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过对 2 0 0 0 - 0 6 - 0 2暖切变大暴雨过程的高空、地面天气形势和主要影响系统及物理量要素场的分析 ,揭示了该次区域性大暴雨的成因  相似文献   

2.
1960-2011年辽宁省大暴雨时空分布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1960-2011年辽宁省61个国家气象站地面20-20时降水及逐小时降水观测资料,统计分析辽宁大暴雨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辽宁省年平均大暴雨日数为6.5 d,年平均影响范围为17.5站次,两个大暴雨多发区分别位于辽宁东南部和南至西南沿海地区。辽宁东南部大暴雨多发区由于受台风、江淮气旋、华北气旋和蒙古气旋等多种系统及地形影响,易出现区域性和局地性大暴雨,大暴雨发生次数较多,降水量变化较大;降水量和降雨强度极值均较大,大暴雨中心出现在凤城,降雨强度最大达212 mm/h-1。南至西南沿海大暴雨多发区易受台风和华北气旋及地形影响,以区域性大暴雨为主,降水量和降雨强度极值也较大,但最大降水量和降雨强度极值均与大暴雨日数的中心不一致。区域性大暴雨的降水量极值对大暴雨降水量极值的贡献最大。大暴雨平均降雨强度的逐时变化呈单峰型分布,08时降雨强度达最强,20时降雨强度最弱。辽宁省大暴雨日集中出现在7月下旬至8月上旬,8月大暴雨日略多于7 月。最早和最晚区域性大暴雨均是受江淮气旋影响,并出现在辽宁省南部地区。大暴雨日数具有明显的周期变化,主要年代际变化周期为10 a。区域性和局地性大暴雨主要周期分别为36 a和10 a。预计未来6 a辽宁省仍处于大暴雨较多的阶段,并可能多以局地性大暴雨的形式出现。  相似文献   

3.
利用1962-2011年湖南省97个气象站逐日降水量资料,利用时序分析与聚类分析等方法,对湖南省大暴雨时间和空间分布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从时间来看,20世纪90年代是湖南省大暴雨出现最多的10 a;1962-2011年,湖南省大暴雨日以0.73 d/10 a的平均速率增加。夏季是湖南省大暴雨最集中的季节;冬季没有出现过大暴雨;6-7月为大暴雨最集中的月份。从空间来看,湖南省西北部和东北部是大暴雨的两个高频区;湖南大暴雨划分为三季型、双季型和单季型3种类型,依次主要分布在湖南省西南部、中部地区以及西北部和东南部。  相似文献   

4.
利用天气图资料和雷达观测资料,分析了2000-07-14和07-18焦作地区大暴雨过程的环流形势演变特征、影响系统及其垂直结构和雷达回波强度场、高度场、速度场的演变特征.  相似文献   

5.
2004-06-29西安地区出现由强对流引发的短时暴雨、大暴雨天气过程,从诊断的角度对这次强对流天气予以分析和研究。发现此次强降水是地面上冷式锢囚锋在形成的过程中,暖湿气流受到夹击,遇到中低层“人”字型的切变强扰动及高空冷平流的触发形成的;前期晴热高温为大暴雨积聚了能量;台风“蒲公英”北侧东风气流及其带来的水汽起到了重要作用;雷达回波上中-α系统的飑线和中-β系统的对流单体是造成西安强降水的中尺度系统。  相似文献   

6.
“97-11-24”和“97-11-27”大暴雨过程诊断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用T106物理量资料,对1997年11月24日和1997年11月27日两次江西大暴雨过程进行了诊断分析,并与夏季大暴雨的物理量特征进行了比较,得到了江西冬季产生大暴雨的物理条件,为冬季暴雨预报提供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7.
利用梧州市多普勒天气雷达和自动气象站降水资料,分析2014-2020年发生在梧州市的短时大暴雨天气过程的雷达回波特征.结果表明:(1)大暴雨与45dBz以上的强回波和持续时间密切相关,发生短时大暴雨时,最大反射率因子超过50dBz,45dBz以上的强回波持续时间基本在50min以上;(2)质心高度在2km以下,且维持时...  相似文献   

8.
从环流形势、单站气象要素及中尺度滤波分析等几方面对2004年7月28日新乡市大暴雨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这次暴雨、大暴雨天气过程是副热带高压西伸北抬和西风槽东移及北方南下冷空气的共同影响造成的,副高西伸北抬的"突变"过程,是造成大暴雨的直接原因;中低层切变线的生成,为强对流天气的产生提供了动力条件;低空西南急流不仅输送暖湿空气,增强层结的不稳定性,而且可以产生低层扰动,触发不稳定能量的释放,新乡地区东南部位于深厚急流区入口处的左侧,是暴雨、大暴雨产生的关键部位;用T213的初始流场经滤波分析后,能清晰显示出形成大暴雨的中尺度辐合系统,对暴雨、大暴雨预报有一定的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9.
2006-06-28日夜间到29日早上,贵州西北部地区出现了一次强对流天气过程(大暴雨伴随雷电和短时大风),强中心在毕节市城区附近,毕节测站24h降雨量达146.1mm,是目前有气象记录以来的最大降雨量。此次大暴雨天气过程是在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位置比较偏东,强度偏弱的情况下产生的,分析其与历次强降雨天气形势的区别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通过分析得出,初夏在副高比较偏东偏弱的形势下,副高西侧的暖温区有利于副高的增强西进,即副高未来向暖温区一侧移动;当有低涡切变发展东南移,850hPa上在贵州西北地区有16g/kg或以上的比湿中心时,在其中心的右前方可能产生大暴雨;该位置同时处于低空急流附近的左侧。  相似文献   

