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06 毫秒
1.
本文以7406与7411号台风登陆后出现突然性大风区引起突然性的暴雨中心为例,从能量的角度出发,对出现大风区引起暴雨中心的物理机制进行了计算分析,结果表明:当台风(指7406和7411号台风,下同)受干冷空气影响前后,有明显的能量转换,即有效位能向动能转换,正能量区对应大风区,大风区的辐合区对应于暴雨中心。这种配置关系是由斜压能量转换引起大风区产生的。  相似文献   

2.
通过分析浙江省区域自动站加密资料、常规观测资料、NCEP/NCAR 1°×1°和0.25°×0.25°再分析资料以及卫星TBB (Black Body Temperature)资料,研究2019年第17号台风"塔巴"影响期间,浙江沿海风场分布的特点及其成因,以寻找台风影响时浙江沿海风场预报的着眼点。此次台风大风具有影响时间早、持续时间长、影响范围大和大风强度强的特点。台风环流与浙江沿海地面弱冷空气之间形成一定气压梯度的堆积,以及后续随着台风环流的发展加强,两者之间气压梯度进一步增大,是导致此次台风大风提早出现的原因之一。垂直环流有利于水平的动量输送和高层动量下传,导致此次台风大风范围大、强度强。冷空气在这次台风大风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随着台风外围环流与冷空气距离拉近,部分干冷空气侵入台风环流,冷、暖气团之间θse等值线密集,环流附近风速增强。由于干冷空气的继续侵入,冷、暖空气相互作用累积并释放斜压能。同时台风低层的暖心结构被冷空气占据,高层暖心结构上抬,形成上暖下冷的中心结构,导致台风开始变性减弱。地形的辐合、阻挡和摩擦作用对风场的再分布也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3.
利用1949-1991年的台风资料,应用线性回归方法,分别建立了北(26°42N'、120°20'E)和北茭(26°23'N、119°59'E)两站的台风大风24h预报模式.从检验结果看,两站的台风大风预报历史拟合率分别为97%和87%.经1992年和1993年对两站的台风大风作验证,其预报准确率平均分别为97.4%和88%.  相似文献   

4.
大风是台风引发的三大灾害之一,考虑到现有的台风大风研究相对较少、预报经验也比较不足,因此对其预报方法进行回顾总结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从经验预报、统计预报、数值模式预报及数值预报产品释用等4个方向梳理了台风大风预报技术的研究与应用现状:天气图、卫星云图和雷达图是经验预报中非常重要的工具;统计预报根据方法的不同可细分为回归...  相似文献   

5.
广大的洋面,寥寥无几的观测站,气象资料很少。因此,建立台风范围大风计算模式,对了解台风的风场结构或对人类的海洋活动和海岸工程都有一定意义。本文为此目的,作一些粗浅的探讨。 一、影响台风范围大风必须考虑的几个因素 1. 环境流场 环境流场的影响以台风进入南海北部为突出。影响南海北部的台风,一类是从西太平洋移入的。在盛夏季节,这种情况多发生在强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稳定期或由弱变强的  相似文献   

6.
高珊  吴幸毓  何小宁 《台湾海峡》2012,31(2):173-181
分析福建沿岸区域气象自动站、近海气象浮标站等有关风的精细观测资料以及NCEP再分析、雷达反演风场等资料,研究了2010年第10号台风"莫兰蒂"影响福建期间,福建近海风场分布的特点及其成因,以寻找台风影响时福建近海风场预报的着眼点.结果表明:受到环境场及台湾海峡狭管效应,气流与中央山脉之间绕流、阻挡等共同作用,1010号台风"莫兰蒂"影响福建期间,大风在海区上主要集中分布在台风环流东部和福建北部海区;福建中部沿海最早出现大风;而大部分台风影响时间中,中部沿海风力大于北部、南部沿海风力,呈现中间大两头小的布局.特别是1010号台风"莫兰蒂",进入台湾海峡后发展成微型台风,靠近台风的测站在台风临近时才大风突起.而这种微型台风,大风天气突发性强,在风的精细预报中要特别注意短时临近的监控监测.对比各种资料的应用效果表明:NCEP再分析资料反映的主要是海区的大风分布;雷达反演风场,必须结合实况资料验证,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近海浮标站资料,能较早反映台风影响时风场的演变特点,但近海浮标站所观测的海区风力不一定大于相近的沿岸区域气象自动站所观测的沿海风力,二者所观测到的风力、风向的变化与台风位置密切相关.在业务预报中,对近海浮标站资料的应用,还需深入研究,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相似文献   

7.
《海洋世界》2005,(10):2-2
9月26日凌晨4时.强台风”达维”登陆海南。据悉.“达维”是自1974年以来登陆海南最强的一个台风。台风中心附近最大风力12级,相当于55米每秒的风速.7级大风范围半径450千米.10级大风范围半径160千米。海南省气象台预计.台风“达维”将继续向西移动.在未来几小时内横扫整个海南岛。  相似文献   

