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本文用最大相关时间的概念研究佘山台和仑坪台地磁场日变形态的位相关系。处理了1974年垂直分量和磁偏角的资料。用MEM分析了最大相关时间变化的功率谱,结果明显地揭示出它含有周期为14.6天的变化。对此现象,本文提出一种可能的解释,即部分海洋月相潮汐电流沿东海经台湾海峡(导电通道)时,在海峡两边产生的磁场变化存在差异,因而形成最大相关时间的半月周期变化。  相似文献   

2.
本文利用最大熵谱分析方法对北京、佘山、拉萨、泉州、广州、琼中等6个全国Ⅰ类地磁台所观测到的地磁场水平、垂直分量的月均值作4个月到4年范围内的周期分析。结果发现:①在相同时间段内,各台地磁场水平分量所含周期成分基本相同,而垂直分量所含周期成份却存在较大的差异;②一些周期成分只存在于一定的时间段内,所取时间段越长,所提取的周期成分越丰富;③各台两个分量皆存在不受时间段限制的半年、1年和近2年的周期成分。另外,本文也对消去趋势性变化对周期分析的影响作了分析讨论。  相似文献   

3.
FHD磁力仪Z分量分钟值日变化空间相关性的初步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FHD磁力仪垂直分量分钟值观测资料,初步分析了地震之前的日变空间相关性异常.首先分析了延时技术消除台站经度不一致造成的日变化相位差异对相关运算的影响,发现延时技术可降低相位差异的干扰,拓展参考台在经度方面的选择范围,并认为这是分钟值数字地磁资料优势之一.同时分析了短周期成份对日变化空间相关性的影响,发现对日变化空间相关性影响较大的周期成份在小时级左右,而更短周期成份的变化对日变化空间相关性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4.
本文根据我国佘山地磁台1910—1975年水平分量和垂直分量年均值的资料,经11年滑动平均后,采用时间二次项拟合的方法,讨论了佘山台地磁长期变化的残差。结果表明,这种残差曲线存在着大约60年的周期成分,这和许多学者用最大熵谱分析的结果相近似。  相似文献   

5.
基于数字地磁资料的滤波幅相法初步应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地磁垂直分量日变化畸变异常的周期特征, 应用FHD磁力仪分钟值观测资料, 通过富氏拟合滤出1~3 h的日变化,突出垂直分量日变化中的畸变变化, 直接获取了幅相法异常。 新方法只需单台的垂直分量分钟值观测资料, 克服了原有幅相法需要参考台资料的缺陷, 方便了异常提取, 拓展了数字地磁观测资料的应用范围。  相似文献   

6.
应用差分法分析了高淳台、溧阳台、高邮台、连云港台、宿迁台、海安台地磁垂直分量Z的变化,以加卸载响应比方法研究地磁极值的变化,用Z极小值时间进行地磁低点位移分析,对这些台站资料进行相关分析,研究发现中强震前高淳台的地磁场存在明显的异常变化.  相似文献   

7.
宋成科 《地震工程学报》2021,43(5):1037-1044
分析距离九寨沟MS7.0地震震中分别为65 km、254 km和238 km的松潘地磁台、成都地磁台和天水地磁台2017年连续观测结果,发现九寨沟地震前,松潘地磁台出现异常变化,主要表现为2017年5月开始,松潘地磁台长时间垂直分量累积变化量达40 nT。短时间内也存在地磁场突变,最高可达10 nT,而成都地磁台和天水地磁台地磁场无明显异常。通过对观测数据的详细检查发现松潘地磁台很多观测日的最后一个观测值与后一观测日的第一个观测值相差超过1 nT,因此认为九寨沟地震前观测数据的异常是由观测系统异常导致。对三个台站地磁场垂直分量日变化的统计分析发现垂直分量在不同时段相关性保持一致,说明地震前短时间内不存在地磁垂直分量的明显异常变化,三个台站地磁场日变化的差异是由地下介质性质不同导致。岩石圈磁场在震中西侧区域出现正负异常交替现象,这可能与九寨沟地震的孕育有关。  相似文献   

8.
通过新疆温泉地震台FGM01磁通门磁力仪资料和温度资料,经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发现:温泉地磁台地磁场各分量子夜均值与探头温度相关系数较高,存在准线性关系,回归分析能够有效的剔除温度影响;通过回归残差分析,可以看出温泉地磁场存在年周期、半年周期变化;垂直分量Z子夜均值的回归残差与同一观测点形变资料存在同步变化,在一定程度上提取与地下介质变化有关的信息。  相似文献   

9.
汶川8.0级特大地震前地磁垂直分量日变“双低点”异常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处于地球北半球的我国各地磁台站,在非磁扰日所观测到的地磁垂直分量的日变形态在中午前后有一个极小值,称为日变"低点".这种日变化以1个太阳日为周期并随地理经度而变化:由东向西,经度每隔15°,日变低点出现的时间延迟1小时.  相似文献   

