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了解乳山湾大型底栖动物的次级生产力,合理利用乳山湾生物资源,于2011年5和10月分别对乳山湾内外21个站进行了大型底栖动物的调查取样,用2种Brey模型估算了该海域大型底栖动物的年平均次级生产力、P/B值和各类群次级生产力所占百分比,并分析了该海域大型底栖动物生产力的空间分布。结果显示:该海域共发现大型底栖动物161种,大型底栖动物的年平均丰度为2 607.14ind/m~2,年平均生物量为266.37g AFDW·m~(-2);运用Brey(1990)经验模型估算的该海域大型底栖动物年次级生产力平均值为26.43g AFDW·m~(-2)·a~(-1),P/B值为1.81;运用Brey(1990)改进模型估算的大型底栖动物年次级生产力平均值为11.06g AFDW·m~(-2)·a~(-1),其中湾内东流区最高为42.34g AFDW·m~(-2)·a~(-1);湾内西流区较低,为3.17g AFDW·m~(-2)·a~(-1),湾外区域最低,为1.33g AFDW·m~(-2)·a~(-1),该海域大型底栖动物年平均P/B值为1.55;通过对2个模型的对比,建议对大型底栖动物进行次级生产力估算时选用Brey(1990)改进模型;通过与其他海域次级生产力比较,发现乳山湾内外大型底栖动物次级生产力低于胶州湾西部海域,高于桑沟湾和深沪湾。  相似文献   

2.
于2010—2011年在莱州湾朱旺人工鱼礁区(建礁3年)采用地笼网进行周年渔业资源调查,根据调查结果,使用Ecopath with Ecosim 6.4.3软件,构建了莱州湾朱旺人工鱼礁区生态系统食物网模型,提出了人工鱼礁区中日本蟳(Charybdis japonica)、脉红螺(Rapana venosa)和刺参(Apostichopus japonucus)的管理策略。研究表明:功能组主要占据3个营养级;系统总流量为3 390.131t·km~(-2)·a~(-1),总消耗量为1 839.502t·km~(-2)·a~(-1),总呼吸流动量为991.909t·km~(-2)·a~(-1),流向碎屑的总流量为523.729t·km~(-2)·a~(-1);总能流转化效率为12.8%,来自初级生产者和碎屑的能流转化效率分别为13%和12.3%。研究结果显示:莱州湾朱旺人工鱼礁区主要以底栖生物为主,日本蟳和脉红螺为绝对优势种,中上层鱼类的种类和生物量较少,整个生态系统的成熟度和稳定性较低,食物网连接相对简单且趋于线性结构,系统相对不稳定,抵抗外界干扰能力较差。人工鱼礁区的日本蟳和脉红螺生态容量分别为4.038和2.482t·km-2,以每年约1.17和0.96t的捕捞量可持续捕捞10年保持系统平衡;刺参生态容量为50.80t·km-2,以每年22.38~29.85t·km-2的放流量并从第3年以每年8.95~11.94t·km-2规模采捕,4~5年达到其生态容量后停止放流,可继续按原计划采捕5年仍能维持系统稳定。  相似文献   

3.
袁国明  何桂芳 《台湾海峡》2012,31(4):472-478
2004~2008年期间,在大亚湾进行了春、夏季两航次水质的溶解氧(DO)、化学需氧量(COD)、活性磷酸盐(PO4-P)、无机氮(DIN)、石油类(oil)含量的监测,结果表明除溶解氧含量只是季节间变化外,其余均呈不断上升趋势,其中活性磷酸盐和无机氮含量升幅较明显,有超一类水质现象出现,且夏季水质普遍劣于春季.利用海湾内外水交换参数和这些年间污染物监测资料,估算以功能水质标准为控制目标的水环境容量,结果表明,大亚湾水质化学需氧量、无机氮仍有较大的环境容量,两者的环境容量分别为22 239 t/a和1 361 t/a;但活性磷酸盐和石油类环境容量偏小,两者的环境容量分别仅有19 t/a和23 t/a.  相似文献   

4.
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非线性规划的排海通量最优化法(简称非线性规划法),以进行海域内非保守物质环境容量计算,并选取莱州湾这个水动力较强、面积较大的半封闭海域进行模拟、计算。为更好地保护生态环境,对于氮(N)、磷(P)等非保守物质(以无机氮(DIN)、无机磷(DIP)为例进行分析),选取其月最高浓度场数据,依次计算出莱州湾海域每个月的营养盐响应系数场,并进一步使用非线性规划法求解出营养盐的月环境容量。最终计算结果显示,21世纪初莱州湾的营养盐环境容量为:在保持莱州湾DIP排放现状不变的前提下,其DIN年环境容量为21 843t/a,剩余年环境容量为-8 264t/a,需要减少点源DIN的排放量;而在保持莱州湾DIN排放现状不变的前提下,其DIP年环境容量为1 794t/a,剩余年环境容量达1 485t/a,可继续容纳部分DIP的排放。  相似文献   