8.
2021 年冬季(2021 年12 月—2022 年2 月)大气环流特征为:北半球极涡呈多极型分布,中高纬环流呈3 波型分布。位势高度距平场显示,东亚中纬度地区处于正距平区,西伯利亚脊偏强,而东亚大槽较常年同期偏弱,冷空气活动偏少、强度偏强。我国近海出现了 8 次 8 级以上大风过程, 其中冷空气大风过程4 次,冷空气和温带气旋共同影响的大风过程3 次,冷空气和台风共同影响的大风过程1 次。我国近海未出现大范围的海雾过程。西北太平洋和南海共生成 2 个热带气旋,且均达到超强台风级,其中 2122 号台风“雷伊”是历史上 12 月在南海海域达到超强台风级的 2 个台风之一,也是历史上直接袭击南沙群岛的最强台风,还是影响南海最晚的超强台风。另外,全球其他海域共生成热带气旋14 个。我国近海出现2. 0 m 以上大浪过程的天数有56 d,约占冬季总日数的62%。冬季,我国近海海域呈明显降温趋势,北部海域的降温幅度明显大于南部海域,冬季海面温度较常年整体偏高。  相似文献   

9.
T639数值预报产品对黄渤海沿海大风预报效果检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影响系统对2008—2011年黄渤海沿海的大风分了四个天气类型:气旋、低槽冷锋、台风和综合类。对不同类型的大风天气,就T639数值预报产品天气系统的影响时间、强度和中心位置以及大风出现的开始时间、结束时间、大风落区、最大风速值和最大风速值的开始时间、结束时间和落区的预报准确率进行了统计。结果表明,T639数值预报对黄渤海沿海大风具有较好的预报准确率,漏报率较低;对于台风类的预报能力偏差;预报数值比实况偏小,当预报有气旋、或预报大风时间长范围大时,实况风将增大1—2个量级;对于大风的开始时间预报略偏早,而对于大风的结束时间和最大风速的开始和结束时间预报均略偏晚。  相似文献   

10.
0606号台风"派比安"风暴潮特征分析与总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6年第6号台风"派比安"在广东境内的阳西到电白之间沿海登陆,此次台风引起的大风、巨浪以及强降雨给粤、桂、琼三省的沿海地区构成极大的威胁.本文以闸坡站和硇洲站的实测资料为依据,运用水文统计学和气象学等相关知识,对粤西沿海的潮位和风暴增水等特性进行初步分析,得出台风的登陆位置、台风风力、大风持续时间以及浪高等对风暴潮的产生有重要的指示作用,并且还探讨了台风路径和特殊的地形特征等因素致使最大增水出现时间与台风登陆时间存在时间上的前后偏差.本文通过分析此次台风的风暴增水特征,可以帮助总结预报经验,为今后提高风暴潮预报的准确度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青岛地区发生频率较高的气象灾害主要有暴雨、大风、大雾、台风、雷暴和冰雹等。利用1971—2008年的气象资料,分析了主要气象灾害的空间分布特征,对暴雨和大风的发生概率及重现期进行了计算。并通过1984—2007年气象灾情普查资料,对暴雨、台风所致的气象灾情进行了评估。据此对青岛气象灾害进行了区划和风险分析,得出青岛地区暴雨洪涝灾害主要集中在莱西、胶南沿海两个区域;胶州湾前部沿海及市区是大风和大雾多发区;环胶州湾地区处在台风的影响范围内,尤以市区、胶南沿海和黄岛区出现频率较大;胶州湾西岸的黄岛区雷暴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12.
本文论述了青岛沿海主要灾害性天气暴雨、大风和形成暴雨、大风的各种天气系统。青岛沿海暴雨强度的分布由南向北递减,该区暴雨多起于7月上旬止于8月下旬。暴雨中心在青岛以南,其特点是:暴雨开始早、结束晚、暴雨次数多,强度也大。影响本区暴雨的主要天气系统有:气旋、冷锋、台风、高压后部、静止锋和暖切变。大风是该区最常见的一种重要的灾害性天气,它对渔业、养殖、港工建筑及海上交通运输影响很大。本区大风的分布特点是:由海岛向陆地风力逐渐减小。全年以北向大风日数为多,尤以冬季最盛,南向大风主要出现在春季.引起本区域大风的天气系统主要有寒潮(冷锋)、蒙古(东北)低压、气旋、台风及雷雨。  相似文献   

13.
辛宝恒 《海洋预报》1989,6(2):16-21
本文介绍了近20年来黄、渤海大风预报诊断研究的进展。着重概述了冬半年产生黄、渤海偏北大风的环流分型,偏北大风的各种预报方法,由陆地风推算海上风场模式和黄、渤海气旋的诊断研究以及影响黄、渤海台风的研究概况。  相似文献   