10.
琼中地磁台以磁报震方法探索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胡久常 《华南地震》1994,14(3):61-65
通过对海南低纬度地区地磁场垂直分量的特殊变化与海南岛及其邻近地区地震活动的对比分析,并结合实用化攻关成果,总结出一套利用琼中地磁台垂直分量11年变化周期、相关系数R值变化曲线和日变化“双低点”异常预报海南岛及其邻近地区地震活动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蒙和平  兰宁 《内陆地震》1992,6(1):89-98
通过相关分析北京、兰州、银川、红山地磁台地磁垂直分量Z(世界时13—14时)时均值资料(每两台相组合,以月为统计单位),得相关系数R和回归系数b。经统计检验,发现不同台站的R、b大小虽有差异,但正常情况下均在其置信区间变化(置信概率0.95)。几次中强震前,b、R大幅度下降,连续偏离其控制区间,至临震前1—2月或当月趋于恢复或完全恢复。对不同台组的垂直分量差ΔZ与时间作回归分析(ΔZ为时间t的函数),得不同台站的线性回归方程及相关系数R。正常情况下ΔZ在回归方程的置信区间变化(置信概率0.95),当地磁台附近孕育中强以上地震时,ΔZ明显偏离回归方程的控制区间。应用以上两种方法对80年代以来宁夏及其邻区的六次中强地震作了对应效果检验,并对发现的问题作了简略探讨。  相似文献   

12.
高玉芬  祁燕琴 《地震学报》1981,3(2):143-151
本文利用我国部分台站地磁垂直分量日变幅的资料,采用局部地区日变场的分析方法,研究了地磁垂直分量日变幅在中国地区的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在局部地区地磁日变场的研究中,考虑经度影响是必要的,本文所用方法是适宜的;结果还表明,垂直分量日变幅的空间分布呈现出明显的季节变化、逐月变化及逐日变化性.若粗略地把磁静日垂直分量日变幅极大值所处的纬度视为 Sq 高空电流体系的焦点所对应的纬度,则此焦点纬度夏季最高,冬季最低,春秋季居中,并显出明显的逐月及逐日变化性,在相邻的两个静日,焦点纬度的变化可达几度.   相似文献   

13.
Along the northern piedmont of Mt. Lishan,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locations of the active normal Lishan fault in west of Huaqing Pool provide important evidences for determining the seismotectonic environment, seismic stability evaluation of engineering in the eastern Weihe Basin. After reviewing the results from high-density resistivity method, seismic profile data, geological drillhole section and trenching in west of the Huaqing Pool, it is found that the strike of western normal Lishan Fault changes from EW direction at the eastern part to the direction of N60°W, and the fault consists of two branches, dipping NE with a high dip angle of~75°. The artificial shallow seismic profile data reveals that the attitude of strata near Lishan Fault mainly dips to south, which is presumed to be related to the southward tilt movement of Mt. Lishan since the Cenozoic. The section of geological drillhole reveals that since the late middle Pleistocene, the displacement of the paleo-soil layer S2 is about 10m. And the maximum displacement of western Lishan Fault recorded in the paleo-soil layer S1 reaches 7.8m since the late Pleistocene. In addition, evidences from trench profile show that the western Lishan Fault was active at least 3 times since Malan loess deposition with 14 C dating age(32 170±530)Cal a BP. The multiple activities of the Lishan Fault result in a total displacement about 3.0m in the Malan loess layer L1. The latest activity of the western Lishan Fault produced a displacement of about 0.9m in the early Holocene loess layer L0((8 630±20)Cal a BP)and caused obvious tensile cracks in the Holocene dark leoss layer S0((4 390±20)Cal a BP). Briefly, we have obtained a vertical movement rate of about 0.11~0.19mm/a since the Holocene((8 630±20)Cal a BP)in the western extension of the Lishan Fault, the recurrence interval of earthquakes on the fault is about(10.7±0.5)ka, and the co-seismic surface rupture in a single event is inferred to be about 0.9m.  相似文献   

14.
彭纯一  徐国铭 《地震学报》1986,8(3):309-316
继取得1979年7月9日江苏溧阳6.0级地震磁异常之后,1984年5月21日在江苏黄海勿南沙Ms6.2地震前,在距震中70公里的东台县弶港,110公里的海安和130公里的射阳地磁台又观测到震前垂直分量的磁异常.其中弶港、海安为正异常,射阳为负异常.本文根据祁贵仲的膨胀磁效应模式,粗略地进行了计算,结果基本一致.本文认为,在低纬度地区用较密集的垂直分量台网来捕捉地震磁异常有可能改善地磁方法预报地震的效果.   相似文献   

15.
利用空间相关法对2013年岷县—漳县6.6级地震前后151个台站地磁垂直分量日变化进行分析,结果显示:(1)2013年7月3日、4日在震中附近分别出现16和17个台站的地磁Z分量日变化明显反相位异常,具有明显的分界线。(2)利用S变换方法对分界线两侧的天水和兰州台的Z分量日变化进行分频率相关系数计算,发现7月3日、4日的地磁Z分量的日变化均在6 h左右的周期出现负相关变化。其他时段未出现类似变化,认为岷县—漳县6.6级地震前地磁Z分量日变化异常产生的反相位异常主要在6 h左右。此外,还对异常产生的机理进行了解释。  相似文献   

