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正>为服务于国家南海战略的重大需求,中国科学院学部于2012年12月批准设立"南海资源环境与海疆权益"项目,由王颖院士牵头,集中近30位中科院院士、国内专家和在地球环境资源与疆域沿革的多学科优势,通过现状分析和关键问题的梳理,直接为卫护南海海疆权益提供科学咨询和建议。两年时间里,项目组召开了三次咨询工作会议和一次学术研讨会,对西沙群岛和北仑河口进行了实地考  相似文献   

2.
<正>为服务于国家南海战略的重大需求,中国科学院学部于2012年12月批准设立"南海资源环境与海疆权益"项目,由王颖院士牵头,集中近30位中科院院士、国内专家和在地球环境资源与疆域沿革的多学科优势,通过现状分析和关键问题的梳理,直接为卫护南海海疆权益提供科学咨询和建议。两年时间里,项目组召开了三次咨询工作会议和一次学术研讨会,对西沙群岛和北仑河口进行了实地考  相似文献   

3.
<正>为服务于国家南海战略的重大需求,中国科学院学部于2012年12月批准设立"南海资源环境与海疆权益"项目,由王颖院士牵头,集中近30位中科院院士、国内专家和在地球环境资源与疆域沿革的多学科优势,通过现状分析和关键问题的梳理,直接为卫护南海海疆权益提供科学咨询和建议。两年时间里,项目组召开了三次咨询工作会议和一次学术研讨会,对西沙群岛和北仑河口进行了实地考  相似文献   

4.
<正>为服务于同家南海战略的重大需求,中国科学院学部于2012年12月批准设立"南海资源环境与海疆权益"项目,由王颖院士牵头,集中近30位中科院院士、国内专家和在地球环境资源与疆域沿革的多学科优势,通过现状分析和关键问题的梳理,直接为卫护南海海疆权益提供科学咨询和建议。  相似文献   

5.
<正>为服务于国家南海战略的重大需求,中国科学院学部于2012年12月批准设立"南海资源环境与海疆权益"项目,由王颖院士牵头,集中近30位中科院院士、国内专家和在地球环境资源与疆域沿革的多学科优势,通过现状分析和关键问题的梳理,直接为卫护南海海疆权益提供科学咨询和建议。两年时间里,项目组召开了三次咨询工作会议和一次学术研讨会,对西沙群岛和北仑河口进行了实地考察。目前,项目已进入成果总结和结题工作阶段,并在以下几个方面取得重要进展:  相似文献   

6.
<正>2014年7月18~25日,南海资源环境与海疆权益学术研讨会在南宁召开。会议由南京大学海岸与海岛开发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台湾大学地理环境资源学系、中国第四纪科学研究会海岸海洋专业委员会和中国地理学会海洋地理专业委员会主办,广西师范学院、中国南海研究协同创新中心和南京大学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共同承办。来自台湾大学、台湾师范大学等22位台湾同仁,以及国内高校、调  相似文献   