5.
基于无结构网格的MIKE 3D模型,建立了长兴岛海域三维潮流水质数学模型.按照海洋功能区划的水质要求,综合分析离岸排放的特点,计算马家咀排污口的混合区面积及污染物浓度响应系数,进而对马家咀排污口近期和远期环境容量进行计算.结果表明,根据2012年海水水质现状,马家咀排污口近、远期混合区面积最大为0.046 5 km~2,各主要污染因子化学需氧量(COD)、无机氮(DIN)、活性磷酸盐(PO_4~(3-)-P)和石油类的剩余环境容量分别为812.0、143.7、25.6、59.7 t/a.  相似文献   

6.
武汉东湖水柱沉降物有机碎屑碳测定初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经沉淀采样器在东湖悬挂24小时采得沉淀物,作总颗粒有机碳分析;用显微镜计量出浮游植物活体体积及浮游动物活体的个体数。把两者换算成有机碳量,然后从总颗粒有机碳量与浮游生物活体碳量之差,求得颗粒有机碎屑碳量。1982年,测得东湖沉降物颗粒有机碎屑碳的沉降速率分别为18.65g·m~(-2)·a~(-1)(站Ⅰ)及23.03g·m~(-2)·a~(-1)(站Ⅱ)。直线迴归表明,沉降物中颗粒有机碎屑碳量与颗粒物量的线性相关很显著。  相似文献   

7.
通过建立胶州湾ECOM三维水动力-生物地球化学耦合模型,采用浓度梯度积分法和水质模拟-数学规划法,构建了环胶州湾流域总氮总量控制指标体系,包含胶州湾总氮环境容量、环胶州湾流域污染源、子流域、行政区和入海控制单元总氮总量控制指标。结果表明:研究海域总氮海洋环境容量为1.8×10~4 t/a,且季节变化显著(P<0.05),夏季最高,春季次之,秋季和冬季较低;环胶州湾流域68个点源污染源总氮总量控制指标合计1 040.78 t/a,总氮面源总量控制指标为3 947.5 t/a;环胶州湾1 281个子流域、125个乡镇、10个区市和10个入海控制单元总氮污染物总量控制指标具有显著的空间差异(P<0.05);位于胶州湾湾顶区的入海控制单元的总氮污染物需削减量较高,位于湾口的入海控制单元需削减量较低。研究结果可为相关管理部门有效利用胶州湾海洋环境容量资源及制定相关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8.
环境容量是评估海域污染物最高容纳量的一个重要指标,污染物排放量控制指标的合理性取决于项目所在海域的环境容量的正确估算。本文首先根据近年来对防城港湾海水环境质量的现场调查资料,采用单因子指数法对防城港湾的水环境质量现状进行评价和分析,然后,通过模型和模拟对城港湾的水交换周期进行了计算,最后选取水质评价中出现超标的石油烃作为分析因子,采用改进的标准浓度法估算了防城港湾石油烃的环境容量。结果表明,防城港湾的水环境质量状况良好,石油烃环境容量在一、三、四类水质标准下分别为2023t/a、51334t/a、92896t/a。  相似文献   

