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内陆河流域生态环境的空间分异特征   总被引:19,自引:3,他引:16  
王根绪  程国栋 《地理科学》1998,18(4):355-361
分析研究了内陆河流域气候条件,植被生态,土壤环境及水环境质量等生态环境要素的空间变异特征,探讨了流域不同地带的生态环境功能。结果表明:干旱内陆河流域气候条件,尤其是水热条件和地貌特征是植被生态,土壤环境及水环境形成与分异最主要的控制性因素,几大环境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经久形成内陆流域生态环境空间带规律和生态系统功能在空间不同地带上的显著差异性,认识这种分带规律与不同区域的生态功能,是合理开发的  相似文献   

2.
西南地区干旱河谷分布范围及分区统计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干旱河谷是我国西南地区复杂地形和气候条件综合作用下形成的特殊景观类型,明确西南干旱河谷的空间分布范围,掌握分区统计数据,对了解干旱河谷生态系统、分析相关自然和人文综合指标有重要意义。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利用遥感与野外验证相结合的方法,划定了西南地区干旱河谷的空间分布范围,同时,分析了干旱河谷区的地形特征和干湿状况。研究结果表明:西南地区干旱河谷总长度约为6911.15 km,总面积约为26 451.61 km~2,涉及我国甘肃省、四川省、云南省以及西藏自治区4个省级行政区。在空间分布上由北至南依次分布在白龙江、岷江、大渡河、雅砻江、金沙江、澜沧江、怒江和元江,其中,金沙江干旱河谷面积最大,占西南地区干旱河谷总面积的44.36%,岷江干旱河谷面积最小,占西南地区干旱河谷总面积的2.74%。坡度大于25°的面积占西南地区干旱河谷总面积的55.00%,地形坡度区域差异显著,岷江干旱河谷区地形坡度较大,雅砻江干旱河谷区较为平缓。阳坡面积大于阴坡面积,阳坡面积占干旱河谷总面积的40.49%,阴坡面积占干旱河谷总面积的31.12%。干旱河谷区内气象观测站的干季干燥度指数(I_(aD))值在2.14~5.10之间,属于半干旱类型和干旱类型。本研究成果可为干旱河谷的进一步深入研究提供基础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3.
三江并流区干热河谷成因新探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明庆忠  史正涛 《中国沙漠》2007,27(1):99-104
干热河谷是青藏高原周边及三江并流区引人注目的、较为独特的地生态现象。干热河谷是构造-地貌-古生态效应、环流-季风-“狭管”效应、地形波-局地环流-降水-焚风效应、植被-土地利用-人类活动干扰效应等综合作用而形成的原生性的地生态现象。早第三纪时,三江并流区是斜贯我国广阔干旱气候带的组成部分。随着青藏高原的隆起和西南季风的形成演化,逐渐向暖湿性的亚热带气候和植被演化,进入上新世末-更新世以后,纵向岭谷地貌形成,大江大河溯源侵蚀,河谷深切,在深切河谷下部逐步形成与其纬度位置相当的干旱半干旱生态景观,从古生态上实现了某种意义上的“返祖”现象。冬半年本区受西风南支急流控制形成干季,夏半年受西南季风控制,尽管带来大量水汽,但受特殊地貌格局影响,在本区形成金沙江河谷等四个少雨区,部分气流沿狭窄平直河谷急速北流一路无阻,水汽被输送到北部地势增高之处形成地形降雨。纵向排列的岭谷地形波,形成明显的降水波状起伏分布曲线,气流越过山岭后下沉气流带来“焚风”效应,形成干热河谷。人类活动叠加在原已生态脆弱的干热河谷生态系统之上,社会经济发展使其土地利用强度加剧、植被减少、水土流失严重等,促使生态环境进一步朝干热化方向发展。因而,干热河谷形成有着其地史、大气环流、季风、大地貌及地形波效应、植被抗逆性差等自然要素的综合作用,并叠加了人类的干扰,是局地地-气-水-生-人交互作用及耦合效应的综合产物。  相似文献   

