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宋楠 《天文爱好者》2012,(11):14-15
2012年的最后一个月,我们能够观测的系外行星凌星现象有哪些呢?下表是以北京地区地理坐标为准,在系外行星凌星数据库ETD(http://var2.astro.cz/ETD/predictions.php)中得到的12月份将要发生的部分凌星现象的预报汇总。  相似文献   

2.
三月的夜晚对于爱好者夜间观测来说可能还有些寒冷,但是到了春暖花开的四月,随着气温的回升,也越来越适合夜间观测。下面就带大家走进4月适合观测的系外行星凌星现象:右页表格是以北京地区地理坐标为准,在系外行星凌星数据库ETD(http://var2.astro.cz/ETD/predictions.php)中得到的4月份将要发生的部分凌星现象的预报汇总。主星亮度暂选为亮于11等,高度角高于20°,不同地区的爱好者可以通过网站设定当地经纬度。4月份有观测条件的亮星上表已经列出,下面重点介绍下面两颗行星及其主星。  相似文献   

3.
八月份很多地方都在经受着高温酷热的天气,夜间观测可能还会受到天气的影响。但如果有好的天气,不妨在欣赏夏夜灿烂星空的同时,进行系外行星凌星观测。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8月适合观测的系外行星凌星现象吧。  相似文献   

4.
七月份预示着盛夏已经慢慢到来,夜间观测的温度对爱好者丝毫不是什么问题,只是室外蚊虫的叮咬以及阴晴不定的天气会令很多观测无法顺利进行。所以提前掌握所有可能发生系外行星凌星现象的时间等信息,做好充分准备,这样当有好天气出现时才能抓住难得的机会顺利展开观测。  相似文献   

5.
《天文爱好者》2008,(12):80-81
高年组: 一、系外行星凌星。探测系外行星的最可靠方法之一,就是观测行星凌恒星现象。当凌星发生时,由于行星遮挡在恒星之前,恒星的辐射流量F会从正常的F0暂时性地下降。  相似文献   

6.
五六月份可能是较为适合爱好者野外露天观测的时间段了,因为既没有前几个月的严寒,而且还不需要面对随后几个月相对糟糕的天气和蚊虫的骚扰。所以,就让我们珍惜这宝贵的观测时机,一起来看看5、6月适合观测的系外行星凌星现象吧。  相似文献   

7.
探测系外行星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寻找系外生命和宣居行星,而系外行星大气是人们了解行星宜居特性的窗口,所以系外行星大气的研究至关重要。近10年来,系外行星大气的理论研究和观测都发展迅速。受观测技术限制,目前观测到大气的系外行星主要是用凌星法探测到的热木星和超级地球,还有用直接成像法探测到的离主星较远的年轻气态巨行星。力求在系外行星大气领域飞速发展之际,对该领域研究现状做简明介绍。首先介绍系外行星大气的观测方法,随后介绍热木星和超级地球的大气概况和研究现状,最后对系外行星大气探测的有关项目进行简要介绍,以展示未来系外行星大气研究的前景。  相似文献   

8.
为什么要观测凌星? 当代天文学家对于在茫茫银河系内的千亿颗恒星周围寻找太阳系之外的行星(称“太阳系外行星”,后文简称“系外行星”),尤其是类似地球这样可能孕育生命的星球(类地行星)有着极高的兴趣和热情。这一方面得益于人类对于探索地外生命与文明的不懈追求,另一方面对这些系外行星的探测及其物理性质的分析,对深入理解行星系统(尤其是我们所处的太阳系)的形成与演化机制也有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从观测者的角度,当一颗行星穿越太阳表面时,这一现象就叫做“凌日”。对于探测系外行星来说,“凌日”现象称作”凌星”,这是发现系外行星的方法之一。行星出现“凌日”现象可稍微改变恒星的亮度,大约只有一万分之一的亮度变化,“凌星”现象大约可持续2~16个小时。如果“凌星”现象完全是由行星自然运行而导致的,那么这种运行变化将完全具有周期性。此外,相同行星产生的所有凌日现象都应当具有相同的亮度变化,持续相同的时间。因此,行星“凌星”探测方法具有较强的可重复性信号且十分有效。  相似文献   

10.
正太阳系外凌星类行星是目前进行系外行星大气研究的最佳目标之一.在特殊的轨道构型条件下才可以进行凌星主食和次食的观测,它们分别对应于行星位于宿主恒星正前方和背后两种情况.相应的观测可以产生大气透射谱和热发射谱,在大气组成和温度结构的观测研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基于这两种谱线性质,本文使用马普2.2 m望远镜的GROND(Gamma-Ray Burst Optical and Near-infrared Detector)设备对3颗热木星的次食进行了测光观测,又使用帕洛玛5.1 m海尔望远镜的DBSP(Double Spectrograph)、TSpec(Triple Spectrograph)和COSMIC(Carnegie Observatories  相似文献   

