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岩石圈的生态作用(英文)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文章确定了“岩石圈的生态作用”这一概念的内涵 ,考虑了作用的分类 ;阐述了岩石圈的各种生态作用 ,它们分别是资源的、地球动力学的、地球化学的和地球物理的生态作用 ;阐明了在地球演化过程中和工程技术造成的影响之下这些生态作用形成的规律 ;提出了有关这些生态作用的研究课题。  相似文献   

2.
介绍了生态地质学内容及其与地质生态学的关系;描述了岩石圈生态功能分类,即生态地质理论基础。生态地质学的研究对象是生态地质系统中直接作用于某些岩石圈或作用于其表面的生物群,包括人类和社会。生态地质系统分为4种类型:自然实体、自然理念、自然技术实体和自然技术理念。文中也描述了生态地质系统在生态系统结构中的地位,同时论证了生态地质系统的形成因素,科学的调查方法及所有相关的标准和指标,以及此项研究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3.
试论1:5万生态地质调查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1994年,大巴山区开展了我国第一次1:5万生态地质调查,这项工作的理论基础是生态地质学,该学说是研究地球表层生态变化特征和生态发展规律的新型学科,理论核心是以人类为中心的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生态地质调查的成果提供给国民经济各部门使用,可起到保护生态环境,维持生态平衡,拓宽地质工作服务领域的双重作用。  相似文献   

4.
试论1∶5万生态地质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94年,在大巴山区开展了我国第一次1∶5万生态地质调查。这项工作的理论基础是生态地质学。该学说是研究地球表层生态变化特征和生态发展规律的新型学科,理论核心是以人类为中心的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生态地质调查的成果提供给国民经济各部门使用,可起到保护生态环境、维持生态平衡、拓宽地质工作服务领域的双重作用  相似文献   

5.
第二代地质学若干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泰来 《江苏地质》1996,20(2):85-92
第二代地质学与传统地质学的差别在于物质观和运动观的不同,第二代地质学不只是把各种大地构造学说统一起来,而且把整个地质学原理大统一,一元化了,即所有的地质现象都是在气-水参与作用下岩石圈循环运动的产物,称为“岩石圈循环论”。本文着重讨论了与星系旋流,地球成长,岩石圈循环,气-水作用与造岩成矿和构造运动等有关问题。  相似文献   

6.
水文地质学的新概念及其生态问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Pinn.  EV 《地学前缘》1996,3(1):49-56
水文地质学最初是由地质学及水文学相结合而形成的一门学科,它基本上采用地质学的研究方法。从本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研究地下水的水文地质学已逐渐变为研究地下水圈的学科。地下水圈是指地壳内部的统一的含水系统,它包含有相互作用的不同状态和形式的H2O。近年来,一些新理论的引入,拓宽了原有水文地质学的概念,使之从对现象的研究转向为对过程及其规律的研究。水文地质学传统的和新的问题应在适当的工程标准上予以解决,同时应重视其生态效应。水是地球内部具有高度流动性的物质,因此,人类活动对岩石圈的影响将首先导致水文地质条件的变化,并进而引起地下水圈的污染、水的枯竭及自然条件的恶化。文章主要论述生态水文地质学研究的目的、原则及生态水文地质系统的体系。生态水文地质学研究的目的是提出管理地下水圈体系及其质量状态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生态地质学理论的核心是以人类为中心的生态系统的生态动态平衡。整个地球表层的岩石圈、土壤圈、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是一个最大的生态系统。岩石圈的平衡在这个系统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地质灾害即是地质污染。介绍在大巴山区开展1:5万生态地质调查工作的情况。  相似文献   