7.
为综合评估遥感技术在南海、尤其在南海U形海疆国界线(简称南海U形海疆线)研究中的应用情况, 本文以中国知识基础设施工程(China National Knowledge Infrastructure, CNKI)和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 (Web of Science Core Collection, WOSCC)分别作为中文与外文期刊论文数据库来源, 筛选出截至2019年已发表的相关主题的中外期刊文献, 进行文献计量分析。按照关键词筛选的三类论文为: 南海自然科学研究(中文10150篇, 外文10130篇), 南海遥感研究(中文560篇, 外文1296篇)与南海U形海疆线相关研究(中文303篇, 外文33篇)。文献计量分析表明: 南海自然科学研究总发文量最大的国家为中国(18253篇), 总发文量排名前列的研究机构(如排名第一的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与期刊(如排名第一的《热带海洋学报》)也主要来自中国; 年发文量变化趋势显示, 南海自然科学研究呈现四个阶段(缓慢起步、缓慢增长、快速增长和回降), 南海遥感研究有两个阶段(缓慢起步与快速增长), 南海U形海疆线研究中文论文呈现三个阶段(缓慢起步、快速增长与回降); 热点研究显示, 南海自然科学研究围绕季风、天然气水合物与台风开展, 南海遥感研究关注海表温度、叶绿素与台风, 南海U形海疆线研究关注南海争端和地质特征。遥感数据于1974年开始被用于南海台风研究, 2019年被用于南海U形海疆线的生态环境研究。发展海洋遥感技术, 深化南海台风“风泵”生态效应与灾害研究, 拓展南海U形海疆线走廊立体的综合科学研究和增强南海的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交叉研究, 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8.
论证南海海疆国界线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追溯探查历史图件,根据1946年内政部方域司编制的一组"南海诸岛位置图"(南海诸岛位置图,南沙群岛,中沙群岛,西沙群岛,西沙群岛永兴岛及石岛,南沙群岛太平岛)和1948年出版的"中华民国行政区域图"分析,南海诸岛外围的断续线段是我国在南海的海疆国界线;当时划定,是与陆域国界相连的,海上国界是陆域国界的延伸,以断续线段表示是国际地图上对海疆国界线通用的表示方法,当时即获国际认可。上述结果为南海划界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已于 2 0 0 2年 2月 5日正式进入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试点序列 ,这标志着南海海洋研究所在新世纪跨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南海海洋研究所建所 4 3年来 ,为发展我国热带海洋科学理论体系和满足国家对南海资源环境权益方面的科技需求作出了具有前瞻性和战略性的重要贡献 ,成为我国在热带海洋研究方面不可替代的主要力量。近年来 ,南海海洋研究所在学科建设、科研队伍建设和科研绩效等方面成绩显著 ,仅近 3年来就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 4项、省部级成果奖 15项 ;引进国外杰出人才 6名 ;增设了新的博士点、硕士点 4…  相似文献   

10.
南海U形海疆国界线(简称南海U形线)是我国的南海国界线。该研究分析多源卫星遥感和GIS数据,系统研究南海U形海疆线水域的水深地形和环境生态要素,并重点分析2014年生态要素的季节变化,首次整体展现了南海U形线立体水深分布特征。根据海底地形的平缓、波峰、波谷和递增四大特征,将南海U形线分为东北、西北、东、西和南区5个区间。南海U形线总长大于4 000 km。西北区和南区的水深浅且变化平缓(<1 000 m),西区水深呈波峰分布(平均2 303 m),东区水深由南向北递增(>2 000 m);东北区水深最深且呈波谷分布(平均3 535 m)。南海U形线的5个区间,西北区与北部湾盆地、西区与越东断裂、南区与曾母盆地、东区与南海海槽、东北区与马尼拉海沟地形构造相吻合。研究发现季风对南海U形线5个区间海洋环境季节性变化有明显影响:西北区和东北区海表温度温差大,呈冬季最低夏季最高,混合层深度冬季最深春季最浅,海表流场和海表盐度季节变化小,但西北区海表叶绿素a浓度冬季爆发,其余季节呈对数分布,而东北区冬季区内中部略有增长;西区、南区和东区海表温度盐度季节变化小,海表风场和混合层深度冬季最强春季最弱,但海表叶绿素a浓度西区季节变化小,南区区内中部冬季增长明显,东区区内南部冬季小幅增长。西北区和南区(浅地形区)呈相似的季节分布。研究阐明了5个区间具有各自明显的区域性海洋环境特征:西北区海表温度和海表叶绿素a浓度的季节变化最大、西区混合层深度季节变化最大、南区海表流场季节变化最大、东区海表盐度季节变化最大、东北区风场变化大但海表叶绿素a浓度季节变化小。研究显示,南海U形线上的台风路径时空分布南北差异大,东西不均。1945—2016年共604个台风跨过南海U形线,年均8个,路径集中在东北、西北、东3个区,112.3°E以东台风537个,112.3°E以西415个。南海U形线东北区的生态环境受台风"风泵效应"影响最大。1991—2000年为台风多发期,跨线台风年均达11个。研究提出的南海U形海疆线5区间分法,具有科学意义和实践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1.
《海洋技术学报》2000,(Z1):243-244
中华环保世纪行"建设万里文明海疆"记者团一行6月18日来到国家海洋环境监测中心参观访问.该中心主任、中国工程院士丁德文等专家向记者团详细介绍了目前我国海洋环境状况及污染情况.中心业务处长、全国海洋环境监测网办公室副主任、高级工程师李宗品接受了本报记者的独家采访.  相似文献   

