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地球上,大洋中脊经常发生火山喷发,但是从未有人见过活动的火山喷发。人们只能研究这些火山喷发后形成的熔岩流、火山锥和火山脊,来推断熔岩喷出时海底的变化情况。近来的研究工作使人们向实际观察海底火山喷发大大靠近了一步,海洋深处的火山活动现象造成的直接后果逐渐被人们  相似文献   

2.
火山边缘是与大量岩浆的侵入和排出有关的被动边缘 ,就象北大西洋 /拉布拉多—巴芬体系一样 ,这种岩浆作用出现在板块解体和早期的大洋扩张期间或之前。解体之前的火山活动形成了大面积的溢流玄武岩 ,面积达 1 0 6km2。陆—洋边界出现了与板块解体同期的火山活动 ,值得注意的是 ,它形成了向海倾斜的厚火山楔形体和火山沉积层 ( SDV) ,后者组成了地震研究中的向海倾斜反射系列 ( SDRS)。在它们的下部 ,SDV也含有解体前的玄武岩。大多数火山边缘似乎发育成与羽状物有关的热软流层。对于这种关系是否有规律还存在争议 ,这里不进行讨论。火…  相似文献   

3.
深海矿物资源,通常主要指海底锰结核、海底热液矿(也称多金属软泥)和海底石油。锰结核矿是一种分布于水深4000~6000米大洋底的矿物资源,含有镍、铜、钴、锰等76种元素。人们估计,世界大洋锰结核矿的总储量可达3万亿吨,仅在太平洋就有1.7万亿吨。如果按目前人们的开采需求量计算,锰、镍、钴等可供人类上万年的开采需求,由此可见海洋中锰结核矿储量之巨大了。海底热液矿床多分布在火山活动的大洋中脊裂谷处,火山岛弧地带,或分布在与火山活动有关的断裂带和构造线上。海底热液矿床的发现时间并不长,仅有二、三十年的历史,但从一开始就引起科学家们的高度注视。这是因为,海底  相似文献   

4.
史学建  彭红 《海洋科学》1998,22(5):65-68
自60年代中期,板块构造学说诞生以来,关于板块运动的力学机制问题一直没有很好解决。大洋中脊是公认的重要板块分界线,也是全球连续性最好最长的板块分界线,对大洋中脊应力性质的认识将有利于探讨全球板块的运动机制。海底扩张学说为认识板块运动方向提供了许多令人信服的事实,但是,其运动力学机制并非符合后来发现的一些新的事实。本文试图进一步阐明海底是主动扩张还是被动拉张。1 海底扩张说的发展回顾海底扩张一词源于本世纪60年代,美国地质学家Hess(1962)和Dietz(1961)在地幔对流的基础上提出海底扩张学说,认为大洋中脊顶部是地幔物…  相似文献   

5.
从全球板块构造环境来看,与洋脊俯冲有关的板片窗占据绝大部分比例,俯冲洋脊板片正处于新生过程,热量大,具有正浮力(10 Ma),在俯冲过程中容易撕裂形成板片窗。南海古扩张脊沿马尼拉海沟向菲律宾海板块俯冲,南海东部边缘火山活动在吕宋岛上表现为东西双火山链,上新世期间,西火山链停止活动,而东火山链内的岩浆活动几乎完全是在第四纪。东西双火山链在20°N向南开始分支,东火山链在17.8°N停止,西火山链往南一直延伸到民都洛岛,东西火山链之间的火山空隙即反映了南海古扩张脊沿马尼拉海沟向菲律宾海板块俯冲形成的板片窗构造。同时,根据吕宋岛晚中新世以来埃达克岩的空间分布空隙和时间空隙特征,反映在吕宋岛17°~17.5°N存在板片窗构造。  相似文献   

