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孔隙型碳酸盐岩储层的化学及机械沉积作用使得各沉积微相空间上不具备碎屑岩储层沉积微相明确的几何形态和外部结构,且不同成因储层的物性差异明显。依据常规的沉积微相建模方法难以如实地再现不同微相复杂的空间展布规律,进而也降低了相控属性建模的精度。本文以中东H油田白垩系Mishrif组生物碎屑灰岩为研究对象,通过开展波阻抗、孔隙度和渗透率的反演,利用机器学习的方法建立研究区的三维沉积微相模型。在此基础上,通过不同微相的变差函数分析,开展相控属性建模。结果表明,利用机器学习方法建立的沉积微相模型符合海相碳酸盐岩台地相序变化规律,充分体现了微相的空间形态和各微相间的接触关系,以沉积微相为约束条件建立的储层属性模型不仅满足了模拟结果与已知数据的概率一致性问题,又能分相带反映储层的空间变化特征。  相似文献   

2.
油田在长期注水开发过程中,不仅储层孔隙空间结构发生变化,而且储层含油饱和度也发生了变化,形成了水淹层。水淹层的测井解释是油田开发的一个难题,经研究分析表明,油层水淹前后的测井响应特征不同,且从宏观沉积特征看,不同的沉积微相类型,其储层物性在水淹前后变化量也不同。据此,可以通过单井常规测井资料解释,或通过一些特殊测井资料与常规测井资料的综合分析来解释和识别水淹层,并依据对子井测井曲线特征研究、生产动态资料研究、密闭取心资料分析、沉积微相划分及多井综合评价等一系列技术对解释结果进行有效性验证,从而找到水淹层电性特征与含油饱和度及沉积特征的关系,达到准确解释水淹层的目的。  相似文献   

3.
太湖827孔微体古生物研究及其环境变迁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据太湖827孔微体古生物群生物相分析,并参考古地磁、~(14)C测定、计算机模拟实验结果,本文报道了该孔海侵层的研究.由于该孔是目前中国东部沿海平原采样最密的钻孔,因而,得以在其中布容极性期里发现七个厚薄不等的、含海相微体化石的层段(或层位).它们大多为泻湖相沉积.其中最新的海侵层形成于3万余年前,接近其中部的层位见晚更新世暖水种化石.本文倾向认为:苏州东山渡村一带没有全新世海侵层沉积.  相似文献   

4.
西湖凹陷始新统平湖组发育海陆过渡相沉积体系,岩性组合以三角洲-潮坪过渡相的砂、泥、煤薄互层为特征,由于沉积构造复杂、沉积微相类型多样,不同学者对沉积体系类型的认识一直存在争议,沉积体系及沉积模式的不确定性进一步制约了平湖组勘探开发的进程.基于平湖组岩芯、测井及分析化验资料,厘定了平湖组一、二段海侵域P7层典型相类型及相...  相似文献   

5.
A油田位于北部湾盆地的涠西南凹陷,新近系角尾组二段I油组(J2I)为主要的储层,油组内部不同微相砂体厚度、岩性存在差异,并且A油田为海上油田,钻井少,井网分布不规则,这些因素制约了J2I油组井间沉积微相刻画。本文从井点出发,通过岩心资料确定了井点沉积微相特征。充分利用地震资料,运用地震沉积学的研究方法,对研究区井间沉积微相进行精细刻画。运用分频解释技术和等时地层切片生成层位技术,井震结合,确定了最小等时研究单元,即J2I油组的I-1小层和Ⅰ-2小层。将小层界面作为地震属性提取的时窗,并对提取的地震属性进行属性—砂厚的相关性分析,将相关性最大的属性作为沉积相划分的主要依据。通过J2I油组2个小层的沉积微相的刻画,分析了J2I油组"临滨砂坝—浅滩"的纵向沉积演化。  相似文献   

6.
喇嘛甸油田位于大庆长垣的最北端,是受构造控制的不对称的短轴背斜气顶油藏,萨零组位于萨尔图油层的顶部,属于下白垩统的嫩一段.根据取心井岩心描述、粒度分析、测井曲线特征,结合喇嘛甸油田沉积背景,对萨零组北块储层的沉积微相进行精细划分,进一步划分为水下分流河道、席状砂、表外储层微相,认为主要储层砂体为水下分流河道砂和席状砂.详细分析了沉积微相的平面展布特征,绘制沉积相带图.揭示了喇嘛甸油田的构造特征、沉积环境特征,确定了萨零组为三角洲外前缘沉积,为指导萨零组油气层的开发提供精细地质描述.  相似文献   

