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22 毫秒
1.
土地资源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在现阶段经济技术发展水平的情况下,土地资源的状况对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作用很大。土地综合有效利用的主要措施——土地整理也已成为深化土地管理的一项新课题,因土地整理涉及环境和资源诸多问题,也是贯彻国家可持续科学发展观的组成内容,实现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合理有效的利用土地。在这里就目前我国法律关于土地整理方面的规定以及如何依法做好土地整理工作,作一些粗浅的探讨。  相似文献   

2.
钟险  白玉 《国土资源》2009,(6):52-52
土地整理作为促进土地资源重新配置、增加土地利用效益和提高土地供给能力的重要途径,对促进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发挥了重要作用.虽然土地整理属于公益性投入,但必须取得良好的效益才能促使土地整理事业滚动发展,如何准确、科学地评价土地整理效益也就成为土地整理技术研究的一项基础工作.  相似文献   

3.
土地整理是人类对土地利用混乱、不合理现象进行整治、改造的过程,是人类不断建设、重新配置和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的过程。土地整理分为广义和狭义的土地整理,前者指在一定区域内,按照土地利用规划或城市规划所确定的目标和用途,采取行政、经济、法律和工程技术手段,对土地利用状况进行综合整治、调整改造,以提高土地利用率,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的过程,包括农地整理和非农地整理;而狭义的土地整理一即农地整理,在一定区域内,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采取行政、经济、法律和技术手段,对田、水、路、林、村等综合整治,调整土地关系,改善土地利用结构和生产、生活条件,增加可利用土地面积,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我国现阶段土地整理主要以项目形式进行组织开展,且农地整理是我国土地整理的主流,土地整理项目从可行性研究、立项、融资、运行到验收的整个过程的良好运作是土地整理事业健康发展的关键。本文对农地整理项目应该具备的各因素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4.
土地整理作为促进土地合理利用,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和土地关系的重要手段,在实现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提高土地利用率和改善生态环境方面起到不可低估的作用。目前在我国,系统的土地整理工作才刚刚起步,土地整理的理论体系和实践技术问题正在探讨和研究中。  相似文献   

5.
随着人地矛盾的日益突出,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保护、整理不断得到人们的重视,而其中的土地整理问题已成为重中之重。通过对土地科学合理的整理,不但能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提高地地质量,促进土地集约利用,  相似文献   

6.
枣庄市国土资源局针对该市人多地少、经济发展占用耕地多的实际,始终把土地开发整理复垦作为稳定耕地面积、保护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大事来抓,严格依照《枣庄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枣庄市土地开发整理复垦专项规划》,大力实施土地后备资源开发,积极推进土地开发复垦整理。以项目建设为契机,努力争取国家、省投资项目,积极创造为三农服务的平台,目前已取得显著成效。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土地科学合理的整理,不但能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提高土地质量,促进土地集约利用,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更对于缓解人地矛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与生态环境,保证土地资源的永续利用.  相似文献   

8.
土地整理作为促进土地合理利用,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和土地关系的重要手段,在实现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提高土地利用率和改善生态环境方面日益起到不可低估的作用。目前,系统的土地整理工作才刚刚起步,土地整理的理论体系和实践技术问题正在探讨和研究中。当前土地整理应该重点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9.
陶楚南  梅昀 《国土资源》2006,(11):29-31
土地基金主要是国家或政府为了优化配置土地资源,合理利用土地,通过收取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金、土地使用费、土地增值费、土地租赁费用以及发生作用在土地上的其它收益等筹集的资金,用于土地收购储备、土地开发整理、城市公共设施建设等政府性非赢利行为。土地基金属公益性基金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为了促进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以土地平整、田块合并、村庄更新、沟渠道路改建、宜农荒地开发、土地复垦等为主要内容的土地开发整理活动在我国全面展开。目前开展的土地整理活动,不仅带来了耕地的增加,还产生了经济、社会、生态3方面的效益,工作内容和运营方式也涉及社会各方面。但同时,我们还需要对土地开发整理的实质、影响、规划控制等进行多维思考,从而使土地整理活动在资源开发利用和社会系统的发展中发挥更好的作用。[第一段]  相似文献   