9.
富甲烷浅层海相沉积物中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已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研究采用数值模拟的方法对"海洋四号区"浅层沉积物中甲烷生物地球化学过程进行定量研究。依据研究区域实际地质资料,使用Mathematica建立起一维反应运移稳态模型。模拟结果认为研究区深层沉积物内赋存有甲烷源,释放的甲烷气以气泡的形式运移至沉积物表层,并造成气泡淋滤现象。气泡淋滤使孔隙水中SO_4~(2-)等溶质浓度在海底以下0~2.8m的范围内保持不变。甲烷气泡在浓度梯度作用下向孔隙水中溶解,溶解通量为160mmol·m~(-2)·a~(-1),溶解甲烷在微生物作用下被SO_4~(2-)氧化,氧化速率为140mmol·m~(-2)·a~(-1)。甲烷通量与氧化速率均远小于水合物脊等甲烷渗漏活跃地区,SMTZ埋藏也相对较深,故推测甲烷源埋藏较深或规模较小,也有可能是良好的圈闭条件阻止了甲烷逸出。作为AOM过程的重要自生矿物,本地区碳酸盐和硫化物矿物沉淀速率都比较低(分别为35mmol·m~(-2)·a~(-1)和70mmol·m~(-2)·a~(-1)),且碳酸盐的沉淀受到了硫化物矿物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本文基于苏北灌河口近岸海域三维水质模型,按照江苏省海洋功能区划的水质要求,采用自净过程积分方法,计算了氮和磷营养盐的环境容量。结果表明,研究海域无机氮和活性磷酸盐年海洋环境容量分别约为6 000和6 00t/a,具有明显季节变化特征,夏季最高,环境容量分别约为2 900和260t,其次是春季,分别约为1 400和140t,冬季和秋季最低,分别平均约为1 000和90t。对比分析现状污染负荷,研究海域无机氮、活性磷酸盐总量削减率分别相当于当前无机氮、活性磷酸盐入海负荷的55%、73%以上,研究结果可为江苏省北部灌河口沿海城市陆源污染物总量控制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1.
基于GIS的近海剩余环境容量计算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讨一种基于GIS 克里格插值方法的剩余环境容量计算方法, 通过GIS 地统计分析插值模型将水质模拟问题转化为数学统计问题, 充分利用水质水体、沉积物监测数据, 采用克里格插值法对污染物浓度和水深在局部海域内进行插值, 将研究区域离散为一个个的均匀栅格单元, 比较每个单元污染物浓度与水质目标之间的差值, 从而估算得到研究海域的剩余环境容量。通过2009 年8 月锦州湾剩余环境容量的计算实例表明, 基于GIS 的剩余环境容量初步计算方法在资料缺乏地区是十分简便、有效的, 这为海域开发利用区环境管理与规划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2.
根据2018年胶州湾20个站位4个季节的大型底栖动物调查资料,利用Brey(2001)模型对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的次级生产力进行了估算,并对影响群落次级生产力的因子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胶州湾大型底栖动物年平均丰度为1 904.80 ind.·m~(-2),年平均生物量为87.018 8 g·m~(-2),群落年次级生产力为45.284 3 g·m~(-2)·a~(-1)。大型底栖动物群落次级生产力呈现出由胶州湾中部向南北两侧增大的趋势。养殖种菲律宾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arum)和长牡蛎(Crassostrea gigas)的次级生产力占胶州湾大型底栖动物次级生产力的89.12%。沉积物中叶绿素a含量和底盐是影响群落次级生产力的重要环境因子。  相似文献   

13.
沙子口湾海水环境容量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杜春梅 《海洋科学》2002,26(10):13-14
为了保护沙子口湾的海域生态环境 ,防止湾内水体的污染 ,必须对湾内水体的环境容量进行估价 ,也就是通过湾内水体纳污能力的研究 ,制定相应的对策和总量控制方案 ,有效地控制湾内的水质状况。目前 ,对“环境容量”的定义不一 ,笔者认为“环境容量”是指某一环境单元所允许承纳污染物质的最大负荷量。它是一个变量并包括两个组成部分 ,即基本环境容量 (或称差值容量 )和变动环境容量 (或称同化容量 )。前者可以通过拟定的环境标准减去环境本底值求得 ,后者是指该环境单元的自净能力。所谓海湾水体的环境容量是指泄入湾内水体中污染物质的总量…  相似文献   

14.
结合朱家尖西南涂围垦规划,通过对所处滩涂及其附近海域进行地质地貌调查,水深地形测量、表层沉积物采样与分析,利用历史图件资料综合对比分析等研究手段,结果表明:海域沉积物以粉砂物质为主,沉积环境可划分为E-Ⅱ、E-Ⅲ、D-Ⅲ三个区;受区域落潮流优势流、波浪以及水道内纵轴横向环流等动力条件及人类活动的共同影响,2006~2012年区内潮滩近岸侧冲刷,冲刷幅度130cm·a~(-1);远岸侧淤积,平均淤积幅度90~100cm·a~(-1);区内淤积量大于冲刷量;自2012年以来,区内呈微弱淤积趋势,断面平均净淤积量小于10cm·a~(-1)。  相似文献   