7.
常规岩相控制建模方法体现不了不同沉积微相的储层非均质性的类型及强度,同时传统的三维沉积微相控建模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分相带反映了储层的物性变化,但反映不了同一种微相内部不同岩性所引起的储层非均质性。本文以苏里格气田苏49-01加密试验区块为例,在岩相模型的基础之上,统计各沉积微相建模所需参数,以基于目标的建模方法建立沉积微相三维地质模型。在应用沉积微相-岩石相划分方法精细表征不同成因砂体间岩性、物性差异之后,建立起研究区沉积微相-岩石相的地质知识库。继而在三维沉积微相模型内部模拟沉积微相-岩石相模型,最后以该模型约束建立起高精度属性模型,该属性模型可精细刻画不同沉积微相以及同一沉积微相内部不同岩性所引起的储层非均质性。  相似文献   

8.
莺歌海盆地D气田发育浅海重力流沉积,目前对于其沉积微相组成及特征存在较大争议。通过总结研究区岩石相、测井相、地震相综合特征,结合国内外海底扇沉积单元划分,考虑靶区实际情况,建立了适合D区的浅海重力流沉积微相划分方案,识别出侵蚀水道、水道侧缘、分流水道、朵叶体等多种沉积微相;总结不同沉积微相特征,建立了浅海重力流沉积微相识别图版;并在浅海重力流沉积模式的控制下,精细刻画沉积微相,识别沉积微相平面展布,为气田开发实施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9.
方正断陷三维区沉积演化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层序地层学分层基础下的沉积学原理,依据各种数据,进行了各级层序单元的识别与划分,在本区识别出扇三角洲相、湖泊相和湖底扇相3类沉积相,进一步划分为8种沉积亚相和16种沉积微相;通过地震相研究及砂体的预测,进行了各层段微相的平面展布特征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主要发育由方正断陷边缘和依汉通断裂向方正断陷中心推进的扇三角洲—湖泊沉积体系。  相似文献   

10.
以辽河盆地西部凹陷某试验区于楼油层为例,综合7口取心井岩心、镜下薄片和分析测试资料,400口井测井资料以及工区地震资料,在建立高分辨率等时地层格架和确定沉积相类型的基础上,划分沉积微相,刻画不同沉积微相发育特征,同时分析了沉积微相对开发的影响。通过岩性、层理构造、泥岩颜色、化石特征和粒度概率曲线等相标志,确定研究区目的层为扇三角洲前缘沉积,物源呈北西-南东和南北向,可划分为水下分流河道、河口沙坝、水下分流河道间砂、水下分流河道间泥和前缘席状砂等5种沉积微相。储层以水下分流河道、水下分流河道间砂沉积为主。自底部的单层yII36b至顶部的单层yI11a,目的层整体上为向上逐渐变粗的反旋回特征。河道宽200~300m,长度可达数百米,砂体数量多,规模小。受水下分流河道的频繁分流改道,砂体相互切叠,储层非均质性强烈。蒸汽驱热采时应该充分考虑单砂体沉积微相空间组合模式和平面展布规律。  相似文献   

11.
秦皇岛32—6油田目的层主要为上第三系明化镇组,次为馆陶组。通过对单井(QHD32—6—4井)的岩心观察发现,明化镇组岩性以泥岩、粉砂岩及细砂岩为主,为曲流河沉积;馆陶组岩性以含砾砂岩、砂砾岩夹泥岩为主,为辫状河沉积。从曲流河、辫状河沉积中分别识别出8种和4种岩石相类型。结合岩石相类型及垂向组合关系认为,本井曲流河沉积微相类型丰富,可发育点沙坝、天然堤、决口扇及河漫滩等4种微相类型,辫状河沉积微相类型较为单一,仅发育心滩微相。  相似文献   

12.
储层沉积微相是影响储层非均质性的重要因素之一,准确预测储层沉积微相分布对认识储层非均质性、提高油田油气采收率具有重要意义.储层随机建模方法具有很强的地质适用性,合理选择随机建模方法能够有效提高模型精度.以东濮凹陷濮城油田沙三中亚段6-10水下扇油藏为例,由于水下扇沉积储层微相具有几何构型及空间分布复杂的特点,选择序贯指示建模可以对不同微相采用不同变差函数来表征其空间分布结构特征,从而再现储层微相复杂的空间分布.通过定义沟道吻合程度参数Mat对模拟实现进行检验,抽稀井沟道吻合程度参数Mat平均值达到84.7%,表明建模结果具有较高的准确度.序贯指示建模适合于建立水下扇储层沉积微相模型.  相似文献   

13.
利用岩心、测井、地震、岩石薄片、分析化验等资料,对鄂尔多斯盆地苏里格气田苏东区块山西组山1、山2段沉积微相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苏东气田东北地区山西组山1、山2段发育了洪泛曲流河沉积体系,主要沉积微相有曲流河道、边滩、河漫滩、河道间等微相类型。在沉积环境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了区内沉积微相的平面展布特征及其演化规律,认为区内山2沉积期:发育曲流流河道砂体,储层以褐色含砾中粗粒岩屑石英砂岩-细砾岩为主,并且沉积期为近物源区的冲积平原河流相沉积,受潮湿气候及弱水动力沉积环境的影响,大面积发育河漫沼泽沉积,为煤层提供了温床,纵向上形成了3~5套煤层,物源供给相对充沛,形成了一定厚度的曲流河道块状砂体沉积;山西组山1沉积期:受潮湿气候的影响,广泛发育湿地河漫湖泊、河漫滩沉积。  相似文献   