8.
生态水文学与生态水文地质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分析生态水文学学科发展过程的基础上,对生态水文地质学的研究对象、内容和方法进行了讨论。生态水文地质学是生态学与水文地质学交叉渗透后形成的学科,是地下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理论基础。当前中国生态水文地质学研究的主要任务是生态状况的定量描述、水文地质条件与生态状况的关系、多重界面水分转换机制及其生态效应、含水层中地下水各种物理化学过程的生态效应和气候变化对地下水的影响及其生态响应等问题。生态水文地质学必将在中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过程中发挥巨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人类世生态地质学研究方法及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立广  杨仲康 《沉积学报》2017,35(5):958-967
地质学家和社会学家广泛关注“人类世”这一新概念,但是,对于“人类世”的时间跨度仍然存在很大争议。在结合前人研究结果的基础上,对人类世提出了新的划分方法:认为人类世是一个以人类活动为主导因素的地质时期,要探讨人类世的生态与环境演化过程,就需要寻找一种有时间序列、分辨率高、分布范围广并且与生物活动紧密相关的沉积层。选取粪土层作为过去生态环境信息记录的新载体,运用多学科交叉的方法探索南极生态、气候和环境变化的问题,是南极无冰区生态地质学的理论基础。南极无冰区生态地质学是人类世生态地质学的组成部分,是沉积学与地球化学、考古学、生态学多学科交叉的结果,它的理论和方法已被成功地运用到北极和中国的南海地区,它应该放在全球的沉积学大平台上,开拓新的领域。并详细讨论了人类世生态地质学的研究方法及应用实例,对于了解人类世以来气候、环境和生态的变化及其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生态地质学需要解决的主要科学问题有:a研究岩石圈在自然和人类活动影响下的功能及它们形成的规律和发展动力;b从岩石团生态功能更替的观点,研究岩石团近地表部分对人为影响稳定性评价的理论和方法;c为了保护和改进岩石圈近表地层的生态功能,需要努力研究控制这些地层状态和性质的理论和方法;d研究利用工业废物和处置废物场地选址的理论、方法和手段;e发展工程保护的地质理论和方法。  相似文献   

11.
An ecologic-geological system presents a certain volume of the lithosphere with biota, including humans and the social media functioning in it and on its surface. This system is considered as the study subject of ecological geology. In all, four types of ecological-geological systems have been distinguished and characterized: a natural real system, natural ideal system, natural-technical ideal system, and natural-technical real system. The position of an ecological-geological system in the structure of an ecosystem is shown.  相似文献   

12.
西天山—伊宁地区以独特的结构特征和关键的大地构造部位,历来成为中外地质学家所关注、研究的重要地区,而那拉提构造带及邻区又在西天山—伊宁地区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由于客观条件的制约,那拉提构造带及西天山造山带在基础地质的许多方面存在不少问题,直接影响到对天山造山带和伊犁盆地的正确认识。笔者根据近十年来在那拉提带及邻区进行10个1∶5万区调填图和收集到的其它资料,对该区几个重要层位的时代、大哈拉军山火山岩系的形成背景、蛇绿岩和蓝闪片岩的产出特征以及该区的结构、构造单元划分和发展演化的动力学机制进行了讨论,其中的许多认识和看法将对该区的进一步研究产生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3.
概略综述了青藏高原北部1∶25万区域地质调查在基础地质、矿产地质、生态环境地质等多方面所获得的9项主要进展和新成果,阐述了这些成果不仅对揭示青藏高原的地质结构、组成、形成、演化等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而且对国土资源综合评价、利用也很有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14.
通过野外调查,在收集统计大量基础地质、经济地质、环境地质、旅游地质、农(林)业地质等数据信息的基础上,在GIS技术指导下,采用定量定性相结合的半定量分析评价方法,对森林浅覆盖区生态地质现状及各类资源的开发利用潜力进行了综合评价。在研究和探讨森林浅覆盖区生态地质综合评价方法的基础上,提出了森林浅覆盖区生态地质评价模型,确定了综合参数,划分了生态地质类型。  相似文献   

15.
黄土高原区资源丰富 ,生态环境脆弱 ,地质灾害多发性强 ,危害严重。治黄重点在中游 ,中游关键在地质生态环境的改善。笔者较系统论述了本区自然地理、国土资源、区域地质构造、新构造活动、地球物理场及深部构造特征 ,黄土高原隆升机制和地质灾害、生态环境问题 ,提出了基岩及第四纪地质、矿产和景观旅游资源、生态地质等地质生态综合调查的内容。  相似文献   

16.
江西是地质灾害多发、易发区,具有地质灾害种类多、分布广、危害大的特点。通过对其地质构造和资料的综合分析,认为地质灾害是人为因素与地质环境条件相互作用的结果,乱砍乱伐、工程建设等人为因素是加速加重地质灾害发生的主因。从生态环境保护教育、生态与地质环境保护措施、生态农业、生态恢复、生态系统管理等方面论述了江西省地质灾害防治的生态对策。  相似文献   

17.
This article discusses the rationale for the structure of the conceptual and terminological framework and categories of ecological geology, which has important methodological significance for its development. The authors consider their own ecological and geological categories and justify the logical structure of the concept and terminology base of modern ecological geology as a single integrated system.  相似文献   

18.
V.T.Trofimov 《地学前缘》2008,15(6):199-207
生态地质图被认为是一种新类型的地质图,文中对生态地质图的分类进行了研究。笔者描述了在生态地质图生成中的基本框架,编制生态地质图的基本要求和概念上的命题(定位)和必要的信息基础以及遇到的有关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