14.
福建沿海风暴潮特征的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通过普查1960-2001年正面登陆我国东南沿海的台风,分析了福建沿海风暴潮的特征及其可能原因。台湾海峡特殊地形对福建沿海风暴潮的时空分布有明显影响,登陆岸段不同,台湾海峡对风暴潮的影响作用也不同,导致福建沿海风暴潮出现明显不同的分布和变化特征。当台风位于台湾海峡时,其大风区位置利范围不同,会影响福建沿海各地风暴增水的幅度。台风横穿台湾海峡时,易使福建沿海台风大风区中心岸段出现双增水峰现象,第一个增水峰出现在台风离开台湾岛进入台湾海峡后,第二个增水峰出现在台风登陆福建沿海前后。台风横穿台湾海峡有时会引起台湾海峡北部出现奇异增水现象,风暴潮与天文潮之间的相互作用可能是其重要原因。奇异增水峰往往出现在天文潮低潮附近,此时实际潮位并不高。  相似文献   

15.
台风"杜鹃"影响期间福建大风天气的特点及成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凌士兵  高珊  刘铭 《台湾海峡》2005,24(1):15-21
台风“杜鹃”影响期间,福建大风天气出现的比较早,而且范围比较大.本文通过对天气尺度的环境场、具有代表性的单站资料的对比分析,寻求大风出现的原因.还深入利用MM5模式对台风的气压场、风场、流场等进行数值模拟,分析结果表明台湾地形倒槽的形成对此次大风天气出现有着重要的作用,此外从流场分型的角度进一步分析台湾地形倒槽的形成原因.  相似文献   

16.
黄立文  邓健 《海洋与湖沼》2007,38(3):246-252
强天气过程下海洋的响应是海洋环境预报的重要内容,它的研究对于防灾减灾、远洋运输、水产养殖等有积极的意义。本文中作者运用一个改进后具有模拟和预报能力的河口海洋模式ECOM-si,引入全强迫条件,对一个真实的强台风下的海洋响应进行了研究。模拟结果表明,海洋对台风过程有强烈的响应,强台风引起SST出现大幅降低,最大达5℃,其中大风抽吸和大风夹卷影响最大;大风引起的平流输送在实际情况中对海水温度、盐度的水平分布有重要影响:台风诱导海水上翻,会使得海洋的混合层明显加深,最大达20—30m;海洋在台风作用下,在上层海洋产生明显的气旋式流场,海面产生的明显下陷可达30cm,台风中心、气旋式流场中心和海面下陷中心三个位并不重合。同时在台风登陆位置附近产生风暴潮,最大增水可达0.8—1.0m,但沿海各地最大增水时间不相同。  相似文献   

17.
本文应用连续方程和湿绝热降水公式组成的降水计算模式对两个受到西风带天气系统侵入的台风降水进行了计算。计算的降水区和降水强度与实况都较一致。发现在侵入台风后的西风带系统附近的低层产生一新的大风中心,在该中心的下风处的低层辐合区产生暴雨。从能量转换计算的结果发现,大风中心是由位能向动能的斜压转换造成的。  相似文献   

18.
风暴潮预报准确率首先决定于台风路径预报的准确率。取西─西北方向移动的台风是主要的登陆中国并造成风暴潮灾害的台风。大约20─30%的台风以异常路径而移动,并在中国引起突然的大风、暴雨和风暴潮灾害。一般来说,这种风暴潮并不太严重。当然,某些突然东折的台风不登陆中国,也未造成灾害。本文讨论了几类异常路径台风和正常往西─西北移的台风移动机制以及所引起的风暴潮。  相似文献   

19.
本文根据1884-1986年的台风资料,分析和讨论了影响渤海台风的三条基本路径以及相应的不同环流特征。 指出影响渤海台风的严重程度应视其路径、强度和四周环境而定。 给出了不同路径下影响渤、黄海大风模式特点,同时还给出了波浪分布和台风灾情的实际情况。这对于这一地区的台风预报、工程设计以及制定防范措施都是非常有用的。  相似文献   

20.
用山东WRF集合预报72h预报时效内逐6h概率预报产品对2014年7月24—26日台风"麦德姆"影响山东期间产生的强降水和大风进行了检验。结果表明:WRF集合对强降水和大风有较好的预报能力,总体预报效果较好。强降水和大风的概率都是初期预报概率偏小,后期预报概率较高,开始和结束时间比实况滞后6~18h,前期漏报率高,后期空报率高,总体来说23日20时的预报优于08时的预报。台风低压中心强度和移动路径与实况基本一致,但移速偏慢,这是导致强降水和大风前期漏报后期空报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