12.
<正>一艘蜚声国际的大洋钻探船,一支122人组成的国际团队,64个日日夜夜,我们同舟共济,寻梦南海!我们完成了与南海大洋玄武岩的第一次"亲密接触";我们探寻了南海"母亲海"的"芳龄";我们感受到了南海深部的"动荡"和"宁静";我们为南海演化的历史画卷进行了"编年";我们解密了埋藏在南海深部的"磁性条形码";我们试图揭开南海深部微生物世界的"神秘面  相似文献   

13.
正近日,由金翔龙院士授权、海洋出版社出版的《强海国士——中国工程院院士金翔龙传记》在广州举行新书首发式。中国海洋发展研究会王飞理事长,中国海洋工程咨询协会周茂平会长、李春先副会长,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所长张偲院士,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所长李家彪院士,国家海洋局南海分局钱宏林局长,海洋出版社杨绥华社长等嘉宾莅临现场。有关高校、研究所的师生等200余人参加首发式。《强海国士——中国工程院院士金翔龙传记》是第一部全面记录金翔  相似文献   

14.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是我国在新时期提出的重大战略举措,我国南海地区作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海域和战略基点,同时也作为连接我国与东南亚、南亚以及非洲与欧洲的桥梁,在这一战略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文章立足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丰富内涵并结合南海地区的历史发展脉络和开发利用现状,分别从地理位置、资源保护与开发、海洋经济繁荣与发展、地区安全稳定和国家海洋战略5个方面,分析"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对我国南海地区的影响:1强化南海地区"桥梁与枢纽作用";2促进南海地区海洋"资源宝库"保护与开发;3推动南海地区海洋经济发展与繁荣;4维护南海地区周边地区安全与稳定;5提升南海地区在国家海洋战略中的地位。南海地区必将在新时期我国建设海洋强国的潮流中大放异彩。  相似文献   

15.
黄岩岛,也称民主礁,位于我国中沙群岛最东处,是中沙群岛中唯一露出水面的岛礁,也是南海海盆洋壳区内唯一有礁石出露的环礁。黄岩岛海域海洋生物资源丰富,是中国广东和海南渔民的传统渔场,据史料记载,明清时期中国渔民就已在黄岩岛海域进行渔业捕捞。与此同时,黄岩岛地处南海东北部,扼守南海出入太平洋之"口门",是维护国家安全和海洋权益的重要战略支撑点。黄岩岛是中国的固有领土,以其独特的地理环境、丰富的自然资源和重要的战略地位,成为我国南海一枚璀璨的明珠。2012年4月10日,菲律宾军舰干扰并一度企图抓扣在黄岩岛海域正常作业的我渔船和渔民,正在进行维权执法任务的中国海监船在上级指示下迅速前往,与菲军舰对峙并成功解救我12艘渔船。中国海监编队维护我国南海海洋权益有理、有利、有节的行动,赢得了举国支持,也使国人又一次认识并了解了巡航在我国辽阔海疆上的这支维权执法威武之师。  相似文献   