11.
截至2011年12月底,太阳系外行星百科(http://exop lanet.eu)里已经有716个系外行星(即围绕除太阳外的其他恒星运转的行星)候选者了。从最初每个有关系外行星的新发现都能上头条,到现在新发现已成为寻常之事,一般不再会像以前那样引起人们巨大的激动,我们已经在系外行星搜索的道路上走了很远。  相似文献   

12.
凌星太阳系外行星巡天卫星正在革新人类对太阳邻域中行星的认识,但发现新的行星只是开始。1995年,在类太阳恒星旁发现了首颗太阳系外行星。到2005年,太阳系外行星搜寻仍处于襁褓中。天文学家当时依然不清楚,环绕其他恒星的行星是普遍存在的,还是罕见的个案。  相似文献   

13.
太阳系外行星作为研究恒星演化重要的天体和探索生命起源的基础,多年来一直是天文学前沿研究的热点之一,目前已发展出近10种系外行星的探测方法.随着天文观测设备探测精度越来越高,自1992年至今,已发现4 000余颗系外行星.近几年天基天文观测手段日趋成熟,探测系外行星的精度与效率得到了极大提高,并带动着更多地基系外行星探测...  相似文献   

14.
系外行星的探测是近年来炙手可热的话题,尤其是类地行星的探测.随着观测数据的不断积累,以及NASA的Kepler卫星的升空,越来越多的系外行星系统和类地行星被探测到,这将极大地丰富系外行星和系外行星系统的样本,为我们提供更多的素材,使我们对系外行星的形成、演化等过程有更加深刻的认识.  相似文献   

15.
为对太阳系外行星的物理参数进行更精确估算,利用山东大学威海天文台/威海市天文台的1 m反射望远镜,对7颗已知具有行星系统的恒星:TrES-1、TrES-3、XO-2、WASP-1、WASP-2、WASP-3、HAT-P-7,进行了凌星现象的观测研究.介绍观测和数据处理的基本情况,给出凌星光变曲线结果及由之推算出的一些行星参数.在总结结果并加以分析的同时,展望下一步将进行的更为深入细致的研究.  相似文献   

16.
系外行星直接成像探测能够获取系外行星更全面的物理信息,是未来搜寻系外生命的关键技术之一.针对近期地基望远镜高对比度成像观测数据,对新发现的多星候选体进行系统展示.前期,结合地基系外行星高对比度成像设备观测能力,从已发表文献整理的Gaia星表恒星数据中筛选,得到约1000个观测目标.这些目标分布于不同的年轻星团中.近期,使用Palomar天文台Hale望远镜对上述观测目标中的42个目标在K波段开展了高对比度成像观测.这些目标恒星在可见光波段为7.5-14.2019年经过两轮观测,发现了6个多星系统候选体,这些目标在Gaia Data Release 2星表和Gaia early Data Release 3星表中难以确认是单星还是多星系统.  相似文献   

17.
截止到2014年4月21日,已发现了1490多颗系外行星和3705颗Kepler候选体。这从观测角度证明了行星在银河系中是普遍存在的。对系外行星的研究丰富并加深了人们对行星形成与演化的认识。另外,新的观测与发现也不断提出新的科学问题。本论文开展了类地行星的形成演化、内部结构以及大气逃逸的研究。  相似文献   

18.
宋楠 《天文爱好者》2012,(10):18-21
系外行星发现快报欧南台提出观测系外行星大气的新方法8月底在北京举行的第28届IAU大会,除了全世界天文学界的巨擘齐聚北京、中国天文学者和年轻人有幸接触最高规格的天文奥林匹克外,最新的惊人发现也在大会上公布。  相似文献   

19.
在.广袤茫茫的大宇宙中寻找类地行星无异于大海捞针,特别是地面观测受地球大气条件。限制,观测手段存在种种弊端,其困难程度可想而知。系外行星的探索任务如何展开?到底从哪个天空区域开始搜索?等等,这些问题一直困扰着天文学家。  相似文献   

20.
随着观测技术不断进步,已经有了很多对系外行星扁率和拱点进动的观测进展.行星的扁率是由行星的内部密度剖面与其自转决定的,勒夫数k_2与其核的大小存在明显的负相关.故扁率与k_2可以很好地限定系外行星的内部结构.从Lane-Emden方程出发,构建了不同多方指数下的行星模型.继而通过解算Wavre的积分微分方程得到其扁率,结果表明:多方指数越小,自转越快,扁率越大.从NASA(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系外行星表中,挑选了469个同时具有质量、半径和轨道周期观测或估算值的系外行星,在两种不同自转周期假设下,计算了它们的扁率.结果表明:如果采用潮汐锁定假设,绝大多数系外行星的扁率非常小,约97%的行星小于0.01,难以被观测到;而在固定的10.55 h自转周期假设下,有28%的行星扁率大于0.1.通过解算Zharkov简化的2阶微分方程,得到了不同多方模型下的勒夫数,并讨论了k_2与核大小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