4.
云南干热河谷农业干旱和对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何永彬  朱彤  卢培泽 《热带地理》2003,23(2):154-157
干热河谷是我国西南散布的一类半干旱、干旱地带,自然水分的缺乏制约着干热河谷优势光、热、土地等资源的开发。干旱环境的形成,有显著的低纬、山原、季风的背境特征,农业干旱直接受区域降水与蒸发,地表水与地下水,人类开发利用水资源程度等因素的制约影响,并形成了3种类型的农业干旱地域。为了改善农业干旱状况,需要采取增加控制水量,山地—河谷水资源整体规划,发展高效用水的农业产业等措施。从实际中提炼干热河谷水资源开发的4个模式,并提出了相关的对策意见。  相似文献   

5.
龙门山位于青藏高原东缘,是青藏高原周缘山脉中陡度变化最大的山脉,也是全球气候和构造活动最为强烈的地区之一,因此成为研究构造、气候如何影响山脉地貌演化过程这一科学问题的良好素材。在位于龙门山北段的平通河流域,汶川地震导致该区强烈的隆升、剥蚀作用,对研究该区地貌演化过程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通过对平通河流域基于DEM数据的地形坡度、水系分布、河流发育程度等的分析,并综合研究区构造特征和岩性特征,获得该流域不同区域的地貌演化方向,其中两个区域的地貌演化最为剧烈:1.平通河流域位于北川-映秀断裂和彭灌断裂之间的地区,未来将发生较快的隆升,地貌向高、陡的方向演化,河流下切作用使河谷两岸形成更加陡峭的地形;2.在北川-映秀断裂上盘附近地区,在构造和气候作用下侵蚀、搬运作用强烈,山体将被快速剥蚀削低,但在河谷两岸也会形成更加陡峭的地形。  相似文献   

6.
泥河湾保护区地貌特征与地质灾害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根据泥河湾保护区实地调查,黄土台地、黄土沟梁和河谷地貌是发育在“泥河湾层”及其覆地层上的主要地貌类型,其形态特征和形态测量反映了该区流水地貌的现代演化特征。伴随流水地质作用与地貌演化发生的水土流失、泥石流、崩塌和地面塌陷等地质灾害危及保护区的地层剖面。笔者认为该区域地质灾害是多种致灾因素造成的,其中的主导因素是气候、植被和人为因素,通过控制植被因素可以改变目前的地质环境状况。  相似文献   

7.
李敏慧  吴保生  陈毅 《地理学报》2022,77(11):2878-2889
黄河源区不同地貌环境下的河网发育模式、平面形态等具有显著差异,存在羽状、矩形状、对称羽状和树状4种典型的河网类型。选取黄河源区83个典型子流域,计算了河网平面特征参数,探讨了河网参数与地形和气候因子的关系及河网类型的分布规律。结果表明,4类河网平面特征差异性通过流域宽长比、河网密度和流域内河流流向最大频数得到了较好的体现。流域坡度和降雨量对河网密度及流向的影响显著,且能较好解释河网密度及流向最大频数的变化;降雨对流域宽长比的影响显著。羽状主要分布在源区上游北部边缘地带,气候干旱,地表裸露,流域坡度均值为4.5°,流域高差均值为730 m。矩形状集中分布在若尔盖地区,气候相对湿润,且有大量的沼泽湿地,流域坡度和流域高差均值分别为2.3°和177 m。对称羽状处于高山峡谷地带,流域坡度和流域高差均值分别为16.9°和1167 m,降雨量变化范围大。树状分布在黄河源中游山区及中下游的冲积地貌,流域坡度和流域高差均值分别为15.4°和968 m,植被覆盖较好。结合4类河网的空间分布特征及河网参数与环境因子的多元回归分析结果分析,认为地形是决定河网平面形态分异的主要原因;当地形限制减小,气候条件和植被覆盖情况对河网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金沙江奔子栏-达日河段大型泥石流堆积扇的成因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沙江上游奔子栏-达日河段属横断山区的干热河谷地带,河谷沿岸大型古泥石流堆积扇广泛发育,其成因却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研究.对该区瓦卡大型古泥石流堆积物进行了沉积结构、粒度、地球化学和孢粉等分析,揭示了泥石流的沉积环境及其形成过程.通过粗颗粒石英的光释光单片再生法(SAR)测年研究,获得金沙江上游奔子栏-达日河段古泥石流大规模暴发的年代为12 600~4 500 a BP.丰富的风化碎屑物源、陡峻的地形及雨季降水集中是该区古泥石流形成的主要原因.全新世早期青藏高原东南缘受西南季风加强的影响,气候趋于暖湿,季节性暴雨增加.金沙江上游干热河谷区大型泥石流堆积扇的发育年代暗示其是全新世早期西南季风加强作用下的地貌响应.从地质灾害防治的角度,由于现代气候因素导致泥石流灾害的频度和规模较小,预防该区地质灾害的重点应是防止人工砍伐树木和不合理的人工切坡导致对地表环境的破坏加剧.  相似文献   