6.
《海洋世界》2012,(10):26-27
海底热液活动普遍发生在大洋中活动板块的边界以及板块内部火山活动的中心。1977年,美国的"阿尔文"号载人潜艇在东太平洋洋中脊的轴部采到了由黄铜矿、黄铁矿、闪锌矿组成的硫化物。1979年,又在距同一地点约2000米的海底熔岩上,发现了数十个冒着白色和黑色的"烟囱",温度约为350℃的含有矿物质的热液从海底喷出后,与周围的海水迅速混合,产生沉淀。这些沉淀就是黑色或者白色的"烟",沉淀物主要由磁黄铁矿、黄铁矿、闪锌矿以及铜和铁的硫化物组成。这些海底热液的发现极具研究  相似文献   

7.
正地球上发生的轰轰烈烈的板块运动激起的地震和火山喷发,给人类造成严重的灾难,但也给人类带来许多恩惠。板块构造作用形成无穷的矿产,成为促进人类经济发展的重要资源。例如,人们在20世纪60年代发现的东太平洋洋底多金属锰结核,含有丰富的铁、锰、钴、铅、铜、镍等金属元素;在大洋中脊顶部形成的富含多种金属的沉积物,会随着海底扩张不断产生,不断向两侧推移。在大陆架、大陆坡这些大陆边缘区,不但接受了从大陆输送过来的丰富有机质,  相似文献   

8.
本文利用卫星重力数据和海底地形数据对大塔穆火山开展详细的重力导纳分析。结果显示大塔穆火山的岩石圈有效弹性厚度是1~3 km,指示火山形成于洋中脊之上,符合低重力异常和洋中脊三联点的构造背景。Airy均衡模型和岩石圈挠曲均衡模型推算的大塔穆火山的平均地壳厚度是11~17 km,最厚处拥有一个约30 km的地壳根,与实际地震观测结果基本一致。大塔穆火山的超厚洋壳不同于正常洋中脊,目前地幔柱与洋中脊相互作用是比较合理的成因模式。研究还发现大塔穆火山底下存在一个质量缺失的低密度区,这个区域可能是残留岩浆房造成的结果,与火山中心的地球化学特征、地震波速异常以及广泛的后期火山活动相吻合。另外,这个低密度区提供浮力支撑火山中心隆起,可能导致火山侧翼因差异性沉降而产生正断层。  相似文献   

9.
大规模的火山大洋中脊系统绕地球延伸60 0 0 0 km长 ,几乎全部分布在世界大洋洋底。有的地方 ,大洋中脊火山的规模非常大 ,以致高出海面形成地球上最为壮观的岛屿。冰岛、亚速尔群岛及加拉帕戈斯等都属此类岛屿。因为它们是由深部地幔上升的异常热岩石在小区域内形成的 ,并散布在海底 ,所以称它们为“热点”。但是 ,热点并不是一种孤立的现象。卫星海洋学、地震学、地球化学和地球动力学的最令人激动的进展表明了热点对全球大部分洋中脊系统具有重要的意义和长远的影响。全球已经确认的热点大约有 44个。其中大多数都与洋中脊系统有关联 ,确…  相似文献   

10.
大洋板块从洋中脊扩张后,经过热传导和热平流,大洋岩石圈冷却下来。据估算,50%的水热损失(5.5×1012W)和流体通量(2.3×1012m3/a)来自于5Ma或者更年轻的海底。来自0.1~5Ma的地壳流体循环的大量矿物沉降,可以解释地震速度的快速增加,上地壳孔隙度和渗透率随年龄增加而降低,以及504B孔岩心中约6.9Ma时的玄武岩蚀变和矿脉层。虽然发现了洋脊侧翼通量增大的证据,但是由于缺少勘探和足够的知识来了解洋脊侧翼的热液如何释放至海底,对于如此大范围的海底热液喷口的直接观察进行地很少。沿着洋中脊顶部已经发现了上百座活动喷口,在这里已经进行…  相似文献   