14.
本文阐述了中太平洋北部锰结核的成分及结构、构造的研究结果。结核可分为粗糙型和光滑型,内部呈现具有核心的同心层状构造,壳层可分为数个粗层。各粗层之间为不整合或假整合接触,粗层内微层呈韵律性排列。通过对粗层构造以及粗层内各韵律层的元素及矿物组分分布特点的研究,作者认为粗层的生长与当地沉积物的沉积间断或沉积速率减小有关,而微层的韵律性则是结核在滚动过程中生长造成的。文中并对结核的生长过程作了一般性讨论。  相似文献   

15.
子洲气田榆30井区精细地质建模与潜力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三维地质特征模型是油气藏描述的重要手段,对子洲气田榆30井区进行了精细地质建模,在地震解释、测井解释、沉积微相、小层对比、录井解释、物性分析等工作的基础上,建立了该井区的三维精细地质模型,实现了沉积微相研究成果的量化应用及与储层参数分布的有效结合,并在此基础上对该地区的剩余油分布和勘探开发潜力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6.
鲁东南滨海平原全新世海进地层研究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李道高  郭永盛 《海洋学报》1995,17(5):103-111
本文主要根据对钻孔样品的粒度分析、矿物分析、微体古生物分析、孢粉分析及14C测年资料,探讨了鲁东南滨海平原地区全新世海进地层的划分和对比、沉积特征、沉积古地理环境及其演变规律.在早全新世阶段,该区处于滨海环境,广泛发育了下全新亚统滨海沼泽相沉积层;中全新世时,该区遭受海侵,为河口湾、滨岸沉积环境,发育了中全新亚统海陆过渡相沉积层;自晚全新世以来,该区成为冲积海积平原环境,上全新亚统陆相沉积层得以发育形成.  相似文献   

17.
为了提高油田的开发效果,通过对研究区明下段浅水三角洲沉积体系内微相类型、层内韵律特征、隔层分布特征、砂体的几何形态、钻遇率、孔渗特征等研究,定量或半定量表征了该区储层的宏观非均质性,揭示了研究区主力含油层段受沉积微相所控制,具有较强的层内、层间及平面非均质性。根据研究成果,提出了针对油田切实可行的综合治理建议。  相似文献   

18.
轴向重力流沉积是一种重要的深水储层,其形成的岩性油气藏也是目前莺歌海盆地重点勘探领域。通过钻井、测井、地震和区域地质等资料的综合研究,分析莺歌海盆地中新统轴向重力流沉积特征和演化规律,探讨轴向重力流岩性油气藏的成藏条件和控制因素。结果表明,中新统储层为重力流沉积成因的厚层细砂岩,主水道和朵叶复合体是重力流沉积有利的沉积微相;中新世海南物源供给充足、断裂坡折带发育以及盆地轴向负向地形是该区形成轴向重力流沉积的宏观地质条件,在中新世各个时期形成了一系列沿盆地轴向分布、具有前积反射结构特征的轴向重力流沉积。研究区中新统轴向重力流储层厚度大、沉积规模广、临近烃源岩、构造脊微裂隙发育、圈闭保存好,具备优越的岩性油气藏成藏条件,是盆地下一步勘探的重要领域。  相似文献   

19.
随着下二门油田开发的逐渐深入,下层系的剩余油研究和沉积微相研究也取得了极大的进展.在充分把握该层系沉积微相特征及剩余油分布的基础之上,将剩余油分布三维空间模型与沉积微相的空间展布模型结合起来,对不同沉积相带的剩余油从剩余地质储量、剩余储量丰度、剩余油饱和度进行定量统计分析,进一步探讨沉积微相跟剩余油分布的定量关系.该研究对预测剩余油分布及制定合理的挖潜对策,提高油藏开发效率及最终提高石油采收率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并且其研究思路和方法可适用于其它同类油藏.  相似文献   

20.
辫状河沉积形成的砂体具有单层厚度大,横向变化快的特点,垂直物源方向上井间砂体对比连续性较差,常规分层方法难以对小层进行细分对比。本次研究结合苏里格气田苏X加密区气藏开发实际,确定了小层细分层的基本原则,并以Miall的河流相构型理论为依据,明确了单一心滩沉积微相为合理的细分层级次。最后,结合精细地质研究成果,分别从岩心、测井、及旋回性方面论证了小层细分标志,将盒8下1、盒8下2小层分别划分为3个细层,单个细层厚度大约为5m,有利于气藏的合理开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