9.
湘西喀斯特山区生态环境问题与综合整治战略   总被引:20,自引:7,他引:13  
王克林  章春华 《山地学报》1999,17(2):125-130
从区域自然景观空间结构,水土资源协调性,土壤形成能力,植物生产状况,生物资源聚集程度及生态系统稳定性等方面论述了湘西喀斯特斜坡地带生态系统脆弱特征,分析了水土流失与干旱灾害加剧等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提出了生态环境综合整治的措施。  相似文献   

10.
岷江上游干旱河谷区位于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东部,大地构造地貌上属青藏高原与四川盆地的过渡地带,为横断山区东北缘。区内的地质构造主要为龙门山断裂带,新构造运动强烈,地震活跃,以高山峡谷地貌为主,岭谷相对高度达1 000~3 000 m。在这种特殊地质地貌以及大气环流的共同作用下,焚风效应  相似文献   

11.
干热退化山地不同类型侵蚀沟生物生态工程治理试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冲沟是生态环境治理和控制泥石流活动的关键地段。结合云南南涧县城后山泥石流生物生态工程治理试验示范研究,总结出由土石混砌与土木筑造结构的生物谷坊,浆筑结构拦坝和谷坊等组成的沟道侵蚀治理方法,并成功地进行了相应的生物坝系建设,筛选出大叶桉,赤桉,马鹿花,台湾相思,马占相思,新叶合欢,夹竹桃等一批适宜干热生境和沟道植被恢复及防护林建设的植物种类,同时采取冲沟与谷坡同时整治,生物治理与调蓄水措施相结合的坡面治理方法。结果表明,这些生物生态工程措施对于防止沟床侵蚀,抑制泥石流活动和护床固坡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2.
元谋干热河谷土地荒漠化的人为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干热河谷是我国西南地区独特的生态类型,这里气候炎热,植被稀疏;生态环境脆弱,土地荒漠化比较严重.分析了人类活动对元谋干热河谷区土地荒漠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元谋干热河谷区蒸发量减少原因的灰色关联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元谋干热河谷区气候炎热干燥、植被稀疏、生态系统脆弱。近20年来蒸发量明显减少,本文采用灰色系统关联度理论,对各有关因素影响的大小进行了计算和排序。  相似文献   