11.
去年4月份 ,按俄罗斯“世界大洋”国家计划 ,用于研究洋底结构的俄罗斯科学院科学研究船“НиколайСтрахов”号从委内瑞拉的拉瓜伊拉港出发驶入中大西洋 ,开始第22航次的海底勘测工作。考察队的组成除了来自俄罗斯研究所的14位专家外 ,还有意大利博洛尼亚海洋地质研究所的12位学者。大西洋地质研究领域的合作开始于1992年。目的是在3个不同构造性质的海底地段进行地质—地球物理研究。它们都与大西洋中脊———构造—火山隆起有关 ,在此处伴随着海底扩张———板块分离作用的发生 ,新的洋壳不断形成。在海岭的轴部…  相似文献   

12.
全球大洋洋中脊扩张体系的澳大利亚和南极大陆间的澳洲-南极非均衡(AAD)部分已引起大洋钻探计划的浓厚兴趣.海底扩张中心在地球上位置独特,这里由于火山活动而不断地形成新的洋底(洋壳).  相似文献   

13.
位于巴布亚新几内亚的马努斯弧后盆地的巴布亚新几内亚—澳大利亚—加拿大—马努斯( PACMANUS)热水作用区 ,以其硅质火山岩 (英安岩 )以及大量的硫化物烟囱富含金属铜和金的特点引人注目 ,明显地有别于大洋中脊和弧后扩张中心典型的玄武岩区的那些热水作用区。马努斯弧后盆地具有板块会聚边缘的地质与构造背景 ,表明属大陆地壳性质。因此 ,在离散板块边缘已进行的所有大洋钻探计划的钻探中 ,它是更接近和类似于古成矿环境的现代热水作用的场所。PACMANUS热水作用区海底样品的地球化学和同位素研究表明 ,金属和矿化流体的岩浆起重要的…  相似文献   

14.
冲绳海槽现代海底热液活动研究概况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蒋富清 《海洋科学》1998,22(6):25-28
1948年,瑞典“信天翁号”调查船在红海发现高温高盐溶液和多金属软泥,至此揭开了海底热液活动研究的序幕。随着全球范围内大洋调查活动的展开,先后在大洋中脊、断裂活动带、岛弧和弧后扩张盆地发现了众多的海底热液活动区以及颇具经济远景的海底热液多金属矿产资源,从而使海底热液活动的调查与研究成为地区中热点领域。冲绳海槽作为一个年轻的弧后扩张盆地,是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的一个重要组成环节,构造活动和火山作用频繁。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地质现象引起了各国学者的注意,并从1984年开始在冲绳海槽(主要是中部)发现了多处热液活动区。…  相似文献   

15.
分析归纳所经历的火山地貌为3类:(1)死火山:山西大同桑干河平原低缓火山锥群体,NW与NE两系列交叉分布,内陆平原断裂带的火山活动第四纪中期喷发剧烈,至9万年前停止,喷积碱性玄武岩与拉斑玄武岩。南京江宁、六合火山群,海口金牛岭、石山与马鞍岭火山群属此类。(2)休眠火山:位于东非大裂谷中的乞力马扎罗山基博峰,日本富士山,海南儋县与北部湾涠洲岛,火山锥与火山口地貌清晰,时有含硫气体与水蒸气溢出。(3)活火山:日本鹿儿岛的樱岛火山,3000年前爆发,1955年以来经常喷发,地震与山体轰鸣不断,火山砂与粉尘降落,掩埋了建筑与田野,暴雨时泥石流成灾,采用开沟引流防护。长白山天池时有喷发气体、灰渣与水蒸气;台湾大屯火山源于北吕宋岛弧与亚欧大陆之碰撞,安山岩岩浆沿断裂流溢,至20万年前结束,目前仍喷溢气体,泥浆溢流堆积泥火山;意大利维苏威火山,于公元79年喷发,熔岩流瞬间埋葬了庞贝古城,仍有间歇性喷发;1980年北美圣海伦斯火山爆发,山崩地裂为峡谷与火山口,喷溢物造成大面积废墟与生命死亡,是"20世纪最大的火山爆发,造成相当于百万年的自然环境蜕变"。太平洋夏威夷岛冒纳罗亚与基拉韦厄为热点源火山爆发,熔岩流缓动毁田、林、民居,板块继向NW向移动,热点处火山喷溢为新岛,渐发展为岛屿系列。大西洋洋中脊冰岛火山喷发活动形成冰、火两重组合造陆与新能源动力效应,展示火山活动利、弊双面性。火山爆发具有分布于海陆交互作用带、洋中脊裂谷、不同板块间的交界地带及板块内岩浆聚积的热点处之规律。在地壳薄弱的断裂地带、地幔内岩浆上涌形成火山喷发,自古至今火山爆发具有自陆向海迁移的特性。火山爆发既形成突发式灾害——摧毁城市田野、残害生命、改变环境特性,亦造成新的陆地,提供新的物产与能源。关注监测典型区火山动态,预警预报防灾,研究与总结火山活动规律,趋利避害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16.
大陆架漫谈     
一、什么是大陆架 火陆架的定义,在地理学和海洋法中有所不同。 在地理学中的大陆架是海底地貌三大单元——大陆边缘、大洋盆地、大洋中脊——中的大陆边缘的组成部分,大陆边缘可划分为大陆架、大陆坡、大陆隆(亦称大陆基)、岛弧和海沟等。其中大陆架是指陆地向海洋自然延伸的部分,  相似文献   