16.
作为西太平洋最大的边缘海, 南海在全球海洋和海洋学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近40年来, 南海的化学海洋学研究取得了大量系统的新发现、新认识, 提出了不少新的理论观点, 对全球海洋学的发展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研究发现了南海次表层存在以海水亚硝酸盐为代表的生态环境参数极值现象, 不同参数水层深度范围不同, 由此形成的跃层生态系统有着与其他生态系统显著不同的特点。从系统研究获知, 南海碳循环过程十分复杂, 生物作用下的生物泵过程以及碳源汇区域和季节变化巨大, 南海碳源汇在不同的区域不同的时间的性质和强度迥异, 全年尺度上总体表现为大气二氧化碳的弱源。南海北部的珠江口邻近海域和深海盆的生态环境特征与化学物质循环和陆架边缘海、珊瑚礁等密切相关, 但又与陆架边缘海、珊瑚礁等显著不同, 表现为珠江口底层存在缺氧现象, 珠江口海域是一个以缺氧为特征的生态脆弱区。在系统认识南沙珊瑚礁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快速、生物过程控制着化学物质的垂直转移的基础上, 提出了维持珊瑚礁生态系统高生产力的新机制——“拟流网理论”。对南海沉积物化学的系统研究认识到, 沉积物-水体化学物质循环有密切的耦合关系, 南海珊瑚礁或沉积岩心化学物质分布变化可反演其历史变化, 如南海冰期表层海水古生产力为间冰期的1.6倍; 晚中新世南海南部发生了一次“生物勃发事件”, 其生产力主要受季风和陆源营养物质输入量影响; 东北季风与西南季风在不同区域其影响程度不同等。40年来南海化学海洋学研究的这些新发现和新认识对系统揭示南海的海洋学过程奠定了强有力的基础, 未来南海化学海洋学研究也必将为南海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利用提供科学支撑。  相似文献   

17.
1998年夏、冬季南海水团分析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5  
为了解南海水团的特征和分布 ,基于 1 998年夏季和冬季两个航次的实测资料 ,采用聚类分析、判别分析和模糊分析方法 ,对南海的水团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 ,南海外海水可划分为 6个水团 ,即南海表层水团、南海次表层水团、南海次 中层混合水团、南海中层水团、南海深层水团和南海底盆水。越南附近夏季存在一个暖涡 ;1 998年夏季还可鉴别出黑潮表层水团和黑潮次表层水团 ,但在冬季观测期间无黑潮水越过 1 1 9.5°E经线进入南海 ;这些现象可能与厄尔尼诺现象有关联。夏季有苏禄海海水在 5 0— 75m层经由民都洛海峡侵入南海  相似文献   

18.
<正>2010年9月12日,"沉积·资源·环境"学术研讨会——暨刘宝珺院士从事地质工作60周年庆祝会在山东科技大学逸夫讲堂青岛分会场隆重举行(图1)。山东科技大学和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为会议主办单  相似文献   

19.
《海洋地质译丛》2009,(2):41-41
《国土资源报》刊出了海洋地质、油气地质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曾主持或参与主持南海北部陆架和台湾海峡一批重要地质勘探和科研报告编写的金庆焕先生对南海和南黄海海域油气资源开发的见解。现摘录如下:  相似文献   

20.
南海海洋断面科学考察具有显著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在2009-2012年不同季节共执行4个多学科和交叉学科综合考察航次,取得大量宝贵的南海水文、气象、生态、化学、地质等大范围、大尺度、多要素的现场观测数据,样品分析数据及其信息产品。按照"共建共享"的数据工作方针系统地、规范化地整编了全部数据资源,整合利用可视化数据管理(VDB)、云端协同工作套件(Duckling)、专业领域知识环境(SKE)等3个网络平台及技术方法,建成南海海洋断面科学考察数据管理与共享系统,实现了典型断面考察数据的在线共享应用。文章介绍了南海海洋断面科学考察航次工作,重点描述了数据工作机制及整编成果,共享系统架构及其功能等,以期通过南海海洋断面科学考察的多样化数据资源整编工作实践、管理模式探索和共享服务,推动海洋科学数据资源开发、整合与利用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