10.
利用2009-2019年安顺市6个国家站和77个区域站的逐日和逐小时降水资料、 Micaps资料,对安顺市大暴雨的时空分布特征及物理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安顺市年平均大暴雨日数为10.1d,年平均影响范围为54.1站次,5-9月是大暴雨出现的集中期,6月大暴雨出现频次最高,影响范围最广,大暴雨的主要发生时段和最强影响时段出现在夜间到早晨;区域性大暴雨比局地性大暴雨出现时间晚,结束时间早,6月是区域性大暴雨和局地性大暴雨出现最多的月份,5-7月局地性大暴雨出现的频率最高;安顺主要出现单日大暴雨,持续2d以上的大暴雨只出现过16次;大暴雨总日数的空间分布有两个高频区和两个低频区,总量的空间分布与总日数基本一致,强度的空间分布呈南强北弱,总站次的空间分布呈南多北少;在5月预报大暴雨天气时要更注重分析T85和T75,6-7月产生大暴雨时对能量和中低层的水汽含量的要求高于其它月份。  相似文献   

11.
对产生“97-11-25”景德镇市大暴雨天气的环流背景、低空急流活动、假相当位温θse及本站要素变化做了初步分析。西南暧湿气流的向北输送,大气层结的不稳定是产生这次大暴雨和雷暴天气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1998年7月21日鄂东南地区出现特大暴雨,其中武汉市出现1 h降水量超过88 mm的突发性大暴雨(简称“98.7”大暴雨)。通过诊断分析发现:武汉地区的“98.7”突发性大暴雨是中-β尺度系统强烈发展引起的;在暴雨发生前武汉附近整个对流层大气积聚了大量的水汽,整个层结接近饱和,并且蕴涵着大量对流有效位能(CAPE);中-β尺度系统形成后停滞少动数小时,使中-β系统区域积累大量的可降水,引起“98.7”突发性强暴雨。  相似文献   

13.
卢璐  杨静 《贵州气象》2009,33(3):9-12
利用贵州省1998—2007年5—8月逐日降水资料,分析了贵州夏季大暴雨的时空分布特征和基本特点。贵州大暴雨站次年际变化呈波浪型起伏变化,与大暴雨天数变化趋势较为一致;大暴雨主要出现在6—7月,共出现200站次,占总站次的83%,6月上旬-7月下旬是大暴雨发生的集中期,其中6月下旬和7月上旬最为集中,出现96站次,占总次数的40%;大暴雨的地域分布受地形的影响显著,总体分布不均,位于苗岭东西两段、大娄山和武陵山的东南坡的迎风坡是贵州省的大暴雨中心;大范围大暴雨发生较少,主要在6月下旬和7月中上旬;以单日大暴雨为主,连续性大暴雨以2d居多。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2000-06-02暖切变大暴雨过程的高空、地面天气形势和主要影响系统及物理量要素场的分析,揭示了该次区域性大暴雨的成因。  相似文献   

15.
刘运成 《四川气象》2006,26(1):14-15,17
通过对2005年7月18日到19日发生于四川盆地北部的大暴雨过程中的两个中-β尺度对流云团的分析,探讨了中-β尺度对流云团产生强降水的条件,研究其变化规律,从而为暴雨预报提供一定的物理依据。  相似文献   

16.
1 雨情、灾情及造成的影响   2 0 0 2 - 0 6- 0 8- 1 0陕西出现了一次全省范围的强降雨过程 ,其强降水范围之大 ,暴雨、大暴雨站数之多 ,为历史同期所罕见。汉中、安康、商洛、西安、宝鸡的部分县乡发生了严重的暴雨洪水灾害。这次大降雨过程从 6月 8日上午开始 ,到 6月 1 0日上午结束。全省 97个站都降了大雨 ,其中 44站暴雨。 8日 0 8时到 1 0日 0 8时的过程累计降雨量 (如图 1 ) ,在 5 0~ 1 0 0 mm的 40站 ,1 0 0~ 2 0 0 mm的 3站 ,2 0 0 mm以上的 1站。降雨最为集中的时段在 8日 0 8时— 9日 0 8时 ,全省共有 30站暴雨 ,其中大暴雨…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2005年7月18日到19日发生于四川盆地北部的大暴雨过程中的两个中-β尺度对流云团的分析,探讨了中-β尺度对流云团产生强降水的条件,研究其变化规律,从而为暴雨预报提供一定的物理依据.  相似文献   

18.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NCEP 1°×1°6h分析资料,对2010年7月23—24日发生在陕西中西部地区一次区域性大暴雨天气过程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副高与登陆台风"灿都"间形成的偏南暖湿急流、中低层低涡切变线是大暴雨产生的主要影响系统;深厚略倾斜的高空冷涡为暴雨区高空干冷侵入创造条件,为大暴雨发生积累大量不稳定能量;对流层高低层湿位涡"正负区垂直叠加"的结构是暴雨发展的有利配置,暴雨区发生在700hPa湿位涡正压项的零线附近及负值区等值线密集区中。  相似文献   

19.
罗雅 《贵州气象》2006,30(Z1):22-23
通过分析常规观测资料和物理量资料,对环江县2005年4月25日大暴雨天气过程进行特征分析,指出此次大暴雨天气是高空槽与850hPa切变线相互作用下产生的;低层暖湿舌的建立及不稳定能量区是产生强降水的条件;4月由于暖湿气流不活跃,对强降水过程除了常规资料分析外,相关物理量的分析也很重要。  相似文献   

20.
望谟县2006—06—12-13的大暴雨过程,造成了80a一遇的特大洪涝灾害。此次大暴雨天气过程在高空、地面形势图上无明显的暴雨形势。通过采用对称不稳定判据对这次大暴雨天气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这次大暴雨是产生在对称不稳定大气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