11.
泰来县从2001年开展了土地整理工作,截止到2006年,共实施6个土地整理项目,均为农地整理项目。通过5年来土地整理工作实践,笔者认为,土地整理工作是一条走集约利用,内部挖潜,永续利用二匕地资源的好路子,它更是适应新时期建设高效农业、现代化农业的重要手段,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现结合泰来县的土地整理工作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相似文献   

12.
地理信息系统在土地管理领域应用广泛,在土地分类与评价、土地利用规划、土地分等定级等方面得以运用,但在土地整理工程设计的运用却还处于探索阶段。我国耕地数量与质量呈下降趋势,为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带来不利影响。提高耕地的数量与质量是当前和未来解决我国耕地资源匮乏的主要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13.
德国土地整理给我们的启迪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土地整理既是精细化、集约化、节约化利用土地资源,也是改善农业生态条件和农村人居环境的重要手段。世界上许多国家都把土地整理作为发展农业生产、实施国土整治和建设新农村的一个重要途径。德国是开展土地整理比较早,土地整理制度建设较完备,土地整理理论与技术较发达的国家之一,其土地整理在改善农林业生产条件、改善生态环境和保护景观、促进农村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农村土地整理与土地资源优化配置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地资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首要资源,其可持续利用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土地整理是实现土地可持续利用的有效手段,通过对土地的整理,可以更好地协调人地关系,实现土地  相似文献   

15.
近日下发的《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中强调,要加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总体规划、村庄和集镇规划实施管理。土地利用规划是土地资源管理的基础。由于社会经济制度、土地资源祟赋和管理制度、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等方面存在差异,市场经济国家普遍都在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土地利用规划模式,而且近年来开展规划的趋势进一步加强。本文将主要介绍典型国家的土地利用规划开展状况和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6.
改革开放20多年来,二九一农场在土地资源管理和可持续利用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土地管理工作受到社会的广泛重视,各级管理机构得到加强,管理工作的业务和范围不断深化和扩大,促进了农场土地资源的充分合理利用。但是,按照国家和省有关强化土地管理,节约制约利用土地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值得引起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7.
土地整理潜力评价理论与方法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土地整理、土地整理潜力、土地整理潜力评价等问题进行了理论探讨,并对土地整理潜力评价的基本思路、技术路线和关键技术问题作了一些初步探索,提出了土地整理潜力评价要在科学识别土地利用状态的基础上,确定土地整理标准,构建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在单项评价的基础上综合评价土地整理潜力的方法。  相似文献   

18.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在一定区域内,根据国家社会经济叮持续发展的要求和自然、经济、社会条件,对土地的开发、利用、治理、保护在空间上、时间上所作的总体安排和布局。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国家集中统一管理土地的重要体现,是加强土地宏观管理的关键性措施,是实施土地用途管制的基本依据。规划以合理保护利用土地资源,保证广西经济社会  相似文献   

19.
一、泰来县时雨沙化土地整理项目概况泰来县共有沙地面积8.4万公顷,有6条大沙带。泰来县大兴镇时雨沙化地整理项目位于6条大沙带的前缘,属生草风沙土形成的半固定沙地。由于连年干旱少雨,年年春秋两季风吹沙起,侵吞良田、埋没公路及水利设施,造成了极大的危害,严重影响周边的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严重制约着当地经济的发展。大兴镇土地沙地面积居全县之首,时雨村则是大兴的贫困村,全村沙化土地面积占到80%,加之农业基础薄弱,粮食单产极低,多年来,由于地方财政紧张,一直无资金治理,为充分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建设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化农业基地,县、乡两级人民政府多次组织有关部门研究治理问题。由于该项目区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具备土地整理条件,为此,泰来县大兴镇时雨村以土地整理项目正式向国家申请立项,争取国家重点扶持,项目区总规模769.61公顷,实施土地整理后,可达到田成方、沟成网、  相似文献   

20.
谈广西土地开发整理项目优化设计方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地开发整理具有鲜明的地域性,地区不同,开发整理的重点、内容和方法也不相同.根据农业自然条件的差异、土地资源的特点、耕作制度的不同、结合土壤分区将广西土地划分为6个指导区,从北向南、自西向东依次为桂西北山地区、桂东北丘陵山地区、桂西岩溶山地区、桂中溶蚀平原区、桂南低平原区和桂南沿海区.笔者通过分析6个指导区的区域特点及各区农地资源利用的主要制约因素,对广西土地开发整理项目优化设计方向提出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