17.
人们早已认识到,南太平洋CookAustral火山链的特征很难用地幔柱理论加以解释,地幔柱理论是指板内火山活动受控于板块漂移作用,板块漂移发生在炽热的幔源物质上涌形成的狭窄而稳定的地幔柱之上。如果所有火山活动都与目前位于有火山活动的迈克唐纳海山中的...  相似文献   

18.
利用径向基函数多尺度分析方法,将GOCO05S模型海洋大地水准面分解为3个尺度,并进行详细的分析统计。分解后重构的大地水准面精度达到了±0.02m,表明了径向基函数出色的多尺度分析能力。对不同深度层面上大地水准面异常的分布及成因做了深入探讨。浅层上地幔大地水准面异常主要分布于板块边缘,呈条状,与火山热点源分布类似;深层上地幔大地水准面异常和大洋中脊所在位置部分吻合,主要呈带状或块状,与上地幔的对流有关;中间层上地幔的大地水准面异常形态介于上述两者之间,主要受火山热点源和地幔对流的综合影响。  相似文献   

19.
大洋深海硫化物矿调查成就与研究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概述 美国、法国和墨西哥《SIAMEKS》国际科考队曾于1978年在东太平洋隆起北纬21°处的考察过程中发现了硫化物矿。早在100多年(1875—1878)前,英国“挑战者”号调查船发现大洋中的铁锰结核和钴锰结壳及磷灰岩。在大洋中脊范围内发现新形式有用矿产-即同热液活动密切有关的硫化物矿,它与结核和结壳不同,不仅埋藏在海底表面,而且还产于大洋基底岩石中。  相似文献   

20.
冲绳海槽宫古段中央地堑中的火山分布及地质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科学1号”调查船及国家海洋局“向阳红9号”调查船,于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冲绳海槽宫古段进行海底地形及反射地震调查,所取得的数据,首次详细展示了冲绳海槽宫古段南北长约200km区域内海底火山的形态及其空间分布特征。在本段冲绳海槽发育的中轴火山和岛弧火山,分别位于中央地堑和海槽盆地东部边缘紧靠琉球岛弧的西侧。岛弧火山连续性强,总体上自东北而西南都有分布;中轴火山不如岛弧火山的连续性强,只在崂山段、黄岛段、胶南段、莱西段、城阳段和李沧段分布。中轴火山是在中央地堑之后发育的。中轴火山的发育不仅改变了原来中央地堑的位置,也改变了原来中央地堑的形态。中央地堑的左旋雁行排列,以及其形态的改变都是由于中轴火山发育的结果。中央地堑的右旋展布以及海底火山对中央地堑的改造,标志着冲绳海槽的演化已经在拉张和沉降的基础上进入到一个更高级的演化阶段(海底扩张),在岩浆供应不太充足的条件下,海底火山活动是冲绳海槽低速扩张的一种形式,海底扩张沿中央地堑正在进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