15.
污水-海水混合过程中磷转移的动力学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模拟研究厦门市污水排海时污水-海水混合过程中磷含量和形态的变化,及其在海水-颗粒物界面交换的动力学过程;提供转移模式,确定转移速率,进行磷的容量校正,为厦门西海域环境容量估算和水质控制提供定量参数和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利用2002—2011年南海海面风场、高度场和温度场的月平均资料分析了这些要素的变化趋势及年际变化特征。计算得到区域平均海面风东分量的线性趋势为(-0.012±0.014)(m·s~(-1))·a~(-1),北分量的线性趋势为(-0.014±0.019)(m·s~(-1))·a~(-1),其年际变化与NINO3指数相关系数可达0.63,滞后1个月;区域平均海面风应力旋度的线性趋势为(0.099±0.330)×10~(-9)(N·m~(-3))·a~(-1),其年际变化与中太平洋厄尔尼诺(EMI)指数呈高度相关,达到-0.85,滞后3个月;区域平均海面高度的线性趋势为(0.665±0.200)cm·a~(-1),其年际变化与EMI指数相关系数可达-0.80,滞后2个月;区域平均海表温度的线性趋势为(-0.016±0.017)℃·a~(-1),其年际变化与NINO3指数相关系数可达0.68,滞后4个月。其中海表温度的负趋势与近期全球变暖的停滞相一致。采用经验正交函数分解方法分析了各要素的年际变化特征,结果显示海面风场的第一模态呈现海盆尺度的反气旋格局,其对应的时间序列与NINO3.4指数相关系数最大可达0.68,滞后5个月。海面高度场的第一模态沿南海东边界和越南东部出现较高值,其对应的时间序列的变化滞后于EMI指数3个月,呈负相关,但系数最大为-0.32。海面温度场的第一模态呈西高东低的分布状态,其对应的时间序列与NINO3指数的相关系数最大可达0.62,滞后4个月。  相似文献   

17.
秋季黄海中南部鱼类群落对饵料生物的摄食量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研究鱼类与饵料生物之间食物定量关系进而为多鱼种资源评估提供依据,2000~2002年秋季(10~11月)在黄海中南部海域进行了定点底拖网调查,应用Eggers模型,计算了带鱼(Trichiurus lepturus)、小黄鱼(Pseudosciaena polyactis)、黄(Lophius litulon)、细纹狮子鱼(Liparis tanakae)等23种鱼类在秋季对饵料生物的摄食量。结果表明:黄海中南部23种鱼类在秋季对饵料生物的总摄食量约为309万t,其中,鱼(Engraulis japonicus)的摄食量最高(在250万t以上),占总摄食量的80.9%。中上层和底层鱼类对饵料生物的摄食量分别为262万t和47万t左右,占总摄食量的84.7%和15.3%,鱼和细纹狮子鱼分别是中上层和底层鱼类中最主要的捕食者。磷虾类是中上层鱼类最主要的食物来源,其次是桡足类、端足类和毛颚类;虾类和鱼类是底层鱼类最主要的食物来源,其次是磷虾类。太平洋磷虾(Euphausia pacifica)、中华哲水蚤(Calanus sinicus)、细长脚虫戎(Themisto gracilipes)、脊腹褐虾(Crangon affinis)和鱼同时是黄海中南部被摄食量最高的5种饵料生物,它们被摄食的生物量之和约为233万t,占总摄食量的75.5%。  相似文献   

18.
阐述了热环境容量的含义,并在POM模型的基础上建立了热传输模型,考虑了热能在垂直方向上的扩散。采用模型试算法计算了后石电厂附近海域的热环境容量和剩余热环境容量,结果表明,后石电厂附近海域的热环境容量为1 496(℃·m3)/s,一、二期工程的剩余热环境容量为350.2(℃·m3)/s,在允许的排放范围;三期扩建后的剩余热环境容量为–413.6(℃·m3)/s,超过该海域的热环境容量。研究结果可为电厂扩建及其附近海域生态环境保护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9.
胶州湾石油类污染状况及其环境自净能力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根据调查分析了胶州湾2007和2015年石油类污染状况,并应用胶州湾石油类污染物三维水动力-水质模型,评估了胶州湾石油类环境自净能力。结果表明,2007年8和11月胶州湾石油类平均浓度分别约为(72±32)和(70±41)mg·m-3,超标率分别为68%和57%,而2015年5和8月则分别约为(38±17)和(150±46)mg·m-3,超标率分别为60%和100%,分布上均在东北部近岸海域污染较严重。胶州湾石油类环境自净能力约为2 100t·a-1,以水动力自净为主,约占54%,其次为大气挥发自净和微生物降解自净。胶州湾石油类自净能力有明显的季节变化,秋季自净能力较大,夏季较小,主要受潮汐和季风等因素影响。  相似文献   

20.
闽江河口区湿地生态旅游环境容量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叶萍  黄义雄 《台湾海峡》2006,25(1):77-82
本文讨论了生态旅游环境容量的定义及内涵,分析了生态旅游环境容量的特征及构成,在此基础上估算了闽江河口区湿地生态旅游环境容量.结果表明:闽江河口区湿地生态旅游环境容量的限制因子是鳝鱼滩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环境空间容量.鳝鱼滩旅游步行道可分成南路和北路,北路为水路游线,南路为陆路游线.北路游线环境空间日容量为800人次/d,南路游线环境空间日容量为1144人次/d.鳝鱼滩湿地生态旅游环境空间年容量为451202人次/a.这一环境容量可作为闽江河口区湿地生态旅游活动环境容量的最高限制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