14.
岷江干旱河谷植被分类及其主要类型   总被引:24,自引:2,他引:24  
沿岷江干旱河谷(流域-海拔梯度)剖面线设置“U”形样带3条,对植被和环境因子进行了调查,就岷江干旱河谷调查的48个样方,151个物种创建样地一物种数据库,应用TWINSPAN植被数量分类方法进行分类,并根据中国植被的分类原则和调查的样地物种组成特征,对数量分类的结果进行适度调整,建立了岷江干旱河谷地区植被(生态系统)分类系统。将岷江干旱河谷的植被划分为11个群系,18个群丛,均为灌丛单一类型。11个群系分别为:绣线菊灌丛、小花滇紫草灌丛、黄花亚菊灌丛、莸灌丛、驼绒藜灌丛、小马鞍羊蹄甲-白刺花灌丛、瑞香灌丛、西南野丁香灌丛、檀子栎灌丛、金花小檗-忍冬灌丛、华帚菊-小黄素馨灌丛。  相似文献   

15.
桂林漓江环境保护综合治理开发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郑深江 《热带地理》1994,14(4):345-350
本文分析桂林漓江综合治理的现状和存在问题,阐明漓江干流枯水成因,指出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已制约漓江流域经济建设的发展并影响桂林漓江的世界声誉。在坚持“保护、治理、开发”三结合的原则下,应大力发展和保护造林绿化工程,兴建漓江补水工程,整治重点污染源工程,开发旅游资源工程和旅游交通设施工程等建设项目,通过采取生态、工程和管理的综合措施,促进该流域的经济社会、生态、环保、旅游等事业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6.
云南干热河谷特色农业开发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何永彬  朱彤  卢培泽 《山地学报》2002,20(4):445-449
云南是一个山原省份,河谷盆地是农业发展的最适宜地区,由于部份河谷盆地存在干热气候,坡在退化,生态环境恶化等自然障碍,以及受农业基础设施薄弱的制约,使得传统农业明显欠发达;同时干热河谷地区又具有光热与土地等自然资源优势条件,适宜发展特色作农业和反季节农业。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的发展形势下,需要开展区域特色农业建设以实现农业开发效益的提高和农业生态环境的改善,提出具体的分区开发方向和相关产业化措施。  相似文献   

17.
山区地形对暴雨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陈明  傅抱璞 《地理学报》1995,50(3):256-263
本文分析了各种不同的自然条件下山区地形对暴雨的影响,指出山区复杂下垫面的热力和动力作用对暴雨有触发、加强或削弱、消亡的影响,在不同的区域地理背景下,地形的影响各不相同,在相同的地理背景下,不同的地形形态对暴雨的影响也有较大差异,地形性强迫抬升和辐合是触发暴雨和使之加强的重要机制,地形性辐射和下沉区对应暴雨的低频区,背区波暴雨过程在西北、华北的冷锋天气过程中较为多见,夏季山区局地对流性暴雨过程在凌晨  相似文献   

18.
云南元谋干热河谷土地退化及其防治对策*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崔书红 《地理研究》1995,14(1):66-71
本文探讨了云南元谋干热河谷土地退化的特点、分布及其危害,提出了加强基础教育、控制人口增长、改革耕作制度、继续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因地制宜发展林业和农业等于热河谷土地退化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19.
本文建立了一个采用地形坐标的、包含大气边界层湍流参数化方案,大气辐射过程的参数化方案、陆-气-水相互作用的地面温湿度预报方案等物理过程的非静力近似中小尺度数值模式,用这个模式试验研究了在气候平均值的背景下谷底水体的有无对山地气候影响的一般情况。模拟结果表明:由于水体的存在,夜间谷底气温较干符情况有较大的升高,山谷逆温受到破坏;白天谷底气温则有降低。湿谷中的地湿一般都较干谷中大,尤其是夜间更为明显。无论白天还是夜间,由于山谷风和湖陆风共同作用的结果,湿谷中的风速都此干谷中大,湿谷中的局地环流比干谷中的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20.
元谋干热河谷区生态环境变迁探讨   总被引:21,自引:4,他引:17  
干热河谷是我国西南地区特殊的生态环境类型,分析了云南元谋干热河谷地质历史时期的生态环境演变及50年代以来人类活动对环境变化的影响,提出了该区生态环境的整治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