16.
乌鲁木齐台地磁Z分量日变幅及其逐日比地震前兆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翼  杨福喜  和锐 《内陆地震》2007,21(1):78-85
利用乌鲁木齐台地磁垂直分量1980~2004年的25年时均值资料计算日变幅及其逐日比,比较了日变幅与日变幅逐日比法对应地震的效果,发现日变幅逐日比异常后对应地震的效果比日变幅异常对应地震的效果更佳,在二者的共同的预报时段内,地震对应率更高。Z分量日变幅逐日比值超过5倍均方差线后与周围270 km范围内的MS5地震对应较好,且通过了具有97.5%置信水平的R值评分检验,表明具有较好的预报效能。  相似文献   

17.
李光涛  苏刚  程理  李峰  吴昊 《地震地质》2019,41(3):545-560
中甸-大具断裂南东段位于哈巴和玉龙雪山北麓,属于川西北次级块体西南边界,断裂总体走向310°~320°,是一条重要的边界断裂。了解该断裂的活动性质、活动时代和滑动速率等对分析川西北次级块体运动,研究该断裂与玉龙雪山东麓断裂的交切关系等问题具有重要意义。文中基于1︰5万活动断层地质填图,对断裂沿线地层地貌、陡坎地貌、地表破裂、典型断层剖面以及河流阶地等进行了详细的研究。研究表明:1)中甸-大具断裂南东段按几何结构、断错地貌表现、断裂活动性可分为马家村—大具次级段和大具—大东次级段。2)通过野外地质调查发现,马家村—大具次级段断错了全新世冲洪积扇,形成了地表破裂,为全新世活动段;而大具—大东次级段虽然也断错了晚更新—全新世地层,但其断错规模及滑动速率均较小,由此认为其全新世以来活动较弱。3)通过分析断裂沿线断层陡坎、水平位错及地表破裂等地质地貌问题,认为马家村—大具次级段的活动性质为右旋走滑兼正断,其晚更新世以来的垂直滑动速率为0.4~0.8mm/a,水平滑动速率为1.5~2.4mm/a;大具—大东次级段以右旋走滑为主、正断为辅,其晚更新世晚期以来的垂直滑动速率为0.1mm/a。4)在大具盆地内发现的NW向地表破裂带的形成时代很年轻,不排除是1966年中甸6.4级地震或1996年丽江7.0级地震造成的地表破裂。  相似文献   

18.
云南GNSS时间序列共模分量提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占伟  李经纬 《地震研究》2021,44(1):56-63
针对共模分量的精确获取问题,以2011—2018年云南31个GNSS连续站垂向时间序列为基础,选用区域叠加法和主成分分析法,提取得到共模分量的主要成分,对比分析了这两种方法的效果。结果表明:(1)由于云南垂向非线性运动空间一致性较好(测站间相关系数平均值为0.88),两种方法得到的共模分量较为一致;(2)两种方法提取得到的共模分量与全球水文负荷和大气负荷模型给出的位移时间序列接近(相关系数均为0.9),说明共模分量的主要成分为地表负荷变化引发的地壳垂向非构造运动;(3)共模分量不能用周期模型完全表示,还包含了年际间的运动差异等信息;(4)两种方法的空间滤波效果非常接近(WRMS减速比平均值都为0.70),测站的空间滤波效果与测站间相关系数呈显著的正相关。由于区域叠加法对测站数据完整率要求相对较低,因此建议当测站较少或者数据缺失较多时,采用区域叠加法;在测站较多且数据完整率较高时,建议采用主成分分析法。  相似文献   

19.
我国及邻近地区地磁场的矩谐分析   总被引:9,自引:14,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从高斯位理论出发,得到了包含内源场和外源场的局部地区地磁场矩谐级数表达式,指出了局部地区地磁场内、外源部分分离的可能性。对中国及邻近地区1970.0年地磁场的矩谐分析结果表明:在北纬10°-45°之间有一个垂直分量的负异常带,异常中心在西藏高原和太平洋西部,最大异常值分别达到-330γ和-460γ;北向分量的正异常区从北纬23°一直伸展到北纬55°以北,极大值约在北纬40°附近,极值达300γ;东向分量在整个区域呈现微弱的正异常。本文对与矩谐分析有关的截断水平、光滑处理以及误差分析等问题也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20.
本文研究了量规函数、台站方位、台基以及不同测量方法对测定震级 ML 的影响.结果表明:1)得到了一个新的量规函数 R3(△),它比原有的 R1(△)和 R2(△)更适合于我国西南地区:2)由于地震波辐射的方向性,处在不同方位的台站震级差可达0.3——0.5级.用 P 波与S 波的某种组合可消除一些方向性影响;3)基岩台基的校正值不大.某些较大的台基校正值可能是仪器放大倍数没测准的影响;4)除用 S 波的水平分量求震级外,S 波的垂直分量以及 P 波的水平分量和垂直分量乘以适当的倍数后,都可用来求震级 ML.求得的结果与常规方法的结果之间几乎没有什么差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