干旱的降水条件下,同时中低风场对其有很大的影响.受降水量的分布影响,沙地呈现由东到西固定沙地和半固定沙地减少,而半流动沙地和流动沙地逐渐增多的分布,戈壁和盐碱地则更集中于西北内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